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
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及风险管理

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及风险管理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及风险管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非计划性导管拔除的发生率,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结果:ICU内非计划性拔除各种导管的比例为2%,其中氧气鼻导管、尿管、胃管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7%、27%、16%,其次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均为10%。
结论:ICU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医护人员足够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加强固定,有效约束,适当镇静,加强观察与巡视,加强心理护理,严格遵照护理操作规范,注重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提高防范能力等,降低非计划拔管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风险管理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自行拔出,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是ICU病房的常见问题之一。
[1]实际上,UEX即指为患者治疗需要而留置在患者体内的各种导管无意被拔除。
在ICU有着很高的发生率,涉及到的导管有:胃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头部引流管、氧气鼻导管、保留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外周静脉导管、鼻空肠管少见。
非计划性拔管容易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可造成病情加重,如果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使病死率增加。
1. 临床资料回顾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ICU共收治留置管路患者453例,男性387例,女性66例,平均年龄51.5岁,留置尿管453例,胃管55例,气管插管26例,气管切开34例,中心静脉置管18例,氧气鼻导管453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11例。
其中,留置尿管2例,胃管3例,气管插管1例,气管切开1例,中心静脉导管1例,氧气鼻导管5例。
具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管道类型及数量见下表。
ICU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管道类型管道类型置管数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例次发生率(%)留置尿管453 2 16胃管55 3 27气管插管26 1 10气管切开34 1 10中心静脉置管18 1 10氧气鼻导管453 3 27合计453 11 22. 危险因素2.1导管方面2.1.1作为一种植入物,不同理化特性的导管材质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程度不同,包括导管的粗细、软硬度、导热性、对组织的化学刺激性等。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 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就是衡量护理质量得重要指标之一,为减少非计划性拔管得发生,应对住院患者留置管路期间进行非计划性拔管得风险评估,并采取预见性医疗护理措施。
一、定义及相关概念(一)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 又称意外拔管(Accidental Extubation, AE),指任何意外发生得或被患者有意造成得拔管。
其实质就是指医护人员非计划范畴内得拔管,通常包含以下情况: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得导管;各种原因导致得非计划性拔管;因导管质量问题及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得拔管。
(二)导管分类依据拔管对患者病情或预后影响程度可将导管分为高危导管与非高危导管。
1、高危导管:UEX发生后导致生命危险或病情加重得导管,如气管导管、胸引管、T 管、脑室引流管等;另外各专科由于疾病与手术得特殊性,可根据其特点列出专科高危导管,如胃与食道术后得胃管及鼻肠管、前列腺及尿道术后得尿管等。
2、非高危导管:UEX 发生后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或对病情影响不大得导管,如普通导尿管、普通胃管等。
普通吸氧管、外周留置针不作为UEX评估范围。
二、评估工具及风险分级利用各种工具预测非计划性拔管得风险程度,能帮助护理人员有效识别非计划性拔管得风险。
近年来,因病情需要在体内留置导管或多根导管得患者数量逐年增多,但临床上并无系统、科学得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山东省质控中心发布得指导意见及本院试用情况,推荐使用《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见附件)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
总分 1~3 分为低风险;4~6 分为中风险;≥7 分为高风险。
三、评估与记录(一)评估对象1、新入或转入得留置管道得患者;2、住院期间留置管道得患者。
(二)评估时机1、新入或转入得留置管道患者,在入院评估单上“带管情况”一项,填写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分。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在逐渐地得到提高,而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口腔护理和气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中,气道管理是重中之重,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
而关于口腔护理和气道管理的许多问题,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气管插管后的拔管问题。
因为气管插管后的患者随时可能会需要拔管,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进行讨论。
一、非计划性拔管的危害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在无拔管计划的情况下,气管插管突然移除,导致患者出现窒息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警惕和重视。
一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事件,将会给医护人员的工作造成轻重不同的困难,也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
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的生命安全就将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不可挽救的后果。
二、评估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对于患者的气管插管,我们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插管方式,并对插管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估,以确保插管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情况来评估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病情:不同的病情对于气管插管的难度和拔管的风险都会有所不同,例如呼吸道狭窄、扭转、肿瘤等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拔管的难度和风险都会相应增加。
(2)患者的年龄: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由于气道压力的不稳定、固定不良等因素,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3)患者的环境:患者的环境也是评估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的因素之一,例如手术室、急救室等环境的不同,患者接受治疗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风险。
(4)患者的意识和反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意识和反应状况也会影响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例如患者的发音受到影响、不能清晰地表达或指示、难以正常呼吸等情况都会增加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病人非计划性拔管讨论记录内容

病人非计划性拔管讨论记录内容一、引言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气管插管拔除或气管插管脱落,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
UEX是重症监护病房(ICU)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意外拔管时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延误重要的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UEX是重症监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二、UEX的原因分析1. 健康宣教不到位ICU病人因病情较重,护士往往忽视对病人的健康教育,病人对全身各种管道的意义认识不足。
因而缺乏对自身所置管道的自我保护意识,常因不适自行拔管或自我活动时不慎意外脱管。
2. 医疗护理操作不当医护人员未及时评估拔管指征,患者带管过久不耐受而自行拔管。
在固定插管或行口腔护理时,应单手扶持插管妥善固定,躁动病人予双手扶持操作。
护理操作不当使导管被牵拉过度、护士巡视不及时、护士对患者沟通不足等,均易导致患者拔管。
3. 未使用静脉持续镇静剂气管插管病人如不予以持续镇静,往往因导管对咽喉壁粘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失音而感到恐惧,同时失音又使护患交流不畅,患者会因焦虑、恐惧而自行拔管。
4. 镇静不足镇静不足是导致UEX的主要原因之一。
镇静不足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增加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从而导致患者自行拔管。
5. 约束不当约束不当会导致患者不适,增加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从而导致患者自行拔管。
三、UEX的预防措施1. 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对ICU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全身各种管道的意义认识,增强对自身所置管道的自我保护意识。
2. 规范医疗护理操作医护人员应规范操作,及时评估拔管指征,避免患者带管过久不耐受而自行拔管。
在固定插管或行口腔护理时,应单手扶持插管妥善固定,躁动病人予双手扶持操作。
护理操作不当使导管被牵拉过度、护士巡视不及时、护士对患者沟通不足等,均易导致患者拔管。
3. 合理使用镇静剂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镇静剂,减少患者因导管对咽喉壁粘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失音而感到恐惧,同时失音又使护患交流不畅,患者会因焦虑、恐惧而自行拔管。
护理部参加科室非计划拔管不良事件讨论发言

护理部参加科室非计划拔管不良事件讨论发言大家好,我是护理部的小张。
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科室最近发生的一起非计划拔管不良事件。
我想说,这个事件让我们深感痛心,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护理工作中,安全是第一位的。
那么,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1.1 事件回顾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们科室收治了一位因为病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医生决定拔除气管插管。
在拔管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患者意外拔管失败,最终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
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护理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1.2 原因分析针对这次事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我们认为,造成这次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护人员对拔管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很多医护人员可能对拔管操作并不是特别重视,认为只要按照流程操作就可以了。
实际上,拔管操作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
(2)操作流程不够规范。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发现操作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拔管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拔管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等。
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拔管操作失败。
(3)沟通不畅。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发现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些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拔管操作的不了解和担忧。
1.3 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1)加强培训。
我们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我们还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护理工作中,安全是第一位的。
(2)规范操作流程。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拔管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
我们还将加强对操作流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应对住院患者留置管路期间进行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评估,并采取预见性医疗护理措施。
一、定义及相关概念(一)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 又称意外拔管(Accidental Extubation, AE),指任何意外发生的或被患者有意造成的拔管。
其实质是指医护人员非计划范畴内的拔管,通常包含以下情况: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的导管;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因导管质量问题及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的拔管。
(二)导管分类依据拔管对患者病情或预后影响程度可将导管分为高危导管和非高危导管。
1.高危导管:UEX发生后导致生命危险或病情加重的导管,如气管导管、胸引管、T 管、脑室引流管等;另外各专科由于疾病和手术的特殊性,可根据其特点列出专科高危导管,如胃和食道术后的胃管及鼻肠管、前列腺及尿道术后的尿管等。
2.非高危导管:UEX 发生后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或对病情影响不大的导管,如普通导尿管、普通胃管等。
普通吸氧管、外周留置针不作为UEX评估范围。
二、评估工具及风险分级利用各种工具预测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程度,能帮助护理人员有效识别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近年来,因病情需要在体内留置导管或多根导管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多,但临床上并无系统、科学的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山东省质控中心发布的指导意见及本院试用情况,推荐使用《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见附件)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
总分1~3 分为低风险;4~6 分为中风险;≥7 分为高风险。
三、评估与记录(一)评估对象1.新入或转入的留置管道的患者;2.住院期间留置管道的患者。
(二)评估时机1.新入或转入的留置管道患者,在入院评估单上“带管情况”一项,填写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分。
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3200字

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3200字住院病人非计划性拔管,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与预后,因此预防住院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已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作者详细分析了引起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定了管理对策,有效控制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毕业住院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管理对策R471 C 1008-6455(2011)12-0497-01“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1〗。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患者自行拔管或在护理过程、搬运患者时非患者因素的意外拔管〖2〗。
是留置管道病人护理中常见护理风险之一。
妥善固定、安全放置各类管道, 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保持有效的治疗与引流, 在病人的康复与预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管道护理中的关键。
我院护理部及时调查、分析了临床中可出现的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制定了专项管理制度,有效控制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保障了患者安全,减少了护患纠纷,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管道种类:输液管、吸氧管、胃管、双腔导尿管,普通引流管,气管插管,动、静脉留置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脑室引流管等。
1.2 一般资料:收集2007-2009年我院住院病人26839人中,出现输液管道非计划性拔管7例,其中3例为小儿哭闹时意外拔出,2例为翻身、移动时,活动幅度过大,管道受牵拉致意外拔出,1例为连接处连接不紧致管道脱出,1例为1名癌症患者对生命产生绝望而自行拔管;吸氧管脱落2例,为病人睡觉翻身时无意识拔出;胃肠减压中出现胃管非计划性拔管3例,均为患者无法忍受不适自行拔管;留置导尿中出现非计划性拔管4例,均为患者无法忍受不适自行拔管。
2 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2.1 病人因素所致的非计划性拔管2.1.1 病人翻身、进食、下床、排便时活动幅度过大,管道受牵拉而致管道意外脱落。
2.1.2 病人不配合而自行拔管。
自拔管是一种不遵医行为〖3〗,(1)舒适的改变是自拔管的主要原因,留置管道时由于局部刺激或置管后的被动体位、手术前后禁食水、病痛折磨等因素引起病人舒适改变不能耐受管道置入;(2)患重病、久病,对生命产生绝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拒绝治疗,自行拔除各类管道。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非计划性拔管也称意外拔管,是指置入的导管发生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擅自拔管或因其他人员操作不当所致的意外滑脱。
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会导致再次置管,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研究显示,导管固定、约束、患者镇静、患者的意识状态、护士的护理情况等均会影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分析方法:收集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上报表,内容包括患者相关资料(导管类型、滑脱方式、发生时患者意识状态、发生时病人自我照顾能力、导管滑脱前是否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等)、护理相关资料(发生班次、责任护士工作年限、当班护士数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常见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导管类型:本院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396起:①拔出导管422根,其中占比前4位为胃管92根、引流管91根、鼻饲管61根和气管插管56根。
②其它25例为:ECMO管道1例、膀胱造瘘管1例、左肾造瘘管3例、静脉注射管5例、PTCD 1例、留置针4例、空肠营养管5例、皮下引流球1例、尿袋1例、胃造瘘1例、引流袋1例、套管针1例。
常见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患者特征:①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患者中,>55岁的有286例;②意识状态清醒的患者有177例;③绝对卧床的患者203例;④92.31%的患者自我照顾能力为完全依赖或部分依赖;⑤78.80%的患者在导管滑脱前未使用镇静镇痛药物;⑥62.80%的患者在导管滑脱前无约束;⑦69.13%的非计划性拔管为患者自拔;⑧39.9%的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发生于重症科室。
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护士群体:本研究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中,发生于晚班127起、夜班197起。
责任护士工作年限≤1年的77人、2~5年137人、6~10年130人。
①责任护士在本部门工作时间≤12个月的占37.93%;②有78.82%的事件发生于当班护士人数≤5人时;③67.28%的事件发生于当班一级护理人数>20人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制度(讨论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应对住院患者留置管路期间进行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评估,并采取预见性医疗护理措施。
一、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 又称意外拔管(Accidental Extubation, AE),指任何意外发生的或被患者有意造成的拔管。
其实质是指医护人员非计划范畴内的拔管,通常包含以下情况: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的导管;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因导管质量问题及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的拔管。
(二)导管分类
依据拔管对患者病情或预后影响程度可将导管分为高危导管和非高危导管。
1.高危导管:UEX发生后导致生命危险或病情加重的导管,如气管导管、胸引管、T 管、脑室引流管等;另外各专科由于疾病和手术的特殊性,可根据其特点列出专科高危导管,如胃和食道术后的胃管及鼻肠管、前列腺及尿道术后的尿管等。
2.非高危导管:UEX 发生后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或对病情影响不大的导管,如普通导尿管、普通胃管等。
普通吸氧管、外周留置针不作为UEX评估范围。
二、评估工具及风险分级
利用各种工具预测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程度,能帮助护理人员有效识别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近年来,因病情需要在体内留置导管或多根导管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多,但临床上并无系统、科学的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山东省质控中心发布的指导意见及本院试用情况,推荐使用《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见附件)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
总分1~3 分为低风险;4~
6 分为中风险;≥
7 分为高风险。
三、评估与记录
(一)评估对象
1.新入或转入的留置管道的患者;
2.住院期间留置管道的患者。
(二)评估时机
1.新入或转入的留置管道患者,在入院评估单上“带管情况”一项,填写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分。
住院期间评分结果记录于风险评估表。
2.低风险患者每周至少评估1 次;中风险患者每周至少评估2 次;高风险患者每班评估1 次,并放置“防脱管”警示标识。
3. 置管后、手术后、拔管后(非单一导管患者,包括计划性和非计划性拔管)需再次评估。
4.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自动列为高风险患者。
四、预防护理措施
(一)有效固定:各种导管均应妥善固定,连接处连接紧密,选
择合适的导管固定材料和方法。
1.导管固定原则为固定有效,保证引流通畅。
2.导管固定用敷料具有皮肤友好性:无浸渍、低敏、低残胶、高通透性,避免导致器械相关性压疮。
3.操作便利,患者舒适。
4.导管固定材料更换原则:当固定材料出现污染、潮湿、粘性下降、卷边甚至脱落等不能有效固定管道时,应及时更换。
(二)导管标识:患者置管后,应在第一时间由责任护士选择正确的管道标识贴,并在标识贴上填写管道名称、日期,常规贴于距离各管道末端5~10cm 处,如标识出现污染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建议高危导管采用红色标识,非高危导管采用黄色标识。
(三)低、中风险患者执行标准预防性干预措施,做好留置导管患者“七巡视”(包括:依从性、固定、通畅、引流液、敷料、标识、压力)。
低风险非计划性拔管标准预防性干预措施
(四)高风险患者护理措施:在标准预防性干预措施基础上,放
置“防脱管”警示标识;床头进行交接班;每小时巡视一次。
高风险非计划性拔管预防性干预措施
(五)健康教育:对于清醒患者或家属告知留置导管的目的和重要性,保护导管、防止意外脱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其知晓相关内容并配合。
(六)有效约束:对于意识障碍、烦躁不安、术后麻醉未清醒、语言表达不清的高龄患者或对导管极不耐受患者,必要时给予有效约束,实行有效保护性约束后,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情况。
(七)合理用药:遵医嘱正确合理应用镇静剂,并关注镇静剂评估指数,选择合适镇静方案,达到理想的镇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