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指挥官及战果等基本史实。

3.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战果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术、策略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情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经过及意义。

2.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1.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

2.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横渡长江。

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等候渡江命令。

4. 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国民党军队进行抵抗,但防线迅速崩溃。

5. 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垮台。

1. 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后的解放战争进程,如解放上海、杭州等城市。

2. 分析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成功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英勇善战的解放军战士等。

3. 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如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等。

六、教学内容6. 战后的长江防线:解析国民党在长江防线上的军事布局以及其战略意图。

7. 解放军的渡江策略:详细讲解人民解放军为成功渡江所采取的战术和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渡江地点、时间,以及使用船只和后续支援等。

8. 渡江战役的激烈战斗:描述解放军在渡江过程中遭遇的激烈战斗,以及解放军战士的英勇表现和牺牲。

9. 解放军占领南京:阐述解放军渡江成功后,迅速占领南京这一重要城市的经过和影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9篇)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9篇)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9篇)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

2.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你们看得专心,毛泽东主席更是满怀豪情,当时就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篇二教学目的: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整体感知1字词:要塞(sài)阻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不含:业已:2新闻播音(现场)。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3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通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通讯的基本概念、写作特点以及在课文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闻通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和报道身边的事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的问题,我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们愿意主动去探索课文的奥秘。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情况?”(如集体完成一项任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4.体会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5.掌握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如:渡江时间、地点、过程、成果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历史情境。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讲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感受解放战争的紧张氛围。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解放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提问情况。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和细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描写。

教学活动:1.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分段阅读课文。

2.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描述。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

第三章:课文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活动:1.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见解。

第四章:课文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总结,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受。

3. 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学习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教师:在互联网+的年代,能够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强能力的标志。

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

是的!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

点击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

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范读课文,出示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a.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_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_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大意正确即可)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重点研讨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b.*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法国:法新社。

英国:路透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

(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六、分析主体部分:(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进展: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

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

“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

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

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

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

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

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

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