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效果研究

合集下载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其摆脱强迫症的困扰。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介绍: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和行为模式,并通过改变这些模式来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

在强迫症的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重构:患者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或过度担忧的认知,认为某些事物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其辨别这些错误的认知,并替换为更合理和积极的认知。

例如,患者可能认为不按照特定顺序做事情会导致不好的结果,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思考其他可能的结果,以减少强迫行为。

2. 暴露与反应阻止: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患者被暴露在触发其强迫行为的情境中,但被要求不采取强迫行为。

通过逐渐增加暴露的时间和强度,患者逐渐适应并减少了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3. 心理教育:治疗师向患者解释强迫症的病因和机制,帮助其理解自己的症状。

这有助于患者减少对强迫行为的恐惧和焦虑,并增强对治疗的合作性。

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患有强迫症已有五年之久。

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清洁和整理上,例如,他要反复洗手、整理家具等。

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社交生活。

小明寻求了心理咨询,并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

治疗的第一步是心理教育,治疗师向小明解释了强迫症的病因和机制。

小明原本认为自己的强迫行为是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治疗师告诉他,这种担忧是过度的,而且强迫行为并不能真正避免灾难。

接下来,治疗师与小明一起进行认知重构。

他们一起分析小明的强迫思维,并找到了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例如,他认为只有通过强迫行为才能保证安全。

治疗师帮助小明思考其他可能的结果,例如,他可以通过逐渐减少洗手次数来减少强迫行为,而并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与暴露疗法的效果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与暴露疗法的效果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与暴露疗法的效果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与暴露疗法的效果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想和行为,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心理治疗是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康复的贡献。

1. 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缓解心理疾病的方法。

在强迫症的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用于帮助患者认识到强迫思维的无效性和不合理性,并通过学习和练习新的认知方式来减少或消除强迫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认知重构、暴露与响应预防和技能训练等步骤。

首先,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分析和评估强迫思维,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思维的不必要性和不合理性。

接下来,通过暴露和响应预防,患者逐渐面对恐惧和焦虑触发的情境,并阻止其进行强迫行为,从而减轻和慢慢消除焦虑和恐惧的症状。

最后,技能训练帮助患者学习和掌握处理焦虑情绪和应对强迫行为的技巧。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针对强迫症患者的元分析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药物治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强迫症状和焦虑程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还具有持久的效果,其治疗效果在治疗结束后依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2. 暴露疗法的效果暴露疗法是一种通过暴露患者于引发强迫行为和焦虑的情境中,逐渐减少或消除不合理的恐惧反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让患者亲自面对他们的恐惧对象,消除他们对该对象的不合理恐惧和依赖。

在暴露疗法中,治疗师会和患者一起制定曝光计划,通过渐进式的暴露帮助患者面对恐惧的情境,并阻止其进行强迫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逐渐意识到恐惧和焦虑不会导致灾难的发生,逐渐恢复对恐惧对象的正常认知和评估。

研究表明,暴露疗法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项系统评价发现,暴露疗法与药物治疗相比,在减轻强迫症状和减少暴露恐惧程度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人们认识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以及它在不同问题上的效果。

一、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恐慌症等。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障碍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通过与患者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源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治疗师指导患者改变这些不健康的思维,引导其寻找证据支持或反驳这些思维,从而减少焦虑的发生。

二、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导致了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自我否定等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障碍。

通过与患者合作,治疗师帮助他们识别负面的自我评价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鼓励他们采用更积极和现实的观点来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重建对生活的兴趣和希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三、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他们认识到强迫思维的不合理性,并进行曝光和响应阻止等行为实验,以减少患者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逐渐减少或消除强迫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饮食障碍饮食障碍,包括厌食症、暴食症和暴食-净化综合征,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饮食障碍方面也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不良的饮食观念和行为习惯,重新建立健康的饮食模式。

此外,治疗师还会帮助患者发展积极的身体形象认同,提高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总结起来,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症和饮食障碍等问题的治疗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帮助人们认识到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进行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强迫症,这一常常令人感到困扰和痛苦的心理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精神压力。

在探索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逐渐崭露头角,并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强迫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人可能会反复洗手,直到双手皮肤受损;有人会不停地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即便明知已经锁好;还有人会在头脑中不断出现某些强迫性的想法,难以摆脱。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治疗方法,它主要关注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通过改变这些模式来改善心理状态。

对于强迫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他们识别和挑战那些导致强迫行为和想法的不合理认知,同时通过行为训练来打破强迫性的习惯。

在认知层面,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探讨他们对于某些事物的看法和信念。

例如,一个总是觉得手不干净而频繁洗手的患者,可能持有“只要有一点细菌就会生病”的过度担忧认知。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审视这种想法的合理性,通过提供科学的知识和证据,让患者认识到正常的接触并不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行为方面的干预则通常包括暴露与反应预防。

以反复检查门锁的患者为例,治疗师可能会安排患者逐渐延长不检查门锁的时间,或者故意不去检查,然后观察是否真的会发生他们所担心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发现,他们的担心往往是过度的,并没有实际依据。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案例都证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积极疗效。

一项针对数百名强迫症患者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经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不再被强迫思维和行为所束缚。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往往需要长期服药,且可能存在副作用。

而认知行为疗法则能够帮助患者从根本上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更持久的疗效。

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联合应用于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联合应用于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观察

选择 2 0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年 1月 一 2 0 1 0年 1 2月来 我院心理
门诊 的就诊患者 8 0例作 为观察组 , 均符 合 中国精 神 障碍 分类
与诊断标准 第 3版 ( C C MD - 3 ) 中强 迫症 的 诊断 标 准 , 排 除 因
1 . 3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 和治疗 4周后 、 治疗 8周后 各进 行
脑、 躯 体器 质性疾病 和其他精 神 障碍 物所伴发 的强迫 症状¨ ] 。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 照组 4 0例 , 观 察组男 l 5例 , 女2 5例 ; 年 龄( 1 9 . 1 . 4 - 2 . 0 ) 岁; 对 照组男 l 5例 , 女2 5例 ; 年龄 ( 1 8 . 2± 2 . 0 ) 岁。 2 组性别 、 年龄 等一 般资 料 比较 差异 无统 计学 意义 ( P>
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 和对照组各 4 0 例, 观察组采用心理治疗 加药物治疗的方法 ; 对 照组 单纯用 药物治疗 , 2组分别于 治 治疗 前 2组 Y — B O C S量表评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 治疗 4 、 8周后 Y - B O C S 量表评分观察 组低于对 照组 , 治疗 8
验结果 的准确性 。活动前签署知情 同意书 , 表示配合实验 至结 束 。所有患者根据精神 科的用 药原则 , 采取个 体化 、 因人 而异 的可变 治疗 剂 量 , 实 施 个 体 化 的治 疗 。盐 酸 舍 曲 林 5 O~
2 0 0 m g / d 晨 餐 后 顿 服 。
1 1 一般资料
【 关键词 】 强迫症 ; 认知行为疗法 ; 舍 曲林 【 中图分类号 】 R 7 4 9 . 9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3 2 9 6 ( 2 0 1 4 ) 0 3 B一 0 1 0 1 — 0 2

心智觉知四步骤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重点

心智觉知四步骤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重点

临床护理·精神科护理心智觉知四步骤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何芳梅张美红张凤英唐开旺肖永珍【摘要】目的探讨心智觉知四步骤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82例强迫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智觉知四步骤疗法干预。

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生命质量评定量表测评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后12周,研究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得分分别为(6.16±4.38)、(3.23±1.93)、(2.98±2.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81±3.26)、(6.05±2.02)、(4.09±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6、6.384、2.385,均P<0.05);研究组焦虑、抑郁得分分别为(1.98±1.91)、(2.16±1.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5±2.01)、(5.11±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2、7.045,均P<0.05);研究组生命质量总分、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分别为(77.32±6.26)、(89.11±14.27)、(78.19±26.36)、(82.33±25.22)、(60.18±20.39)、(55.31±19.68)、(80.13±25.76)、(72.13±20.16)、(60.12±20.88)分,明显好于对照组的(71.43±5.62)、(82.19±13.36)、(55.11±23.27)、(70.18±25.71)、(49.01±20.13)、(45.22±18.11)、(62.19±25.63)、(45.23±23.02)、(44.16±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4~6.621,均P<0.05)。

心理学对强迫症治疗的探索

心理学对强迫症治疗的探索

心理学对强迫症治疗的探索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被困扰于无休止的重复思维和行为中。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有效性。

一、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的治疗。

CBT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想法和行为,帮助他们摆脱强迫症症状的困扰。

在CBT治疗中,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分析和理解他们的强迫思维,并教授他们一些应对工具和技巧,例如认知重组和暴露反应预防。

在认知重组中,患者学习如何辨别和修正不合理或消极的思维模式。

他们被鼓励挑战这些思维并寻找更合理和积极的替代方式。

而暴露反应预防则是一种系统性逐渐暴露于强迫触发因素的方法,以减少患者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这种暴露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增强对恐惧感的耐受力,从而减少强迫症状的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已被广泛研究并证实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

许多临床实践指南也推荐CBT作为首选的强迫症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也是强迫症的一种常见方式。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被广泛用于减轻强迫症的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调整大脑神经递质的水平,如5-羟色胺,来减轻患者的强迫症状。

研究表明,SSRIs对于大多数强迫症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个体化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可以相互结合,以提高强迫症治疗的效果。

许多研究表明,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的联合治疗比任何一种单一疗法更加有效,可以显著减少强迫症症状的严重程度。

三、其他治疗方法的探索除了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外,心理学还在探索其他治疗方法来更好地帮助强迫症患者。

其中之一是心理动力学疗法,这种疗法主要关注解决患者内心的潜意识冲突和情感问题。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79例强迫症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认知行为护理疗法,比较两组YBCOS量表评分、临床疗效、心理健康状态及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及量表总分都更低,而临床总有效率则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SDS及SAS量表评分都更低,而生活质量MOS健康调查表评分则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能有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认知行为;强迫症;生活质量;影响强迫症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理想效果,因为该病与患者心理状态、角色认知等有密切关系,为此本文将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9例强迫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9例,女30例,年龄在13-31岁之间,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79例患者均被诊断为强迫症患者,且YBCOS量表评分都高于18分,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79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25.3±2.4)岁,病程在5-3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16.2±1.7)月,初发者38例,复发5例,对照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24.9±2.7)岁,病程在4-3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15.8±2.1)月,初发者33例,复发3例,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认知行为护理方法两组患者都给予三环类抗抑郁药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治疗,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介入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具体护理疗法流程包括准备阶段、干预阶段、巩固阶段,具体措施包括:认知干预,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对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有个全面了解,让患者对于自身病情有个清晰认识,从而为后续的药物治疗、角色调整等打下坚实基础,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患者的思维动向,可采用反证法让患者认识到其信念的不合理存在,从而排除错误认知、获得正确认知[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 精 神 卫 生 2 1 00年第 2 3卷第 4期
22 7
认 知 行 为疗 法 对 慢 性精 神 分裂 症 患 者 强 迫 症 状 的 效 果研 究

【 摘要 】 目的

王 宏刚


探讨认知行为疗 法对 慢性 精神 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 6 例伴 有强迫症状 5
岁, 平均 ( 9 1 3 . 3±1. 2 岁 , 4 1 ) Y一1 C 3 S为 ( 7 4 O 2 . 0±
作者单位 :6 0 4 山东省青岛市精神卫生 中心 26 3
的进步均应给予及时的鼓励。③松弛训练 : 部分患 者 因反 复出现 的观念 、 为是 违反 自己意 愿 的 , 想 行 很
1 对 象和方 法
I2 I 具 体措施 ..
① 纠正患 者 的错 误认知 : 运用 交
谈、 启发 、 诱导 、 角色 扮演等 不 同方 式 , 天 由专 职 医 每 师 和护师 帮助 患者 分析 并 纠 正认 知 的错 误 , 以形 成
11 对象 .
为 20 0 8年 1月 一 09年 1 20 2月在 本 院
I2 方 法 .
不伴或极少伴有痛苦体验 , 又不具备强迫症状无法
加 以摆 脱 所 产 生 的 焦 虑 , 以 患 者 往 往 顺 其 自 所 然 』 。该类 患 者 治 疗 预 后 差 , 发 率 高 , 理 难 度 复 护 随之加 大 。本 文采用 认知行 为疗 法对伴 有强 迫症状 的慢性精 神分裂 症患 者进行 干预 , 现报道 于后 。
摆脱 , 却欲 罢不 能 , 因行为 干预而使 患者 出现焦 虑 或 和痛苦 , 在其 焦虑 紧张时 指导其 进行 松弛训 练 , 让患
者学会 自我调节的控制情绪。④督促其参加工娱疗
活动。
2 28
四川 精 神 卫 生 2 1 00年第 2 卷 第 4期 3
12 2 研究 步 骤 研究 组 和对 照 组患 者 均接 受 系 ..
用 随 机数 字 法将 7 O例 患者 随 机分 为研 究 组 和
患 者 自身 的强 迫行 为 , 如强 迫洗手 , 强迫走 步 等必须 保证 患 者安全 , 要 时给 以强 迫性 约束 。对 于患 例 , 成 率 前 5 3 完 9 .9 , 中 , 性 1 42 % 其 男 9例 , 性 l 女 4例 , 龄 2 7 年 5~ O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7 35 21 ) 4 02 — 3 0 — 26(00 0 — 27 0 0
强迫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之一, 国内 外报 道发 生率 为 1% 一 6 -2, 慢 性 精 神 分 裂 3 4 % 1J在 .
症 中则 更 高 J 。与单纯 强 迫症 相 比 , 有 强迫 症 状 伴 的精 神分裂症 患 者对 强 迫 症状 既 无 主 动对 抗 表 现 ,
42 ) , A .2 分 H MA为 (3 2 2 .0±3 1 ) ; 照 组 人 组 .7 分 对
3 例完成 3 , 5 2例 完成率 9.3 其中男性 l , 14 %, 7例 女性 1 , 5例 年龄 2 7~6 9岁 , 均 ( 85 -64 ) 平 3 .641.5
岁, Y—B C O S为 (8 1 47 ) , A A为 (37 2 .94 .8 分 H M - 2 .5 ± .7 分 。两 组 在 完 成 率 、 龄 、 别 , 4 1) 年 性 Y—B C OS 评分 , A A 评 分 等 方 面 经 统计 学 分析 , 异 均无 H M 差 统计学 意义 ( 00 ) P> .5 。
为进步 , 5 为无效 , 愈 +显 著进 步 +进 步为 临 <2% 痊
统 的常规抗 精神病 药 物 治疗 , 均 以整 体护 理 为基 且
床治疗有效。
123 统计 方法 .. 所有 资料 均输 入 S S 1. 计 PS30统 软件进行 统计 学分 析 。
2 结 果
础, 对照组仅采用传统 的随机性健康教育以及精神 科常 规护理 。而研 究 组则 接 受 认 知行 为疗 法 干预 ,

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3例 ) 3 和对 照组 ( 2例 ) 研究 组接受共 6个月 的认 知行为疗 法 , 在基 3 , 并
线, 干预后 3月末 , 月末应用耶鲁 一布朗强迫量表 ( 6 Y—B C ) 汉密尔顿焦虑 量表 ( MA) O S、 HA 评定疗效 。结果
预后 6 月末 ,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 Y— O S B C 评分 以及 H M A A评分较干 预前均有显 著性降低 ( 00 ) P< .5 。而在 干预
长期 住院的 7 0例 伴有 强 迫症 状 的慢 性精 神 分 裂 症
患者。人组标准 : 均符合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 标 准第 三 版 ( C C MD 一3) 精 神 分 裂 症 的 诊 断 标 中
准 ; —B C Y O S强 迫 量 表 >1 ; 龄 2 6分 年 5—7 0 岁; 受教育 程度 为初 中或 以上 ; 除 其 他 精神 障碍 ; 排 排 除伴有 明显躯 体疾 病 及 神 经 系统 疾 病者 和妊 娠 、 哺乳期 妇女 。
后 3月末 , 6月末 , 研究组的 Y—B C O S评分 和 HA A评分均 显著低于对照组 , M 且差异均 有统计学 意义 ( P<0 0 ) .5 。 结 论 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 分裂症患 者的强迫症状。 【 关键词 】 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状
【 中图分类号 】 R4. 793
更为实际 的正确认 知。② 行为矫 正: 采用逐渐 减 “ 的方法, 量”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允许患者每天 自 然表 现 自己 的强 迫 症 状 , 强 迫 性 检 查 、 迫性 询 如 强
问 、 性 回忆等 。但需 医护人 员监督 , 强迫 控制 其减强
迫时 间或次 数 , 日( 逐 周 ) 减 , 于 可 能伤 害 逐 或 递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