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

《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传统文化。

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等。

本学年传统文化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

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共17课。

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

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

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只有18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三、教学目标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四、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五、教学措施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节日、民俗、艺术、历史等。

2.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讨论。

4. 传统艺术的学习,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5. 实践体验,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培养、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第二周:学习诗词欣赏,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第三周:阅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第四周: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5. 第五周: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内容6. 传统礼仪的学习与实践,如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

7. 传统美德的传承,如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国守法等。

8.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

9.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如和谐共生、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等。

10. 总结与回顾,对整个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传统礼仪。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美德。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及含义2.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含义3.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含义第二单元:古代诗词1. 学习《静夜思》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2. 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 学习《小池》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故事及含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2. 难点:成语的典故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成语故事和诗词的意义;2. 采用举例法,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地复述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2. 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并理解诗词的意义;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成语和诗词,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所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计划第1周:成语故事教学第2周:成语故事教学第3周:成语故事教学第4周:成语故事教学第5周:古代诗词教学第6周:古代诗词教学第7周:古代诗词教学第8周:综合实践活动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成语或诗词;2. 讲解成语故事或诗词:详细讲解成语的来历、意义及背后的文化内涵;3. 举例说明: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或诗词;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或诗词进行语言表达;5. 总结课堂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5人。

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打工,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歌曲、故事、礼仪等。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4.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况,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中国古代诗词赏析,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3)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选择一些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美妙。

(4)中国传统故事的讲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

(5)中国传统礼仪的学习,教授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如拜年、祭拜等。

2.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

(2)欣赏法:让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故事法: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传统文化的图片和物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2.掌握基本知识通过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况和基本知识,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欣赏传统诗词和音乐选取一些经典的传统诗词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妙。

4.学习传统故事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故事,通过讲述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和道德教育意义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5.学习传统礼仪通过教授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知识,如拜年、祭拜等,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文明礼仪。

6.总结和延伸对本节课所学习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并鼓励学生在家中向家长传授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促进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武术、书法、中医、茶艺、京剧等;3、民间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4、传统历史文化名人介绍:如孔子、屈原、李时中、李白等。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难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历史文化名人和民间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信、自豪。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排列有序的故事表达历史文化名人的博大精深、与时俱进,借此培养文化自信;2、体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活动、饮食、习俗,让天然的传统文化风貌呈现在学生眼中;3、观察法:观察很多音乐、文艺、戏剧、电影、电视等文化内容,实现多维度自由发挥,以便于进一步学习、探究和总结。

五、教学方案:1、本课预估时间为6周,每周2次课,每次课45分钟;2、第1~2周: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3、第3~4周:学习武术、书法、中医、茶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第5周:民间传统节日的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5、第6周:传统历史文化名人介绍:如孔子、屈原、李时中、李白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完成一份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2、每个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学习,并完成一篇关于该传统文化的学习总结;3、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和探究,对民间传统节日和历史文化名人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4、举行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中华文化小百科》、《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手册》等相关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活动道具:春联、灯笼、中秋月饼、端午粽子等相关道具。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工作目标1.编写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目标是编写一套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小学传统文化教材。

要求每个章节都能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材内容需要涵盖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历史人物、经典故事等方面。

–每个章节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配合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材需要配以丰富的插图和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2.设计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目标是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活动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一些游戏、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活动。

–活动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活动需要有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教学指导,以便教师能够顺利地组织教学。

3.培训小学教师:目标是培训小学教师,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需要包括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教授传统文化。

–培训需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培训需要有系统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教师的培训效果和改进方向。

工作任务1.研究现有教材和教学资源:目的是了解目前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编写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对现有的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结合研究结果,确定教材和教学活动的编写方向和重点。

2.编写教材和教学活动:根据研究结果,编写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和教学活动。

–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设计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配以丰富的插图和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3.组织和实施培训:对小学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0-9 安建军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1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1人。

少数学生来自外地,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打工,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

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教学进度:
每周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