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意大利汉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意大利本土中文教学资源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未来建设

意大利本土中文教学资源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未来建设

意大利本土中文教学资源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未来建设龚漫【期刊名称】《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年(卷),期】2022(7)1【摘要】意大利中文教育在欧洲处于领先水平,本土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已初见成效。

本文分析了意大利中文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和使用情况:基础教育阶段,中文教学资源建设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呈现“一多四少”局面;高等教育阶段,中文教学资源建设较完备,选用资源更灵活。

本土教学资源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外语教育政策、学校自主权、汉学传统、孔子学院以及《高中汉语教学大纲》的颁布。

最后文章提出,开发多层次多种类的中文教学资源,走精品化道路;以《高中汉语教学大纲》为导向,加大一系列配套中文教学资源的研发;专门用途中文教学资源的研发要跟上需求增长,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形式,搭建中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总页数】11页(P100-110)【作者】龚漫【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创新互动畅想未来——"中文信息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发展高层论坛"暨"2005年万方数据战略发布会"隆重召开2.将阅读延伸到课外高考作文语言应有亮点意识初中英语过程写作的形成性评价探索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对策研究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初中体育课教学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对策关于柔力球运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研究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答辩的方法对初中英语口语竞赛的建议和思考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开展对策研究刍议农村幼儿教师多途径培训幼儿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初探幼儿教育中的本土化资源利用探析利用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将阅读延伸到课外3.美国外语教育政策对中文教育的影响及中文教学资源现状4.印度尼西亚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现实困境及路径创新5.欧洲华文学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大利汉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意大利汉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的共性 , 就此 进 行探 讨 对 其 他 国家 和地 区 的汉 语
年, 第1 2期 的 学 员 已经 达 到 3 9 7人 。短 短 5年 间, 学员 人数增 加 之快 出乎预 料 。另外 , 孑 L 子 学 院 支 持 的当地 中小学 的汉 语课 开课数 量也 在逐 年增 加, 并有 由课 外 兴 趣 班 向正 式 课 程 发展 之 势 。窥 斑 见豹 , “ 汉语 热 ” 在意 大利并 非妄 言 。 罗 马大学 孔 子学 院作为 意大 利第一 所孔 子学
[ 摘
要] 随着汉 语国际推广的逐 步深入 , 意大利 的汉语教 学近 年来 取得 了令世 人瞩 目的成绩 。
1 O所孑 L 子学院的建立为意大利的汉语教学增添 了许多新的元素 。我们在看 到孔院积极 作用的 同时 , 也 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从 我们 的教学管理实践和实地 考察来看 , 目前意 大利汉语 教学 中的问题
中图 分 类 号 : H1 9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1 3 0 6 ( 2 0 1 4 ) O 4 一( ) 0 8 7 —0 6
随着 汉语 国 际推 广 的逐 步 深入 , 尤 其是 孔 子 学 院的纷 纷建 立 , 近 年来 意 大利 的汉语 教学 取 得 了令 世人 瞩 目的成 绩 。譬 如 罗 马 大学 孑 L 子学院 ,
发现 问题 , 将 问题在 萌芽 阶段予 以解 决 , 使 其可 持
续性 地健康 发展 。 根据 我们在 罗 马大学 孔子 学 院及 周边 中小 学 的教 学 和管理 经 历 , 我们 觉 得 意 大 利汉 语 教 学 目
童班 、 中学班 和成人 班 等层 次相对 齐全 的教 学班 , 不 过这 离完备 的汉 语教 学体 系还 有相 当 的距 离 。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分析与应用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分析与应用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和互动。因此,在实际教学 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文化节等,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堂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 语言角、语言伙伴等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强化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 化,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 书法班、中国画欣赏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 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 为此,教师应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结论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为意大利高中的汉语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言技能奠定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大纲 的要求,合理规划课程设置,注重实践与互动,强化文化教育,并不断提升自己 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2、掌握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教学原则、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等。
3、能够进行简单的语法分析,识别和纠正语法错误。 4、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语法教学计划。

5、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语法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课程内容
1、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2、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语法教学案例分析 4、语法练习和实践

第五讲 意大利汉学的发展

第五讲 意大利汉学的发展

• 进入内地传教。1581年—1583年,先后6次进入广州;1583年 9月10日,进入广东肇庆;此后又到过浙江、广西等地传教。 • 编写《葡汉字典》,以帮助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用中文写出 第一部天主教教义《祖传天主十诫》,使天主教中国化,帮助 中国基督教徒学习西方文化。
• 第一次将中国典籍译成西文,传向西方。将《大学》翻译成拉 丁文在罗马发表,是西方汉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罗明坚对 汉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
(1)利玛窦的传教经历与经验:
• 利玛窦具有较高的天文学、数学等科技方面 的知识与造诣;是伽利略和哥白尼的朋友。 • 1577年9月,25岁的利玛窦抵达远东的印度 果阿传教;28岁就当上了神父。 • 1582年,他抵达澳门,随后开始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国情,研究中国典籍;1年后 (1583年),他经过广州进入中国内地肇 庆,并开设了第一家传教寓所。 •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策略,也是适应策略, 自上而下的方法。比如说他结交达官显贵、 士大夫等上流人士,如徐光启、李贽、“公 安三袁”、汤显祖、焦竑等,通过他们的影 响来传播天主教义;赠送西方的独特“珍宝” 给皇帝与上流人士,如日规、三棱镜、自鸣 钟、圣像等。
第三节 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
• 一、18世纪后意大利汉学的衰落与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 • 1、衰落原因(1)耶稣会被废除;(2)意大利政局的动乱。 意大利汉学的“空窗时期”; • 2、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与意大利汉学传统的延续。 • 3、19世纪意大利汉学的状况。“汉学家内战”时期,晁德力 《中国文学教程》(5卷本) • 4、承上启下的传教士汉学家——德礼贤。是意大利最后一位 传教士汉学家,也是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奠基人之一,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 • 5,“二战”后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意大利只剩 下一名中文教授”、“学生的人数用一只手就可以数完”。涌 现出了白佐良、兰乔蒂、萨巴蒂尼等著名汉学家;翻译了不少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论经典,如《红楼梦》、《闲情偶 寄》、当代作家作品等都有了意大利译本,罗桑达女士翻译了 第一个西文译本的《文心雕龙》;等等。

第五章 欧洲汉学

第五章 欧洲汉学

二、传教士与汉学

其实,早在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之前,已经 有意大利人来华。从十三世纪开始,位于 意大利的罗马教廷向东方(包括中国)派 遣了大量的传教士,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传 播基督教,但传教的效果并不明显,却客 观上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意大利汉学 的热潮。
1、柏朗嘉宾

他是第一个被(法国里昂教皇?)派到中 国的意大利传教士。1246年,他亲自参加了 当时贵由大汗的登基仪式。他的目的是为 了劝说蒙古人皈依基督教,虽未完成任务, 但却出版了一部出使报告——《蒙古史》, 这是欧洲人最早介绍蒙古的著作。
4、卫匡国

卫匡国,字济泰,西名马尔蒂尼,1614年9 月20日生于意大利特兰托城,1643年夏抵达 澳门,1661年6月6日病逝于杭州。卫匡国是 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 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 和神学家。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 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 波罗和 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 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 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从7世纪到12世纪,罗马帝国衰落,阿拉 伯势力强大,控制中国与欧洲的联系, 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多通过阿拉伯人介 绍过去。欧洲人对中国没有真正的接触, 也就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研究。
第二节 意大利汉学
意大利是欧洲汉学最早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直接的原因是传教和旅行。 一、旅行家与汉学 14世纪初,西方一批旅行来到中国,其中意 大利人最多也最著名。先后来中国的中世 纪四大旅行家,其中三位都是意大利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可· 波罗。
利玛窦评价




利玛窦无疑是当时来华传教士中取得传教成就最辉煌的人物。他一生58岁中28年是中 国度过的。他1582年来华,次年在肇庆为第一名信徒施洗,到他去世时,天主教徒约 有二千五百人,在他的努力下,耶稣教会成为由罗马教皇直接派往中国最大的传教 团。 他最大的意义则是沟通了中西文化。利玛窦是一位学识十分广博的传教士,在神学、 哲学、数学、历史、天文以及钟表、机械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这为他的传教活 动带来了不少方便。例如,他时常把自鸣钟、《万国图志》和《圣经》一并作为礼 物送给当时中国的名人乃至皇帝。据说他送给万历皇帝自鸣钟,可能故意施了一些 手脚,几天之后钟坏了,他就自然而然地出入皇宫,也就亲近了皇帝。当然,这只 是一些小小的诡计。 他还有大规模的西学译介。他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前六卷、 《测量法义》,和李之藻合译了《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 等,向中国传播了西方先进和科学知识。他翻译了罗明坚编《新编西竺国天主实 录》,更名为《天主实义》,是用中文介绍天主教的著作,被收入到了《四库全书》 中。 他不仅把西学译介到中国,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他翻译过《四书》,是最 早的外文译本。他最著名的汉学著作是《利玛窦中国杞记》(原名《基督教远征中 国史》。这部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中国和欧洲都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由 于对西学和中学都有深厚的修养,所以,他的著作往往能够打通中西。在《天主实 义》中,他说:“吾天主乃古书所称上帝也。”然后引用《中庸》及朱注、《诗 经》、《易》、《礼》、《尚书》等中国经典,用以证明天主、上帝、帝三个概念 在中西方的统一,为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的教义的一致性作论证。虽然这并不十分准 确,但对于取得中国信徒的信任却十分重要。

意大利

意大利

国旗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 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构成,从左 至右依次为绿、白、红三色。意大利原来 国旗的颜色与法国国旗相同,1796年 才把蓝色改为绿色。据记载,1796年 拿破仑的的意大利军团在征战中曾使用由 拿破仑本人设计的绿、白、红三色旗。1 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正式规定绿、 白、红三色旗为共和 国国旗。
• 1582年到达广东省,1594年开始蓄发留须,换上“儒 服”,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宣讲西方科学并展示各种仪器。 利玛窦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重文化、重书籍的国度里。 依靠书籍传播教义比口头布道更有效。于是用中文写成介 绍教义和科技的《天主实意》、《交友论》、《西方记 法》。 • 利玛窦的足迹遍及南昌和南京,并三次试图进京面圣,最 终取得成功。在北京定居后,每天要接待二十几批访客, 最多时每天接待100多人。有王公贵族,朝廷官员,也有 文人学者,僧侣、商贾及贫民。 • 1610年,由于繁忙且主持天主堂(南堂)的修建,利玛窦终 于病逝,享年58岁。被人们称为“圣人”“超圣人”。 • 利玛窦于1582来华,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帷幕,使欧洲汉学 从游记汉学时期进入了传教士时期。他开创的这一传统一 直持续了近二百年,直至1773年耶稣会解散。
• 2、“中国地理之父”——卫匡国
• 17岁加入耶稣会,在罗马学院学习时,师从德国著名数学 家基赫尔,基赫尔同时还是一位东方学者。 • 卫匡国游历各地,每到一地就勘测经纬度,并绘制精美的 地图。1646年,他来到杭州,在浙江兰溪修建了教堂。在 “礼仪之争”中,他坚决主张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习俗, 并前往罗马参加讨论。并最终得到了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 首肯,并受到了顺治皇帝的接见。1661年,病逝于杭州。 • 卫匡国的汉学著作有四部,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它们是 《中国文法》、《鞑靼战纪》、《中国历史初编十卷》、 《中国新地图集》。这些著作在《天主教传入中国史》之 后至17世纪晚期大批汉学著作诞生以前,是欧洲读者能见 到的,关于中国最新、最全面的介绍和评论,这使他成为 欧洲早期汉学的奠基人之一。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以语言学为例引言“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1。

意大利汉学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Mac Polo,1254-1324 )和他的《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可波罗游记》)。

但同时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又历经曲折和困境,从十八世纪过后知道而是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恢复。

本文拟从意大利汉学的中语言研究为例,系统梳理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历程。

前汉学阶段(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从十字军东征运动到大航海开启前之间的四百年,是意大利前汉学阶段,国内张西平先生把这一时期的汉学称为称为“游记汉学”2。

原因欧洲从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运动到1272年最后一个十字军东征,大量的欧洲骑士和平民涉过地中海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人通过遥远的“传说”,对中国建立一个梦幻的遥想,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朦胧的印象。

随后的十三世纪从1206年至1405年蒙古帝国统治亚洲一百年,建立以一个横跨中国、波斯和中亚的帝国。

正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对蒙古人充满了恐惧,这迫使他们要派人去了解蒙古可汗的军事动向和政治意图。

以后陆续有好几拨欧洲罗马教廷的使者穿过中亚到达蒙古帝国的首都。

同时蒙古帝国的建立也方便了意大利早期商人和探险家们的热情,他们常常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横穿亚欧大陆。

早期的宗教使者和探险家兼商人称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神父约翰。

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1182-1252)经长途跋涉到达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刺和林(Kara korum_),并参加了贵由(Guiyuk)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宗教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昂。

回国后撰写了《蒙古史》。

意大利人,方济会传教士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rcorvino,1247-1328)意大利人鄂多立克(Odoe=icus de Dortu Naonis)是方济会游僧,以浪迹天涯为己任、云游四方。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分析与应用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分析与应用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分析与应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非英语语言的汉语也逐渐走入世界视野。

近年来,意大利的高中也开始计划汉语教学,根据《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汉语教学在意大利高中有了一定的规划。

《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规定,汉语应当在高中学校中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开设。

开设汉语课的学校可以通过书面考试或口试形式给学生评定考试成绩,并按照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汉语教学的分级,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汉语。

此外,《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还规定,汉语教学要以肢体语言教学为基础。

除此之外,文化课程也应当融入汉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历史文献等各种手段,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从教学方法上看,《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提出了以汉语母语教师授课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争辩成果这一教学法。

这类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还明确指出,汉语教学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深入学习和探究。

老师们有责任在学习中给学生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以求在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们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们学会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以上,便是《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汉语教学原则与方法。

它们极大地推动了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的发展,但未来还有
更多的改进空间,比如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等。

总之,《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无疑对推动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大利高中教师和学生们都应当严格按照《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大纲》,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更深入地学习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罗明坚与传教士汉学的兴起
• 1574年,31岁的罗明坚到达澳门,开始了他在中国 的传教事业及汉学生涯。 • 学习中文。幼儿般的“看图识字法”;2年4个月, 认识15000多个汉字;3年后可以用中文写作。
• 传教。在澳门建立了第一座传道所——“经言学校”; 用中文向澳门的中国人传教。从基督教传播史上看, 这是明代中国的第一个传教机构;从汉学发展史上看, 这是晚明时期中国第一所外国人创办的中文学校。
第三节 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
• 一、18世纪后意大利汉学的衰落与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 • 1、衰落原因(1)耶稣会被废除;(2)意大利政局的动乱。 意大利汉学的“空窗时期”; • 2、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与意大利汉学传统的延续。 • 3、19世纪意大利汉学的状况。“汉学家内战”时期,晁德力 《中国文学教程》(5卷本) • 4、承上启下的传教士汉学家——德礼贤。是意大利最后一位 传教士汉学家,也是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奠基人之一,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 • 5,“二战”后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意大利只剩 下一名中文教授”、“学生的人数用一只手就可以数完”。涌 现出了白佐良、兰乔蒂、萨巴蒂尼等著名汉学家;翻译了不少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论经典,如《红楼梦》、《闲情偶 寄》、当代作家作品等都有了意大利译本,罗桑达女士翻译了 第一个西文译本的《文心雕龙》;等等。
• 重点掌握意大利早期传教士汉学时代的有关情况, 主要是代表性的传教士及其汉学研究,比如罗明坚、 利玛窦、卫匡国等人,尤其是利玛窦的贡献;掌握 1945年后意大利重要的当代专业汉学家及其著作, 如德礼贤、白佐良、兰乔蒂等人。
第一节 意大利早期的游记汉学
• “蒙古和平”(Pax Mongolia)。1280年左右, 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成为从黑海到太平洋 唯一的宗主国,创造了一个短暂的和平局面。欧 亚大陆的和平为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旅们开辟 了一条安全自由的通道,大批欧洲商人和旅行家 来到中国贸易和探险,同时也为西方带回了有关 中国的真实信息。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而言, 这一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马可·波罗游记》。
第二节 意大利早期的传教士汉学
• 早期意大利耶稣会会士具备了成为真正汉学家的条件:学识 丰富渊博;又通晓汉语;还有完备的组织;并坚持和平、调 和、”适应”的传教策略。 • 他们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传教士“番僧”的印象,有的还赢 得了“西儒”的美誉。他们展示了欧洲的文化、欧洲人的形 象和良好教养;同时也翻译了中国典籍,向欧洲人介绍中国 的方方面面,中西文化才真正发生关系。 • 在欧洲来华传教的会士中,意大利耶稣会会士为汉学的创立 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开启了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 期——传教士汉学时期。如罗明坚、利玛窦、卫匡国等人。
• 进入内地传教。1581年—1583年,先后6次进入广州;1583年 9月10日,进入广东肇庆;此后又到过浙江、广西等地传教。 • 编写《葡汉字典》,以帮助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用中文写出 第一部天主教教义《祖传天主十诫》,使天主教中国化,帮助 中国基督教徒学习西方文化。
• 第一次将中国典籍译成西文,传向西方。将《大学》翻译成拉 丁文在罗马发表,是西方汉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罗明坚对 汉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
二、意大利重要的专业汉学家及其作品
• 1、德礼贤。(P138) • (1)承上启下作用,最后一位传教士汉学家,专业汉学家的奠 基人;(2)其编辑的《利玛窦文献》一直被学界视作研究利玛 窦著作的“官方版本”。(3)德礼贤对意大利汉学的贡献(详 见P140)
• 2、白佐良。《中国文学史》、《意大利与中国》;“开放的心 态去接纳与适应外民族的文化习俗” • 3、兰乔蒂。《中国》丛刊、《东方与西方》主编;翻译《道德 经》;撰写汉学著作,如《汉学简史》、《中国的叙事文学》 等。
二、利玛窦及其汉学著作《天主教 传入中国史》
• 1、利玛窦:西方汉学之父。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中国是欧洲汉学 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标志着西方汉学 的最终形成。所以说,利玛窦是西方汉学的创 始人,对汉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近代 中意、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 “明季(万历年间)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方豪《中西交通史》 (浙江余杭人,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曾 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解放后去台,任 台大教授,撰有《中西交通史》、《宋史》 等。)
(2)利玛窦最重要的汉学著作《天主教传入中国 史》
• 用意大利文写成的《天主教传入中国史》,奠定了西方汉学 的基础,在意大利、欧洲、乃至世界汉学界都有巨大影响。 • 《天主教传入中国史》是本什么样的书?1、1607年利玛窦 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为、所知、所感逐一记录下来。原本 是一个手稿本。(可参见文铮:《“西学东渐”的先驱利玛窦 与他最具史学价值的巨著〈天主教传入中国史〉的写作、出 版过程》,载《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与现实性》,春风 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P215页);2、几个版本:(1)1615 年,金妮阁拉丁文译本在欧洲出版,名为《天主教由耶稣会 传入中国史》,署名是金妮阁、利玛窦,此版本很快被转译成 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英文、意大利文等版,广泛流行; (2)1911年,塔基· 文涂里手稿整理本,名曰《耶稣会利玛 窦神父著作》,还收入了“利玛窦的书信函”等;(3)1942 年,德礼贤注释本;(4)2000年,意大利廓德里贝特出版社 版,等。
(1)利玛窦的传教经历与经验:
• 利玛窦具有较高的天文学、数学等科技方面 的知识与造诣;是伽利略和哥白尼的朋友。 • 1577年9月,25岁的利玛窦抵达远东的印度 果阿传教;28岁就当上了神父。 • 1582年,他抵达澳门,随后开始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国情,研究中国典籍;1年后 (1583年),他经过广州进入中国内地肇 庆,并开设了第一家传教寓所。 •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策略,也是适应策略, 自上而下的方法。比如说他结交达官显贵、 士大夫等上流人士,如徐光启、李贽、“公 安三袁”、汤显祖、焦竑等,通过他们的影 响来传播天主教义;赠送西方的独特“珍宝” 给皇帝与上流人士,如日规、三棱镜、自鸣 钟、圣像等。
四、其他早期意大利传教士汉学家
• 1、马国贤。在他的请求下,教皇批准在那不勒斯成立“中华 学院”,培养中国籍传教士,成为意大利第一专门的汉学研 究机构。是现在意大利汉学研究中心之一——那不勒斯东方 大学的前身。著有《日志》一书,回忆他在中国的传教见闻。 • 2、殷铎泽。在江西参加《四书》的翻译工作;1662年主编 翻译《中国智慧》,收入《大学》和《论语》两部儒家经典 著作;用拉丁文翻译《中庸》,并写了《孔子生平》的小传; 1687年在法国巴黎编著《中国哲学家孔子》,让欧洲人认识 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五讲 意大利汉学的发展
第一节 意大利早期的游记汉学
第二节 意大利早期的传教士汉学 第三节 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
本讲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 了解意大利汉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早期的 游记汉学→早期的传教士汉学→ 18-19世纪意大利汉 学的衰落与停滞→“二战”后意大利汉学的“重建” 与专业汉学的兴起。)
三、卫匡国:“中国地理之父”
• 1、卫匡国是明清之交耶稣会会士中另外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汉学 家,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极有成绩,是继马可波罗、 利玛窦之后,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名字 有“匡复、捍卫”明朝的意思。 • 2、1643年进入中国传教,恰逢战乱。到过南京、绍兴、金华、 杭州、福建、广东等地传教。每到一地,喜欢勘测当地的经纬 度、绘制精确的地图。 • 3、1654年,回到欧洲参加“礼仪之争”的讨论,其主张得到 教会的认可,允许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等礼仪活动。 1661年病逝于杭州。 • 4、卫匡国的汉学著作。有5部,其中一部中文著作《逑友篇》; 4部拉丁文著作,分别是《鞑靼战纪》、《中国历史初编十卷》、 《中国新地图集》(地理方面的代表作,因此被誉为“中国地 理学之父”)、《中国文法》(欧洲第一部中国语法书)
4、《天主教传入中国史》对欧洲汉学的意义与贡献:
• (1)开了欧洲传教士汉学家汉学著作与研究的先河。 • (2)为利玛窦确立“欧洲汉学之父”这一美誉。比如欧洲人第 一次从这本书中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儒 家文化。 • (3)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利玛窦在《天主教传入中国史》中 对“契丹与中国同为一国”的考证使得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走出可 一个历史的误区。并请求修改欧洲人之前绘制的地图上契丹与中 国为相邻两国的错误,对欧洲汉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4)《天主教传入中国史》传入欧洲后,广为流传,成为西方 汉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在利玛窦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零散、不准确,没有超过游记那种神秘色彩的描述、传闻转述, 自从利玛窦开始,欧洲人对中国有了较为理性的、客观的认识。 所以,利玛窦是传教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欧洲第一位学术意义上 的汉学家。
• 利玛窦让所有在华传教士脱去教士的袈裟,蓄发留须,换上了 “儒服”,以学者身份与中国上流人士交游;学习儒家文化和 中国典籍。所以,人称“利子”“利公”。 • 李贽《续焚书》里描述利玛窦的治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 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于《四书》理性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 《六经》疏义者同期解说。” • 用中文著书,如《天主实义》、《西方记法》、《交友论》等, 意识到中国人注重文化,尊重书籍,“敬惜字纸”,所以,依 靠书籍来传播天主教文化远比口头布道的方式有效。同时,与 徐光启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徐光启最终成为一 个传教士,现在上海徐汇区天主教堂附近有徐光启塑像、公园、 墓地),徐光启也成为中西文化是第一个版本,中华书局出版。
• 3、《天主教传入中国史》的内容与写作 特点:共分为5卷,(1)第一卷的内容主 要是对中国的总体、全面介绍,共有10章。 介绍中国的疆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 科举制度、宗教信仰等。值得一提的是, 利玛窦已经有意识地以一种学者、学术研 究的视角来讲述中国,不仅有介绍,还有 自己的独立观点与评论,比如他驳斥中国 会扩张领土、征服他国的野心。(2)从 第2卷到第5卷的第17章,以时间为线索, 叙述天主教进入中国的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