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程序

合集下载

产品标识及可追溯性操作程序

产品标识及可追溯性操作程序

产品标识及可追溯性操作程序一何为表示和可追溯性?标识是指对某一个事物使用文字、图案、符号等方式加以注明该事物的名称、数量、所处状态等。

可追溯性指对一项产品从其原材料选择到交货的过程进行追踪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查到已经生产或已经出了货的产品具体工序是谁做的,所用材料有无问题,生产日期和出厂日期等等基础信息。

二为什么需要标识和可追溯性?首先我们来举几个列子:1 37环旧版彩卡和新版彩卡因无明确标识,操作员将需要打旧卡的货物打了新卡,导致新卡欠数3000张;2 员工将不良品分类后,退料员因不良品没有标识而将多种不良品混放,导致料件到仓库后仓管员拒收;3 我们车间有2个24格的工具柜,存放了许多种类的生产用条码,假如没有进行标识,谁能在最快的时间找到对应的条码?同样,当工具柜上标明是大封口机,而我们打开却见到的是电批时,请问你下一个会打开哪一个柜子去寻找大封口机呢?4 一个最贴近生活的列子,假如你在逛街的时候需要上洗手间,而整座商场虽然有大量的洗手间但都无标识指引时,请问你怎么办?5 A8042-2单大树漏夹子事件总共有9人被处罚,但人人都会觉得被冤枉,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理直气壮的说我做的绝对没有问题;在生产工作中还有许多的实列可以证明没有完善的标识可能引发诸多的管理问题和质量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生产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好日常的标识工作,有了标识等基础信息,产品自然就有了可追溯性。

产品的可追溯性有以下几个优点:1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来料不合格,就可以根据批次信息将同批次的隔离,包括用了的(成品和半成品)和还没有用的(零部件),等对其全部确认了之后才可以解除其隔离状态;例如:A8042-2单夹子生锈由于此质量问题不属于操作问题,应该从来料信息开始追溯,核查领料单证实此批大树夹子是兴达供货,领出时间是5月5、6、9、16日。

然后采取措施对当时所送回的夹子抽样测试,不合格的整批退回。

2当下工序操作自检发现上工序操作有质量问题时,可及时反映到上工序的操作员,再结合上工序操作时的质量要求、机台状况、检验报告等来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以便快速、准确地解决质量问题,同时还可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防再发措施;例如:当包装发现37环产品有接近10%的产品打到PVC条。

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

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

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是企业和组织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通过标识和追溯这些产品,企业能够追踪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和销售情况,及时掌握产品的质量状况,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理和查找问题源头。

标识管理标识管理是指对产品进行标记和识别,以便产品的来源、品种、批次、生产日期等信息可以得以辨识和记录。

标识应该具有清晰、易识别、易扫描、难以仿制等特点,并且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以便防止标识被伪造或误标,导致产品追溯困难或者错误。

标识管理应该与企业的ERP系统或者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整合,确保标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且应该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应的标识管理规范和流程,在生产、质检、库存、销售等环节进行标识的扫描和登记。

同时,企业还应该采取措施确保标识的可读性和有效期限,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或失效的标识。

可追溯性管理可追溯性管理是指通过标识信息,对产品的生产、流通、检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和追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控和管理。

可追溯性管理需要涵盖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入库、产品检验、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均有相应记录和信息可供查询和追溯。

一般可追溯性管理涉及到产品的出厂信息、成分、生产日期、销售日期以及质检报告等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在系统内保留原始记录,并保存足够长的时间以便追溯。

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规范、流程和责任制度,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应该定期对记录进行审查和更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最大程度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的重要性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也是企业保证自身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通过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企业可以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对商品和供应链的把控,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同时,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也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简化数据处理和信息查询流程,减少沟通成本和纠纷的产生。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 目的防止不同类型、不同检验状态的产品混用和误用,确保产品具有可追溯性。

2.适用范围适用于物料、半成品和成品的产品标识及检验状态标识以及追、退回产品的标识。

3.定义无4.职责和权限4.1 IQC:负责在检物料的标识;4.2生产部:负责产品生产全过程标识的设置和管理以及在库物料和产品进行标识;4.3质量管理部:是产品追溯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确定产品可追溯性的需求并组织实施追溯及在检成品标识。

5.程序5.1 产品标识5.1.1原材料的标识5.1.1.1仓库管理员负责进库原材料的正确标识,具体编号方法参考《物料批号管理规范》;5.1.1.2对于同期投产易混淆的原材料,仓库管理员还应做明显的区分标识(如放置不同的区域或颜色区分)。

5.1.2半成品的标识5.1.2.1由生产车间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进行标识,标识的方法可以分区放置,确保不误用、混用;5.1.2.2质量管理部应确认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标识方法,对不合要求的标识提出纠正要求,并监督立即整改。

5.1.3产成品的标识生产车间下生产线的产品办理入库前或入库时,装箱员应按其规定进行组箱包装前的产品加贴标识工作,如:贴上注有批号、名称、型号、规格、标准号、注册证号、CE标签等表明产品信息的标签,组箱包装前,库管员予以监督。

5.1.4完工产品的标识按要求装入外包装箱后的完工产品,以外包装箱上的信息作为最终标识, 外包装箱上应按规定的标签内容、使用语言,标明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批号、标准号、注册证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欧盟代表名称、地址、CE标志等信息。

5.1.5返回公司内产品的标识对返回公司内产品,库管员可以放置固定区域或外包装箱上做标记的方法标识,对易混淆的返回产品的标识应明显、清晰。

发货前,仓库管理员、业务员应按检查外包装箱上的标识、标签,不得错用、误用、遗漏。

5.1.6状态的标识和唯一性标识的记录1)仓库管理员负责对进货产品实施状态标识,生产车间操作人员负责对半成品、包装前产成品实施状态标识;2)状态标识可采用区域划分、标牌警示等方法,采用标牌警示的方法时,其使用应不影响产品的安全和性能;3) 状态标识应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持,只有通过所要求的检验与试验(或授权让步放行)时,产品才可交付,当有追溯要求时,应记录作为唯一性的标识(如:产品批号、生产日期等)。

医疗器械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医疗器械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医疗器械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一、医疗器械产品标识1.产品标识的目的和意义2.产品标识的要求(1)标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商信息、使用说明书等。

(2)标识位置:要求标识清晰可见,易于辨识和识别,不易褪色。

(3)标识方式:可以采用印刷、贴纸、激光雕刻等方式进行标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4)产品包装标识:除产品本身标识外,还要求在产品包装上进行标识,以便于在流通环节进行追溯。

3.产品标识的管理(1)标识设计: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结合产品特点,制定适合的标识设计方案。

(2)标识记录:对每个产品进行标识,并建立相应的记录,包括标识时间、人员、位置等信息。

(3)标识检查:对标识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标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非标识情况处理:对于没有标识或标识不完整、不清晰的产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可追溯性的定义和意义可追溯性是指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记录体系,使得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能够被全程跟踪和追溯。

通过建立可追溯性,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可追溯性的要求(1)追溯目标: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进行全程追溯,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包装、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

(2)追溯记录:建立严格的记录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记录和归档,包括产品标识信息、生产记录、质量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

(3)追溯能力:确保追溯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能够快速定位和溯源产品。

(4)追溯时间:追溯的时间范围一般为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报废处理。

3.可追溯性的管理(1)追溯体系:建立可追溯性管理体系,包括追溯流程、责任分工、记录管理等。

(2)追溯验证:定期进行追溯验证,检查追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有效性。

(3)追溯演练:定期进行演练和模拟追溯演练,以验证追溯系统的完整性和响应能力。

(4)追溯改进:根据追溯情况和演练结果,不断完善追溯体系,提高追溯能力。

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办法

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办法

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办法1 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了达到区分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过程和追溯要求,防止产品在这些过程中被错用和混用;可以追溯每个或每批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适用于本公司原材料、外协外购件、半成品、成品,以及顾客财产在接收、生产、交付过程的标识、可追溯性和产品的检测和监控状态的控制。

2 术语和定义2.1 产品标识:指用适当的方法在生产、服务运作全过程中对采购产品/材料、半成品、成品或包装物上做出适当的标记或标签。

2.2 可追溯性:指根据或利用所记载标识的记录,追溯一个项目或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用途或所处场所的能力。

3 职责3.1 物资部是本程序的主职部门。

负责原材料、外协、外购件和半成品/成品在库房内及物流过程中的标识的实施和管理控制。

3.2 各生产部门生产室负责原材料、外协、外购件和半成品/成品在生产现场的标实的实施和管理控制。

3.3 品技部负责监督检查产品标识的完好性,当需要追溯时组织相关部门提供有关记录。

3.4 采购部负责督促供应商作好原材料的标识。

3.5体系管理部门负责对标识管理及追溯性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 管理流程4.1 标识的内容:4.1.1 产品类别的标识:如零件名称、规格、零件代码。

4.1.2 提供者标识:供方、顾客、班组、班次、操者( 工号)、检验员、设备号。

4.1.3 供货状态标识:正常供货、试生产供货、小批量供货。

4.1.4 检测和监控状态标识:合格品标识(绿卡)、待检品标识(黄卡)、不合格品标识(红卡)和让步接收品标识(蓝卡)。

4.1.5 区域标识:不合格区、合格区、待检区、返工区、在制品区、废品区、危险品区、库房中的库区库位等。

4.2 产品标识的范围:4.2.1 原材料、外协外购件等进货产品。

4.2.2 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白坯成品、涂装成品和机加成品。

4.2.3 顾客提供的产品。

4.3工作流程5 相关及支持文件5.1 《检验管理程序》5.2 《不合格品管理程序》5.3 《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5.4 《记录管理程序》5.5 《服务和顾客满意度管理程序》5.6 《搬运、存储、包装、防护管理程序》。

产品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产品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产品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 目的在接收及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使用适宜的方式标识产品,防止不同类型及规格的产品混用或错用,确保在需要时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实现追溯,并能有效地进行产品的识别、隔离等。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产品生产在接收、过程及出厂和服务过程对产品标识和追溯。

3. 术语和定义3.1标识:以指定的方式提供用以区别产品状态的标记。

3.2可追溯性:为溯源,根据产品标识,对产品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判断。

4. 职责4.1 生产部负责生产过程的有效性标识和可追溯性的控制;4.2 仓库负责产品接收、贮存、出厂及服务过程的有效性标识和可追溯性的控制;3.3 质量部负责过程标识和可追溯性的能力检查。

5. 工作程序和要求5.1 标识的手段和方法5.1.1 印章:“合格”与“不合格”章;5.1.2 检、试验区域:“待检区”、“合格品区”、“退货区”;5.1.3 产品区域:“成品区”、“半成品区”、“原、辅材料区”、“发货区”、“不合格品区”;5.1.5 标识卡/牌:“物料管制/标识卡”和“产品标识卡”;5.1.6 检验状态标识牌:“待(重)检”、“合格”、“不合格”;注:当客户有对产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有要求时,严格执行客户规定;无要求时,按此程序规定执行。

5.2标识的类别5.2.1产品标识为永久性标识,即从投入到产出标识不变(不因生产过程改变而改变),通常以产品型号、规格、产地、数量、日期、批次号等进行标识。

5.2.2状态标识按照产品所处的检验或使用状态进行标识,状态标识是可以改变的,通常采用合格、不合格、待检、待定为标识,也包括返工、返修、降级、让步接收、拒收、报废等,采取分区管理;设备的状态标识采用报废、停用、闲置作为标识。

5.3 入库过程标识5.3.1 采购、外加工品入库过程标识5.3.1.1 供方送交原、辅材料或外加工品时,置于“待检区”并由仓管员在待检品上放置“待检标识牌”,或由仓管员直接在待检品上放置“待检标识牌”。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一、目的本程序的目的在于对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有效的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确保能够准确识别产品和服务的状态、来源和流向,以满足法规要求、客户需求以及公司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

二、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原材料、在制品、成品、服务过程以及相关的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

三、职责1、质量部负责制定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相关要求和规范。

监督标识和可追溯性工作的执行情况。

组织对标识和可追溯性问题的调查和处理。

2、生产部负责对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进行标识。

记录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

对标识的维护和更新。

3、采购部确保采购的原材料带有必要的标识和相关文件。

与供应商沟通标识和可追溯性的要求。

4、销售部收集客户对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特殊要求,并传递给相关部。

在产品交付过程中,保持标识的完整性。

5、仓库部对库存的物资进行标识和分区存放。

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发货,并确保标识的传递。

四、工作程序1、标识的分类产品标识: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批次等。

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如待检、合格、不合格、待定等。

可追溯性标识:如序列号、生产批次号、订单号等。

2、标识的方法标签:粘贴在产品或包装上。

印章:直接盖在产品或相关文件上。

记录:如生产记录、检验报告等。

区域划分:对不同状态的产品分区存放。

3、原材料的标识采购部在接收原材料时,应检查供应商提供的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仓库部对入库的原材料进行标识,记录其名称、规格、批次、供应商等信息。

4、在制品的标识生产部在生产过程中,对每个工序的在制品进行标识,记录工序名称、操作人员、生产时间等。

检验人员对在制品的检验状态进行标识。

5、成品的标识成品应具有完整的产品标识和检验状态标识。

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批次、数量、生产日期等。

6、可追溯性管理建立可追溯性记录,包括原材料的采购记录、生产过程记录、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

通过批次号、序列号等可追溯性标识,能够追溯产品的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检验情况和销售去向。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流程图)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流程图)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IATF16949-2016/ISO9001-2015)
1.0目的
为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流转以及交付的全过程中以规定的方式进行标识和批次管理,通过对生产和服务提供全过程中产品和产品状态的标识,达到防止发生混淆,确保在需要时可准确追溯,并使标识得到有效的管理。

2.0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产品在生产流转全过程中标识的管理。

3.0职责
3.1 仓库对原辅材料、外购(协)件和产成品等数量、型号、类别进行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

3.2 车间负责对在制品状态进行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

3.3 技质部负责对原材料、外购(协)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进行标识。

3.4 技质部负责对所有标识和可追溯性进行监督和检查。

4.0术语和定义
标识:通过规定的编号、颜色和更改状态的标识,作出清晰、可令人理解的标记。

5.0作业流程
5.0相关文件
《采购管理控制程序》
《产品防护和交付控制程序》《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仓库管理制度》
产品状态标识卡
产品状态标识卡.xl
s
工序流转记录卡
生产车间工序流转
卡.xl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程序
1、目的
用适当的方式对公司的物料和产品进行标识,以防止混淆或错用,并使物料
和产品实现可追溯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生产性物料、半成品和成品以及客户提供的物料的标识和
追溯。
3、权责
3.1物料控制部:负责向供应商提出采纳、外协加工的标识,并监督供应商
实施标识。仓库人员负责在库材料的分类存放与标识。
3.2生产车间:负责生石灰现场的物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标识。
3.3质量部:负责对物料、半成品、成品的标识进行确认,对检验状态进行
标识。
4、定义
4.1可追溯性:指通过有记录的标识,对某个物品或某项活动的历史情况、
应用情况以及目前所处的位置或阶段进行追溯的能力。
5、流程图(无)
6、作业程序
6.1物料入厂的标识
6.1.1负责采购和外协的要员就其对外采购、对外委托加工的物料和零
部件,需在下发的采购订单才外协加工保同上,明确规定向供应商
提出物料、零部件的标识方法和标识内容的要求,标识包括实物上
的标识和质量证明文件上的标识。并监督供应商按规定的要求进行
标识。具体参照《采购管理程序》和《对外委托加工管理程序》
6.1.2进料检验员负责对来料标识方法和标识内容进行确认。合格的物料
和零部件以《IQC检验报告》入库。不合格的物料和零部按《不合
格品管理程序》处理。
6.1.3仓库管理人员对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按《不合格品管理程序》处理。
6.1.3仓库管理人员对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接收。将来料信息输录到计算
机系统。并填写《仓库物资收付卡》。
6.1.4仓库管理人员发放物料时按领料单所列名称、编号、规格和数量如
实发料,订单号和批号在领料单上注明。
6.2生产过程的标识
6.2.1生产现场的物料存放在材料区内。每种材料用标标识牌标明名称、
编号、规格、数量。不同的领料单的物料,现场分开摆放。
6.2.2半成品、部件、组件用《生产工序周转卡》标识和追踪。实物标识
按周转卡片上的要求进行。
6.2.3完工的分总成以分总成编号和系列号标识。
6.3成品的标识
6.3.1成品按总成编号和系列号、及各分总成的系列号。
6.3.2《产品总装卡》及各分总成的《生产工序周转卡》,连同领料单
一起存档。
6.4标识的检查与监督
质量部门、生产部门、物料控制部门随时检查其负责的各阶段的标识实
施情况。
6.5标识的移植与恢复
半成品、成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标识被覆盖或其他原因不能明确识别,
需按原规定及时恢复标识。
6.6产品的追溯
6.6.1内部追溯,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经确认后:
○1属于材料不合格的,经过领料单可以追溯到供应商。通过来料检验入库
记录单,可查找对应的来料检验记录单,了解其品质状况。
○2属于加工问题的,可通过生产工序周转卡片追溯到加工工位。
6.6.2外部追溯根据客户的投诉内容,通过总成型号和系列号,可以追
溯到成品总装卡片,进而追溯到各加工工序。
7、引用文件
7.1《采购管理程序》
7.2《对外委托加工管理程序》
7.3《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8、使用表单
8.1《仓库手资收付卡》 附件一
8.2《生产工序周转卡》 附件二
8.3《产品总装卡》 附件三
附件一:
仓库物料收付卡
名称 编号 规格
单位 包装 供应商
储存位置 最高存量 最低存量

年 凭证号码 入仓数量 任务单号 出仓数量 结存数量
备注
月 日 件数 数量 件数 数量 件数 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