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正向与反向_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研究
作为美国文学研究新方向的石油小说

作为美国文学研究新方向的石油小说
陈文佳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论文旨在梳理新兴于欧美能源人文研究中的美国“石油小说”这一文体概念,并将其引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
美国石油小说最初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缺席和不在场,直到近十年学界才开始审视隐藏于文本的石油逻辑,通过文本症候追溯石油的无意识书写。
美国石油小说是考察美国国家想象的理想场域,它不仅揭示了现代美国崛起的能源基础,还通过国家身份、公路文化、消费主义、生态限度等维度,勾勒出对美国性的独特想象。
研究石油小说,有助于揭示以美国霸权为基底的全球体系,追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意识形态轨迹,展现美国的社会结构矛盾和文化地理变迁,并探索可持续的“人类世”生态想象。
【总页数】7页(P193-199)
【作者】陈文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炼油,石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1):1993年美国石油炼制协会(NPRA)年会论文…
2.炼油,石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1993年美国石油炼制协会年会论文综述
3.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
4.美
国拉美裔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评《当代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5.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评《“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恩美自传性长篇小说的性别意识与心理学研究

time,Amy Tan's male charac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ilent men" and "demonize male", "feminate male". They are preserved the interests of the male-dominated system society, but also are another type of victim.
The formation of Amy Tan’s gender consciousness is influenced by the family atmosphere,soci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e,the choice between two kinds of culture/races/genders makes her own contradiction gender characteristics.The male/female double temperament is performance at creating the charactes.Among them, Amy Tan described the female characters whose male temperament was repressed and named the obedience of fate; another female with independent ,but they consider it’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contradictions inherent thought to inhibit ,named the fate of negative protesters; And there although have some female charactes who dare to think, say and pursue with independent rebellion consciousness, etc. With these characters,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contradiction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uble temperaments without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 At the same
谭恩美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的传统伦理观

事 详 细刻 画 了两 代母 女 之 间 的 冲 突矛 盾 、 爱 恨 情 仇 “ 仁” 都 与家 族伦 理 有着 十分 密切 的关 系 , 人 们 行 动
和进退两难 的情境。《 灶神之妻》 继续 以母 女文化 的 出发 点是 家族 文化 的价值 观 念 。无论 受 过教 育 与 价 值迥 异 的二元 关 系为 中心 , 探 讨婚 姻 、 两 性平 等 与 否 , 任何 人 在思 想 与 行 为上 都 会 不 由 自主 地 表 现 出 文化融合等 问题 。《 百种 神秘感觉》 通过对灵异 的 家 族意 识 。 通 灵世 界 、 现实 世 界 的 问 题 以及 重 重 的 婚 姻 关 系 和 在《 接骨师之女》 中, 谭恩美在前言中写道 , “ 冥
第 1 2卷
第 4期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D a l i a n Ma r i t i me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一
、
传 统伦理 中家族 的意义
有特 殊意 义 的 , 是 对于 自己家族 身份 的认 同 。而且 ,
也 在 中 国的传 统伦 理 中 , 家 是具 有很 重 要 意 义 的 。 小说 的封 面采 用 了谭 恩 美外 祖 母 的一 张 旧照 片 , 照 片 上 的 年轻 女 子 关于“ 家” 这个 词 的含 义 , 可 以从 其 最 早 的起 源来 考 与小 说 中宝姨 的故 事 相 呼 应 。 “ 身上穿件棉 衣 , 衣 领 高 高 地 竖 察 。家 , 是 由婚姻 、 血 缘或 收养 关 系所 组 成 的社 会 生 头 上戴着 刺 绣 抹 额 , [ 2 1 1 9 2 , “ 她 的刘 海 跟 我 的一 样 , 一 直垂 到眉 毛 上 。 活 的基 本单 位 。一 般 来 说 , 家庭 成 员 共 同 居住 在一 着 ” 用 银 簪 子 绾 在 一 起 。她 生 着 起, 共 同进 行 生 产 和 消 费 。家 庭 构 成 人 类 社 会 的最 其余 的头 发扎 成 一 束 ,
从中西方文化视角看谭恩美作品中的伦理主题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共 出版 了五部 长篇小说 , 两部 儿童文学作品 , 一部散文 随笔集 , 以及数 量 不详 的其 他文 体 作品。谭 恩美 的五部长 篇小 说 , 出版 后都 产生 了很 大影 响 , 获得巨大成功 。
越 了叙事 与反叙 事 的二元 对 立 的话语 的第 三 种文 化立场 。 是一种独特 的 中西文 化杂 糅 的美 国华 裔 自身 的文化 , 事 叙
女之间的冲突及其产生 的悲剧 , 因此我们 说它重现 了并 集 中 与深化了《 喜福会 》 中的母 女关 系 主题 。最 后一 部小 说 《 沉 没之鱼》, 通过美 国旧金 山 1 2个成 功人 士组成 旅行 团 , 中 到 国云南与古老 的兰那王 国旅行 , 一路上所遭 遇到的多种 多样 的冲突 , 表现 了多种多 样 的主题 : 爱 主题 、 性 母爱 主题 、 苦难 主题 、 战争主题 、 宗教信仰 主题 、 化误 读 与文化 冲 突主题 、 文
收稿 日期 :09—0 20 5—2 6
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才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展示, 她的伦理
观念与伦理思想才得 了集中的展示 。从整体上来说 , 她的
强烈伦理意识 的当代 美国作 家 , 为一个具有深厚 道德 责任 感的 当代 美 国族裔作家 , 的小说 最终的伦 理指 向是 由 作 她
冲 突走 向融 合 。
关键词 : 恩美 ; 谭 伦理 ; 和谐 ; 中西方文化 ; 差异
中图分类号 :164 I0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8 6 20 ) 9— 17— 2 10 —7 3 ( 0 9 0 0 1 0 文化的 中间地带 , 他们 得 以重新思 考 两种文化 、 思考 自己的 位置 , 从一味地排斥一种 文化升华到了从两者之 中建立第三 种文化 , 既非决然的 中国文化 , 亦非决然的美 国文化 , 而是超
邹建军

邹建军上次更新:2009-11-26 15:40:45一、个人简历邹建军, 1963年7月11日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
1984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到中南民族大学(原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任教。
1993年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班毕业。
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南民族大学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女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任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
2008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指导组组长、湖北省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比较文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比较文学》(2007)、《外国文学史》(2009)主讲教师。
学术职务有:《外国文学研究》(双月刊,AHCI期刊)副主编、《世界文学评论》(丛刊)执行主编、《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外文学讲坛”指导教师。
社会兼职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华裔小说、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文学地理学。
二、承担的主要课程1、本科生课程《比较文学》;2、研究生A类课程《文学史前沿问题研究》;3、研究生B 类课程《诗歌与戏剧研究导论》、《外国文学专题》;4、研究生C类课程《中英文学关系研究》、《中西文学思潮》、《易卜生文学创作研究》。
三、学术论文1、《超越与亏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移民文学的创作新倾向》(与罗义华合撰),《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
2、《论新移民小说中的文化记忆》(与陈富瑞合撰),《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
3、《新移民小说中的三种自然意象》(与杜雪琴合撰),《华文文学》2009第5期。
谭恩美小说中的生存伦理研究

谭恩美小说中的生存伦理研究
陈红霞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35
【摘要】生存伦理是以人的生存为核心的各种伦理关系,它具体关注和反映的是生存与主体生命的尊严、生存与主体的独立与自由、生存与求生方式以及生存需要控制下的主体之间等各方面的关系。
谭恩美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伦理观,尤其是女性的生存伦理观:为了生存,她们可以合作、隐忍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独特的女性生存伦理观呈现出“爱重于理”的特点。
【总页数】2页(P144-145)
【作者】陈红霞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4
【相关文献】
1.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式英语及其中国文化
2.伦理视域下的谭恩美小说新论——评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3.谭恩美小说中的东方生态伦理思想阐释——以《喜福会》《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为例
4."低分辨率"的中国历史——谭恩美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建构研究
5.谭恩美小说中的东方生态伦理思想阐释——以《喜福会》《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生命力——评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对谭恩美 的《 喜福 会》 《 、 接骨师之女》 《 、 通灵 女 孩》 《 、灶神之妻》 作了深人的研究和评论 , 涉及 了 这位 作 家 的 主要 的 作 品。庖 丁 解 牛 当然 要 重 视 牛 。他 分析 的人 物关 系都 是 作 品 中 的人 物 关 系 , 剖析的故事都是作 品中的故事 , 不脱离作品。正 因为如此 , 他在研究 中得 出的所有结论都让人信 服, 因为这些结论都不是借助外来理论作支撑 , 不 是 强行 嫁接 的 , 而是 根 据作 品 内涵 阐发 出来 的 汉 : 中师范 大 学 出版 ( 华 社 ,08年 ) 文学 伦理学 批 评方 法 的新 的实 践 。 20 是
文 学伦 理学 批评 方 法 的提 出 , 啻 为 文 学评 论 开 不
辟 了新 的园地 , 得 文 学评 论 工 作 者 及 文 学 爱好 使 者 在研 究文 学作 品的时候 有 了一个 全新 视 角 。因 此 , 一批 评方 法一 经提 出 , 得 到 了广 大 文学评 这 就 论 工作 者热 烈 的 响应 , 如 王 忠祥 教 授 所 说 :这 正 “
道 德批 评 、 美学 的关 系 等 重大 问题 进 行 了系 统 的
阐述 , 了明 确 的界 定 与 廓 清 。本 书 体 现 文 学 伦 作 理 学批 评方 法 的生 命 力 与 适 用 性 , 要 体 现 在 以 主
下 几个 方 面 :
人 在社 会关 系 中的角 色定 位及其 表 现 。人 的社 会
的人 , 是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文学 批 评 就 是 分 析 人
理 上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丰 富和 发 展 , 已具 有 较 为清 晰 的理论框 架 。 ② 过 多 年深 入 思 考 , 者 们 对 ”经 学 这 一 批评 方法 所 涉及 的对 象 、 内容 , 和 伦理 学 、 它
文学地理学的产生

中国 最 北 端 在 北 纬 5 3 。 寒 温 带 地 区 ,而 最 南 端 在 南 纬 4 。 热 带 地 区 , 跨越 纬 度 将 近 5 O 。 ,这 样 南 北 地 域 辽 阔 的 国 家 ,在 整 个 世 界
上 也 是 少 有 的 。 从 气 候 的 构 成 上 来 讲 ,中 国 的地 域 从 南 到 北 纵 跨
脉 、 一 条 大 河 就 可 以 分 开 不 同 的
很 大 的 差 别 , 这 就 是 地 理 因素 对 文 学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的 宽 度 与 厚
地 理 形 态 与 气 候 形 态 , 山 南 与 山 北 , 河 东 与 河 西 ,成 为 了 两 个 绝 然 不 同 的 天 地 。 这 就 是 上 天 赐 予 给 我 们 中 国人 的 自然 遗 产 ,让 我 们 发 展 这 样 的 与 山水 自然 相 关 的 文 学 与 文 化传 统 。 我 看 过 一 个 中 国 历 史 地 图 集 ,在 历 史 上 中 国 地
原因的 因 此 , 我 们 可 以 说 中 国是 世 界 上 地 理 形 态 最 为 复 杂
的 国 家 之 一 ,就 是俄 罗 斯 、 美 国
学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 提供 了 丰 厚 的 历 史 遗 产 ,中 国文 学 史 才 成 为 一 棵 枝 繁 叶茂 的文 学 大树 。 当然 , 在 不 同 的 时 代 里 , 中 国 的地 域 范
围不 同 ,有 的时 候还 差 别甚 大 , 但 是 ,从 总 体 上 说 , 中 国 的 北 部
其 一 ,地 域 的 辽 阔 与 地 理 形 态 的 复 杂 ,为 中 国 历 代 文 学 与 地
理 之 间 的 密 切 关 系 提 供 了前 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2世界文学评论“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研究本文以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伦理的角度对其小说中的母女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和”正是谭恩美长篇小说创作所探讨的伦理思想的核心;不过,她小说中所呈现的不仅有“和”的正向,同时也有“和”的反向;正是正向与反向的共存,让其小说产生了一种引人关注的情感与思想张力。
这种重要的伦理思想,主要是通过母女关系的展示而得到表达与揭示的。
作者认为母女关系是其所有长篇小说中的基本框架与重要主题,母女的冲突与和解不仅有具有本位的意义,并且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其相互联系与交往的过程往往也是一种冲突、痛苦与和解的过程。
谭恩美小说中总是存在的从冲突到和解的母女关系,正体现了作家的独立的审美理想与伦理指向:母女之间的和解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共鸣,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和解与和平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和”的伦理思想是谭恩美长篇小说的思想核心,也是其创作的总体目标。
论文不仅描述了母亲过去在中国大陆所经历的痛苦的两性关系、残酷的战争事件与神秘的东方文化,以及在种种阴暗记忆存在的伦理关系,并且将两性、战争与文化三种要素作为母女冲突的重要原因进行探讨,将深厚的母爱与作为根源性的东方伦理传统作为母女和解的重要原因进行讨论,进而使论文提出的问题“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及其解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引论、正文四章、结语。
在“引论”部分,作者根据相关资料,对国内谭恩美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从“母女冲突”、“身份认同”、“文化碰撞”、“东方主义”、“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作者对国外的谭恩美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从“女性主义视角”、“意识形态”、“身份与家族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以母女关系作为突破口对其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题目,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谭恩美的小说,也关系到如何理解她对自己的家族历史、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冲突与理解、作家对当今世界许多问题的探讨即人类的和平的问题。
作者在此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精读”、“审美观照”、“精神分析”、“伦理批评”、“地理空间”等;最后,对本文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伦理纠葛”、“心理图式”、“记忆之链”、“情感回旋”、“多元混生”、“阴阳凝视”、“叙事定位”、“伦理指向”、“时空体小说”。
第一章“烦恼与忧伤: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分作五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存在的母女冲突及其根源。
首先,作者认为其小说中存在“母女的分离与寻找”、“母女的依恋与关爱”、“母女的困感与冲突”、“母女的了解与和解”等四种母女关系类型,母女的对立与冲突是《喜福会》伦理关系中的核心关系;母与女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主要体现在“强调自我的独立性与对个人自由的干涉”、“在恋爱与婚姻的自主性与选取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是用汉语还是用英语的选取”、“在中国伦理传统与西方伦理传统的差异”等四个方面;母女的对立与冲突主要有“激烈的争执”、“与朋友的讲述”、“长期冷战”、“忧伤的自白”等四种运行模式。
其次,作者认为《接骨师之女》是母女冲突的集中与深化,主要体现在“母女关系扩展为三代女性之间的关系”、“三代母女之间的关系被写得更加惊心动魄”、“母女关系在下一代即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身上”等三个方面,并深入地分析了露丝与刘茹灵之间的情感纠葛、刘茹灵和宝姨之间的情感纠葛、六次“自杀”事件等所体现的母女纠葛的极端化形态。
再次,作者认为《通灵女孩》是母女冲突的“异态化”,表面上的姐妹关系在本质上却是一种母女关系,从“姐妹交替讲述自己的故事”、“奥利维亚对李邝姐姐的伤害”、“李邝姐姐的无怨无悔”、“无边的爱来自前世的姻缘”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最后,作者认为母女之间之所以发生伦理冲突,主要是由“母与女之间生活环境的差异”、“母与女之间人生理想的差异”、“母与女之间行为准则的差异”、“家族传统与个体传统的差异”、“母与女之间择偶标准的差异”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构成的。
第二章“记忆与共鸣: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和解”,分作四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和解、和解的方式及其根源问题。
首先,作者认为母女之间的和解是在三代母女的记忆链接中实现的;《喜福会》中以母女冲突为核心,但也存在着母女和解的走向;“三代女性的历史连环”正是《喜福会》中存在的真实的母女关系图式。
其次,作者通过对《接骨师之女》的分析,认为母女之间的和解是在寻找记忆中达成的情感共鸣,因为正是在这里可以看见三代母女的情感合唱;通过对小说中的三代母女形象的解剖,认为露丝是“困惑与忧虑的混合体”、刘茹灵是“恐惧与悔恨的混合体”、宝姨是“具有刚烈品质与反抗精神的理想光焰”,因此此部小说实现了在家族记忆中三重写作的重合,是对三代母女关系图式的集中与深化。
再次,作者认为缺失与变异的“母爱”是影响母女关系的一种重要因素,分析了《喜福会》中存在的由母爱的缺失到母爱的变异、《灶神之妻》中存在的由母爱的寻找到母爱的痛苦、《接骨师之女》中存在的由母爱的未知到母爱的痴迷等方面情况,并探讨了母爱是如何地影响了小说中的母女关系。
最后,作者认为超越个体与种族的姐妹亲情也是影响母女关系的一种重要因素,通过对小说中具体情节的分析,提出“喜福会”象征着中国女性对生的快乐与幸福的追求、“育婴堂”象征传播爱与美的福音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胡兰与杜姨婆”是正义与勇毅的中国女性的象征等论点。
第三章“痛苦的记忆:母女关系中的性爱纠结”,分三节讨论了两性关系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它对母女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作者认为《灶神之妻》中存在着残酷而无情的性虐待,体现了两性关系中的独到伦理关系;江雯丽与文福的性关系是小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作家艺术构思的起点与中心;文福是那个特定时代自我中心主义的典型,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批判;文福对江雯丽触目惊心的性虐待,体现了作家深厚的同情心与强烈的女权主义情感。
其次,作者认为作家在《灶神之妻》与《接骨师之女》中,对中国社会的旧时代里存在的性乱及其恶果作了深刻的揭露,并对《灶神之妻》中的性乱描写、《接骨师之女》中的性乱后果、《灶神之妻》中的性知识缺失等现象进行了讨论。
再次,作者讨论了性的寻求与性的和谐的问题,认为《喜福会》是性和谐的反向标本,《接骨师之女》中存在的性的欢愉、《接骨师之女》中对三对老人性寻求的肯定,体现了作家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在《接骨师之女》、《拯救溺水鱼》中,作家对当代美国人的性寻求也作了如实描写,体现了对一种新的伦理理想的认可与肯定。
第四章“恐惧的记忆:母女关系中的战争事件”,分三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对发生在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事件中的伦理及其对母女关系发生的影响。
首先,作者认为《喜福会》最为核心的主题是母女关系,但也探讨了战争条件下发生的人生悲剧及其原因,人生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吴素云的桂林逃难事件”、“世界史上少有的逃难奇观”、“鱼的象征”、“失去双胞胎的悔恨”等事件中;战争阴影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对立与冲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作者认为在《灶神之妻》中存在着两性对立与战争对决的双重结构:江雯丽与文福的两性关系体现了美与丑的对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决,体现了善与恶之间的不平等较量;并对中国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五大事件进行了解读,认为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轰炸”、“南京大屠杀”、“昆明大轰炸”是一种毫无理性的大犯罪;两性对立与战争对决的双重结构,正体现了作家独立的伦理思考。
再次,作者认为《灶神之妻,正是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心理与时代命运;对小说中出现的“跳上跳下的小孩”、“文福杀猪”、“雾中红裙子”、“了望星空”、“寻找剪刀”等意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这些意象本身往往体现出一种深厚的象征意义。
最后,作者讨论了《接骨师之女》中“育婴堂”与日军的对抗、女性眼中的“七七事变”、“八路军的抗日斗争”、“日本兵打掉美国国旗”、“潘开京烈士被杀”、“北京人头骨失踪”等事件,认为在中国北方发生的中日之间的对抗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在“结语”部分,作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深入地探讨了与谭恩美小说“和”的伦理思想相关的几个问题,揭示了这种“和”的伦理思想正是谭恩美长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与征服批评家的利器。
谭恩美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美国当代作家,总是站在美国作家立场上进行写作,能够在自己一系列的小说中提出并不断地探讨“和”的伦理思想,是相当了不起的一种选择。
她以自己的小说及其小说中大量的伦理景观作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世界的共存与共生、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至为重要。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指导教师:聂珍钊教授)(责任编辑:西 川)和谐与秩序的诗化阐释:蒲柏诗歌研究蒲柏的诗歌创作代表了18世纪英国“理性”时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原则。
他在创作中遵循新古典主义的思想原则,这与当时提倡理性的社会审美趣味是一致的。
蒲柏注重文学的道德功能与教诲作用,强调诗歌的趣味性与道德教诲相结合。
在这一点上,他与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倡的“寓教于乐”的思想是一致的。
他的诗歌倾向于以理性来维护现存的社会伦理与政治秩序,主张在理性指导下调和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并极力将两者统一起来,使它们和谐一致。
尽管蒲柏常常利用诗歌对腐朽的朝政和堕落的文坛进行讽刺和鞭挞,但他对于现存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却持保守态度。
因此,蒲柏在创作中继承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传统,主张遵循“中道”的伦理思想,以实现其理想中道德调和的目的。
本论文结合时代转型期所具有的特征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挖掘蒲柏诗歌中的“和谐”思想所蕴涵的多层意义,讨论诗歌中出现的各种概念,如自然、理性、得体、适度、中道、秩序等,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交织或互补的关系,从整体上阐释他在诗歌创作中所坚持的“和谐与秩序”的伦理思想。
本论文立足于具体文本,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并结合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新批评等方法,对蒲柏早期的三部主要作品《论批评》、《夺发记》和《温沙森林》,晚期的两部伦理诗歌《人论》和《道德论》,自传诗歌《致阿巴思诺特医生书》以及大型仿英雄史诗《郡愚史记》进行文本细读,以分析其表现的道德特征和蕴含的伦理思想,并探讨其渊源和发展轨迹。
本论文由八个部分组成。
导论:介绍蒲柏生活的历史时代,即18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运动的时代背景,592博士论文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