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中学高二历史第五分册第9课 清末新政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复习 清末新政

高中历史复习 清末新政
清政府:“清末新政”(1901-1911年)
(1)原因: ①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梁启超鼓吹君主立宪,获得张謇等知识分子的相应; ③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借改革消弭革命
(2)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1、第一个阶段(1901-1905) (1)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减冗衙,修刑律,整顿吏治。(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设立商部) 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教育:废科举,兴学堂,鼓励留学。(1905年废科举)
(3)新政在执行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 (4)财政危机对新政的失败影响很大 (5)政治腐败也是导致新政失败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变迁 (2)新政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政同时促进了中国军事、警察及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4)新政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5)新政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6)新政的实行对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新政失败的原因 (1)新政的改革措施缺乏通盘的审慎考虑 (2)新政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2、新政的第二个阶段(1906-1911) (预备立宪)
原因:(1)立宪派和一些重要官僚积极主张立宪,对清政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日俄战争(1904-1905)中日胜俄败使国人认识到立宪国对君主国的优越性。 (3)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主要措施: ①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 ②设立议会;(地方谘议局,中央资政院) ③实行地方自治。④奖励发展工商业,并创办大清银行。1908

第九课清末新政

第九课清末新政

1905年——1911年的新政措施
a 1905年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1905年7月,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因革命党人吴 樾谋炸,五大臣出访推迟。12月,载泽与山东布 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戴鸿慈与端方分 途赴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 考察政治。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1905年——1911年的新政措施
a b 1905年 1906年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预备仿行宪政”
“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预备仿行立宪”的 谕旨,并设宪政编查馆,作为筹备宪政的机关。 谕旨曰:
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 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 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 第更张……以备立宪之基础 。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3页。
“仿行立宪”的“预备”措施
• 1906年11月,清廷颁布由奕劻等人厘定的中央官 制改革方案:旧内阁和军机处保持不变,确立十 一部一院的体制(外务、吏、民政、度支、礼、 学、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部和专司 审判的大理院) ;拟设资政院、审计院等机构。 • 地方官制改革:总督、巡抚体制不变。巡抚之下 设三司(提学使、提法使、布政使)二道(劝业、 巡警)。增设各级审判厅,专司审判事宜。
1905年——1911年的新政措施
a b c 1905年 1906年 1908年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预备仿行宪政” 《钦定宪法大纲》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 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 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 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10.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 以诏令随时更改。司法之权,操诸君上,审判官本由 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 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定为准,免涉纷歧。 11.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 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 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 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年,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 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郎绍英分赴东 西洋各国(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考察政 治。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最后, 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2)局限性: ①新政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无法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 ②由于封建王朝的顽固保守,改革措施中有诸多缺陷和差强 人意之处,具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③新政同时也加重了对列强的依赖,便利了帝国主义侵略; ④新政中大部分资金分摊到人民身上,增加人民负担,社会 矛盾更加尖锐; ⑤编练新军也导致近代军阀崛起,形成后来军阀混战局面
运动一一清末新政。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答案】(1)义和团运动沉取打击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贏得 了哨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 和执行。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
(2(2)阅)合读理材性料:二一的方表面格,,奖有励学实者业认的为措:施清促末进新了政民的族经资济本政主策义,的 “发导展致,了壮资大产了阶资级产利阶益级与队专伍制,制有度利的于冲推突动越反来专越制大的”民。主结革合命史的实 说发明展该。观(点4分的)合另理一性方。面,清政府的专制腐朽无法真正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所以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5分〉
第一部分14条规定了君主在立法、行政、司法、统军等各方 面的绝对权力,维护皇帝尊严,保障皇权,限制议会权力 等。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富弼行政,以法院尊律司 法。
第二部分规定了臣民的诸项义务和权利,并加以种种限制。
《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年) 积极性:

(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9课 清末新政【免费】

(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9课 清末新政【免费】

材料一: 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 立宪一事, 材料一 : 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 : “ 立宪一事 ,
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摘自 东方杂志》 ——摘自《东方杂志》 摘自《
材料二: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 材料二 : “ ……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 , 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
3、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 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
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 背景 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小字) “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小字)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 过程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1906)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1906)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假立宪真集权, 假立宪真集权,大失民心 实质: 实质:
——摘自高中 历史》 ——摘自高中《历史》 摘自高中《
揭露清政府宣布“立宪” 揭露清政府宣布“立宪” ,包藏专制祸心的漫画
第 9课
清末新政
一、“新政”的原因: 新政”的原因:
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 清政府内外交困,
外患: 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 内忧: 义和团运动的震荡 内忧:
2、主观目的: 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主观目的:
二、“新政”的开始: 新政”的开始:
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 上谕(1901.1): 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 上谕(1901.1):
育才兴学(教育改革)(4条) )(4 育才兴学(教育改革)( 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12条) 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 12条 采用西法(11条 采用西法(11条)

第9课 清末新政1

第9课 清末新政1

“责任内阁”成员名单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 协理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 大学士那桐(满)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汉阳铁厂一角
仿制毛瑟枪
编练新军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改革学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最早的幼稚园——湖北幼稚园 • 1910年,武汉三镇高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共有学生2040人; 初等小学堂2461人;女子小学堂400人;总计4901人。 • ——整理自“湖北新政”专题网页 • 据估计,清末湖北留日学生共计5000多人,名列各省前茅。 ——摘自《末世摄政王载沣的角色》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5期
清末新政第一阶段举措与戊戌变法诏令比较表
戊戌变法诏令1898年
政治 广开言路、澄清吏治 经济 倡实业、开矿筑路
清末新政举措1901年-1905年
设外交部等新部门,裁旧衙门官 制 颁商律,奖实业,办大清银行
军事 编新军、习洋操
扩新军,用新式装备,建军事学 堂 文教 废八股、兴西学、留学 废科举,行新学制,办新学堂及 留学 法律 改律法 废酷刑,修《大清律例》 习俗 禁缠足,禁鸦片,许满汉通婚
• 一个不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损害 人民根本利益的、内部不断衰败的政权, 不能够,也不可能吸引和团结新兴的社会 力量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奋斗,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衰败的政府即便进行了某些层面 的改革,也仍然无法避免其灭亡的命运。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主编
• 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必须是政治民主化和工 业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出于维护专制统治 考虑进行的改革不仅不能挽救专制王朝, 反而会加速专制王朝的灭亡。

第9课清末新政第10课辛亥革命

第9课清末新政第10课辛亥革命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军将领合影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合影
四、评价
• 1、进步性: 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 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 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 但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 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 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 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 《钦定宪法大 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23条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 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 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二、过程
1、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背景: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起义或独立 (2)经过: • 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12) •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成立临时参议院 •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令
兴中会宣言
中国积弱,至今极矣!上则因循苟且,粉 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堂堂华国, 不齿于列邦;……有志之士能不痛心!……方 今强邻环列。虎视鹰邻,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 富,物产之多,蚕食鲸吞,已见效于踵 接;……。呜呼危哉!有心者不禁大声疾呼,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 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第9课清末新政【教学立意】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实现王朝自救,开始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一个曾经扑杀过变法维新志士的人物在短短3年后,倡言“变法”,像是一种历史的讽刺,而清政府在政治领域改革下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就恰恰揭露了其假立宪,真集权,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实质,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往往存在于矛盾之中,在这种“假维新”之下,又存在着“真改革”。

军事,教育,法律,经济等方面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并且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的改革成果。

因此,清末新政就是一把双刃剑,清政府渴望通过新政来实现王朝的自救,但是在晚清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面前,新政的许多措施事实上都走向了其目的的反面,非旦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它的灭亡。

这是中国民族在觉醒和抗争道路上,清政府一次沉痛的谢幕,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单元的宏观视角来看,本课属于华师大版第五分册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这一专题的内容。

在近代列强的欺侮之下,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救国之路。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晚清历史上的第三次改革运动,也是清政府的最后一次自救运动,它是中国人觉醒的产物,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就本课的知识结构而言,本课分为三幕内容“变法上谕的颁布”“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

主要介绍了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另外从清末新政实施的举措来看,改革分为非政治领域和政治领域。

清末新政不仅是清朝末期最后十年,行将就木的的改革运动,也是清朝穷途末路之时的自救运动,同时在政治领域内的改革也是一场舍本逐末的自亡之路。

清末新政时期在军事,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培养了新式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历史意识和问题思考能力都较高一高二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历史上的多次改革的学习,对改革运动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阶段的假立宪、真集权。

三.教学过程:学习导论:1.国旗简介:黄龙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旗-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锤子镰刀旗-四色旗-五星红旗学习导论:2.光绪帝的3次改革:同光新政—百日新政—光宣新政强调:清末新政名称:维新新政-辛丑新政-光宣新政清末新政时间:①1901年-1905年;②1901年-1911年。

学习导论:两大主题:①“清末新政”;②立宪骗局第9课清末新政一.重点探究:1.清末新政开始的标志西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开始标志(观图)资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内外臣工)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西太后“预约变法”上谕一.重点探究:2.清末新政的原因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请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观图)资料:“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枇(shupi,甜高粱)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以解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君权至上),实则换汤不换药。成立的皇族内阁, 更是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只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的真面目完全暴露,客观上推动了革命风暴的到来
④ 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虽然在本质上清政府仍是要维护专制 统治,但在形式上却仿照西方成立了一些具有民主政治色 彩的机构(如谘议局、资政院),客观上有利于推进中国 政治体制的变革
材料一: 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立宪一事,
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摘自《东方杂志》
材料二: “ ……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
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 可 弭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析》
材料三: 清政府“预备立宪”,主要做了点改革官制的实
事 。原有的六部,除吏、礼两部保留到 1911 年以外,其余 都改掉了。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工部改为新设 的农工商部。此外,清政府还增设了邮传、民政等部。
——摘自高中《历史》
揭露清政府宣布“立宪” ,包藏专制祸心的漫画
三、“新政”的过程:
1、“新政”的内容(1901-1905):
改革官制(推进政治体制变革) 修订刑律(加强法制建设) 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培养新式人才) 奖励发展实业(大清银行) 扩编新军(提高军队素质) 倡新风、易旧俗
2、如何评价?
涉及面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未触动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
① 实质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中为挽救专制统治而进行 的自我拯救(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自救) ② 前期(1901-1905)重心是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措施,涉及 面广,有利于…… ,但没有触及专制制度,作用有限 ③ 后期(1905-1911)重心则是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下, 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属于制度层面)。目标是仿照西方 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清政府不愿让权于民(仍旧强
第 9课
清末新政
(1901年-1911年)
一、“新政”的原因:
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
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 内忧: 义和团运动的震荡
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2、主观目的:
二、“新政”的开始:
• 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 上谕(1901.1): • 新政机关: 督办政务处(1901年) • 纲领性文件: 江楚会奏三疏
3、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
⑴、预备立宪: 准备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背景 随着„„,要求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1906) 从改革官制入手 评价: • 只是对一些机构略作调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 客观上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变革
过程
⑵、皇族内阁:
背景:官绅和立宪派பைடு நூலகம்表要求缩短“预备立宪”期 限,速开国会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 过程 先后成立谘议局和资政院(1909-1910)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评价: • 严重违背宪政精神,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面目完全 暴露 • 客观上推动革命风暴的到来
对清末新政的几点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