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预习材料

合集下载

豪放飘逸李白诗

豪放飘逸李白诗
外壳,愤激是内核。 有人评价《月下独酌》: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 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因此,有人说其实李白并非真豪放, 有人说李白是真正的豪放飘逸,你怎么 看?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安社稷,济苍生”是 李白奋斗一生、至死不懈的政治理想。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 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找寻另 一种精神依托,道家特别是庄子愤世嫉俗、遗世独立的思想便 在他身上占主导,他就开始追求绝对自由,企图归于自然,蔑 视人间一切,已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 李白的豪放,李白的狂傲,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自 由自在,不受拘束。李白的飘逸,也绝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 因此更为难得。 因此,豪放飘逸是他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他灵魂深 处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 破与俯视。
交流展示
1、豪放飘逸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四首诗,从 意象设置、手法运用、情感内涵的角度解读豪 放飘逸的表现形式。 2、分析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小组交流,整合完善,做好记录,班内展示。)
2、分析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1、盛唐的土壤 (思想解放,昂扬向上的时代氛围) 2、诗人的思想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 道、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 自珍) 3、诗人的经历 (读书+游历) 4、诗人的个性 (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和自由洒脱的气度。)
豪放即豪迈奔放。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 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 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 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 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飘逸是指其风格: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 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解说】在群星璀灿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逸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朴素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但是李白的飘逸绝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为此,建议达成如下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歌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1、体会此诗"豪放飘逸"的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2、体验诗中变幻莫测、惝恍瑰丽的梦游意境。

3、能够概括景色特点,梳理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

4、尝试展开对主题的多元解读。

【学法建议】对诗中游历山景及幻入仙境的部分,展开充分想象,进行还原式鉴赏。

【课前预习】1、诗人简介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豪放飘逸的诗仙李白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豪放飘逸的诗仙李白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源自苏教版第三单元《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本单元由《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四首诗组成。

体现了李白情感内涵: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呼酒买醉的旷达。

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角度研读这四首诗,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貌,借一苇而渡大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选修规定的力”,课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

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李白豪放飘逸预期成果:理解李白诗情,撰写李诗的赏析性文章。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送友人》《将近酒》,通过整合教学,感受他“豪放飘逸”的诗风3.能够辩证地认识李白豪放飘逸的灵魂生出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并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悟李白在“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

2.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诗文预习知识

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诗文预习知识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 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 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 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 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 直走到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 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 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古诗文预习知识
1.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 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 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 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本课结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学历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学历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学历案2018.5 【学习内容】李白诗四首【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有关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3、借助本专题李白的代表作,练习吟诵诗韵,因声求气,以诵传情。

【评价任务】学习活动一:指向学习目标1、2学习活动二:指向学习目标1、2、3学习活动三:指向学习目2学习活动四:指向学习目标1、2【学习过程】活动一:走近李白知人论世一、生平经历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因曾供奉翰林,故又称李翰林。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

五岁时随父迁入蜀地,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2、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之五)(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

在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纵酒酣歌,号称“竹溪六逸”(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天宝元年(742)秋,因玉真公主推荐,被诏入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为此,我们建议: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的同时,应仔细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学生可以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教师主要应抓住诗歌中形成对比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

4.《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

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

高中语文 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一、诗人名片李白—-入长安前的壮游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自幼涉猎群书,年轻时仗剑任侠、喜纵横术。

25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群豪远游”.出蜀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

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妻,遂留居湖北安陆。

三年后,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长安时期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

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臣的荐引,结识了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山东及湘、鄂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

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做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

一年后就遭到谗毁.天宝三年春,被放还归乡。

二、诗词故事斗酒诗百篇一日,宫廷中牡丹花竞相开放,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花,又诏令16名最出色的乐工演奏助兴。

著名乐师李龟年正准备演唱。

玄宗觉得不能再唱旧词,于是命李龟年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填写新词。

等来到翰林院,发现李白又喝得烂醉如泥,伏桌睡着了。

李龟年推也推不醒,无奈,只得用马驮着李白去见玄宗。

李白到了宫中,又折腾了好久,最后被人用清水洒在脸上,才算清醒,醒来忙向玄宗谢罪,并请玄宗赐他美酒。

玄宗说你酒醉刚醒,再喝岂不误了填新词之事?李白说:“臣无酒不能写诗,喝斗酒便能做诗百篇,越醉,诗写得越快越好。

”玄宗于是用大杯赐美酒,李白一饮而尽,然后奋笔疾书,三首著名的《清平调》顷刻而成.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便传开了。

三、文题背景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可想而知.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ppt实用课件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ppt实用课件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他对生活充满热切地渴望。“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傲气、兴奋、激动,热爱 生活之情溢于言表,他渴望经世致用,“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可是现实残酷, “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他理想很快破灭了,从长安到 东鲁,走出了一条郁闷的诗人之旅,可是李白毕竟是 李白,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在梦境中实现吧,“一夜 飞度镜湖月”,一个“飞”写出的不仅是他急切的心 态、梦境的浪漫,更是他灵魂得以舒展的姿态;接下 来四句诗句中的“著”“登”“见”“闻”四字,极 为逼真地再现了诗人攀登顶峰,实际也是在攀登生活 之峰的勇气与斗志;在“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撼人 心魄的巨声中,我们听到的是诗人那对生活理想的高 度赞美。
二、读出诗句之内的风骨 李白的豪放表现在————
示例: 1.李白的豪放表现为胸中装有阔大 的景象,不论是瀛洲“烟涛微茫” 的浩渺,还是天台“四万八千丈” 的雄伟;不论是天姥“向天横”的 气势,还是它“云霞明灭”的神秘, 都会让人们感受到无边的高远与神 奇,这就是豪放。
2.李白的豪放表现为想像富有无 穷的奇特与神秘。在梦境中,一 会儿“飞”翔渡湖,一会儿驾云 升空;让虎鼓瑟,使鸾驾车;披 霓为裳,扯风作衣;与仙人聚会, 和天帝同席,字字都带着个性的 张扬,句句都含着多彩的想像。 这就是李白的豪放。
有时
理解意图:以仙山衬天姥增加其神秘飘 渺色彩,这既合梦境,又合浪漫之主义 之想像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预习材料
一、预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1、原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诗句理解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
上它访名山。

岂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3、参考问题
①把全诗分成三个层次,说出划分依据。

②哪些诗句写的是“梦游”?哪些诗句写的是“留别”?
③诗人为什么要“梦游天姥”?
④“梦游天姥”的具体进程是怎样的?
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什么深刻内涵?
二、预习《将进酒》
1、原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诗句理解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早上还是满头青丝晚上已是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上天赋予我才能将来一定大有用处,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就该一次就痛快地喝上三百杯!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那些富贵利禄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呢?只愿从此醉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在平乐观大摆筵席,痛快饮酒,纵情欢愉。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3、参考问题
①后人评论此诗开头四句“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与前面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不是矛盾?
③诗中运用了“陈王”的典故,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4、自由品读提示:有人说“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说哪些句子最有豪放的气势,并说出理由。

三、自主学习《送友人》
1、原诗
2、诗句理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护城河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飞蓬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飘忽如游子行踪;落日缓缓,似故人依依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挥手告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3、参考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是个佳作。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
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4、参考问题。

(学完了前面的理解和赏析,看看下面的题目会不会做呢?)
①首联勾勒出了怎样的送别环境?
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落日”的意象各有什么含义?
③“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