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再批中国英语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如果不要求学生学英语

如果不要求学生学英语

如果不要求学生学英语因为一位学生的缘故,我转载了一篇英语学习的资料。

昨天看到一个朋友的空间里又转了一个更为强大的英语学习的资料。

我们真的这样需要学习英语吗?我本人的英语勉强过得去,但是对于我个人有什么用处呢,只不过是考学时的敲门砖!今天偶尔读得懂简单的文章。

许多学生学了许多年英语,最后真正能用到英语,或者说英语真正给他们带来好处的有多少呢?我看到的直接的结果是孩子们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另外许多人赚得盆满钵满。

有没有人论证过全民学英语的必要?有没有人论证过全体学生学英语而且将英语确立成今天中考和高考中的地位的必要性?我只觉得全体学生都要学习英语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时间的浪费暂且不说,因为英语的学习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在我们今天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中。

资源的浪费简直不可原谅。

教材,辅导用书,大量学习指导用书……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有的人适合学习语言,有的人不适合。

当然这个时候有人会说那是方法不对。

我不想争论,我想知道这么多人有谁可以用对的方法学成爱因斯坦那样呢?你是否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训练锻炼然后达到第一飞人的水平?我母亲是化学老师,曾经教过几个学生,他们的数理化都几乎要考满分的,但是英语只能考一位数。

仅仅一句方法不对是否就可以解释了呢?陈丹青曾经因为招收研究生时他看好的学生因为英语没过关而没被录取从而痛批大陆教育。

有时我想,是否他们觉得制定一个标准或者政策比用英语考试要难得多,所以才让更多的中国孩子牺牲在英语学习的海洋里呢?英语不是不要学,而是要哪些人学,什么时候学?要达到什么要求?当然这也不是我这样的人可以思考出一个好的结果的。

不要作为所有学生必修的科目来学习,只要作为一种选修就可以了,供有兴趣的同学来学习,当然也不能因此来加分。

像小学中学里这样的英语教育是不能教会你听懂英语,会说英语,会翻译英语的,就别浪费了吧!估计任何一个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全民都把英语看得如此重要的,许多人恨不得取消汉字汉语了!国家要选乒乓球运动员,也不是让所有人都去打球的,国家要选游泳队员,也没要求所有人都去游泳,全国许多学校都没有自己的游泳池啊!怎么英语就成了一个这么重要的东西了呢?外语学院里有许多除了英语之外的语言学习,学生们入学前也是没有那些基础的。

陈丹青语录精选155句

陈丹青语录精选155句

陈丹青语录精选155句陈丹青语录篇11、我嚷嚷半天,临到离开,发现我全错了:哪有教育问题啊,都是权力问题。

――陈丹青《谈话的泥沼》2、我自知识见寡陋。

友人笑说:这算什么?各地宾馆多的是,按宾馆的级别而分年龄姿色身材的“档次”,我所去的宾馆在那一带要算是“高级”的,姑娘自然也就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夜夜上班,白天不出门的。

――陈丹青《剩余的素材》3、我所谓的“权力”,不是说谁在欺负谁,谁在受欺负。

说破了,所谓体制,就是饭碗。

四十多年前毛主席警告大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今日,体制警告大家,并成功地使大家随时随地自我警告:“千万不要忘记饭碗。

”――陈丹青《退步集》4、可是人的心理线索很复杂,既通向熟悉亲切的,有认同感的历史景观,又会迷失在异己的,陌生刺激的新奇景观。

一百多年来,中国持续发生剧烈的西化和现代化运动,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发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景观变化,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条源远流长的大线索,开始模糊混乱断裂,到了今日,我们几乎找不到自我的线索了。

――陈丹青《退步集》5、我不知世界各国可有其他古遗址如希腊,城郭历然,柱石遍野,裸裎着前生的骨骸,成全来世的凭吊与赏看:古埃及更古,遗迹多为神庙,玛雅故址倒也完好,巫气太重,都不及希腊城邦的废墟堆,处处留情,给你怀想当初的盛世与人烟。

那些年走在曼哈顿,举目仰看,忽儿想:这超级城市总有溃亡的一天吧,数千年后,谁元万里迢迢飞过来,只为瞻仰形销骨立的钢精水泥群?――陈丹青《无知的游历》6、您是否害怕太有思想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做老婆会怎样样?陈:听这意思,男人们以为自我很有思想么?我注意到,今日的许多女子要比男子有思想,所以问题可能是:“这样的男人做老公会怎样样?”――陈丹青《退步集》7、齐白石先生去世后,他的手稿草图和晚年的精品,全都捐献北京画院,几个月前,我有幸亲眼看到这批珍贵的文物,总有上千份吧,居然还像半个世纪前那样,以最简陋的方式,就像我们家里收拾早年的信札账单那样,折叠着,放在旧信封或破烂的塑料袋里。

最新英语教育不应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

最新英语教育不应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

英语教育不应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作者xxxx------------------------------------------日期xxxx主席评委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英语不应该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

辩题之初我们有必要对刚才对方辩友没有明确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其一何为必修课?国际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必修课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学生素质的形成,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其二因为今天面对的主体的中国学生,所以是否符合中国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我们的判断依据之一。

据此我方观点如下:首先,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的角度看,英语作为非母语的语言教育,其再重要只能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有助于个人的交流与提升不假,但基于今天英语还没有成为中国学生的终身必需品的现状,显然没有.其获取与否在于自身需求的选择而不是盲目的强加性。

并且这种工具的自主选择性决定了选择的权利必须回归到学生手中。

其次,从促进学生素质养成的方面看;养成素质的一个关键是因材施教.但纵观今天中国学生的英语教育,不仅直接和教育完成度挂钩·,并且关系到学生毕业,就业,学位获取,继续深造等诸多方面。

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是全面性的,决不能仅仅依靠英语成绩的好坏来决定个人素质高低。

而今天英语作为从小学到大学,从文科到理科甚至艺术专业所有一切中国学生的必修课时,这种不分专业,不考虑学生本身兴趣爱好的强制性做法是否真正符合素质发展的要义呢?显然不是.另外今天填鸭式的中国应试英语教育不仅没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反而给广大学生全体带来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带来了逆反情绪,使得英语处于学而无用,滥而不精的尴尬境地。

最后,从对于民族语言的传承看。

我们说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从根本上影响着人民的思维方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把英语提升为必修课,这种--倾向性必定弱化汉语影响力,使得学生分散不必要的精力——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陈丹青经典语录,不过是有钱人玩的把戏

陈丹青经典语录,不过是有钱人玩的把戏

陈丹青经典语录,不过是有钱人玩的把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名人名言、经典语录、人生感悟、励志名言、励志的话、爱情名言、英文名言、读书名言、人生哲理、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elebrity quotes, classic quotes, life insights, inspirational quotes, inspirational words, love quotes, English quotes, reading quotes, life philosophi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陈丹青经典语录,不过是有钱人玩的把戏1.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

走火入魔的中国式英语学习热

走火入魔的中国式英语学习热

走火入魔的中国式英语学习热语言是鲜活的,是用来交流、沟通的,但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体制内,这个主要功能却倒退居到次要的地位。

上大学的时候,教古汉语的老师曾“越俎代庖”地多次警告我们,“要好好学英语”,因为“你们将来即使想吃古汉语这碗儿饭,英语不好,评职称就过不了关,"吃饭"也痛快不了!”工作之后,随着“全民学英语”时代的来临,我越来越体会到古汉语老师警告的“正确性”。

在“全民学英语”这件事儿上,中国人能“吃大苦、耐大劳”的民族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凡事不能走极端,“苦”到极致、“劳”到极致,就必然要开始历史的反动。

其实,对英语“太上皇”地位的质疑声、否定声早已出现,尤其最近这些年来,不但这种声音渐成天下汹汹之势,甚至采取行动的也不乏其人,比如由于招不到专业、英语俱佳的学生而“罢教”的著名画家陈丹青。

这次北京“高考改革”,降低英语考试分值,似乎就是对这种质疑、否定的一种积极呼应。

北京的“英语改革”推出后,反响似乎不错,迎来一片喝彩,但且慢高兴,这种“痒痒挠儿”似的改革,与我们真实需要的改革实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远呢!中国人对英语的“痛恨”,大约源自两个基础:其一,无论什么专业、无论什么行业、无论有无实际需要,只要想在体制内有所进步,就必须要过英语这道关。

这样的制度,细琢磨,还真有点儿变态。

本人一个好友,是导弹专家,同时还肩负某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

他供职的单位是保密单位,根本用不着跟“老外”打交道;平常查阅的国外论文、资料,也都是由专门的翻译机构翻译好的。

但这位老兄要晋职研究员,也必须要把英语考过了。

虽然他还不至于烤糊了,但也还是需要在百忙之中拿出宝贵的时间磨一磨“科技英语”单词的。

事后让他谈谈“心得”—“唉,真没什么用处!就是磨练你一下!”其二,中国体制内的英语教学模板,真是埋头象牙塔内琢磨“茴”字有几种写法的“老学究”们秘制出的又一部“葵花宝典”。

本人的一个朋友,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十年前,移民去了加拿大。

[精品]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

[精品]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

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走过路过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2005年3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出了陈丹青辞职报道(中国青年报:教授自白我不想在清华呆下去了),此后一个多月来,这一辞职事件引发各界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5月12日下午15:00-16:30,陈丹青作客新浪,与《大学有问题》熊丙奇先生就高等教育问题进行对话,以下为聊天实录。

熊丙奇:在现在的大学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学生在这样做,也看到类似像你这样的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陈丹青:还有更重大的问题,但同时是绝对沮丧的问题——教育的根基,教育的第一步,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

百年革命的过程是消灭阶级的过程,最后,家庭单位也被支解。

苏联的阶级也被消灭了,但家庭单位还在。

你在学校无法接受、不准接受的教育,在家庭里还有可能。

但中国的情况不同。

这是太大的话题。

我记得傅雷家书长达十余年都是畅销书,说明什么?说明这样的家庭教育,这样的父子关系,在今天社会的千万家庭中已经很难找到了。

这是高等的家庭教育,至于草根性的家庭教育,在我幼年童年时期还无所不在,工人农民的家庭教育都比今天好得多,因为历史的根脉还没有被全面切断。

我相信今天一个资质良好的学生,其实得自良好的家教。

你要知道,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他的父母,他的长辈。

我只受过小学教育,我之所以是我,全靠我父母给我的教育。

熊丙奇: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学生的家长,由于当时的一段历史,他们有很多根本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

陈丹青:这就是历史的报应。

熊丙奇:我们国家由要求学生学政治,又要求外语,就是希望培养全才,最后培养出来的什么都不是。

陈丹青:最近一位从深圳高级中学的老师刘伟先生来谈,他也写文章回应我的辞职。

他说,你谈的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还好一点,还有人出来讲话,中小学教育情况更糟糕,孩子给折磨得简直不是人。

他说他教了十几年数学,可是他儿子一年级的数学考题,他做不出来。

为了中文的明天,中国应叫停英语热

为了中文的明天,中国应叫停英语热
尽管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得以跻身世界五强,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高速 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乃至于国际上兴起中文热。有资料显示,今日世界学习 汉语的人数已超过三千万,有一百个国家、两千多家大学在教授中文。可是,这能跟英语 热相比吗?世界今日风靡英语,报刊、影视、网络,所有媒体都充斥着英文,光咱们中国 就有好几亿人在学说英语,中国的大中小学校无不教授英语,中国的所有学位考试、职称
一个法国人就算会说英语也尽可能不说,因为他有民族自尊心,有法语的优越感和守 护法语的使命感。一个中国人就算不会说英语也要夹带几个洋泾浜单词,连咿咿呀呀的流 行歌曲也要拽几旬英语,以显示自己的时尚和与国际接轨,真是要命。
时至今日,中文在世界各大语种中居于什么地位?如果单按母语人口的排序,中文仍 然高居榜首,世界各大语种的前十名是:1、中文(占世界总人口百分之二十点七),2、英 语(百分之六点二),3、西班牙语(百分之五点六),4、印地、鸟尔都语(百分之四点七), 5、阿拉伯语(百分之三点八),6、孟加拉语(百分之三点五),7、巴西葡萄牙语(百分之三 点零),8、俄语(百分之三点零),9、日语(百分之二点三),10、德语(百分之一点八)。 这一数字见于瑞士学者乔治·韦伯(George Weber)的文章《最强语言:世界十大最具影响 力的语言》。可是,一种语言的世界地位,并不单看其用作母语的人口数,甚至主要不看 其用作母语的人口数。乔治·韦伯提出了这样一个语言评价体系,他认为评价各种语言的 地位有六条标准:
考试无不考试英语,四、六、八级,托福,雅思,GRE,GMAT,德福,TPO,TOEIC……还 有什么疯狂英语,疯狂得近乎邪教,居然让学生集体给教主下跪。
今日中国,全民学英语的荒谬和祸患,已经是罄竹难书!年年岁岁,连中文系古文 献、古汉语和古典文学专业的师生也必须过那风马牛不相及的英语关,连中医药、甲骨 文、儒释道学者也要受那八竿子打不着的英语的考试折磨。该死的英语一票否决制,使多 少英才被阻挡在大学校门和学术殿堂之外,又有多少庸才凭一纸死记硬背来的哑巴英语一 路畅通地拿到硕士、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陈丹青愤而辞职又有何用?你辞你 的,它照旧疯狂它的。奥运开幕之前,连北京的街道老太太都在学英语,说是为了迎接外 宾,真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不能留下一些英语盲区(哑区),为难为难老外,让他们也入 乡随俗,学学咱们中国话呢?中国人未免也太自轻自贱了吧。

中国式英语教育方式的解析

中国式英语教育方式的解析

中国式英语教育方式的解析中国式英语教育方式的解析中国的事情往往很蹊跷,譬如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举双手赞成取消高考英语;北外美女香奈尔,开博炮轰外语教育,并推荐赵本山当教育部长。

我在想,如果全民疯狂学英语,李阳自是乐得合不拢嘴,钞票尽可大把大把地数了;如果赵本山当上教育部长,全国上下“piapia”腔,忽悠忽悠就“不差钱”了。

当然,这只是笑谈。

至于全国政协常委、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关于高考不一定非得考外语、英语和古汉语二选一的高考方案,确实值得商榷。

全民要不要学英语?这个命题更是值得商榷。

我不知道,在我们中华大地上,13亿人口中到底有多少人在学或者学过英语?显然不是全部,也还没达到一半,“全民”二字实则徒有虚名。

教育部当年何以将英语列为第一外语,取代了五六十年代的俄语?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无非是英语被公认为国际性语言,世界各国人等会聚一堂,使用英语方便交流。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你要开放与国际社会交流就不可避免,开口讲什么语言能让别人听得懂呢?自然不是东北话了。

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高考制度,确需继续革新和完善,其英语教学与考试亦如此。

近年来,陈列高考制度“不是”的.言论比比皆是,而曾经从中收获的“好处”却只字不提,一部分国人的偏颇可见一斑。

当今世界,已不再是“一言可敝之”的了,多元、民主、和谐深入人心。

现在,不是中国已经了解世界够多了,更不是世界已经很了解中国了。

作为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人形象向外展示的所在,而且它还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点。

我们需要的肯定不是一个两个疯狂的李阳,我们需要的是全民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学习英语只是一方面。

近代中国苦难史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建设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势在必行。

王新陆校长之所以三提同一提案,我想大抵是基于对古汉语教学的忧虑,因为时下学外语之风远盖过了学习母语。

我们知道,要学好中医药学,离不开过硬的古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丹青再批中国英语教育制度在2000年回国之前,画家陈丹青并未料想到“英语”会对他构成困扰;自从8年前他从清华大学辞职后,几乎不再谈论“英语考试”话题。

不过,作为“炮轰”英语考试制度的第一人,他至今仍对应试教育感到绝望:“十多年了,讲了根本没用嘛,巍然不动。

”“我是知青,不懂英语”“英语”对少年时代的陈丹青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他的父亲一辈,不少人精通外语。

在广东老家上高中时,他的父亲已经有很好的英文教材和英语教学。

1947年陈家老父考入上海海关学院,教授清一色是英美人,包括当时还很年轻的费正清。

学校课程全部英文,“我父亲的高中英文程度就能考入洋人在上海办的大学”。

“上海是殖民地,1949年前,很多佣人都会讲英文,不跟外国人接触的市民也喜欢胡诌英文。

为什么?因为很多上海口语夹杂英文,没受过教育的市井之徒也能讲几句英文。

”陈丹青以他的老师之一、连环画大师贺友直为例,“他1949年前是个苦孩子,做过学徒、当过国民党兵,1949年后政府培养他画连环画,今年90多岁了,随口讲很多英文短句,就是上海街巷听来的。

那时说洋话是风气,是时髦,有种优越感——…我会讲几句英文‟。

”2005年陈丹青批判英语考试制度被公开后,清华大学退休老教授孙复初站在他一边。

孙教授与陈父同龄,他也说,1940年的中学生,初中可读英文小说、唱英文歌,高中就用英文写信、写作,“相当数量的学生口语也很好”。

孙在建国后主持编写《英汉科学技术词典》出版发行数十年,是很多科技人员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我父亲和孙复初教授的回忆是相同的,他们说,到了大学还要严考英语,民国没这事儿!”陈丹青说,“当年你能进大学,就假定英语的读、写、听,已经过关,今后只是对专业口,深造提高的问题了。

”到了陈丹青这代“50后”读小学时,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官方文献记载明确了1964年教育部将“第一外语”从俄语转换英语,但陈丹青完全不知道:“1964年跟苏联整个儿闹翻了,可是1966年…文革‟爆发,所有外语教育都停止了”。

1966年陈丹青小学毕业,此后再没受过正规教育。

“文革”初始,小孩们因为学校关闭、不用上课而雀跃。

“大家瞎混到1967年,毛主席说复课闹革命,我们按指定区域,一律免考,就近入学。

入学后,语文数学课本一律没有,英语教材只有几页油印本,上了几课就下乡下厂了。

”他们学的几句英语,无非就是——“打倒美帝国主义”、“毛主席万岁”。

自16岁到25岁,陈丹青辗转农村8年,自学绘画。

“…文革‟结束前两年,1974年,部分大学复课,招收工农兵学员,英语是进外语院校的工农兵们的第一外语。

1978年,陈丹青投考“文革”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他在外语考试证写道:“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

”然后起身离去。

外语零分,专业课高分,他就这样成为研究生。

“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所有…文革‟过来的考生,十之有九不会外语。

当时国家强调…择优录取‟,强调…业务‟。

你画画好,跳舞好,数学好,外语差不要紧,进门再补。

但这种状况很短暂,进入1980年代,外语教育越来越严格了。

”陈丹青回忆说。

有趣的是,艺术研究生的教学依旧与英语没有交集:“那时学院有个天真的预想:这批研究生可能被公派赴法留学,于是美院请来外语学院法语老师,专为研究生开设小班,学了半年多。

其实当年国家太穷,哪会公派,现在我只记得几个单词了。

”“只是生存需要”陈丹青就读美院的同期,“英语热”在社会上迅速升温。

1982年陈丹青出国前,“英语角”是北上广等大都市的公园一景:“天天有一大群人围着一个英语好的老先生,成天对口语,风雨无阻。

不过对我完全没有影响,我已考上研究生,一心只想画画。

”两年后,27岁的陈丹青完成《西藏组画》,震动美术界和文艺界。

留校任教一年后,他自费去纽约留学。

但“英语”仍未成为他的焦虑,只在出国前半年靠当时流行的大众教材《英语900句》,突击学习会话。

”到纽约后,陈丹青在唐人街一家华人开办的英语学校上过半年课,“上得很不认真”。

他说:“我不是个好学生。

但我在语言上不是特别笨,一两年内就能对付口语,四五年后,大概单独讲演半个钟头也可以,再后来,能和当地艺术家谈些带点专业用语的对话,但单词很少。

我的问题是听和写、讲,今天也还可以,大约相当美国初中生水准吧。

”作为“文革”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寻梦者,他自认幸运:一到纽约,就有美国画廊老板找他签约。

这家叫瓦里芬德利的画廊位于曼哈顿五十七街,陈丹青成为第一个和画廊合作的中国人。

几年后,由于厌倦重复西藏主题,陈丹青不再走画廊路线。

他说,英语不佳,从未成为在纽约的困境,因为整个艺术界只看作品,从不计较作者的英语。

英语的重要性主要针对两种人,一是必须在美国上学深造,一是必须在美国公司上班谋生。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未遭遇语言问题的障碍。

”“到国外,英语不是学习问题,不是考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你要接电话,要购物,要交税,要去各种机构办事,你非得会说英文。

在美国呆久了,大部分受过普通教育的人,生活会话都不错。

但我不会说这是学习英语的结果,而是切切实实的生存的需要。

”1988年,陈丹青的夫人和女儿来美团聚。

之前,他担心孩子如何入学,结果美国入学规矩简单到“只需要一个信封”,证明你是学校附近的常住居民,任何族裔的孩子立马可以上学。

语言问题怎么办?“我女儿来时8岁半,读到小学三年级,能写几百字的中文作文。

但半年后她就忘了中文,天天看美国电视,和任何美国人交谈,很快就变成美国孩子了。

”此后,陈丹青就以女儿的经历劝那些移民美国的家长,他们“半年后根本不用操心孩子的英语水平这事,每个孩子满嘴英语,非常快”。

在美国18年,陈丹青目击移民美国的各国孩子越来越多,美国为了这些孩子,包括大量非法移民,不断扩建中小学:“我都不知道美国师资怎么跟得上,在美国,上学是天赋人权,哪家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是犯法的。

”至今,陈丹青坦承“从未融入美国社会”——他说,他连中国社会也未“融入”——他读中文《世界日报》,读中文书,听木心先生讲世界文学史。

“我连中文都没学过、没学好,所以从未焦虑自己英文不好。

”毕竟,艺术超越语言,他表达自己,并不深受英文的困扰。

他认为,一定程度的英语会话足够与人沟通,交友,甚至深谈:“人与人的交流,人表达观点情感,还看你的语言能力,而不一定是外语能力。

…语言天分‟和…外语程度‟是两回事,许多精通外语的人,说话木讷笨拙,更说不出有趣的、有深度的话。

”“用一个错误代替另一个错误”2000年,陈丹青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导。

当年报考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5名入围,但因外语不过关全部落榜。

为陈丹青首次招生不致落空,校方特意让五位考生转以“访问学者”名义入学。

然而一年后,5名“学者”再次因为英语分不过线离开清华;同年,二十多名投考陈丹青画室硕士生的考生无一人通过英语和政治考试。

“我完全疯了!”陈丹青回忆道,“这还不如…文革‟后我上学那会儿啊!”当年年底,他在上海《艺术世界》专栏上以四千多字长文“痛骂”艺术教育的英语考试制度,题为《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这是国内第一篇痛陈英语考试制荒谬而误人的文章,立即被不少大学生复印放大后,贴在校园里。

“19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袁运开甚至亲自到上海教育局力争,并和教育部交涉,恳请对业务人员的英语考核适度放宽,让他们以后再补,那时也还有通融的余地。

”陈丹青说。

“我回来后,不可能了,完全不能通融,跟律法一样严厉。

所有教员为之困扰20多年,居然没人叫一声,后来我明白了,这是硬杠杠,休想动。

”2002年,青岛女孩吴雯投考陈丹青的研究生,专业第一,外语、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

她花整年时间在京租房,日日专攻英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英语仍差一分,被断然拒绝。

2004年,吴雯去伦敦自费留学,毫无悬念考入当地艺术学院研究生,之后两年给陈丹青的电邮全是英文,“远远超过我的英文书写”。

2003年年底,当三位本科生决定报考他的研究生后,他辛辣地写道:“弃置画笔,春夏秋冬专攻外语和政治,预备投考研究生,此乃当今所有文艺壮丁的青春修行。

我预祝他们成功,等着他们失败。

”就这样,仅仅因为英语考试,陈丹青4年没招到一个研究生。

2004年10月,他向校方清华提出辞呈,迅即引发全社会对于英语考试和英语教育的大规模质疑。

“我观察他们怎么教英文,发现一切的一切只为考试。

我父亲和孙复初教授启发了我:英语教学越规范,越可怕。

灵活的、有智慧的、能够带来热情的、曾经非常有效的英语教学,消失很久了,一切让位给考试。

被英语考试毁灭的不仅是落榜学生,而是首先毁灭了英语教育本身!这样的制度让你痛恨英语,因为最后,你学来那点可怜的英语,全部还给考试。

”尽管任教期间,陈丹青不停地“疯狂叫嚣”,但体制却毫无回应。

更让他感到心寒的是学生的态度,辞职两年后,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邀请他参加一期辩论“英语四、六级该不该废除”。

好几位咄咄逼人的女同学坚决支持考试制,称高校应该“培养人民的艺术家”,而非招“民间艺人”,这样“中国作为泱泱大国才能更加崛起”。

陈丹青说他当时气得无法开口说话,最后只能委婉地说:“这是社论语言,不是年轻人的语言。

”“这已不是外语教育问题,而是权力教育的后果。

”他说,“你什么都不能做,做了也没用,因为你没有权力,很简单。

”所以当陈丹青得知“三年内高考取消英语”的消息,第一反应是:“什么原因导致教育部出台这个政策。

哪个部门、哪个官员、通过哪一级批准,这种政策才会出台?才能实现?目前没有人确知理由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取消之后,外语教育怎么教?”“我不乐观。

英语教材改不改?教学方式换不换?替代方案、后续措施是什么?是否更合理?各校第一线教师是否知情?是否同意?只要这些不清楚、不改变,英语教学的无效性和荒谬性,不会改变。

我看不到英语教学废除强制性考试,或降低考试门槛后,短期内会有良性转变。

”他的语气仍和多年前一样冷静而无奈:“绝不仅仅在教育领域,在所有领域,总是有一个粗暴的、荒谬的、明显不奏效的政策,无视下情,罔顾规律,强行实施很久很久,非得到两三代人给废了、耽误了、扭曲了,非得整个情况早已无可挽回,这才出台另一个同样轻率、同样极端,尤其是,同样傲慢的政策,用来废除上一个政策。

总是这样的:用一个错误代替另一个错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