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耐药性研究

合集下载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内化素G的功能初探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内化素G的功能初探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内化素G的功能初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内化素G的功能初探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严重的感染疾病。

在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李斯特菌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类型的蛋白质来促进其内化和生存。

其中,李斯特菌内化素G(Internalin G)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蛋白质,被认为在李斯特菌的侵袭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斯特菌内化素G是一种表面蛋白,能够结合并激活宿主单核细胞的内化过程。

内化素G的结构特点包括一个N端的信号肽序列、多个内源性的抗原结构域和一个C端的细胞外膜锚定序列。

根据先前的研究,内化素G可以在静态环境中与单核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进而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并引导细胞吞噬李斯特菌。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内化素G在单核细胞增生中的功能。

研究发现,内化素G与单核细胞膜上的受体TLR2(Toll-like receptor 2)结合后,可以激活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包括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通路和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通路。

通过这些通路的激活,内化素G可以诱导单核细胞的增殖和巨噬细胞的分化,并促进细胞对病原体的内化和清除。

内化素G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单核细胞的增殖和巨噬细胞的分化,还涉及到炎症反应的调节。

研究发现,内化素G可以诱导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如IL-1β(interleukin-1 beta)、IL-6(interleukin-6)和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从而参与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

此外,内化素G还可以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如IFN-γ(interferon-gamma)、IL-8(interleukin-8)和MCP-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进一步增强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对感染的反应和防御能力。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引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感染疾病。

为了及时诊断和控制该菌的传播,对其进行准确的生化鉴定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生化鉴定方法及相关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培养基•Listeria Enrichment Broth(LEB)•Listeria Agar Base(LAB)•乳清素蛋白水解物培养基(Trypticase Soy Broth,TSB)•乳清素蛋白水解物琼脂培养基(Trypticase Soy Agar,TSA)•碱性亮绿液实验方法1.取一份食物样品,如肉类、奶制品等,加入适量LEB中,并在37℃孵育24小时。

2.取0.1ml培养液,在TSB中进行预培养,37℃孵育24小时。

3.从TSB中取出适量菌液,用胶体金法进行菌落计数,并将菌液稀释至10-4倍。

4.取适量的稀释液分别接种于LAB和TSA琼脂培养基上,并在37℃孵育24小时。

5.观察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生化鉴定实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步骤如下:1.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抗原与相应的抗血清共同扩散于琼脂凝胶板上,观察是否发生免疫反应。

若有明显的线条或沉淀形成,则说明存在抗原-抗体反应,可以初步判断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2.碱性亮绿液试验:将培养基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与碱性亮绿液接触,观察是否产生绿色荧光。

若产生绿色荧光,则说明菌株具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特性。

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脂多糖(LPS)鉴定:采用酚-硫酸法或酚-硝基苯法,将培养基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进行LPS提取,然后进行比色反应。

若出现红色或紫色沉淀,则说明存在LPS,可以进一步确认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对食物样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进行生化鉴定。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中的功能解析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中的功能解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作为药物靶点的研究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 特菌中的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作 为药物靶点的可能 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作 为药物靶点的研究 进展
超氧化物歧化酶作 为药物靶点的挑战 和机遇
超氧化物歧化酶作为生物防治剂的研究
超氧化物歧化 酶在单核细胞 增生李斯特菌 中的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 酶作为生物防 治剂的潜在应 用价值
超氧化物歧化 酶在生物防治 剂研究中的进 展
超氧化物歧化 酶作为生物防 治剂的挑战和 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0
0
0
1
2
3
4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其他微生物中的研究价值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其他微生 物中的研究进展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微生物中 的功能解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微生物中 的应用价值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单核细胞 增生李斯特菌中的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菌膜形成的关键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菌膜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菌膜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04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能
解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菌膜形成的影响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
特菌的重要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 菌膜形成中起到关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单核细 胞增生李斯特菌中参与信 号传导,调节菌体的生长
和繁殖。
03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菌膜 形成的关系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菌膜形成的关键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过程中起到抗氧化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过程中参与细胞膜的合成和修复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过程中参与细胞膜的通透性调节

listeria李斯特菌的检验

listeria李斯特菌的检验

5
4 12 3
4
5 13 3
6
4 12 2
11(91.67)
4(80) 10(71.4) 3(75)
3(25)
3(60) 11(78.5) 2(50)
各类熟食
总计
50
478
18
57
16(88.9)
47(82.5)
13
12
14
14(77.78)
46(80.7)
11(61.1)
30(52.6)
LM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分离鉴定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微生物室 许学斌
分类学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人兽共患病原菌)
无害李斯特菌
绵羊李斯特菌伊氏亚种(偶致动物发病)
绵羊李斯特菌伦敦亚种 威氏李斯特菌 斯氏李斯特菌 格氏李斯特菌 默氏李斯特菌
流行病学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简称LM)广 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在土 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 饲料、烂菜中均有存在,易被禽畜类动 物食入或在宰杀过程中污染胴体而形成 人的食源性疾病污染源;乳及含乳类制 品是另一大类较易被污染的食品,近年 来,国外加强了对即食类食品(read-toeat)的LM检测。严防“病从口入”。
李斯特菌属生物学特征
• 李斯特菌属为兼性厌氧菌,不产生 芽孢,无分支,革兰阳性短杆菌, 细胞单生或短链状。 • 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但能在 4℃缓慢生长。
一般培养和生化特征
• 李斯特菌属在较老的或粗糙型培养 物上可能呈6~20μm的丝状菌体,在 28℃培养的菌体有1~5根周鞭毛,可 运动,在营养琼脂上37℃培养1~2d 为1~2mm菌落,在45℃角透射光斜 射下呈蓝灰色。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技术是什么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技术是什么

龙源期刊网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技术是什么作者:周林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1期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包含在食源性致病菌范围当中。

就目前来看,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分子学检测方法是很多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中使用最频繁的两种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时间短的特点,然而其非常依赖高特异性的抗体,结果容易出现失误,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判定。

和免疫学检测法相比,分子学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等特点,然而分子学检测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操作经验,同时不能在大批量检测中应用。

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概述(一)生物学特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短杆菌,其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少,生长温度通常最低不能低于2摄氏度,最高不能超过42摄氏度,同时可以在弱酸、弱碱和6.5%NaCl肉汤中得到快速成长,并且能够形成β-溶血。

在其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发酵出很多种糖类物质,按照O抗原以及H抗原能够分解成十三中血清型,其中1/2a与4b这两种类型在致病菌株中的占比最大。

(二)污染源及流行病学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致病菌,抗冻能力非常强,其主要传播路径是通过粪-口这种方式进行。

健康人粪便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携带率通常为0.6%至16.0%,然而奶制品、水产品以及家禽中均携带相应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另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胎盘、黏膜、性以及产道鞥部位都可以进入到体内,从而导致感染。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作用、宿主的免疫状况以及年龄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宿主的细胞免疫可以有效的解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存在的病菌。

各种免疫力弱的人群都属于易感人群,比如新生儿、四十岁以上的成人等。

健康成人感染后会出现和感冒相似的情况,然而其他免疫力功能较低的人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乃至会直接死亡。

二、相关检测技术(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就目前来看,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运用。

乳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

乳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

乳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单核细胞(monocytes)是一类存在于人体血液和组织中的白细胞(leukocytes)。

它们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

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它能够引起严重的人类食物中毒,尤其是婴儿和免疫缺陷患者。

乳粉作为婴幼儿的主要食物,其安全性尤为重要。

为了对乳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能力进行验证,可以进行以下步骤:1.材料准备:-乳粉样品- 特定培养基(如Listeria Enrichment Broth)-李斯特氏菌(已知培养物)-离心管-培养皿2.试验步骤:a.预处理乳粉样品:-取适量的乳粉样品,加入适量的特定培养基-将混合物在摇床上以适当速度摇匀-使用离心机将样品离心,以除去悬浮的杂质b.培养李斯特氏菌:-取一定量的已知培养物,加入特定培养基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李斯特氏菌至适宜的生长期c.接种乳粉样品:-取适量的乳粉样品,加入特定培养基中-添加已培养的李斯特氏菌(适量)到乳粉样品中-使混合物充分混合d.孵化和观察:-将接种混合物接种到适当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置于适当的环境中(温度、湿度等)-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培养皿中是否有李斯特氏菌的生长3.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生长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如果培养皿中出现了李斯特氏菌的生长,说明乳粉样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的李斯特氏菌能力。

-如果培养皿中未观察到李斯特氏菌的生长,说明乳粉样品中不存在单核细胞增生的李斯特氏菌能力。

-结果应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仅仅通过培养方法进行初步验证,不能判断乳粉样品的感染风险和食用安全性。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乳粉中李斯特氏菌的存在和潜在传播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分析方法,如PCR检测、测定菌群数量等。

同时还应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做出综合评估和判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
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体。

单核细胞增生组织均为生化鉴定的一种常见方法。

以下是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的一些特征:
1. 嗜冷性:李斯特氏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45℃,菌株能够在4℃下生长,并在冷藏食品中繁殖。

2. β-溶血素产生:李斯特氏菌能够产生β-溶血素,可以通过血琼脂(Blood agar)培养基上的溶血环进行观察。

3. 乳酸发酵:李斯特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乳酸菌,能够进行乳酸发酵。

可以使用乳糖发酵基质(Lactose fermentation medium)进行鉴定,如果产生乳酸则为阳性。

4. 半胱氨酸脱羧:李斯特氏菌具有半胱氨酸脱羧酶活性,可以将半胱氨酸转化为硫代氨基酸。

可使用兰氏差异培养基(LDC medium)进行鉴定。

5. 半乳糖酶活性:李斯特氏菌具有半乳糖酶活性,可以将乳糖转化为半乳糖。

可使用半乳糖发酵基质(Rhamnose fermentation medium)进行鉴定。

此外,李斯特氏菌还可以进行PCR扩增目标基因进行鉴定,
如16S rRNA基因、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区域等。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进行生化鉴定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判率,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此外,由于李斯特氏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饮食中也常常带菌,所以对于临床病例的确诊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分析。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李斯特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是一种遗传分型技术,用于将菌株群细分为不同的物种和种类,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研究。

其基本原理是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中的多个具有突变风险的位点(或者称为位点序列标识符,MLSTs)进行分析。

在单核细胞增生的MLST分析中,主要关注的是核酸水平上的差异,这一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特定的细菌株的MLST结果。

MLST技术比其他类型的遗传分型技术更加保守,更加稳定,因为它检测的特定位点大多不能被突变。

因此,MLST可以很好地用于无症状的致病菌,或者其可能是一种培养难度较大的重要和共同原菌株。

因此,MLST可以在研究需要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菌株分类(而不是仅限于单个基因或其他单个位点)时得到应用。

1. 首先,为什么使用MLST技术?
▪ MLST比其他类型的遗传分型技术更加保守,更加稳定,因为它检测的特定位点大多不能被突变。

因此,MLST可以很好地用于无症状的致病菌,或者其可能是一种培养难度较大的重要和共同原菌株。

2. 关于MLST技术,它有什么基本原理?
▪ MLST基本原理是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中的多个具有突变风险的位点(或者称为位点序列标识符,MLSTs)进行分析。

3. 单核细胞增生的MLST分析的核心步骤是什么?
▪在单核细胞增生的MLST分析中,主要关注的是核酸水平上的差异,这一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特定的细菌株的MLST结果。

4. MLST技术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 MLST可以在研究需要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菌株分类(而不是仅限于单个基因或其他单个位点)时得到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sr e 0b t e T v s g t tesrtp n es set it ni co il g nsi it i b ta t jci oi et a eoy ea dt u cpi lyt a t rba a e t nLs r e v n i eh h bi o mi ea
( C l g f i tn ut d o dS i csS uh hn nvri f eh oo yG ag hu5 0 4 ; a d g oainln 1 ol e Lg d sya o c n e, o t ia iesyo T cn lg , un zo 160 2 o i ct a ad e o hI r nF e C U t B nV o
i e ei r n u n t r p y t e b o h m ir d l to t od n v t rna y a d h ma he a y b h r t c o iu i n meh .Re uis Amo he 91 s ae h r r s t ng t olt st e e we e 5 i
St y o e o y nd a tbitcr ssa ei se i no ytge s ud n s r t pea n i o i e it nc n Litra mo c o ne
Ya W a gBi S i o z o g , e g He c e g a d S i i n He , n n , h Ba ・ h n M n - h n n h Le
摘 要 : 目的 了解 河 北 省2 0 ~ 07 9 株食 源 性 致 病 菌 单 核 细 胞增 生李 斯 特 血 清 型 、 耐 药性 特 点 。方 法 血 清 凝 集 试 验 0520年 1 确 定 实 验 菌 株 的 血 清 型 ;微 量 肉 汤稀 释 法 检 测 实验 菌 株 对 B 内酰 胺 类 、喹 诺 酮 类 、 氨 基 糖 苷 类 、 四环 素 类 、大 环 内酯 类 、 糖 肽 . 类 、磺 胺 类 等 抗 生 素 的 药物 敏 感 性 。结 果 9 株 单 核 细 胞 增 生 李斯 特 菌 分 属 5 血 清 型 (/a 1 b 1 c b 3) 1 个 I , / , / ,4 和 a,主 要 血 清 型 2 2 2 为 12型 , 占4 .%, 分 离 N 8 致 病 力 较 强 的4 血 清 型 。耐 药 性 分 析 表 明 单 核 细 胞 增 生 李 斯 特 菌 对 四环 素 耐 受 最 为 严 重 ,耐 药 /a 95 株 b 率 为 1 .%(49 ) 且44 49 ) 株对 强力 霉 素 交 叉 耐 药 ;少 量 菌株 对 临床 治疗 李 斯 特 菌 病 抗 生 素 氨 苄 西林 、庆 大 霉 素 、复 方 5 4 1/1, . %(/1菌
T c n c l olg , a d g 0 1 0 ; s tt o it h oo yE gn eigo H b i r vn e B o ig 7 0 2 e h ia C l e B o i , 7 0 0 3I tue fB oe n lg n ie r f e e P o ic , a dn 1 0 ) e n ni c n 0
磺胺 甲噫 唑、万古霉素 、红霉素出现耐药 ;有2 株菌耐5 以上抗生素 ;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 巴坦、亚胺 培南 、莫西沙星、左 种 舒 氧氟沙星敏感 。结论 存在具有较强 的致病性t a /b b / ,1 和4 血清型菌株 ,及耐药株及多重耐药株 出现 ,说明存在潜在 的单核细 2 2
胞增 生李 斯 特 菌 引 起食 品安 全 问题 。 关键 词 :单 核 细 胞增 生李 斯 特 菌 ; 血清 型 ;耐 药 性 中 图分 类 号 :R 7 38 文 献标 识 码 : A
mo o y o e e s l t s r c v r d fo v ro s f o s i b i M e ho s A1 i o ae r e o y e sn n e t g n s i o a e e o e e r m a i u d n He e . o t d 1 s l t swe e s r t p d u i g c m me ca l v i b e a t e a f r s b y i g T e r e t d f rt e rr ss a c o 1 n i ir b a g n s o r i l a a l l n i r o u t p n . h y we e t se o h i e it n e t a t c o i la e t y a s 7 m
(一 at q ioo e t rc ci , coie a n gy oie gy o e t e sl n mie, i mpn c r nl sd 1L ca un ln ,e ay l e marl , mio lcs , lc p pi ,uf a d s r a i) ur t u e 3 m, t n d d d o f e y
74 7
中 国抗 生素 杂 志 2 1 年 l 月第 3 卷92 1)00 7—5 0 18 8 (0 01—74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菌血清型 、耐药性研 究
闰鹤 王彬 师宝忠 。 孟赫诚 石 磊
( 1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 品学院,广州 5 0 4 ;2保 定职业技术学院,保定 0 10 ; 16 0 7 0 0 3 河北省 生物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 ,保定 0 10 ) 7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