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灵性在数学课堂飞扬[论文]

合集下载

让生命的灵性在数学课堂飞扬_

让生命的灵性在数学课堂飞扬_

让生命的灵性在数学课堂飞扬_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和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使数学课堂洋溢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鲜活的思想灵性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热情。

课堂上,师生间应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碰撞、思与思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

教学不应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应是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对话中发生的碰撞,从而催生鲜活的思想灵性。

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课始,我借助猜谜语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师:今天上课,先让史努比给大家猜个谜语,是什么谜语呢?课件出示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

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史努比刚刚介绍完,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叫起来:“是钟,是我们的小手表!”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着了。

那么,现在就一起来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钟表,好不好?“好!”从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初步认识了钟表和能正确地说出整时、大约几时后,我又创设了“怪现象”这一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情境。

师:这里有个怪现象。

课件出示:第一幅画面:10时,小朋友在上课;第二幅画面:10时,小朋友在睡觉。

初中数学让孩子的心灵在数学课堂中飞扬

初中数学让孩子的心灵在数学课堂中飞扬

安阳市2013年基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登记表2013年5月10日让孩子的心灵在数学课堂中飞扬论文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趣味激励探究张杨个性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在数学课堂中飞扬,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

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在数学课堂上飞扬

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在数学课堂上飞扬

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在数学课堂上飞扬江苏省溧阳市南门街小学陈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着力让学生自学探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感和精神,促进学生丰富而又具有个性的自主学习活动。

我从中深深地感到学生学习的灵性能在数学课堂上充分自由地飞扬,使我们的课堂在开放与探究中充满了活力。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用富有童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主体心灵,浓厚自学探究的氛围现代教学观提出:“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内在规定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认识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情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人。

一节数学课上,和往常一样校对完练习之后,做对的孩子正高兴的给自己画上一颗五角星。

忽然传来一句:“老师,宋令城没做!”打破了沉思的课堂。

看着宋令城数学书上歪斜而又自信的☆。

他肯定做在心里那本本子上了。

“我在心里想过,都对了!”望着他振振有词的样子我笑了。

我没有追问他为什么不写,只是轻轻地对他说:“我知道这道题,你肯定会了。

但是你知道戴勇会做这道题吗?”宋令城摇了摇头。

于是我喊道:“戴勇,请你把你的作业本拿来给宋令城检查一下!”戴勇的座位离宋令城最远,他的作业写的既工整又正确,宋令城不好意思的笑了……这一次我没有板着脸向宋令城瞪眼睛,因为我喜欢也愿意看到他那急切地想表达自己想法的表情。

我想,戴勇的作业就已经代替了我的“严肃教育”,这是一种完全带上了富有童真的纯净真挚的师生情感的教育方式。

二、激发学生自学探究的兴趣——融入儿童的情愫,尽可能多地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做法也多姿多彩。

但如果我们仍然把追求考试分数作为教育的全部,那样学生是毫无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的,相反学生头脑里生来就具有的主体需要和主体意识却在这样的学习之中不断地被弱化,他们感觉不到数学与他的喜怒哀乐还有关系,感觉不到学数学除了会答题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用处。

让数学课堂教学飞扬论文

让数学课堂教学飞扬论文

让数学课堂教学飞扬【摘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实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教师情感教育和人格魅力的威力。

【关键词】情景创设:试验成功:情感纽带教育学家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促使学生产生猎奇心理,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教学重点内容精心设疑),鼓励、引发学生问题的产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好方法。

我认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情景与气氛,实验与成功,情感与纽带”等方面,要紧贴实际,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信息,能让课堂教学飞扬起来。

一、情景与气氛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久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在60年代,外国已有试验和应用,但它又是新鲜的,在我国只是近几年才流行。

在激发学生数学兴趣上,在发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功不可没。

“小组合作学习”在引发学生学习干劲上,起到四商拨千斤的妙用,由“兵”教“兵”中,优生的兴趣自然高,后进生由于“一对一”,容易拉近距离,效果显著,而且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或错误又可以在这训练过程中发现,或自行解决,或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让会的学生得到巩固和提升。

洋思学习参观,见证了事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大量表现的机会,会的教不会的;一知半解的,在“偷师”后,很想露一手;聪明才智高的,兴致勃勃地充当军师;……或上台板演,或发表“高见”,学生忙得快快乐乐。

(在这里也需要技巧,要量体裁衣,让学生跳起来“摘果”,要让学生能体面地、自豪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平时练习、课堂作业、考试中,要给大多数学生成功的机会,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但能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能促进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优生既能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又能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紧迫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第二,情境设置是教师最喜欢,也是用的最多的:在上“三角形”第一节课,可置疑:为什么用三根木棍扎在一起支撑起来,能搭起一个稳固的架子(如军人把几支枪的上部撑在一起,帐篷的搭建等)?为什么拉铁闸,轻轻一推就收拢了(这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造成的)?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多媒体可让学生体会到最佳效果,因为是第一节课,教师不用说“同圆的半径相等”,当车轮在平地上滚动时,轮轴始终处于同一高度的平面上,可用”乘坐的人不会有上下颠簸的感觉,很舒服”作为吸引学生的力量。

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在数学课堂上飞扬

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在数学课堂上飞扬

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在数学课堂上飞扬——从两位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方式谈教材重组的意义去年,我有幸听了两堂的数学优质课,内容都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浙教版第八册数学P92),但由于两位教师对教材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学却效果迥异。

教师A:例:计算下面图形(单位:厘米)的面积。

8教师按照课本编排思路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组合图形,然后出示例题,例题的图上(如右图)已经标出了分割线和相应所需的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这个图形分成那几个简单的图形?应怎样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解答,学生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可以用多种办法解答的图形面积(也就是根据图上提供的数据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这时很多学生对此产生了困难。

课堂成了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看客,教学为此陷入死胡同。

教师B:例:计算下面图形(单位:厘米)的面积。

开始同教师A一样,先介绍什么是组合图形。

然后呈现不带数据的组合图形(如上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图形是哪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起来的?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好多种办法。

如有的学生把这个图形分割:(1)上面一个长方形下面一个梯形;(2)左边一个三角形右边一个长方形;(3)上面一个梯形下面一个三角形;(4)一个大梯形减去一个小三角形。

然后根据不同的分割法让学生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或进行测量获得,或教师直接提供,让学生进行解答,这样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不止一种。

接下来这位教师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各种分割法,比较哪一种解决办法最佳?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应使用最少的数据寻求最佳办法进行解答。

这实际上就是数学的最优化思想的渗透教育。

接下来的练习教师紧紧围绕"根据最少的数据寻求最佳求面积方法"这个思维策略进行有层次的练习。

整堂课大多数学生都兴趣盎然,思路开阔,积极有效。

看起来,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课本所列习题和例题。

互动数学课堂让学生灵性飞扬论文

互动数学课堂让学生灵性飞扬论文

互动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灵性飞扬[内容摘要]“师生互动”就是让学生富有生命活力,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敢于标新;“师生互动”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师生互动”就是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探究学习中去,提高“学力”。

[关键词] 师生互动数学课堂灵性飞扬“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新课程、新课堂赋予教师新的课堂职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互动、活跃、有生命力”的课堂,让学生尽情抒发灵性,激情飞扬,让师生精神和生命共同成长。

因此“师生互动”就是让学生富有生命活力,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敢于标新;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就是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探究学习中去,提高“学力”。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互动”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

当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为学生创设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才能得以“互动”。

二、提高素质,吃透教材,“互动”要“真心真意”。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才能做到“真心”互动,让学生受益。

我执教的公开课《平移和旋转》,教材在揭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时是这样编写的:书上呈现了6个图片,火车在直轨道上的运动、电梯的上下运动、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运动、电风扇叶片的运动、钟摆的运动和升国旗的国旗的运动。

激活数学课堂放飞孩子的心灵

激活数学课堂放飞孩子的心灵

激活数学课堂放飞孩子的心灵新课程所倡导数学学习,是让孩子们利用己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生动活泼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从探究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禁锢学生心灵的学堂,而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殿堂。

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多变了,学生说话多了,就感到课堂乱了,纪律差了,从而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其实这正是学生思维的火花与灵感的碰撞,教师不应去抑制,而应该促使其张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碰撞中交流、启发、感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激活数学课堂,放飞孩子的心灵。

一、创设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乐学兴趣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儿童的兴趣、体验和心理特点,从儿童现有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如何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1、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由于某些事物或活动带有强烈的感染力或学生对学习结果感到兴趣而引起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小熊、小马、小牛、小鹿四个好朋友结伴去参加比赛。

当它们走到了半路,遇到了一座小桥,当它们四个要一起过桥时,聪明的小精灵赶紧飞来制止它们。

聪明的同学们,小朋友为什么要制止它们同时过桥呢?这时,同学们再看到画面,一个个七嘴八舌讨论开来。

有的说桥面太窄了,不能容下它们四个一起过;有的说他们四个的体重超过1吨……学生对这一节课感到十分有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灵性飞扬

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灵性飞扬

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灵性飞扬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并希望他们能够在各个学科中取得好成绩。

数学是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被许多学生和家长所关注。

在培养孩子学好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在数学课堂上的灵性飞扬。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数学的灵性飞扬。

数学的灵性飞扬主要指的是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灵性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课堂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生中各个方面的应用。

只有拥有了这种灵性飞扬,孩子才能真正乐于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应付数学课堂的作业和考试。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课堂上的灵性飞扬呢?我们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育往往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计算的训练,而缺少对于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培养。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给孩子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提倡数学课堂上的互动和合作。

很多孩子对于数学课堂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课堂上的内容往往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缺少互动和合作的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和同学一起学习和解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除了以上两点,还可以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直觉和想象力。

数学不仅仅是一个冷漠的符号和公式的堆积,更是一个充满美感和灵感的学科。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感知数学的规律和美感,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想象力。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问题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要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我们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只有在乐于学习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灵性飞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的灵性在数学课堂飞扬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及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也正逐渐代替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它的改革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改理念、教改能力。

因此,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发展潜力,能有力地推进新课标的发展。

数学课堂对话情境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预先设计得十分周密,生怕在课堂中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

于是,在课堂中按照事先定好的模式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完了所有预定的步骤,这节课就算圆满地完成任务。

这一切看似有条不紊,其实一切都在教师掌握之中,不允许偏离教师这个“轴心”,不允许有任何发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违背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今的“对话课堂”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通过他们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一、创设对话情境是对话的源泉创设愉悦性的对话情境,师生对话应是双方都感到愉悦的过程,这种愉悦来自双方对对话所涉知识的浓厚兴趣和相互欣赏。

对小学生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他们从和老师的对话中感到了欣赏和鼓励,由于老师的欣赏,让学生可以更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因为有了欣赏,师生的对话已经超越了知识的掌握,而同时获得了成就感和对学习的兴趣。

当学生表达创造性的发现时我们欣
赏他们的才智,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欣赏他们有自我主见,当学生不能很及时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仍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给他们鼓励:“你行的,再好好想想!”也许,这种充满相互欣赏、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对话,就是我们期望的师生对话的最好境界吧!二、珍视课堂矛盾是顺应学生的学情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课前备课预设的不可能在课堂里一帆风顺地进行,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对于“矛盾”,我认为教师不但要珍视矛盾,而且要顺应学生的学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暴露的教学矛盾视作最可宝贵的教学机遇,要善于把学生中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矛盾冲突,力求在探讨、考虑、权衡的过程中,让师生对话产生智慧的碰撞。

如在苏教版第六册认识平年、闰年这一节,学生对于判断那是平年、闰年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材首先制造了这样一种矛盾:为什么2004年二月有29天,而2005年二月只有28天呢?有同学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提出疑问:同样都是年份,为什么二月的天数会不同呢?于是我利用学生这一矛盾心理,及时发动讨论,集思广益,得出结论:2月有28天的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

为了方便大家记住: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不是的是平年。

通常情况下:每4年一闰。

如果年份是整百数,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充满灵性的语言是对话的要求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是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从而促使学生更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对学生有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观察、更好的倾听。

只有这样,才会了解他们思维的来龙去
脉,才能捕捉到他们忽现的创造灵感,才有可能给予他们最客观和针对性的评价和最富有启发性的点拨。

其次,要把握好引发师生对话的时机。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引发对话,挖深挖透知识点;在疑惑模糊时引发对话,去伪存真,明晰认识;在易混淆的问题和概念上对话,明确内涵,区分外延;在问题开放处对话,活跃思维,拓展思路。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对话的深入新课程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教师的教学。

所以,我们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教学常用的长度: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等单位时,我组织学生经历过这样一些活动。

我带领学生来到平时活动的大操场,让学生分组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周长大约是多少米,那么满不满一千米呢?我让学生我事先准备好的米尺量一量,得出一圈是400米,那么多少是一千米呢?学生列式计算:
400+400+200=1000(米),那么一千米是多少个一米呢?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要1000个。

再让学生跑2圈半感受一千米的长度。

这时,学生对千米、米的大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的长度用的是千米、米作单位呢?我接着问学生。

学生开始讨论、交流,在小组之间对此问题评价。

当天的课外作业,我布置了学生回家估算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周长是多少,并在家长的指导下,求出它的实际周长,学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任务。

实践证明,数学课上,教师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全班对话及互动是学习新知、形成技能的关键全班同学一起对话交流是在小组内对话、互动后,它是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对话、互动。

为了保证时间的有效作用,先让每个组选派一名同学到前台向大家汇报、与全体同学对话,根据对新知的理解,每一小组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是对创新思维成果的展示、交流,相互补充,有时可将对话、互动引向高潮,组与组,人与人,师与生展开辩论,最终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这样对话、互动,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大胆地尽情发表自己小组的见解,交换自己的看法,而且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话的技巧、策略和创新能力,同样也得到了锻炼。

六、练习评价是检测对话、互动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大家都知道,数学课堂教学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课前要设计好练习题,题型要体现层次性、操作性、思维的开放性、形式多样性。

巩固练习过程中也要对学生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评价,让组长评价,生生互评,师生评价或家长、学生、老师三者共同参与评价,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不限制学生思维的跳跃。

这里不再举例一一说明。

数学课中只有采用了“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才会引发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会。

这种对话式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往性、协调性和生成性,超越单纯意义上的问题,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聂东明.论数学课堂教学的交互.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3]改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