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的思想艺术《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曹操...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汉乐府异同)

冉冉狐生竹,结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口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翻。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辄。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概言之,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 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 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 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 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乂如西北有高楼, 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 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儿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釆 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乂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 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黃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 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 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 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一)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反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
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丰满,个人关怀已然前置于社会关怀。
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游子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
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这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时空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精神上,他们同样无所依附。
《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
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借爱情来排解,想借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
在人生无常的悲哀和及时行乐的惆怅背后,渗透着孤独落寞的无限感伤。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感时伤怀。
而汉未文人从自身体会出发,诉说失意群体共同的悲伤、孤独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更显悲凉而深沉。
《古诗十九首》中倾注了大量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预示着人本价值的复苏。
它的基调低沉,充满了孤独、哀伤以及前途无着的忧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生命的漂泊无依,灵魂的无处安放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古诗十九首》赏析

《古诗十九首》赏析当前位置: 习古堂国学网>>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介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古诗十九首》目录】•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
这首曾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推崇的诗,以一名女子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身世,抒发了思妇在草木茂畅的春景下内心寂寞苦闷的愁思。
...•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
...•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写得很别致。
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
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
...•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作者无名氏似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是抒写妇思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这首诗从秋夜之景写起,写景抒愤上的妙处,在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曹操...知识讲解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 的集大成者,对于后 世的影响很大。在两 晋南北朝时期,他被 推尊为文章典范的地 位。
钟嵘《诗品》: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 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 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 女工之有黼黻”。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叙别
远别
久别
疑虑
宽慰
1、叠辞:行行重行行 2、浓厚的源自情气氛 3、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实写:相去日已远, 思君令人老 虚写: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曹操,魏武帝。 沛国谯人。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桌。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1.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 2.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
涵与艺术特色 3. 曹操的诗歌创作 4. 曹丕的《燕歌行》 5. 曹植的诗歌创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 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 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 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 乐性的诗体名称。
《陌上桑》 《汉乐府·东门行》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2)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劳动美的赞誉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浅析《古诗⼗九⾸》的艺术特⾊2019-10-09摘要:《古诗⼗九⾸》⽂辞醇厚、意境悲远,堪称“⼀字千⾦”。
本⽂从东汉特殊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其艺术特⾊的考察,揭⽰出《古诗⼗九⾸》作为诗歌⾃觉时代伐⼭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古诗⼗九⾸;创作背景;艺术特⾊;地位《古诗⼗九⾸》温薰着先民原始⽽朴素的⽓息褰裳涉溱⽽来,“深衷浅貌,短语长情”,[1]以其美丽⽽悲怆的唱咏,或天真直率或含蓄蕴藉地传达着清琼⾃然、托情⾼介的古⼈之思。
它擅长于抒写哀乐,摆脱了神学⽬的论和谶纬宿命论的桎梏,开始转向思考现实⼈⽣,与《诗经》、《楚辞》桴⿎相应,堪称五⾔滥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分重要的研究意义[2]。
⼀、《古诗⼗九⾸》的创作背景《古诗⼗九⾸》源起于梁齐之间,那时流传着⼀些汉魏以来的古诗,据钟嵘《诗品》所云“陆机拟⼗四⾸……其外四⼗五⾸”,[3]可知当时⾄少有五⼗九⾸之多[4]。
梁代昭明太⼦萧统(501-531)编《⽂选》,从这些⽆名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九⾸,作为⼀组诗流传⾄今。
对于这⼗九⾸诗创作的时代问题,学界多有讨论,他们⼀致认为创作时间为东汉末年。
对创作背景进⾏进⼀步的探究,有利于寻根振叶、沿波讨源,更好地理解《古诗⼗九⾸》。
东汉末年政治局势恶化,⽂⼈的观念随之发⽣巨⼤改变。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经学成为汉代意识形态的根本,发展到明帝时代,师道与君道甚⾄有了同等的尊严。
和帝以后,连续⼏个幼主当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先的仕途受到了很⼤的影响,要⼊仕便要依附权贵,使得此前以道为重,注重⽓节、操守的意识受蒙受极⼤的冲击,此外,汉末争激烈的政治⽃还影响到⼠⼈⽣命的存亡。
由于正统价值体系被怀疑乃⾄摒弃,诗⼈们失去了原来的赖以⾃⽴的精神依托,以⾁体凡⾝真实地感受着⼈⽣的⼀切,在与严酷社会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迸发出对⽣命变易、时序流逝的感伤,对灾难不幸的忧虑,对世风浇薄的愤怒。
作为东汉末年成熟的作品,《古诗⼗九⾸》在⼈⽣、艺术观念上开创了⼀个新的时代[5],这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汉乐府1

内容剖析
病妇嘱咐遗言托孤 男主人公彷徨无计 朴 素 而 忠 实 的 写 照
无
艺术特色
※ 真实具体的描写
※ 语语含情
作品赏析
十 五 从 军 征
十 五 从 军 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萧统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一般认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 游子思妇之辞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 现实. 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情诗的成熟 的成熟. 情诗的成熟.
※ 《江南》 赏析(三种说法)
"劳动愉悦说" (朱东润本)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① "鱼"为情爱的隐语,以鱼的多子象征 配偶的繁殖功能,可见古人对生殖的崇拜. "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 配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中之一".(闻 一多《说鱼》) "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 于说男与女戏."(同上)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 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 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 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
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 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 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 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 形式。
一、题材:思妇诗 二、层次:
(一)前三句:通过景物描写,创造一种浓重的 感伤气氛。
(二)接着三句:引入思君——思念游子的内容。 (三)“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因思念之情而
百无聊赖。
三、艺术特色: (一)中国古代七言诗成熟的标志。 (二)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三)句句压韵,一韵到底。 (四)“一气卷舒”,文气一贯到底。
(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 2、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
《蒿里行》共分四段,有启、 有承、有转、有合。段与段之 间,环环紧扣,层层剥笋,相 辅相承。既表现了诗人气势沉 雄的超凡文采,也反映了诗人 博大胸襟,俯瞰一切,对腐朽 势力敢斗敢争、决不妥协的英 雄气概。
曹丕,魏文帝。 沛国谯人。 八岁,能属文,知骑射。 建安十五年(210), 为五官中郎将, 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 立魏太子。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叙别
远别
久别
疑虑
宽慰
1、叠辞:行行重行行 2、浓厚的抒情气氛 3、实写与虚写相结合
实写:相去日已远, 思君令人老 虚写: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曹操,魏武帝。 沛国谯人。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桌。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古诗是流传再汉末魏初无作者切无诗题 的诗歌总称。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 东汉末年中下曾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 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 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征夫思妇
1、叙述思妇昨夜梦见征夫 的情景 2、写梦后收到征夫的书信
1、语言朴实,雅俗共赏 2、情节曲折,婉转流畅
全诗写的都是思妇的种 种意想。诗情千回百转,似 断似续,分节和用韵也无拘 无束,随着思绪的变化自由 发展。不用典故,不假雕琢, 语言清新活泼。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 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
在秋风萧瑟中天气转凉, 草木阵阵摇落白露为霜, 燕儿归去大雁向南飞翔。 远游人怎不叫人思断肠, 是否你也一样想念故乡, 为何迟迟不归滞留他方?
我形只影单一人守空房, 忧从中来不能把你遗忘, 不知不觉总是泪下沾裳。 取琴弹起凄惋的清商曲, 不能长歌也可低吟短唱。
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床, 正是银河转向长夜未央。 天上牛郎织女遥遥相望, 你们有何罪隔开着河梁?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 的集大成者,对于后 世的影响很大。在两 晋南北朝时期,他被 推尊为文章典范的地 位。
钟嵘《诗品》: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 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 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 女工之有黼黻”。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1、名词解释 ① 汉乐府 ②《古诗十九首》 ③ 建安文学 ④ “三曹”
2、《饮马长城窟行》首二句“青青 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用的是古 代诗歌比较常见的“比兴”手法, 请分析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所起的 作用。
3、《行行重行行》一诗,写的都 是极普通的事,如游子远出,思 妇消瘦,希望游子努力加餐,但 却很感人。分析这首诗之所以感 人的原因。
其诗:反映汉末动乱,慷慨悲凉。 散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①பைடு நூலகம்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一)“ 汉末实录 ” (二)“古直悲凉”
曹植(192-232), 字子建。
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 死棱谥思, 故世称“陈思王”。
少聪敏,有才华, 很受曹操宠爱,一度想 立为太子。曹丕即位后, 对他甚是猜忌,多方迫 害,不得参预政事。最 后郁郁而死。年仅四十 一岁。
他是建安时期成 就最高的文学家,诗 风华美,骨气奇高。 散文和辞赋亦清丽流 畅。今有《曹子建集》 传世。
1.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 2.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
涵与艺术特色 3. 曹操的诗歌创作 4. 曹丕的《燕歌行》 5. 曹植的诗歌创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 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 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 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 乐性的诗体名称。
《陌上桑》 《汉乐府·东门行》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2)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劳动美的赞誉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4、人们说曹操的诗是反映汉末社 会动乱的“诗史”,诗风“古直 悲凉”。试举《蒿里行》一诗加 以说明。
5、试分析《燕歌行》一诗女主人 公思念游子的细腻的心理。
6、曹植的《送应氏》(步登北邙 阪)一诗是怎样描写洛阳残破的? 这样描写与送应氏兄弟有什么关 系?
感谢下 载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 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 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 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 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 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 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对于世乱时艰,对于人民的苦难, 对于人生的漂泊无常,莫不表示深切的 关注,发出深沉的慨叹,一种勃郁之气, 悲凉之感流注全篇。
(一)个人情感与特定历史事件相结合。 (二)写景富有层次感。以洛阳为中心 由近及远地展开的,做到层次分明而又 虚实相生。
(三)描写上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特点。 如写洛阳的残破,只拈出垣墙、荆棘这 些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稍加点染便景象 毕现。
建安二十五年(220),继 魏王。 同年十月,登基为帝,建立 魏朝。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⑤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⑥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⑦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 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 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送别诗 代游子抒发怀乡别土之情
(一)前十句:“望”,写洛阳 的残破,也写出百姓的灾难。 (二)后六句:设想应氏还归汝 南途中的荒凉。
诗中描绘了大浩劫后洛阳和广大中原 地区残破萧条的景象,反映了民生凋弊, 满目凄凉的社会现实,为那个时代留下了 一幅具体生动的历史画卷。面对灾难深重 的现实,诗人不作冷眼旁观,而是充满着 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