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学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等特点。
2、 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特点,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探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 绘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总结四季更替的成因和五带划分的方法。
4、 识别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算,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活动1:阅读课本“地球的公转”图,借助三球仪或Flash 动画课件,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填写表1-3-1中的空白部分:表1-3-1 地球公转的特点的轨道- 面与地球公转轨道- 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目前角度为 。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 度之间往返移动。
阅读课本“黄赤交角”图和“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然后在图1-3-1中绘制“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曲线,注明A 、B 、C 三点处的日期,并在各点间画箭头表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2)在图1-3-1中标出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并画箭头表明其移动方向。
(3)如果黄赤交角为0o 或30o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会有什么变化?活动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 和 作有规律的变化。
(1)阅读课本“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借助数学知识,推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图1-3-1(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 ,从直射点向 递减。
所以: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 值;反之,达最 值。
阅读课本“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可知:①夏至日时: 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最小值;②冬至日时: 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最小值;③二分日时: 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1.3线段垂直平分线(1)(学案)

第一章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学案)班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2.会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复习:老师演示:用折纸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二、新课讲解:1、用尺规画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具体步骤看课本P27“做一做”A B2、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任意找一点P,然后连接PA、PB,求证:PA=PB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数学符号表示:∵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P在MN上∴PA=PB3、写出上面命题的逆定理。
(也可写在课本的26页)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PA=PB,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到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练习(可做《同步伴读》P14、15第1到8题)1.如图,已知直线MN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 ,点P 是MN 上一点,若AB =10 cm ,则BD =__________cm ;若PA =10 cm ,则PB =__________cm ;此时,PD =__________cm.2.如图,在Rt △ABC 中,∠C =90°,∠B =15°,DE 是AB 的中垂线,垂足为D ,交BC 于E ,BE =5,则AE =__________,∠AEC =__________,AC =__________ .3.如图,在△ABC 中,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E ,交BC 于D ,△ABD 的周长是12 cm ,AC =5cm ,则AB +BD +AD =________cm ;AB +BD +DC=__________cm ;△ABC 的周长是__________cm.四、作业4.如图,BC 是等腰△ABC 和等腰△DBC 的公共底,则直线AD 必是__________的垂直平分线.5.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 =50°,AC 、BC 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 ,则∠1___∠2,∠3___∠4,∠5___∠6,∠2+∠3=____°,∠1+∠4=___°,∠5+∠6=____°,∠BOC =___°.6.如图,D 为BC 边上一点,且BC =BD +AD ,则AD _______DC ,点D 在_______的垂直平分线上.7.(思维训练)如图,在△ABC 中,AB =AC ,∠A =120°,AB 的垂直平分线MN 分别交BC 、AB 于点M 、N . 求证:CM =2BM .1题图2题图 3题图 5题图 4题图6题图。
1.3 速度 学案(解析版)

1.3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
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的区别与联系。
基础知识:一、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式:v=Δx Δt.3.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4.物理意义:粗略描述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二、瞬时速度(1)定义:当Δ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用v=ΔxΔt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2)意义: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3)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该时刻物体运动的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4)瞬时速度可以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5)瞬时速度的测量:测量瞬时速度,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代替,而且所取时间越短,误差越小.重难点理解:一.对速度的理解1.对速度定义式v=st的理解(1)公式中的s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不是路程.(2)v=st是速度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v大小与s及t无关.不能认为v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2.速度的矢量性(1)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对应时刻的运动方向.(2)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区别和联系1.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比较(1)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度=位移时间.(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率=路程时间.2.瞬时速度和速率(1)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该时刻(或该位置)物体运动的方向.描述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2)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速率只能反映某时刻(或某位置)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表示方向.(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只有在Δt→0时,平均速度才能近似看成瞬时速度.(2)误认为平均速度就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v=v1+v22(v1、v2分别是物体的初、末速度).(3)误认为平均速度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去求解.典例1、(多选)以下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位移越大,其速度一定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其速度一定越大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跟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解析]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不仅与位移有关,还与时间有关,选项A、B错误,C、D正确.[答案] CD典例2、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 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杭州还有100 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A.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位移B.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路程C.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位移D.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路程解析:在某路段或路口限定最高时速,是指任一时刻都不能超过该速度,是瞬时速度,较远距离的公路是有弯的,100 km是指路程,D对.答案D巩固练习:1.某列火车在一段长为30km的平直路面上行驶,行驶的平均速度为60km/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列火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0。
1.3交集和并集(学案3)

交集、并集教学目标:(1)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会求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2)能使用V 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
(3)区间的概念。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概念,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减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减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减”呢?请同学们参考下列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1)A={1,2,3,4,5},B={2,4,6},C={2,4,}(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1、交集一般地,由集合A 集合B的够成的,称为A 与B的交集。
记作读作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追踪练习:1、A={-1,1,2,3},B={-2,-1,1},求A∩B2、A={X|X≤3},B={X|X>0},求A∩B2.并集(1)思考:求集合的交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1、A={1,2,3},B={4,5,6},C={1,2,3,4,5,6}2、A={0,1,2},B={1,2,3},C={0,1,2,3}并集:一般地,由集合A 集合B的构成的,称为A与B的并集。
记作:读作: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用Venn图表示为:追踪练习:(1)设A={X|X为小于7的正偶数},B={-2,0,2,4},求A∪B,A∩B(2)设A={X|X≥0},B={X|X≤0},求A∪B,A∩B3.区间概念为了叙述方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区间的概念。
设a ,b∈R,且a<b,规定[a,b] = (a,+∞)=(a,b) = (-∞,b)=[a,b)= (-∞,+∞)=(a,b] =[a,b],(a,b)分别叫做,;[a,b),(a,b]叫做;a,b叫做二、 感受、理解设U 为全集,集合为A 为U 的子集,则1、A ∩A = A ∪A = A ∩∅=A ∪∅ = A ∩U C A = A ∪U C A =2、设A={x|x>0},B={X|X ≤1} ,求A ∩B ,A ∪B3、设A=(-1,3],B=[2,4],求A ∪B ,A ∩B三、小结本节学习了交集和补集的概念,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1.3地球的公转运动学案

1.3地球的公转运动学案
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为23.5度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为23.5度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周期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地球的公转的小结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 ( )面 ( )面 地球的自转 ( )交角 ( )的南北周期移动 ( )的季节和纬度周期 和 ( )的季节和纬度周期
四季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阳光的( )射获得热量最多;阳光越( ),地面获得热量越少。
6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比较。
1.3《多民族的大家庭》优秀学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优秀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过程
【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大家庭由多民族组成。
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确认的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等56个民族。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1.51%,593.26万人,55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8.49%,为11 132.48万人。
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h、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等。
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有塔塔尔族、珞巴族等。
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二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白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中国绝大部分县级行政区域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1.3《地球的自转》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预习案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概况(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______向______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__________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____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____,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____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___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_________外,其他各地_______ ,都为______;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_____________。
2.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______________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__________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____________的作用产生偏向。
该力只作用于________运动的物体,始终__________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北半球______偏,南半球________偏,沿________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1.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_________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________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1.3民族学案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课堂因我而精彩,我因课堂而自信 课堂精彩由我主宰,积极发言奋勇争先
课 题: 认识民族的分布及其风俗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 型: 探究课
我的目标: 1、认识民族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认识地理环境对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影响 我重点学: 认识地理环境对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影响 我的难点:认识民族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这样学: 小组合作探究 精彩课堂:
一、阅读感悟 尝试探究
1、阅读21页中国地形图,感悟中国的地形及地形、气候对交通(人们的交往)的影响。
2、对照图1.17(我国的民族分布)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组探究:①少数民族为什么多分布在边疆地区?
②、为什么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比其他地区多?
4、我的收获:民族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5、阅读22页图,感悟民族风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 为什么蒙古族善骑射、摔跤、住蒙古包?
② 我国哪个地区民族最多,风俗习惯最鲜明?为什么?
3、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已经保留下来的很少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4、我的收获:民族风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拓展提高
分析家乡的民族风情,探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的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2)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2.了解蛔蚯蚓的结构特征。
3.了解一些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
【知识铺垫】
1.关于蚯蚓你知道些什么?
【教材解读】
一、环节动物
(1)阅读课本第9页到第11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的外形又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2、蚯蚓的结构
(1)蚯蚓身体呈,由许多相似的构成。
蚯蚓身体前部有较厚的体节,称为。
(2)蚯蚓的运动:蚯蚓通过和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身体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
(3)蚯蚓的呼吸:蚯蚓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依靠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的呼吸。
3、还有那些常见的环节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5、环节动物对人类对环境都有哪些意义?
(2)【探究实验】观察蚯蚓的探究实验后,讨论以下问题。
1、观察蚯蚓的体形,你是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左右,和背腹的?蚯蚓身体是否分节?
2、蚯蚓体壁湿润,能分泌粘液,这对蚯蚓来说有什么意义?
3、我们观察到蚯蚓腹部有一些小的突起,我们称之为刚毛,刚毛的作用是?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课堂检测】
1、能正常生活的蚯蚓,其体表状况应为()。
A.湿润、光滑B.干燥、光滑C.湿润、粗糙D.干燥、粗糙
2、观察蚯蚓标本时,应区分其前、后、背、腹,标志是()。
A.有眼睛的是前端,颜色浅的是背面B.有环带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背面
C.有肛门的是后端,颜色浅的是腹面D.有口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腹面
3、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下列哪种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
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蚯蚓体表干燥
B.将蚯蚓的体表涂抹凡士林,使体表保持湿润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壁变干燥
D.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4、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
A. 防御敌害B.协助运动C.捕杀小动物D.协助呼吸
5、蚯蚓的体壁总是湿润的,这有利于蚯蚓()。
A.完成呼吸 B.在土壤中运动C.吸收营养 D.保持水分
6、以下动物中, _________________属于环节动物 _______________属于节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8、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9、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