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纵观清朝历代,都有哪些清廉之官?

纵观清朝历代,都有哪些清廉之官?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在这个朝代里,出现了康熙、乾隆、雍正三个盛世,盛世之下有和珅这样的贪官,也有像于成龙、纪晓岚、刘镛、这样的清官。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顺治九年中进士,历任江西岭北道参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明史》总裁等职,生活清苦、勤政为民,忠直敢言,不附权贵。
逝于任上,谥文正。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离石县)人。
顺治十八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
康熙十七年升福建按察使,十九年,康熙“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任两江总督。
能力突出,一生清廉,人称“于青菜” ,康熙赞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二十三年逝于任上,谥清端。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任刑部左侍郎。
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
因为常在雍正帝身边,权力近乎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非常谨慎,对自己及家属的约束极其严格。
乾隆年间,作为三朝老臣,位高权重,为担心树大招风被好大喜功的小皇帝怀疑,故意怠工,多次要求乾隆“涨退休金”,乾隆一度很不高兴,但还是遵照雍正遗愿,封其为太保,死后配享太庙,谥文和,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大臣。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高密人,雍正二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
为人正直,忠诚敢谏,政绩显著,一生清廉。
乾隆评价其:“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谥刘墉(1719年-1805年),字崇如,高密人,刘统勋之子,也就是民间流传的刘罗锅。
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刘芳青史。
又因书法造诣深厚,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中国史上十大清官

中国史上十大清官中国史上十大清官1、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生活年代大致在公元前73年前后)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黄霸(公元前130年—公元前51年)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明朝清官排名

明朝清官排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间涌现出了许多为民除害、廉洁公正的清官。
以下是明朝清官的排名:一、于谦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之一,他治理地方、理财守节、勤政为民,深得人民敬重。
他曾被任命为北京市的兵备道,甚至连皇帝的家产也交由他管理。
他精简税赋,深入挖掘财政收支,反对土党,扩大官员监察范围,为明朝政治腐败的根源——官僚阶层的贪污、奢侈和罪恶乱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严嵩严嵩是明朝后期的一位清官,任职期间弘扬节操、兴修水利,使皖南、皖北、皖东三地的农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他实行缩减官员数量、减轻百姓负担,并严格规范官员的品德,使得当时的官场风气得以净化。
虽然后来因政治斗争被谪居岭南,但他的清廉正直、勇于斗争的形象,深受人民爱戴。
三、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大清官,他是明朝宪宗时期的首辅,任职期间弘扬廉政,惩治贪官污吏、打击盗贼等,让明朝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他在“天下兵役一切无租钱、折工等事皆停止,道路宽大,减轻民负”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他还倡导勤俭持家,弘扬传统国风,让国民的道德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李时中李时中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清官,他在担任河南巡抚期间,修缮古树名园,重修文化古迹,规划整理市街,以清苦、简■作风深得民心。
他提出了“洛阳振荡思想”,旨在通过经济改革、教育重制、儒学修复,振兴洛阳文化。
他的行政明智、政治清明、廉洁正直,为中国官场建立了光辉的业绩。
五、陈继儒陈继儒是明朝初期的一位清官,他在被任命为文官后,以清廉拒媚为原则,清理玩忽职守、流于声色的佞臣。
他还褒奖文武渊博、忠直无私、清正廉洁的士人,变被打压的士人为被尊崇的文化群体,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化繁荣。
陈继儒的治理能力和正直品格,成为中国清官的代表。
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

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欢迎借鉴!1、羊续:“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
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
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
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一百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象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4、徐勉:“风月尚书”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第一章清官的定义清官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指的是在政务中廉洁奉公、以法律为准绳、为民众做出贡献的官员。
清官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干以及坚守原则的勇气。
本章将介绍清官的特点和历史名人清官的重要性。
第二章清官的传世故事2.1 杨度清廉之道杨度是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清官,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以廉洁为核心价值观,不雇佣贿赂、不徇私情,并大力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对人民的贡献和他的故事鼓舞了无数后来者。
2.2 赵雍的廉政传奇赵雍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清官,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时,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勤政廉洁,深受人民民众的爱戴。
他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清官的坚守和奉献。
第三章清官的价值观3.1 廉洁奉公清官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廉洁奉公。
他们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将法律与正义视为自己执政的准则。
3.2 以法律为准绳清官奉行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他们在执法中公正无私,不偏袒犯罪分子,也不滥用职权。
3.3 为民众做出贡献清官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并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第四章法律名词及注释4.1 贪污:指官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手段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4.2 廉洁奉公:指官员在执政过程中,坚守清廉原则,不受贿赂、不徇私情,并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4.3 公正无私:指官员在法律执法和政务办理过程中,公正、公平、不偏袒或受某种利益干扰。
附件:附件一、杨度清廉事迹文献资料附件二、赵雍廉政传记片段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贪污:指官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手段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2、廉洁奉公:指官员在执政过程中,坚守清廉原则,不受贿赂、不徇私情,并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3、公正无私:指官员在法律执法和政务办理过程中,公正、公平、不偏袒或受某种利益干扰。
清官的绰号

清官的绰号绰号,又称雅号,一般含诙谐意。
人们给官员起绰号,往往与这个官员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有关联,是其形象的生动写照。
因此,为官者的雅号或绰号,不仅是取用者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述,是一种民心民意的反映,也是对为官者官德和人品的一种评判和标示。
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些非常有趣的绰号清官,老百姓有感于他们的清廉而起的绰号。
现将其奉上,以飨读者▲一钱太守——刘宠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
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
青年时期,刘宠因“明经”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政绩有声。
后升任豫章、会稽太守,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
后升职入京,山阴县(会稽郡首县,今浙江绍兴)有五六位须眉晧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百文钱赠他。
刘宠不肯接受,只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以作纪念,后人便称他为“一钱太守”。
清代监察御史杨维乔在诗中写道:“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
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司徒太尉等职。
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经亭舍,想进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纳,说:“我们这里特意整顿洒扫一番,专门等待刘宠大人的到来,你有什么资格来住呢!”刘宠听了,一言不发,悄然离去。
时人称颂他是一位忠厚长者。
二不公——范景文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要职,明时专制集权为皇帝一人之手,不设宰相,大学士为皇帝顾问,相当于首辅,位尊权重。
当时亲友多登门相求,景文一一婉拒,为表自己的清廉之心并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范景文特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了一块牌子,上书“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并放言,倘有人违犯,莫怪他翻脸无情。
老百姓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公”或“二不尚书”。
同僚中的正直之士以范景文勤政廉政为内容撰成一联,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三汤道台——汤斌汤斌(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河南睢县人。
浅谈中国古代的清官现象

浅谈中国古代的“清官”现象谈到清官,大家就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的确,在我们眼中,清官就是官员中的先进,官员中的模范、榜样。
我们对清官如此敬仰,那也是寄托着我们一种情思,希望如今的社会,能多一点为民解忧的清官。
清官,顾名思义,即清廉之官。
在正史中,“清官”一般以“廉吏”、“良吏”称之。
清官是封建政权及其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忠臣,是“德治”和“仁政”的真正实行者,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名教的卫道士。
清官,包含清正、廉明,所谓“清”,意味着操守上的清白,比如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至于廉,首先有品行方正的意思,此外,还有廉洁、不贪的意思,比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由于清与廉意思相近,所以人们干脆把清与廉合并使用,当然还可以分而用之,不管是清官、廉官或者是清吏、廉吏,其意味是相同的,首先是操守上的清白,然后附会出品行方正、大公无私、清苦朴素、不贪污、不图享受等诸多美德在内的意蕴。
“清官”现象乃至清官文化的产生,首先与封建统治者关心官吏廉政问题有密切关系。
因为廉政问题关系到朝代的兴亡盛衰,关系到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官吏作为最高统治者与普通老百姓的桥梁,其品质、工作效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帝至百姓的这条道路的畅通与否。
所以,中国古代各朝代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作为官吏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在吏治中遵循“以廉为本”的思想。
历史上,治吏有名的统治者,可能我们从诸多渠道,如历史书、历史电视剧中得知,要数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代的康熙大帝。
有明一代,更是重刑重典地反贪,政府考察官吏时,首要内容便是官吏的守廉状况,朱元璋更是苦口婆心地给官吏们做政治思想工作,要求大家保持晚节。
到了清朝,政府初建,百废待兴,政府更需要清官了,英明的康熙皇上煞费苦心地给众官们树立清官典型,期求众多官吏们能以这些典型为榜样,做到“廉以立志”、“廉以律己”。
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看到的现象则是——统治者愈反对贪污,贪污愈是层出不穷,统治者愈提倡清廉,可清廉却是那么的稀有。
古代廉洁先进人物事迹

古代廉洁先进人物事迹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清正廉洁的先进人物,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成为后世的楷模。
下面就介绍一位古代廉洁先进人物的事迹,从人物简介、廉洁事迹、社会评价、影响与传承、廉洁名言、廉洁风范、家族传承和典范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物简介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
他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官至枢密院副使、礼部侍郎、枢密使等高位。
二、廉洁事迹1. 铁面无私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不畏权贵,铁面无私。
他曾经弹劾当朝宰相宋庠贪污受贿,以及多名高官的不法行为,引起了朝野的广泛赞誉。
2. 拒绝贿赂包拯为官清廉,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
据记载,有一次一位地方官员为了巴结包拯,送给他一匹骏马,但包拯拒绝了。
他对那位官员说:“我骑的是皇帝赐的马,怎么能再要你的马?”3. 惩治贪官包拯在担任地方官时,曾经大力惩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
他在知庐州时,仅用了数月时间便将当地的贪官污吏一网打尽,使得庐州风气大为改观。
三、社会评价包拯的清廉和刚正不阿赢得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赞誉。
他的同僚们赞叹他为“真铁汉”、“不爱钱、不畏势、不徇私”。
皇帝宋仁宗也称赞他为“清节之士”、“国之良臣”。
四、影响与传承包拯的事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清廉形象成为了后世的楷模,被人们广泛传颂。
同时,他的精神也影响了后世许多官员和士人,成为他们追求廉洁从政的榜样。
在民间,包拯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被尊称为“包公”,并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五、廉洁名言包拯有许多名言流传至今,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这句话表达了他坚守廉洁、正直为人的信念和追求。
六、廉洁风范包拯一生以廉洁自律为行为准则,他的生活极为简朴。
据记载,他平常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家里的陈设也十分简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txt41滴水能穿石,只因为它永远打击同一点。
42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
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为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
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
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
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
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
封建社会的清官,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代表,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只是,比之于贪官而言,他们毕竟对人民有益,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并且是战略要地,但是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他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他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
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郡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以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所以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近两万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
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然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
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况钟,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况钟一生出色的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子,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直到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
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
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
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了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
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
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
之后,他为了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
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是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是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汤斌,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
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
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