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临床感染及实验室检测
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概述ppt课件

Api® Listeria或BAM等方法中的传统 鉴定中用到MICRO-
生化反应;协同溶血
ID® 、Api®、
15
致病机理
• 单增李氏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它的致病性
与毒力机理如下: 1、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使它附着及进入肠
细胞与巨噬细胞; 2、抗活化的巨噬细胞,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
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 (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分解; 3、溶血素,即李氏杆菌素O,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 中获得,有α和β两种,为毒力因子。
血清学检验;小鼠毒力试验*
筛选、鉴定都可以使 用快速方法
USDA
UVM (30±2℃,
22±2h)
FB (35±2℃, 26-48±2h)
MOX (35±2℃,26-
48±2h)
筛选用的快速方法必
初步鉴定:纯菌菌落形态;典型运动; 须经过确认后才可使
生化鉴定:MICRO-ID® Listeria或
用
30℃ 4hr
加入萘啶酮酸、盐酸吖锭黄、放线菌酮
30℃ 24hr和48hr
划线接种OXA平板
科玛嘉李氏菌显色培养基
35℃ 24hr-48hr
TSA-YE分纯
35℃ 24hr
35℃ 24-48hr
过氧化氢酶试验、革兰氏染色、溶血试验、糖发 酵试验(木糖、鼠李糖)
35℃ 18-24hr
API Listeria
27
动 力 试 验
28
血平板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 菌 ATCC 19117
36h,35℃培养
29
血平板
无害李斯特氏菌 ATCC 33090
36h,35℃培养
30
产妇及新生儿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情况分析

㊃论著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4.01.014产妇及新生儿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情况分析*张霞1,董瑞谦2ә山东省济南市妇幼保健院:1.检验科;2.院感科,山东济南250001摘要:目的探讨该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发病情况及预防治疗措施㊂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2021年该院检出的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病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科室分布㊁发病及抗感染治疗情况㊂结果检出的阳性病例为产妇及其分娩新生儿㊂产科出院患者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为7.63/ 100000,分娩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为4.68/100000㊂全院产妇㊁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为5.32/ 100000㊂感染产妇分娩新生儿死亡率与正常分娩产妇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产妇用药选择针对单核李斯特菌敏感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病例数远少于新生儿,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产妇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虽低,但危害大,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首选对单增李斯特菌敏感的抗菌药物㊂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发病率;抗感染治疗;产妇;新生儿中图法分类号:R71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1-0061-04A n a l y s i s o n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f e c t i o n i n p a r t u r i e n t s a n d n e o n a t e s*Z HA N G X i a1,D O N G R u i q i a n2ә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J i n a n M u n i c i p a l M a t e r n a la n d C h i l d H e a l t h C a r e H o s p i t a l,J i n a n,S h a n d o n g25000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n f e c t i o n o n s e t,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m e a s u r e s o f L i s t e r i a m o n o-c y t o g e n e s i n f e c t i o n i n t h i s h o s p i t a l.M e t h o d s T h e c a s e s o f d e t e c t e d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p o s i t i v e d u r i n g 2012-2021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s e l e c t e d a s o b j e c t s.T h e i r d e p a r t m e n t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n s e t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t r e a t-m e n t w e r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a n a l y z e d.R e s u l t s T h e d e t e c t e d p o s i t i v e c a s e s w e r e t h e p a r t u r i e n t s a n d t h e i r d e l i v e r e d n e w b o r n s.T h e i n f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t h e o b s t e t r i c d i s c h a r g e d p a t i e n t s w a s7.63/100000, t h e i n f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t h e d e l i v e r e d n e w b o r n s w a s4.68/100000.T h e 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 o f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f e c t i o n i n t h e p a r t u r i e n t s a n d n e u b o r n s i n t h e w h o l e h o s p i t a l w a s5.32/100000. T h e r e w a s a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n e o n a t a l m o r t a l i t y r a t e b e t w e e n t h e i n f e c t e d p a r t u r i e n t s a n d n o r m a l l y d e l i v e r e d n e w b o r n s(P<0.05).T h e n u m b e r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e m p i r i c a n t i-i n f e c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t h e p a r t u r i e n t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h e m e d i c a t i o n s e l e c t i n g p e n i c i l l i n a n t i b i o t i c s w h i c h w e r e s e n s i t i v e t o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w a s m u c h l e s s t h a n t h e n e w b o r n s,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i n f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t h e p a r t u r i e n t s i s l o w,b u t w h i c h h a s g r e a t h a r m. T h e e m p i r i c a n t i-i n f e c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s h o u l d p r e f e r r e d f o r s e l e c t i n g t h e 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 a g e n t s c o v e r i n g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s e n s i t i v i t yK e y w o r d s: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a n t i i n f e c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p a r t u r i e n t s;n e w b o r n李斯特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一种罕见而严重的食源性感染疾病,表现为败血症㊁神经李斯特菌病和母婴感染㊂在怀孕期间,它可能导致孕妇无症状或发烧㊁头痛㊁腹泻㊁肌痛㊁早产㊁胎儿丢失以及新生儿全身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㊂母体李斯特菌病大多在妊娠中期和晚期,作为散发病例或在暴发的情况下被报道㊂属于克隆复合体1㊁4和6的菌株被称为高毒力菌株,与母体新生儿感染最为相关㊂新生儿可由母体绒毛膜羊膜炎导致早发败血症或通过胃肠道单增李斯特菌定植的产道发生 迟发性 脑膜炎[1-3]㊂2015年,欧洲一项2 224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病例报道显示,该病总病死率为18.8%[4]㊂2011-2016年,中国19个省份报告253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病死率为25.7%,但㊃16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1*基金项目:山东省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2022-1-41)㊂作者简介:张霞,女,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生化检验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d o n g r u i q i a n@163.c o m㊂网络首发h t t p://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50.1167.R.20231019.1316.002.h t m l(2023-11-28)死亡人数不包括孕妇或儿童[5]㊂尽管已知单增李斯特菌对孕产妇和新生儿有极大危害,但临床研究相对匮乏,如产科㊁出院患者的发病率㊁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导致的孕妇流产率㊁孕妇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及有效性评价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2021年本院检出的产妇及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病例,旨在为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诊断㊁预防㊁治疗提供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本院产科2012-2021年检出单增李斯特菌的产妇与新生儿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9例活产产妇,5例流产产妇,9例新生儿,共23例㊂纳入标准:(1)单增李斯特菌培养阳性;(2)产妇(均为单胎)及其所分娩新生儿;(3)病历资料完整㊂排除标准:(1)非孕产妇;(2)非宫内感染新生儿㊂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23-01-057)㊂1.2方法1.2.1数据采集通过病历检索系统收集目标菌检出情况,查阅目标病例,提取病历中患者入院基本信息㊁用药记录㊁手术情况㊁生命体征(体温)㊁临床表现㊁微生物培养结果㊁出院诊断㊁日常病程,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㊁降钙素原㊁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等㊂1.2.2研究分组以无菌标本或密切关联标本检出单增李斯特菌为依据纳入分析㊂以分娩后胎儿是否成活为次级指标,将产妇分为成活组(9例)和流产组(5例)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24.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ʃ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 (P25,P75)表示㊂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检出年份及例数查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产科单增李斯特菌阳性产妇和新生儿病例23例,其中2019年检出最多,为6例,2015年和2017年为0例㊂其中,成活组产妇9例,流产组产妇5例㊂分娩新生儿9例㊂2.2成活组母子检出情况成活组9例产妇分娩,其中成活新生儿8例,另外1例新生儿出生5d后死亡㊂7例产妇单增李斯特菌检测阳性,所分娩新生儿5例阳性;2例产妇单增李斯特菌检测阴性但所分娩新生儿阳性㊂1例产妇表现为重度感染㊂7例产妇检出标本分别为羊水3例,全血3例,阴道分泌物3例,胎膜1例㊂其中,1例产妇全血㊁羊水㊁胎膜标本均为阳性,1例全血㊁阴道分泌物均为阳性㊂本组产妇中5例为足月生产,大于37周㊂5例产后出现发热㊁中重度绒毛膜羊膜炎,但愈后良好㊂其中8例产妇治疗均首选头孢类抗菌药物或奥硝唑,之后6例调整为青霉素类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㊂另外1例阴道分泌物检出单增李斯特菌,但无感染表现,经阴道分娩,产后4d出院,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㊂经统计,9例产妇分娩孕周(35.84ʃ3.02)周,人均检出全血㊁羊水㊁阴道分泌物阳性标本数为1(0,1)例,胎动减少㊁腹痛㊁腹胀㊁胎心增速㊁发热㊁见红的相关异常主诉数为2(1,2)条,产前最高体温(37.7ʃ1.2)ħ,产后最高体温(38.7ʃ1.3)ħ,各病例绒毛膜羊膜炎㊁胎儿窘迫㊁先兆早产㊁脓毒症㊁羊膜腔感染㊁泌尿系统感染㊁阴道炎等相关出院诊断或病理诊断数为3(2,3)条,分娩方式:8例剖宫产㊁1例经阴道分娩,平均住院天数为8.5(7.0,11.0)d,预后均良好㊂经统计,9例新生儿(其中1例死亡),人均检出全血㊁咽拭子㊁粪便阳性标本数为1(1,1)例,新生儿表现为发热㊁窒息㊁呼吸困难㊁三凹征㊁血便等感染阳性体征数为1(1,1)条,最高体温(37.4ʃ0.5)ħ,新生儿窒息㊁败血症㊁心肌损伤㊁消化道出血㊁肺出血㊁新生儿肺炎㊁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感染相关诊断数为2(1,5)条,使用敏感抗菌药物为3(2,3)种,出生体质量(2678.9ʃ548.4)g,住院时间为15(7,16)d㊂7例治愈,1例手术,1例死亡㊂成活组9例产妇,孕周均大于32周,其中5例37周以上㊂例2分娩的新生儿因早发宫内严重感染死亡㊂例1因 停经32周㊁胎动减少3d㊁下腹坠胀伴腰酸0.5d 入院就诊㊂例2因 不规律下腹痛伴阴道流水5h 入院,入院9h后因发热㊁胎心减速进行剖宫产㊂孕妇带菌时间长,导致胎儿宫内感染严重而死亡㊂例3阴道分泌物检出阳性菌,但产后发热,其子出现血便,诊断为败血症㊂例4羊水标本检出单增李斯特菌,但自身感染较轻,分娩住院7d后出院,其子未检出阳性菌,但出现发热等感染表现,治疗7d后出院㊂例5因 自觉胎动消失1d,胎心监护150~170次/分 入院,分娩后除自身感染较重,诊断为脓毒症外,新生儿诊断败血症㊁化脓性脑膜炎,但母子经治疗结局良好㊂例6仅阴道分泌物检出阳性菌,产妇自身无感染表现,其子出生后出现发热,血培养阳性,治疗16d痊愈出院㊂例7第1次入院表现为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但病原学检查未检出阳性菌,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㊂第2次入院后,全血㊁羊水㊁胎膜标本均检出阳性菌㊂例8入院药物治疗也未首先考虑单增李斯特菌感染㊂例9,停经38周+2,发热伴胎动减少1d,血培养阳性,所分娩新生儿未检出单核李斯特菌,母子均治愈出院㊂9例新生儿中7例新生儿检出阳性菌,标本来源分别为全血7例,咽拭子2例,粪便1例,其中2例检测全血和咽拭子标本同时阳性,1例检测全血和粪便标本同时阳性㊂8例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或美罗培南,1例首选头孢类抗菌药物,后调整为青霉素类抗菌药物㊂㊃26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12.3流产组产妇情况5例流产产妇检出单增李斯特菌,2013㊁2014㊁2018年各1例,2019年2例㊂5例产妇流产或死胎引产,流产孕周为22~28周,共同特征为发热,入院时3例死胎,2例宫缩频繁,均在入院当日流产或引产㊂5例产妇愈后良好㊂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标本分别为羊水1例㊁全血2例㊁阴道分泌物2例㊂3例治疗首选头孢类抗菌药物,1例首选红霉素, 1例首选奥硝唑和阿莫西林㊂经统计,流产组5例产妇流产孕周(24.43ʃ2.46)周,人均检出羊水㊁全血㊁阴道分泌物阳性标本数为1(1,1)例,胎动消失㊁发热㊁腹痛㊁阴道流血㊁排出妊娠组织的相关异常主诉为(2.20ʃ0.45)条,产前最高体温(38.6ʃ0.9)ħ,产后最高体温(36.3ʃ0.7)ħ,死胎㊁绒毛膜羊膜炎㊁胎膜早破㊁难免流产㊁羊膜腔感染㊁脓毒血症㊁泌尿系统感染的相关诊断为2(1,3)条,使用敏感抗菌药物病例为3(2,3)例,均预后良好㊂5例产妇流产或死胎引产,孕周均在28周以下㊂综合5例主诉,大部分于发热1d以上或胎动消失后就诊,错失救治最佳时机㊂回顾性病例分析发现,分娩前2周,患者出现发热㊁呕吐㊁腹泻㊁子宫收缩等表现㊂2.4经验性治疗抗菌药物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9例成活组产妇㊁5例流产组产妇及9例新生儿,产妇感染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0例,新生儿感染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8例㊂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所选择的抗菌药物针对单增李斯特菌敏感的病例数,18例产妇中有0例,新生儿9例中有8例,两组用药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㊂2.5涉及感染产妇胎儿结局比较14例产妇纳入研究,其中活产9例,流产5例㊂活产9例中,1例5d 后死亡,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产妇分娩新生儿死亡率为111.11ɢ(1/9)㊂本院2012-2021年报告1岁以内婴儿死亡率为1.42ɢ(215/151174),正常分娩新生儿死亡率为1.06ɢ(160/151174)㊂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产妇分娩新生儿死亡率与正常分娩产妇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㊂2.6产妇㊁新生儿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发病情况产科出院患者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为7.63/100000,分娩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为4.68/100000㊂全院产妇㊁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为5.32/ 100000㊂3讨论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对胎儿的成活有重大影响㊂单增李斯特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经验性抗感染用药应首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这对于预防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发生严重后果有重要意义㊂但本研究涉及的病例由于用药习惯,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首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明显少于首选头孢类抗菌药物等治疗的病例,经验性用药选择有差异㊂本研究汇总了10年发病数据,发病率的基础数据来源时间跨度更长,依据更充分㊂本机构检出的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均为产妇及其分娩新生儿,其他科室如妇科㊁外科㊁儿科等未见检出㊂本研究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对胎儿丢失的影响,而以往研究侧重于病例个案[6-9],或针对所有医疗机构㊁所有人群的发病情况[10],或基于国外该菌感染病例数据㊂本研究结果和结论有助于妇幼保健机构孕产妇的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消除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早期治疗的不利因素,有助于增加经验用药选择的合理性㊂李斯特菌病感染建议以青霉素为基础的治疗(大剂量青霉素或阿莫西林)结合庆大霉素治疗侵袭性感染;复方三噁唑可用于对青霉素不耐受的患者[11]㊂妊娠期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高度警惕,如疑为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经验性治疗应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㊂单增李斯特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推荐剂量主要基于单增李斯特菌脑膜炎治疗建议,3~12 g/d,持续7~28d,直至分娩;或阿莫西林100 m g/(k g㊃d),持续2周,联用与阿莫西林具有协同作用的庆大霉素5m g/(k g㊃d),持续3~5d㊂为了使抗菌药物有效渗透到宿主细胞,保持较高细胞内浓度,需维持足够药物浓度或保持p H值不变[12]㊂单增李斯特菌经口进入人体,首先到达小肠黏膜,再经循环系统和淋巴结进入其他器官㊂单增李斯特菌是细胞内细菌,易隐藏于宿主细胞,某些内联蛋白有利于单增李斯特菌攻击宿主细胞,一旦进入细胞,单增李斯特菌就会释放李斯特菌溶素和磷脂酶,溶解液泡膜㊂当单增李斯特菌到达细胞质时,侵蚀宿主细胞的细胞骨架,迅速增殖并促进肌动蛋白丝发育,使感染细胞的肌动蛋白丝在一个极点聚合,形成肌动蛋白尾和细菌细胞间传递所需的突起,有利于细菌在细胞内移动,穿透细胞质并最终到达质膜㊂随后,该菌利用质膜突起和细胞间扩散感染邻近细胞㊂单增李斯特菌这种特殊的细胞内循环作用机制使其避免接触细胞外环境,逃避人类的T细胞免疫,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继续感染其他器官和组织㊂此外,抗体㊁补体㊁中性粒细胞也失去了对宿主细胞的保护作用㊂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取决于受感染者的免疫力㊁菌株类型和感染范围㊂摄入104~106菌株/克食物即可导致李斯特菌感染㊂对于免疫缺陷高危人群,其感染所需菌株量更低[13]㊂有研究报道,产妇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潜伏期较长,该病潜伏期为19.0~27.5d,比神经系统疾病(9 d)和菌血症(2d)更长[14-16]㊂李斯特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66%),而不是妊娠早期(3%),并可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新生儿死亡[17-19]㊂㊃36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1本研究虽然汇总了本院10年的产妇㊁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数据,但样本量相对较少,数据来自一家机构,还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及数据覆盖面㊂妇女儿童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是国家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关注对象㊂关注国民全生命周期健康,首先要关注妇女儿童健康,关注影响妇女㊁儿童生命健康的每一个环节㊂临床需提高对妊娠期感染李斯特菌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母婴愈后㊂本研究既从统计学角度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发病率及对产妇㊁新生儿的影响程度提供了数据,又从抗感染经验性用药的早期治疗方面提出了建议㊂参考文献[1]C HA R L I E R C,D I S S O N O,L E C U I T A M.M a t e r n a l-n e o-n a t a l l i s t e r i o s i s[J].V i r u l e n c e,2020,11(1):391-397. [2]S C H L E C H W F.E p i d e m i o l o g y a n d 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t i o n s o f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f e c t i o n[J].M i c r o b i o l S p e c t r,2019,7(3):14.[3]I V O V A N W,J O N A S T B,MA R T I N C,e t a l.R e t r o s p e c-t i v e v a l i d a t i o n o f w h o l e g e n o m e s e q u e n c i n g-e n h a n c e d s u r-v e i l l a n c e o f l i s t e r i o s i s i n E u r o p e,2010t o2015[J].E u r o S u r v e i l l,2018,23(33):1700798.[4]L I W,B A I L,F U P,e t a l.T h e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 l i s t e r i a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C h i n a[J].F o o d b o r n e P a t h o g D i s,2018, 15(8):459-466.[5]WA N G Z Y,T A O X J,L I U S,e t a l.A n u p d a t e r e v i e w o n l i s t e r i a i n f e c t i o n i n p r e g n a n c y[J].I n f e c t D r u g R e s i s t, 2021,14:1967-1978.[6]宋敏,牟瑞丽,张琳琳,等.妊娠合并单核李斯特菌感染7例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1,30(3):200-203.[7]曹世姣,叶柳青,李会琴.妊娠合并李斯特菌感染7例临床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0,47(5):584-589.[8]卫蔷,张力,刘兴会,等.妊娠期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并文献复习[J/C 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14(2):218-223.[9]张心红,王凤英.妊娠晚期李斯特菌感染致胎死宫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3) 429-431.[10]H E R R A D O R Z,G H E R A S I M A,L O P E Z-V E L E Z R,e ta l.L i s t e r i o s i s i n S p a i nb a s e d o n h o s p i t a l i s a t i o n r ec o rd s,1997t o2015:n e e d f o r g r e a t e r a w a r e n e s s[J].E u r o S u r-v e i l l,2019,24(21):1800271.[11]MA R I A V I,N I S HA R,L U K E S M,e t a l.L i s t e r i a m o n o-c y t o g e n e s i n f e c t i o n s:p r e s e n t a t i o n,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e a t-m e n t[J].B r J H o s p M e d(L o n d),2021,82(10):1-6.[12]石璐,唐莲,李静静,等.临床药师参与围产期李斯特菌病治疗一例[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2,20(4):85-88.[13]WA N G Z Y,T A O X J,L I U S,e t a l.A n u p d a t e r e v i e w o n l i s t e r i a i n f e c t i o n i n p r e g n a n c y[J].I n f e c t D r u g R e s i s t, 2021,14:1967-1978.[14]A N G E L O K M,J A C K S O N K A,WO N G K K,e t a l.A s-s e s s m e n t o f t h e i n c u b a t i o n p e r i o d f o r i n v a s i v e l i s t e r i o s i s [J].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2016,63(11):1487-1489.[15]G O R L E T V,K I N G L A,V A I L L A N T,e t a l.W h a t i s t h ei n c u b a t i o n p e r i o d f o r l i s t e r i o s i s[J].B M C I n f e c t D i s, 2013,13(1):11.[16]C HA R L I E R C,G O F F I F I N E T F,A Z R I A E,e t a l.L e c u i t.I n a d e q u a t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p r e g n a n c y-a s s o c i a t e d l i s t e r i o-s i s:l e s s o n s f r o m f o u r c a s e r e p o r t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I n-f e c t,2014,20(3):246-249.[17]F O U N T I K H S I M I E,M O H A N A R A J-A N T O N A,H O-R T E I B,e t a l.L i s t e r i o s i s i n p r e g n a n c y:a n u m b r e l l a r e v i e w o f m a t e r n a l e x p o s u r e,t r e a t m e n t a n d n e o n a t a l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J].B J O G,2022,129(9):1427-1433.[18]A N T O N I O S A,L I D I A A C,J O SÉR B,e t a l.L a t e s t i l l-b i r t h d u e t o l i s t e r i o s i s[J].A u t o p s C a s e R e p,2018,8(4): e2018051.[19]J O SÉA V,E M I L I A K,MA R I E L A S.L i s t e r i a p l a c e n t a li n f e c t i o n[J].m B i o,2017,8(3):e00949.(收稿日期:2023-04-10修回日期:2023-10-15)(上接第60页)e t a l.C D4+T c e l l d e r i v e d N G A L m o d if i e s t h e o u t c o m e o fi s c h e m i c a c u t e k i d n e y i n j u r y[J].J I mm u n o l,2020,204(3):586-595.[13]L I U X,Z HA O X,D U A N X,e t a l.K n o c k o u t o f N G A La g g r a v a t e s t ub u l o i n t e r s t i t i a l i n j u r y i n a m o u s e m o d e l o fd i a b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 b y e n h a n c i n g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a n df i-b r o s i s[J].E x p T h e r M e d,2021,21(4):321.[14]张会芬,杨宏秀,刘丽,等.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㊁胱抑素C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㊁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26(4):309-315. [15]董照刚,郑喜胜,贾明雅,等.尿N A G㊁血P C T及S O F 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23):3534-3538.[16]朱晶洁,吴磊,王春,等.血清鸢尾素㊁胱抑素C㊁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4):9-12.[17]朱晗玉.糖尿病肾病诊断及预后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32(1):1-4.[18]张驰,谢晓慧,郑芳芳,等.血清F e t u i n-A㊁N G A L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1):1-6.[19]张志斌,温庆辉,张锡波.高血压肾病早期血清C y s C㊁β2-MG和尿N A G㊁R B P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21,32(23):3024-3027.[20]张佳思,邹春波,卢宇,等.血脂蛋白磷脂酶A2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1(6): 770-775.(收稿日期:2023-03-11修回日期:2023-10-12)㊃46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1。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概述

培养基中稍弯,两端钝圆,单个、成短链、细胞彼 此连成V形,或成群的细胞沿长轴方向平行排列, 在较老的或生长不良的培养物中,可能形成丝状; 20-25℃周生鞭毛运动,在37℃只有较少的鞭毛或1根
鞭毛;
无芽孢、无荚膜。
第三页,共48页。
内容
简介李斯特氏菌属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 致病性 实验室危害及其预防 检测程序 快速检测方法
第一页,共48页。
李斯特氏菌属
李斯特氏菌属(Listeria )普遍存在于环境中,最新的分类学
研究表明,其分为六个种: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绵羊(伊氏)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vanovii) 英诺克(无害)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nnocua) 斯氏李斯特氏菌(Listeria seeligeri) 威氏李斯特氏菌(Listeria welshimeri) 格氏李斯特氏菌(Listeria grayi)
第七页,共48页。
生物学特性
---血清型
根据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将单增 李氏菌分成13个血清型,分别是1/2a、1/2b、 1/2c、3a、3b、3c、4a、4b、4ab、4c、4d、 4e 和“7”。
致病菌株的血清型一般为1/2b、1/2c、3a、 3b、3c、4a、1/2a和4b,后两型尤多。
血平板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 菌 ATCC 19117
36h,35℃培养
第三十页,共48页。
血平板
无害李斯特氏菌 ATCC 33090
36h,35℃培养
第三十一页,共48页。
血平板
社区获得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

社区获得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曹敬荣;闵嵘;王育英;谢威;赵琪彦;王培昌【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6(013)018【总页数】2页(P2696-2697)【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败血症;血培养;rRNA;质谱分析【作者】曹敬荣;闵嵘;王育英;谢威;赵琪彦;王培昌【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是一种胞内寄生菌,适应力强,在冰箱内可缓慢生长,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食用冰箱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污染的食品是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途径之一[1-5]。
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例李斯特菌败血症患者进行了报道。
1.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102岁,因7 d内排暗红色血便3次,发热1 d出现昏迷,急性发病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重度贫血,可疑恶性肿瘤1年。
入院查体:体温38.9 ℃,心率大于90次/分,气促,昏睡状态。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粗大湿罗音,腹韧以右下腹为著,压痛及反跳痛不配合。
血常规示白细胞15.37×109/L,中性粒细胞85.2%,Hb 89 g/L,CRP 111 μmmol/L,降钙素原(PCT)0.734 mg/L,病情危重。
急诊给予拉氧头孢、美罗培南及奥硝唑治疗,体温未见下降。
临床结合患者发病特点和实验室检查高度怀疑脓毒血症,3次抽血培养均报告阳性(阳性报警时间15 h),分离菌鉴定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详询病史发现其发病前有饮用牛奶及隔夜剩菜史,确定社区获得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败血症诊断,临床根据经验治疗及药敏结果联合使用抗李斯特菌药物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复查血培养阴性,症状和体征好转出院。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技术是什么

龙源期刊网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技术是什么作者:周林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1期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包含在食源性致病菌范围当中。
就目前来看,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分子学检测方法是很多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中使用最频繁的两种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时间短的特点,然而其非常依赖高特异性的抗体,结果容易出现失误,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判定。
和免疫学检测法相比,分子学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等特点,然而分子学检测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操作经验,同时不能在大批量检测中应用。
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概述(一)生物学特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短杆菌,其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少,生长温度通常最低不能低于2摄氏度,最高不能超过42摄氏度,同时可以在弱酸、弱碱和6.5%NaCl肉汤中得到快速成长,并且能够形成β-溶血。
在其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发酵出很多种糖类物质,按照O抗原以及H抗原能够分解成十三中血清型,其中1/2a与4b这两种类型在致病菌株中的占比最大。
(二)污染源及流行病学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致病菌,抗冻能力非常强,其主要传播路径是通过粪-口这种方式进行。
健康人粪便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携带率通常为0.6%至16.0%,然而奶制品、水产品以及家禽中均携带相应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另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胎盘、黏膜、性以及产道鞥部位都可以进入到体内,从而导致感染。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作用、宿主的免疫状况以及年龄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宿主的细胞免疫可以有效的解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存在的病菌。
各种免疫力弱的人群都属于易感人群,比如新生儿、四十岁以上的成人等。
健康成人感染后会出现和感冒相似的情况,然而其他免疫力功能较低的人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乃至会直接死亡。
二、相关检测技术(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就目前来看,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运用。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验 ppt课件

按2009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检测网的工作手 册
1.定性检测 2.定量检测
检样 25 g(ml)样品+LB 增菌液225 mL,均质
1
30 ℃±1 ℃,24 h 0.1 mL+10 mL LB 增菌液
2 30 ℃±1 ℃,18 h~24 h
科玛嘉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 36 ℃±1 ℃,24 h~48 h
表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选择性平板 上的菌落特征
选择性琼脂平板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科 玛嘉显色培养基菌落为:蓝色,周围有白色 晕圈.
PALCAM琼脂菌落:为灰绿色,小的圆形菌落 ,周围有棕黑色水解圈,有些菌落有黑色 凹陷
L.M在 Chromagar培养基生长特征
L.M在OXA培养基生长特征
协同溶血试验 (cAMP):
在血平板上平行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红球菌 (R.equi), 在它们中两者之间垂直接种可疑李斯特菌 , 但不要触及它们, 于30℃培养24h~48 h, 检查平板 中垂直接种点对溶血环的影响。靠近金黄色葡萄 球菌接种点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溶血增强, 斯氏李斯特菌(L.seeligeri)的溶血也增强, 而伊氏 李斯特菌(L.ivanovii)在马红球菌附近的溶血增 强。
PALCAM琼脂
单增李斯特菌

市场情况
1999年底,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斯特菌的食 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 治中心资料显示,在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 染的“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97人患此病,6 名妇女流产。1992~1995年法国出产的奶酪及猪肉中发现 李斯特菌。2001—2009年以来,我国质检部门多次从美国、 加拿大、法国、爱尔兰、比利时、丹麦等20多家肉类加工 厂进口的猪腰、猪肚、猪耳、小排等30多批近千吨猪副产 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为了解北京 市食品受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污染状况,2004—2005 年间,崔京辉等从北京市几个市场及宾馆饭店共采集了270 份熟食、生肉制品、水产品等8类食品进行检测LM。
(4) PCR试剂盒
1)北京吉诺思科贸公司:美国伯乐iQ-Check单增李斯特 菌的检测:iQ-Check系统采用了所有的实时荧光PCR方法 的优点为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提供快速和可靠地检测解决方 案。iQ-Check试剂盒为食品和环境样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定性检测试剂盒。 2)陆桥: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荧 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 报价:1680 48T 3)索奥: 单增李斯特菌(LM)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 报价:2800 40T
在美国LM被列为7种主要的食源性致死病菌之一,已经被 WHO食品安全工作计划列为重点检测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二、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检验 (2010年最新)平板培养法
2007年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国 家标准检验方法实验 室验证及结果分析:用不同浓度的沙门菌菌悬液人 工染菌二类食品各40份,用增菌液两步增菌,两种 分离培养基分离,对比检出率及分离效果。检出率 62.5%,最低检出限为0.5cfu/25g-13cfu/25g。
李斯特菌的检验ppt课件

2019
.
11
临床表现
• 感染LM的孕妇多表现有宫内感染并可发 生早产、流产、死胎,预后险恶。产下 的婴儿常在24~72h内死亡。
• 有时可侵犯上呼吸道而呈现咽峡炎的症 状,常伴有局部淋巴腺炎。
• 可引起人的心内膜炎,并可感染皮肤、 眼睛、泌尿道而引起皮肤损伤、结膜炎、 尿道炎等症状。
2019
.
12
18
李斯特菌鉴定
• 除个别菌外,触酶阳性,氧化酶阳 性,水解七叶苷,不水解尿素、明 胶和,其不它产种生类糖H2产S、酸吲。哚。发酵葡萄糖
• 属的鉴定:革兰染色,湿标本中的 翻转运动试验,触酶阳性,发酵D葡萄糖产酸,水解七叶苷,VP阳性, 甲基红阳性。
2019
.
19
李斯特菌鉴定
• 种的鉴定:窄的β溶血环,CAMP表 现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协同溶血作 用,不发酵木糖,微量鉴定系统 API-Listeria(法国生物梅里埃)和 Micro-IDListeria(OrganonTeknika), 菌落DNA探针杂交。
• 血清型分型确认。
2019
.
20
致病力检测
• 动物试验可用于分离的李斯特菌的潜在 毒力,如小鼠腹膜内接种、兔眼结膜接 种(Anton)试验、鸡胚绒毛膜尿囊接种。 但并非是常规的,因为大多数刚分离出 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株都有毒力。
• 已经建立了一种敏感的免疫抑制小鼠模 型,少量的有毒力菌即可导致小鼠在3d 内死亡。
• 脑脊液中及组织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DNA 能以PCR方法检测。应该在专门的实验室中操作, 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高,当抗生素的使用影响细 菌的分离时尤其有用。
2019
.
41
LM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流行情况
美国CDC统计的流行情况
※ 正常人群李斯特菌感染发病率:0.26/10万人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发病率:12/10万人 ※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发病率:8.6/10万活产
临床流行情况
1964~2010,28 省,共报告147例李斯特菌病 中枢感染31%,血流感染46%, 局灶性感染或胃肠炎23% 死亡率: 成人26%,新生儿46%
临床治疗
首选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复方新诺明 妥布霉素与庆大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宜单独使用 利福平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对该菌作用强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菌
病例分享
病例1、 男63岁 肝癌6年,糖尿病1年主因1个月来
无明显诱因腹胀、乏力入院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药敏试验
根据CLSI M45-A3 不常见菌药敏实验指南
*微量肉汤稀释法,使用阳离子调节MH肉汤,补充
2.5%~5%裂解马血
*直接菌落制备0.5麦氏标准菌悬液 *空气环境下35 ℃孵育20~24h *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ATCC49619 *首选抗菌药物为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
2. 血液葡萄糖琼脂:圆形、 光滑、透明、露滴状菌落, 狭窄β溶血(菌落下溶血)
3. 麦康凯上不生长;
4. 4℃可生长—故称“冰箱 菌”
半固体培养基,置室温孵育可出现倒伞形 生长(动力)
选择性培养基 1. 李斯特菌选择性培养基:加入
七叶苷
Oxford:灰黑色,周围有黑色水晕 PALCAM :灰黑色菌落,周围有
Feng Y,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human listeriosis in China, 1964-2010. Trop Med Int Health. 2013 18(10):1248-56.
临床流行情况
报道李斯特菌病的相关文献121篇, 1964-2013年
38.8
硬化失代偿
6 74 男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 糖尿病、高血压 发热、腹胀
38.2
肝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腹膜炎患者的实验室特点
病
外周血
例 白细胞计 中性粒细胞
数(×109 比例(%)
/L)
1 13.04
91.9
外观
洗肉水样
腹水
白细胞数 多个核细胞 培养报阳 (×109 数(×109/L) 时间(h)
黑色晕圈;培养48h以上呈灰绿色 ,菌落中心黑色凹陷
无法区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与英诺克李斯特菌
2.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采用属特异性β-葡萄糖苷酶 和磷脂酰肌醇或胆碱酶显色技术
科马嘉显色培养基: 单增李斯特菌:蓝绿色,带乳白色晕环 英诺克李斯特菌:蓝绿色,无乳白色晕环
抽取患者无菌体液标本可直 接注入需氧及厌氧培养瓶中 (血液8~10mL,脑脊液>1 mL /瓶),血培养系统进行 培养。
李斯特菌的分布
生存环境 • 在2-42℃下生存,最适温度为30℃~37℃,能在冰箱 可塑性大 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
适应范 • 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具有耐盐性;热耐受性较 围大 强,50℃经40min不能杀死,63℃加热15~20min死亡。
• 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昆虫、植
季节性
多发生于夏秋两季6-9月为发病高峰。11 月至次年2 月发病少。
易感人群 新生儿、孕妇、老年人、免疫缺陷者
潜伏期
3~70天(中位21天)
是否发病 菌的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
胞内寄生菌,不接触体液内的抗体、中性粒细胞 或抗生素,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和清除。
感染2~3天后,在T细胞激活下,更多的巨噬细 胞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导致炎症清除。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可穿过胃肠道黏膜入血,穿过胎盘屏障以及血脑屏障 导致血液、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胎儿及新生儿感 染,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流行病学特点
传播途径
污染的食品:约占病例的85-90%。 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 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 已知污染食品: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 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 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豆芽菜、法式馅 饼、冻猪舌、香瓜等。
原发病
1 47 男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
基础疾病
糖尿病
症状
体温
发热、腹胀、黑便 39.8
2 60 男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 肝癌
3 40 男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
发热、腹胀
38.0
发热、腹胀
40.2
4 58 男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 糖尿病、冠心病 发热、腹胀
40.6
5 71 女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肝 糖尿病、高血压 发热、腹胀
协同溶血试验(CAMP)
原理 :有的细菌产生一种胞外多肽物 质—CAMP因子,能增强β溶血素溶解红 细胞的活性,因此在两菌落交界处溶血 圈变大,形成窄的溶血带。
B群链球菌CAMP试验 培养基: 血琼脂平板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李斯特菌协同溶血试验
平行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红球菌, 在两者之间垂直接种可疑李斯特菌,垂 直线两端与平行线相近但不相交, 35℃ 培养18~24h。
与相关菌属的鉴别
菌名
β溶血 触酶 动力
CAMP 4℃生长
单核细胞增 +
+
+
++
生李斯特菌
丹毒丝菌属 V
-
-
-
-
棒杆菌属 V
+
-
V-
无乳链球菌 +
-
-
+-
菌属内鉴别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 仪无法准确区分单核细胞增生 李斯特菌和无害李斯特菌。
API Listeria 生化鉴定鉴定系统
分布广 物、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动物很容易食
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
目前李斯特菌属包括17个种,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 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为致病菌。
单核细胞增生 李斯特菌
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伊氏李斯特菌
羊、牛等反刍动物
Renato H. Orsi, Martin Wiedmann .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Listeria spp., including Listeria species newly described since 2009.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6; 100: 5273–5287.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可以准确鉴定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菌,而且相较于常规生化鉴定方法 要节省1~2d,可为该病的治疗争 取到一定时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其他检测方法
1、免疫学检测:Listeria-Tek 、Liateria免疫试剂盒 2、分子生物学检测:PCR及其衍生分子检测技术、核 酸探针杂交、基因芯片
EUCAST 还推荐纸片扩散法,使用含20mg/L βNAD(辅酶Ⅰ)脱纤维马血MH琼脂,直接菌落制 备0.5麦氏标准菌悬液,5%CO2环境下35 ℃孵育 16~20h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药敏试验解释标准
结果报告和解释
★ 仅对怀疑治疗失败或青霉素过敏患者分离株进行 药敏试验;
★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 ★未发现有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耐药株。
报道李斯特菌病256例
非围生期病例122例,
发病年龄
新生儿86例,
围生期孕妇48例;
感染部位
血液系统感染103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3例 局灶感染39例 未明确感染部位11例
散发病例252例,爆发1起 涉及病例4例 总体死亡率30.8%, 新生儿组死亡率52.6%,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死亡率39.1%.
标本采集
细菌学检查
1.无菌部位:血液、脑脊液 2.呕吐物、分泌物,粪便标本多采用肛周拭子采集 3.新生儿:血、CSF、羊水、呼吸道分泌物、胎盘/ 皮肤拭子、胃抽出物等。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或在4 ℃短暂保存,如需要长 时间保存标本推荐-20 ℃下保存。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小杆菌,常呈V形成对排列;
发病率可能被低估 临床表现不特异,病死率高
加强实验室检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实验室检测
常规检查
1.血常规 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单核 细胞增多并不常见。 2.脑脊液常规 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大多外观混浊,白细胞数为(100~10000) ×106/L,其中2/3为多核细胞,蛋白质含量增高达0.5~3.0g/L ,而糖量降低者仅占40%,未合并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常规多为 正常,或仅有轻度蛋白质含量增高及淋巴细胞增多。
孙照琨 等.李斯特菌病既往中国文献报告病例分析[J]. 中国微生态 学杂志. 2016;28(11):1323-1326.
2014-2018 发病年龄 感染部位
临床流行情况
报道李斯特菌病的相关文献83篇, 报道李斯特菌病407例 非围生期病例112例, 新生儿252例, 围生期孕妇43例; 血液系统感染311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1例 局灶感染5例
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
经验治疗
后续治疗
治疗转归
均首选 三代头孢 48h
菌素
碳青霉烯 类抗生素
1例放弃 2w ,3例死
亡
病例2
2例孕妇均有巴氏消毒牛奶食用史,入院治疗前均有发热等上呼 吸道感染症状
胎儿情况
第一例,孕妇急性刨宫产1女婴,诊断为败血症,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出生第二天血培养、痰培养结 果均提示LM感染,于出生后第9天死亡 第二例,孕妇入院后第2天发生难免流产,娩出1例死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