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圣人智慧)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相关推荐《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22篇)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而在《孟子》中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是令人膜拜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精神来源。
小编为大家带来《孟子》读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孟子》读后感篇1传统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
它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
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可是,在这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有许多。
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理念是我们所追寻的。
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会我们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孟子》一书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
我读了它,从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我要学为自己所用,并把它发扬光大。
《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
《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
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
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
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
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
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
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
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
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
“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提醒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古代圣人有哪些智慧?

古代圣人有哪些智慧?1 .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 .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3 .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
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 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
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 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
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 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我们看看下面吧!第一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1)不相征也。
”注释(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翻译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第二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也?”注释(1)《武成》:《尚书》的篇名。
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2)策:竹简。
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第四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1)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2)丘:众。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倡“民以食为天”,强调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饮食的小故事,领略这位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故事一:孟子与梁惠王论饮食梁惠王曾问孟子:“寡人听说,圣人饮食必有礼法,是这样吗?”孟子回答:“君王所言极是。
饮食之事,关系重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饮食得当,身体才能健康,国家才能安定。
”孟子接着说:“圣人饮食,注重营养均衡,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都要搭配得当。
而且,圣人饮食有度,不浪费一粥一饭,珍惜食物,这也是对天地、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梁惠王听后深受启发,决心在国内推广孟子关于饮食的教诲,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二:孟子教子饮食之道孟子有一个儿子,名叫孟仲。
孟仲小时候,孟子就教他饮食之道。
孟子说:“饮食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偏食挑食。
食物要新鲜,烹饪要得当,这样对身体才有益。
”有一天,孟仲在朋友家吃饭,主人上了一道菜,味道鲜美,孟仲忍不住多吃了一些。
回家后,孟子问他:“今天的饭菜如何?”孟仲说:“味道很好,我多吃了一些。
”孟子教导他:“虽然美味,但也要适量。
过量饮食会损伤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孟仲听从父亲的教诲,从此饮食有度,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
故事三:孟子提倡素食孟子在饮食方面,提倡素食。
他认为,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体现了对动物的仁爱。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素食,既能满足身体所需,又能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孟子的饮食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他强调饮食要有度、营养均衡,提倡素食,尊重生命。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孟子

中文名:孟轲别名:孟子国籍:中国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县)出生日期:公元前372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89年职业:学者,思想家主要成就: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代表作品:《孟子》所处时代: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
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孔子中文名:孔丘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职业:教师信仰:儒学国籍:中国 民族: 汉族出生地: 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孔子[1]: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家中排行第二。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孟子》论辩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的句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内容丰富,深刻的思想引人深思。
在《孟子》中,孟子论述了很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和社会问题,深刻探讨了人的本性、善恶、政治理论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了与辩论和对方心理相关的许多句子。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很多关于辩论和对方心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不仅在当时引起了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1. "善辩者,无所施其巧也,唯圣人为之。
" 这句话直接指出了善于辩论的人不是依靠巧诈手段,而是通过圣人的智慧和修养来进行辩论。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辩论的态度和要求。
2. "忠恕之道,圣人先觉之而后说之。
"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辩论的原则,他认为真正的辩论应当以忠恕之道为基础,而不是通过诡辩和苟且的手段。
这也体现了孟子对于辩论的态度和要求。
3. "精于心,正于形,審於色,而尊於文。
" 这句话揭示了孟子对于辩论者的要求,他认为真正的辩论者应当在内在修养、外在表现、言谈举止上都应当富有真诚和正直,而不是只注重言辞和表面的风度。
4. "始于命,终于义。
"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辩论的终极目的的关注,他认为在辩论中不仅要注重辩者的口才和技巧,更要把握辩论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在于为了真理和公正。
《孟子》论辩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的句子,体现了孟子对于辩论的态度和要求,并且对于后世的辩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句子既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辩论观念和道德准则,也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和哲学思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孟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充满智慧的孟子思想,了解其对于辩论的见解和要求。
而这些对于当今社会中的辩论与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广大读者通过研读《孟子》,能够深刻领会孟子对于辩论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的句子的深层含义,把握真正的辩论精神和诚实的交流态度,为当下社会的理性、公平、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孟子》中,孟子深刻地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辩论,其对于对方心理的把握和运用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与表现。
【写人】说说孟子 写人的作文800字

【写人】说说孟子写人的作文800字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尊称为“孟子圣人”。
孟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他天生聪明绝顶。
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好妇人,她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给孟子读书的条件相当困难,但她刻苦耐劳、节俭持家,靠勤俭持家把一家人养活。
孟子常在河边捉鱼补学费,闲时窜进国君府学习,由于好学不倦、孜孜不倦,孟子很快成为国君府门下的一位徒弟。
孟子十分善于言辞,有深厚的学问。
他的哲学思想以“仁政”为核心,主张政治施行仁德,使天下太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的善性容易受到污染。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有善有恶的,但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塑造自己的品性和人格,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孟子自成立门户以来,就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宣扬仁慈、道德、诚信等美德。
他强调君主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听取百姓的意见和诉求,制定公正的政策和施行,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孟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子善于寓言,他的多个名篇都是用有趣的故事来描绘丰富的意义。
例如《尽心上》、《养由吾》等,这些寓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并用明星幽默的方法拨动人心,使人能够更好地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在思想哲学方面有所建树,孟子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曾经担任齐国大夫,积极地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建设。
他建议,任命官员要素质优良,遵守法律,不要因权势、关系来牟取私利;他指出,治理国家要以大公无私的态度来对待公务,不要搞个人私利,才能取得成功。
孟子的政治思想赢得了各国贵族和士民的赞许,为当代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孟子也非常关心教育。
他认为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品质和素养,提高人的智慧。
他主张教育要实事求是、科学有序、追求真理。
他认为教育必须为贵族和平民都提供,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孔孟之间
•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 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 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 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後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 ,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 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 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 尽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
•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 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是说,求 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 回来就行了。
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
炙亦有外与?” (《告子》上)
Have A Break!
三. 尽心说
1. 尽心、知性、知天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 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 》上)
恻隐之心
仁
羞恶之心
义
辞让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与告子的辩论
(1). 性善与性无善恶
• 告子曰:“生之谓性。” •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斋曰:“然。” •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 •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
(3). 浩谓浩然之气?”主曰:“难言 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 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勿忘,勿助长也。(《公孙丑》上)
2. 圣人
•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 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万章》下 )
•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 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尽心》下 )
• 什么是“四端”? •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 張之儒,有子思之儒 ,有顏氏之儒,有孟 氏之儒,有漆雕氏之 儒,有仲良氏之儒, 有孫氏之儒,有樂正 氏之儒。
——韩非子
• 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
说法,孔子死后,儒家确实有 了分化。但由于文献的缺乏, 不能对他们进行认识。1993年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 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 献,填补了孔孟之间儒家的空 白。
二. 性善论
1. 人禽之辨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 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 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端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 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 ”的境界
四. 仁政
1. 恒产与恒心
• 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 封建制度。
• 孟子还把他这种通过正经界,“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同上) 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 他们“死徙无出乡”(同上)。他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 滕文公上》)
(2). 义内与义外
•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
•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
外也,故谓之外也。” •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
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
2. 王政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 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公孙丑》上 )
孟子主张实行王政,反对霸政。他认为霸政是以力服人,不能使 人心服口服;而仁政是以德服人,能使人“中心悦而诚服”。
3. 养气
(1). 养心
•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
(2). 存夜气
•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 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 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 也哉? (《告子》上)
3. 民为贵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 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 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 )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得到天 下。
五. 圣人论
1.先知先觉
•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他借古人伊尹 的话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万 章下》)这是说,“天”生下人类来,就是要使先知先觉的人去开导 启发后知后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