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端溪书院详细的介绍

合集下载

王阳明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原来在这里

王阳明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原来在这里

王阳明创办的最后⼀所书院,原来在这⾥上个世纪90年代,位于南宁市北宁街42号的⼴西储备局计划扩建办公楼,就在开挖地基的时候,⼯⼈们有了意外的发现。

挖出来好⼤的⽯龟,我们个个跑去看,这么⼤。

我们就看了⼀下,后来听说那些民⼯把它抬起来。

那个龟⾝⼦这么⼤,⼤肥猪那么⼤。

⼴西储备局退休职⼯陈⼴翠⼴西储备局⼯地出⼟两只巨⼤的⽯质乌龟,消息上报到南宁市⽂管会之后,当时的⽂管会主任雷时忠带领⼯作⼈员到现场进⾏了勘查。

根据雕刻⼯艺,专家们推断这就是碑驮。

随着这两只赑屃(bìxì)的出⼟,揭开了⼀段岁⽉尘封的⼴西书院往事。

20多年前,赑屃(bìxì)就是在这个院⼦⾥出⼟的,如今院⼦的⼤门外还留有⼀块年代久远的⽯碑,上⾯镌刻着“王⽂成公讲学处”⼏个⼤字。

⼴西储备局王⽂成公讲学处王⽂成公,正是明朝⼤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

他创⽴的“阳明⼼学”提倡⼼即是理、知⾏合⼀。

这位儒学⼤家,不仅在思想史上成就斐然,带兵谋战也是功勋卓著。

《明史》中称他是有明⼀代,“⽂⾂⽤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56岁的王阳明被朝廷征召,以左都御史总督两⼴及湖⼴军务的⾝份,赴⼴西镇压已经持续三年之久的⽥州、思恩叛乱。

专为平叛⽽来的王阳明,却⽆意中开启了⼴西书院的第⼀个⿍盛时期。

明代以前,⼴西地处边地,民族杂居,民风强悍。

王阳明认为,叛乱之起,“由学不明,⼈失其⼼”。

为了归化⼈⼼,推⾏教育,王阳明不惜动⽤平乱部队的军饷银两创办书院。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六⽉,在南宁城北的县学旧址上,王阳明创办了敷⽂书院,“以宣扬⾄仁,诞敷⽂德”。

敷⽂书院是南宁的第⼀所书院。

敷,就是铺,敷⾯膜,就是铺起来,⽂德就是⽂化和德政,这个词我们很早就有了,就是通过教育把⽼百姓的⼼,⽤⽂教来化解他们⼼中的仇怨,达到⼀个和谐共同。

⼴西桂学研究会研究员漆招进明代的书院与官学各有侧重,书院倾向于⾃由讲学之风,官学则侧重于科举考试。

肇庆介绍

肇庆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走进旅游胜地、历史名城——肇庆。

而我最主要介绍的是肇庆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五个方面,一是古城肇庆篇,二是文化艺术篇,三是名人名事篇,四是宗教文化篇,五是书香学府篇。

首先,古城肇庆篇。

肇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在肇庆还保存很多古迹和古村落。

1、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前年,肇庆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

2、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而端州古城是肇庆历史文化的见证。

3、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广府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粤语的发祥地。

史称“岭南名郡”。

肇庆广信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祥地。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吧?原来我们今天所讲的粤语发源于肇庆的!下面,看一段视频。

肇庆的历史悠久还体现在它的古迹古村落上!肇庆的古村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山水生态型,就例如怀集的黑岩村等。

二是古建筑文化型,例如高要的黎槎村和封开的杨池村等,三是民间传统工艺型,例如端州白石村和四会的扶利村,四是名人故居型。

下面,我以一些比较出名的村里作为例子。

1、封开——岭南最早的人类繁衍生息地。

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封开发现的垌中岩人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被专家称为“岭南历史的揭幕人”。

播放视频。

2、杨池古村被称为岭南第一村。

是一个具有38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人人都姓“叶”,而且还有“杨池八景”,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风景优美的古村落。

播放视频。

3、白石村是中国的端砚文化村。

白石村村民世代以制砚为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现在,这条村里仍有90%以上的家庭从事制砚,听说如果白石村的男人不会制砚的话会被人取笑的。

同学们看这几张图片,白石村里男女老少都是制砚高手。

因为村民勤劳工作,因此经济发展迅速,现在的白石村更加现代化了。

下面,看一段视频。

三书祠介绍

三书祠介绍

三书祠介绍
三书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区南部,为纪念宋代大学者、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而建。

该祠原名“濂溪书院”,建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

明正德十六年(1521),经明世宗朱厚熜批准,将濂溪书院更名为三书祠。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复名“濂溪书院”,并增建两厢的书堂和门楼,改为现在的规模。

三书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

三书祠门额“三书祠”三字由清代文学家林则徐题写。

建筑结构为前书堂后寝。

祠内厅堂庄重典雅,古树参天,殿宇巍峨,景色宜人。

祠内祠外保存有朱子手书《周易·系辞》《大学》《中庸》《论语》等四部经书。

三书祠门两侧的楹联为:“一门七进士,三代两状元”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三书祠是我国著名的八大书院之一,它以三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的朱子(朱熹)和他的两个弟子周敦颐、张栻(字敬夫)而得名。

—— 1 —1 —。

端溪书院山长林召棠状元对岭南文化的贡献(一)

端溪书院山长林召棠状元对岭南文化的贡献(一)

端溪书院山长林召棠状元对岭南文化的贡献(一)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于1832年弃官离京归里。

后任当时堪称岭南最高学府的端溪学院山长十二年,在传承文化精神、培养人才、繁荣诗坛、发展端砚文化和姓氏文化等方面,都为岭南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斗南一老”林召棠林召棠(1786~1873)字爱封,又字芾南,号蓉舟,晚年别号行脚僧,谥文恭;广东吴川吴阳霞街人。

他出生于“科甲名宗”、书香门第,天资聪颖,学习努力,尽得家学,勤受师传;于1803年中秀才案首(第一名),被当时学使状元姚文田称为“海滨俊才”;1812年拔贡,为第一,当时学使程国仁以“必入翰林”许之;1861年顺天乡试中举;1823年癸未科中贡士,殿试时,学识丰富、博闻强记、文采出众、书法上乘的林召棠,以其鲜见精深的的《对策》,获得道光皇帝的赏识,钦定为进士一甲第一名。

御批为:“今科得一佳元”。

他是广东历史上九个状元之一,是清代第二个状元,在粤西史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状后,林召棠例授翰林院修撰,故又称为殿撰。

1823年,因父亲林雨屏病逝,林召棠告假返家丁忧;1828年到京复职,次年经翰林院考试,被录任一等汉书修撰;1831年,被任命为陕甘乡试正考官,御封加二级奉直大夫。

到西安主持陕甘乡试后的第二年,林召棠因不满朝廷腐败,以侍母为由,弃官返粤。

1833年,两广总督卢厚生粤海拾珠,不失时机地以优厚待遇聘请状元林召棠出任堪称岭南最高学府的端溪书院院长。

1844年,因生母陈太宜人卒,林召棠回家后不再赴任。

所以,林召棠任端溪书院山长时间实际上是十二年,但聘方对其虚位以待三年,故有状元公主持端溪书院十五年之说。

芾南公归隐田园后,吟诗作对,临池著文,笔耕至老。

1873年,林召棠享87岁高寿辞世,各方哀悼,老幼同悲。

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林召棠于清中叶,堪称南天一斗。

他既是名满全国的状元,又是岭南文化学者、教育家和诗人,是一位人人景仰、精神文化亮点多的风流名士。

肇庆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复评

肇庆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复评

广东省一级学校复评《自评报告》广东肇庆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业绩辉煌的省重点中学。

她的前身是创办于公元1573年的两广端溪书院,1905年起改为肇庆府中学堂,后来曾改为省立第七中学、省立肇庆中学、肇庆市第三中学等。

解放后一直是省重点中学,经过文革浩劫,1978年又恢复为省重点——广东肇庆中学。

1994年7月被评为首批省一级学校,1997年十一月复评,经评估组严格考评,又以总分580分获得通过。

此后五年来,我校根据省、市党政领导关于建设教育强省、强市的要求和评估组的建议,参照省一级学校和教育部《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等有关要求,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升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水平,巩固省一级学校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倍努力,正在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

在省、市党政领导、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艰苦奋斗,学校的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学校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效益也有较大提高。

投资1亿多元、占地182亩的新校(高中部)首期工程已完成并于去年投入使用,老校经过改造已旧貌变新颜,办学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

近三年来,学校被授予广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市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市花园式单位、市直系统先进党总支、省共青团建设先进单位、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省贯彻学校体卫工作两个条例先进学校、第九届全运会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现把我校几年来所做的工作和体会分述如下: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濂溪书院简介

濂溪书院简介

濂溪书院简介
濂溪书院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内部结构合理且功能齐全。

濂溪书院曾经是明清两代学术中心,历史上许多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都在这里学习和讲学。

如明朝的张璁、江亢虎和清朝的龚自珍、李鸿章等。

因此,濂溪书院被誉为“东南第一书院”。

濂溪书院的建筑群共有10进13院,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濂溪十景”,如“鹊桥闲步”、“竹径幽居”等,这些景点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濂溪书院已成为扬州市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同时,濂溪书院还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和文化活动,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21513095_近代广东的书院与学风——以朱次琦早年从学经历为线索

21513095_近代广东的书院与学风——以朱次琦早年从学经历为线索

73二○二○年第一期总第期22学的根本关怀及其思想与时代学风的冲突和张力。

一、近代广东学术的地缘特征:从白沙心学到乾嘉汉学的兴起 [见英文版第70页,下同]广东地属岭南,因接临南海,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内陆地区,早期学术尤其是儒学的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并不突出,至汉代才逐渐产生一些影响。

东汉初年有治“左氏春秋学”的经学名家陈元、著《异物志》的学者杨孚。

进入唐代,广东学者的治学领域上得以进一步扩宽,除传统儒学外,佛学、诗学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治孟学的名家刘轲、佛教高僧慧能、岭南诗祖张九龄,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宋元年间,濂洛之学开始对岭南思想学术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宗奉理学的学者,如负笈杨时的翟杰,从游胡寅、张栻的黄执矩、简克已,师侍朱熹的郑文振、郭子从等,此外亦有学入《宋元学案》的梁观国、王大宝等名家硕儒。

至明代,经过百年积淀的广东学术,出现了陈献章的白沙学派与其后学湛若水的甘泉学派所形成的一宗二脉,使这一时期的理学一跃成为与姚江阳明心学并立的显学。

a明代后期,影响较著的又有治程朱之学的名家丘濬、陈建,学承阳明的心学名家薛侃,通史善诗的大家欧大任、黎遂球、邝露等。

清初,广东学术受理学思潮和晚明心学余绪的影响,仍续接前代,与当时全国学术的整体状况相较持平,无特别突出的变化,史学大家屈大均、白沙心学家胡方等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清代广东学术受汉学影响始于康熙末年,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中这样描述这一阶段的学术变化:康熙末,惠半农督广东学政,始以朴学厉士,其秀者有惠门四君子之目,然仍皆文士,于学无足述者。

粤中第一学者,推嘉庆间之海康陈观楼昌齐,观楼学甚博,于《大戴礼记》《老子》《荀子》《吕览》《淮南》皆有校注,又善算学,今著述存者甚稀,然大儒王石臞为其文集序,称其考证为能发前人所未发,石臞不轻誉人,则观楼之学可想也。

时阮芸台先生督两广,设学海堂课士,道咸以降,粤学乃骤盛,番禺侯君谟康、子琴度……番禺张南山维屏、番禺李恢垣光庭、南海邹特夫伯寄、番禺梁南溟汉鹏、顺德梁章冉廷柟、香山黄香石,咸斐然有述作。

梁鼎芬书院藏书考

梁鼎芬书院藏书考

端溪 书院, 与广州的羊城书 院、 越华 书院、 粤秀书 院并称
为 广 东 四 大 书 院 。 其 是 在 两 广 总 督 府 驻 于肇 庆 期 间 ( 7 5 尤 14
顺天乡举 , 光绪六年 以二 甲 3 中进 士, 2名 授翰林 院编修 , 开
始 了 他 的 仕途 生 涯 。光 绪 十 年 , 因不 满 权 臣 李 鸿 章 在 中法 战 争 中 一 味 求和 , 鼎 芬 上 书 弹 劾 , 可 杀 之 罪 六 条 , 以 “ 梁 指 被 妄 劾 ” 名 降 五 级 调 用 。1 8 , 灰 意 冷 的梁 鼎芬 辞 官 回 到 罪 8 5年 心
my s p rio f c d mis dn r l c o l o Hu e n u a r v n e r n e r. i i umo t oa v c t c e l c- , u e vs r a a e e oma h o s f b i d H n P o i c sf o n a s a n o ma yy a s Hed dh s t s t d o a ea a myc l t d oe
于传借 。 方今学海存古 , 粤雅搜遗 , 尚属椎轮 。 口 ”] 倡议社会各 界为 书藏捐 书。当时惠州人家藏 书不多 , 阅尚难, 借 何况捐 输? 为此, 梁鼎芬专 门写了捐书启示 向四方求助, 此捐书启示 后来被完善为捐 书约 , 是著名的 《 丰湖书藏四约》 之一 。 梁鼎
芬 的 “ 简名 流 , 书 贤 吏 ” 到 积 极 响 应 , 捐 得 图 书 四 万 走 投 得 共
新 世 纪 图 书 馆
21年第8 o1 期
文献学 与 目录 学
梁鼎芬 书院藏 书考
刘 晓娥 ( 湖南理工学院图 书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古今名人
黎雄才(1910~2001),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当代国画 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 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 水”。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 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
书院历代院长
在历任山(院)长中,以全祖望最为著名。全祖 望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 表,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后主讲端溪书院,任院长。而学位最尊者则为粤 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及 第),于道光十三年(1833),受制军卢厚生之聘, 主讲于肇庆端溪书院,长达十五年(一说十二 年)。林召棠治学严谨,教导有方,造就了一批 俊秀良才。
历史上的端溪书院
历 史演变
1708年,清朝康熙四十七年,改建为天章书院。 1757年,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复名为端溪书院。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 年,在端溪书院原址创办肇庆府中学堂。 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为省立肇庆中学。1925年,民国十四年,改名为 省立第七中学。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复名为省立肇庆中学。抗日战争期间,校址曾几 度迁移,1939年2月迁往德庆县金林乡,1944年又迁往广宁县木格罗家祠, 1945年9月迁回原址。 1949年11月,学校正式定名为广东肇庆中学。1971年2月,改名为肇庆市第 三中学,简称市三中。 1978年4月,复名为广东肇庆中学。
母校古今名人
焦培南,广东高要人。1962年毕 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 电波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 师,现任科技委主任,兼任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专家评审组成员,电波环境特性 及模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 委主任,电波传播分会常务副主 任,《电波科学学报》常务副主
编、常务副总编,武汉大学。
母校古今名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徐少华,男,汉族,1958年1月生,广东广州人(广东肇庆出 生),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12月参加工作,中
山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 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书院历代院长
次之是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张岳崧,官至湖北布 政使(从二品),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曾 在端溪书院讲学。张之洞督两广时,曾延浙江义乌朱一 新(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番 禺梁鼎芬(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先后任书院山 长。还有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壮族诗人冯敏昌,乾隆四 十三年(1778)进士,授翰林编修,主讲过河南河阳 和广东端溪、粤华、粤秀等多家著名书院,一生著作颇 丰,是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壮族诗人,现存的诗作共 2200多首。
两广端溪书院
创建历史
• 两广端溪书院是明清两代广东最先最大的书院,曾与广州粤秀书 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并称为“广东四大书院”,素有“岭南 第一学府”之称。
• 其创始人为明中后期佥事李材,他一生喜办书院,酷爱讲学。 • 万历元年(1573年),李材在肇庆府学宫西侧的鼓铸局旧址(今
端州城中路167号的广东肇庆中学西北角),即分巡岭西道署的 左侧,创办“端溪书院”。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