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细读,让学生灵性飞扬论文

合集下载

论本色阅读

论本色阅读

论本色阅读作者:王飞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10期追求本真的阅读个性、阅读面目和阅读边界谓之“本色阅读”,追求这样的本色阅读不仅不会妨碍师生在阅读教学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而且还会有助于师生的想象朝着富有成效的阅读境界翱翔。

无论是对于改进教学过程,还是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本色阅读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本色阅读的理论依据倡导本色阅读的理论依据之一是阅读教学不能失去文本固有的本色。

毫无疑问,文本的本色是写人,是写活人性、写活人情和写活人心。

尊重文本的本色意味着阅读必须朝着文本彰显的精神深处漫溯,发现文本深处潜伏的人性光芒,发掘文本深处潜在的复杂情感,叩问文本深处潜藏的心灵之音,以期形成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共鸣。

达成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意味着本色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贯彻“目中有人”与“心中有己”。

“目中有人”的本色阅读面对的文本不再是抽象观念的合乎逻辑地枯燥言说,而是洋溢出灵动飘逸的奇思妙想,看似闲情却有意,文本展示着作者的人格气质和精神境界。

既然本色阅读关注“目中有人”,那么阅读教学断然不能忘却作者的人心和作品的文心。

解读文本需要善待文本,这确如朱东润在《诗心论发凡》中所言:“知诗三百五篇之诗心,而后可与论中国之诗心,知中国之诗心,而后可与论中国文学。

”①由此观之,“目中有人”的阅读教学发挥到极致状态之时,读者与作者真正形成相知相遇,呼与作者同呼,悲与作者同悲,虑与作者同虑,遇作者颠沛流离之苦愿与之携手共迎苦难,遇作者意气风发之乐禁不住萌生无限惬意与之共享欢愉,读者坚持如此本色阅读必然会遭遇这样的阅读感觉。

“心中有己”的本色阅读当然不会忽略读者自己的精神向往与追求,解读文本、理解作者不过是读者“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精神选择。

“心中有己”的本色阅读绝不是从对文本的精妙绝伦的赞叹中感受到无法望其项背,而是用冷静沉思的思想智慧发现文本诸多的缺憾和局限,而是萌发出诸多与文本相矛盾冲突的想法。

小学语文论文:“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语文论文:“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语文论文:“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回归本色放飞生命——“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教学要求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活轨迹,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

其实,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艺术家”,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体验。

小学生习作需要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使作文从本色中来,到本色中去。

所谓本色就是原来、原始、根本的意思。

首先需要教师立足本色,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积极引导,挖掘人的真、善、美,用心灵和真情实感去写文章,还学生心目中对事物最本色的认识。

其次需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本色”。

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观察、感悟、再现、表现、创造,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真我,写出真爱,流露真情,捕捉真意,写出生命的真实,从而实现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

然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正面临着“灰色污染”。

“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一就是过于早熟,作文中有明显的成人腔。

有的整齐的句式落不下多少稚嫩的痕迹,有的纯熟的语言看不到一点童言的影子,有的深邃的思想拔高得让人惊奇赞叹,成人的腔调也不时在作文中出现,让人根本分不清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

“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二就是组抄,作文中有明显的抄袭痕迹。

不少学生手中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作文选”,写作时对同题作文生搬硬套,复制出一篇篇“拷贝作文”,对类似作文东拼西凑,“剪切作文”大量出现。

“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三就是程序化,作文中有明显的套路。

细读文本 凸显语文本色

细读文本 凸显语文本色

“ 打 比方” 等来 说明太 阳的特点 , 学生在 以后 习作 时就 能用 上
本课学 到的方法 , 从而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 。 三、 细读 文本 , 感受韵味 , 融入作品
每个文学作 品都倾注 了作者的心血 ,字 里行 间透露出的
作者心境是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关键 , 作品的写作背景、 写作意 图是学生正确解读作品的重要参考。文本细读要求学生通过作 品的品读 , 挖掘出文本蕴含的情感 , 这些或渗透在文本中 、 或渗 透在文本的“ 空 白” 处、 或渗透在作品的写作背景之中。这些“ 言 外之意” 、 “ 弦外之音 ”就是学生细读 文本 、深入文本的重要 过 程, 也是学生走进作者不 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的关键之处 。
受到 “ 美好心灵 ” 的神奇 , 有助于学生 了解人物 的品质 。又如

细读文本。 品字析词 。 积淀语言
语文学 习离不开最基础 的语 言,收入小学语文教材 的课
文饱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 , 交织着作 者或 爱或恨 、 或喜或悲 的
情感 , 这些 情感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 , 让读者通过对文本 中的每一字 、 每一词 、 每一句 的品味 、 涵咏 , 从而感悟 出文本 的
的大火 , 站在 圆明园的废墟上 , 你有什么话要说呢?” 让学生在
细读 、 表达中感受 文本 的韵味 , 从而体会作者运用 反衬写法 的
机、 大炮, 决 定 对晋 察 冀根 据 地 进行 毁 灭性 大扫 荡 。
要让学生感受五壮 士的英雄气概 ,就要让学生体会五壮
士所处的环境 , 时刻感受到生命所受的威胁 。在这个 教学环节 中,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 通过关键“ 点” 感受蕴含在文 本中的情感 , 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 , 并学会抓住关键 词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论文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论文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语文是充满爱与悲悯的学科,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要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让语文的自由和浪漫冲淡学生生活的平淡和乏味。

下面笔者就语文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念,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

当今的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主动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学习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与学习主动性有关的内部心理品质,如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本身就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因而学习主动性也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

主动性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

因此,我们应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

那么,如何来培养呢?以实验班学生为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着手:一、科学分组,优化组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组建小组时,要合理搭配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好、中、差有机搭配。

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几个异质学习小组。

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重要原则,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以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其次,就是选好学习小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领者,一个优秀的小组长就会带出一个出色的小组。

因此,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要有管理协调能力,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激发灵性让作文个性飞扬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激发灵性让作文个性飞扬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激发灵性让作文个性飞扬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激发灵性让作文个性飞扬 何丹林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一、现状分析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一大重点,几千年的文学传承,让我们的 语文学科有着非常深厚的积淀,但作文教学却一直是其中的一块硬骨头, 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教师怕教不会教,学生怕写不想写"等诸多现象, 学生作文内容单一、形式固化、思路狭窄、套路老化等诸多的问题,让教 师头疼,让家长揪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如何激发他们的灵性,让他们的作 文个性飞扬,是笔者长期关注并研究的问题。

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不断激发学生。

二、策略研究一爱上作文,寓教于乐之中 爱是动力之源,是自觉自愿行为的根本所在,当学生爱上了作文,一 切便水到渠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乐于表达。

"乐"之一字,是其精髓所在。

那么,如何做到"乐"在其中,让学生心生浓烈的爱呢? 1 让学生"爱上课堂" 除了必要的思想性与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文本 的趣味性。

那些较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文,更应当深挖硬掘,引发学生的各 种共鸣,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便有了浓厚兴趣,自然会自觉自愿地学习模 仿。

而作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特别是小学生的作文,为什么游 戏作文、趣事作文、动物作文学生喜欢写,也写得比较好,便是一个 "爱" 字,选择学生喜爱的题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 然有一定裨益。

2 让学生"爱上阅读" "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生本课堂让学生作文神采飞扬

生本课堂让学生作文神采飞扬

生本课堂让学生作文神采飞扬作者:董芳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18期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要求提出新教育,新教育提出新教学,而被称为“老大难”的作文教学又是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快乐有效地掌握作文方式,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创新学习。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为本,学生作文定能神采飞扬。

一、激发兴趣写作并不难,兴趣是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么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望闻问切”的实际体验,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学生才能写出具有个性的作文。

我在教学“你喜欢的一种水果”作文时,让孩子把喜欢的或是有特色的水果带进课堂,让他们相互交流欣赏。

当各式各样的水果摆上桌子,孩子们的眼睛不够看了,于是开启本次作文旅程。

首先让孩子们说说此时的感受——望。

从水果的颜色、形状以及这些方面给予学生的体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尽量让胆小的不爱发言的或是作文较差的学生发言。

然后是调动他们的鼻子——闻。

这一环节就是让他们拿起自己喜欢的水果“闻一闻”,引导他们闻气味,感受气息。

当感受到这些后,你又想到了什么——可以是春天的花,也可以是夏天的雨……接着交流彼此对水果的认识——问。

完成第二环节后,孩子们最想知道的可能是水果的名字、产地、特性、多少钱一斤,什么地方能买到,猜测水果的味道、口感……此时是孩子们真正交流的时刻,老师的微笑、适时的提示、恰当的鼓励就是成功的法宝。

当完成以上三个环节后,“切”是关键的一步。

孩子们可以交换彼此的水果,尽量做到“对一种水果的特别喜爱”——拿起来摸一摸、捏一捏、在脸上温一下、在鼻子下闻一闻、掰开来看一看、放在嘴里尝一尝,还可以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此时的感受体验就是最真实的、最富有吸引力的,难道还怕写不好作文吗?引导过程中要让每個学生把每个环节写下来,也许这次活动还可以“一箭三雕”呢!有了兴趣,再枯燥的作文也有激情飞扬的时候。

注重阅读教学,彰显语文本色论文

注重阅读教学,彰显语文本色论文

注重阅读教学,彰显语文本色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重在识字教学,而对小学高年级而言,阅读教学可就是首当其冲了,在短短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如何设计阅读教学,培养学语文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

笔者就以《火烧赤壁》、《惊弓之鸟》等为例来说说小学高年近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一、抓住关键性词语、句子进行引导点拨,设计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习惯于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架空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就只是会死记硬背几句条子话罢了,不会从本质上理解,发在内心去体会。

如《火烧赤壁》第一段共三句话: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我让同学们细读文本,考虑到这段话对全文的作用以及从语言、思维训练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阅读。

我抓住此段话提出了四个问题:(1)第一段的第一句话里有三个小句子,它们各说明什么?(2)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3)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之间,要是用连接词的话,可以用哪些词?(4)第二句话已经说明两军“隔江相对”,为什么第三句还要写“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呢?很明显,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解故事发生的时间,理解曹操的军事行动及其目的,周瑜调兵遣将的原因和两军驻扎的位置,为故事的发展留足了伏笔与想象空间。

第二个问题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白当时兵力的强弱悬殊。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把握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句子与篇章的关系。

学生可以用“因为”、“所以”,或“因此”等词语把第一、二句话连接起来,并让学生说一说,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话的因果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到阅读课文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前因后果,同时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

在这个提问设计里,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巧妙地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达到了多种能力综合训练的目的。

随文而教 构建“本色”课堂论文

随文而教  构建“本色”课堂论文

随文而教构建“本色”课堂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给中的语文课堂是忽而过度重视“工具性”,语文课堂则显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忽而过度重视“人文性”语文课堂则显得热热闹闹、华而不实,广大一线老师也总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

众多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广大的一线教师,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与反思,都提倡语文教学要理性地回归。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考、实践、反思,也产生了一些肤浅的想法。

自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只要坚持随“文”而教,因“文”择法,就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就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赋予语文课堂本色之美。

一、因文而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提出的共性要求,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备课时确定的首要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很容易实现,而“有感情地朗读”却总有一种若即若离之感。

在教学教材曾经选用的《白鹭》一文时,许多学生们虽然小时候农村长大,但是许多学生并没有留心观察过白鹭,只凭想象,很难感受到白鹭的“精巧”与“韵味无穷”,课文朗读时就显得旁白无力。

于是我根据文本特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品读中感悟美意,在美意中生发情感。

从“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中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从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清晨的树枝上栖息、晚霞的余辉下飞行的情景中感受白鹭给人的意境之美;从作者巧妙的联想、丰富的想象和诗一样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意之美。

在此基础上,再大屏展示白鹭各种优美姿态的图片,配上深情的小提琴曲,让学生看着图片,听着音乐再读课文。

每一位同学都读得情趣盎然、意味深长。

在总结课堂,让学生说一说学习感受时,有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好象真的来到了乡村的田野和树林,有一大群白色的小天使在我的眼前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的心就好象与它们一起飞向了蓝天。

”学生在语言品味中悟情,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和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并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色细读,让学生灵性飞扬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

然而,大多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仍是教师讲解为主,以讲代读,把一篇篇情文并茂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显得盲目、被动。

如何上好语文课,还语文课以真本色,一直是我们深深思索,努力探究的问题。

我认为,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的滋味,“读”至关重要。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文本的本色细读。

重要的不是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本色细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以本色细读为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赏析,体现“读”占鳌头。

下面我就以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色细读,在本色细读中理解和感悟,和大家进行交流。

本色细读是指要仔细地研读,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触摸春天》(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写的是盲童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好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踪影。

文本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文本语言清新明丽,文质兼美,朴实自然,没有张扬的情感流泻,只是一种情丝的娓娓流淌,读来给人一种淡淡的美。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
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我与学生进行本色细读:“悄然”中的“悄”读qiǎo,不读qiāo,“悄然”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神奇”是非常奇妙;“灵性”是指智慧、聪明才智。

在这一部分之前,作者较为细致地描写了盲女孩安静穿梭在花丛中,并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慢慢伸出双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落着花蝴蝶的月季花。

从女孩子穿梭、停下、伸手、拢住蝴蝶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一系列动作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孩抓住呢?这神奇的灵性不正来自小女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吗?与其说是蝴蝶被盲女孩拢住,不如说是生命的美好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所摄取、所捕捉。

通过细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我们是用眼睛观看自然,而盲童却是用心去感应自然,拥抱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

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人而异的。

这就决定教师必须通过本色细读,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

如《鸟的天堂》(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记叙了作者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傍晚时分,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榕树,没有见到鸟。

第二次在阳光照耀的早晨来到“鸟的天堂”,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感受到了鸟儿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在描写大榕树时,有这样一句话:“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我与学生这
样本色细读的:“真是一株大树”,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株大树”。

它承接课文的上一段,对大家关于榕树的争论给出了答案,说榕树只有“一株”,而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

所以在朗读的时候,重音应放在“一株”上。

“不可计数”,“数”在这里读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计数”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意思是“计算”;“不可计数”是“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株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

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

学生通过细读,如临其境,感受榕树遮天蔽日、独木成林的奇观。

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样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明白,教师的指导虽不能少,但要克服讲起来无休无止、兴致难抑的缺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读为本,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投放到学生的本色细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如《爬山虎的脚》(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是叶圣陶先生的名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文中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我与学生这样本色细读的:“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

这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这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绿”得那么新鲜,看着舒服,也正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吮吸着阳光,显示出勃勃生机。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的细读之中,以读促悟,以读见悟,让自然之美感染学生。

新课程呼唤真正的有效的本色阅读,这种本色阅读应该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开放平台,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加深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

教学时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注重本色阅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

语文课堂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应让学生“活”起来,以本色细读为基点,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让和美的气氛充溢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之后,插上飞翔的翅膀,灵性飞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生活,仔仔细细地感悟并创造美好世界,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