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派1

合集下载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
1、文化研究立足于大众文化的立场,反对传媒批判理论中的精英主义倾向。

2、文化研究背离了主观经验和形而上学的批判学派的视角,转而关注微观的、具体的、经验性的世俗生活。

3、文化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这两种研究方法,揭示大众传媒为统治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同时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

4、文化研究吸收了不同方法和理论,日益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路径,为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思路,成为当代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史及各流派代表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史及各流派代表

企业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有利于人们自觉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动态战略理论阶段。

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

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总结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三种观点。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一种现点。

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成六大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二种现点。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

此外,他还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它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 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三种观点。

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

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二、传统战略理论阶段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

从此以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学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入语文化新的交际行为中的独立信息传递工具,后者指翻 译作为原文作者和原文接受者在源语文化交际中的文献。
2021/6/16
22
翻译研究学派
主要代表 •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描写学派与图里 •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2021/6/16
•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 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 的四步模式。
奈达翻译思想概括: • 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
语言形式。
2021/6/16
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
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
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 具有的通顺。
2021/6/16
9
翻译的语言学派
◆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 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2021/6/16
11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一、主要翻译论点: 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
方面的比较。 二、雅各布森(Roman Jokobson 1896-1982) 1、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为该
派开山之作。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和论述。

什么是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传播?试述组织传播的几大流派。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两者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递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组织传播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学派和现代学派两大类。

基础学派包括古典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现代学派包括系统学派、文化学派和批判学派。

1.古典学派。

十九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大生产迅速取代了家庭手工作坊,一些古典管理理论相应产生。

古典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核心比喻是“机械”。

机械比喻中包含着专业分工、标准化、可代替及可预测性等若干原则。

古典学派侧重于对管理要素和管理原则的考察,如等级结构秩序、自上而下的权力集中式管理、个人服务组织等,其管理目标在于用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古典学派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和工作有关的问题,信息传播流向是原则组织层级结构等级结构链自上而下垂直流动。

在古典学派管理中,书面传播方式最为普遍。

古典管理理论在今天的组织中仍然被广泛运用,如军队组织生产装配车间及快餐店等,对纪律秩序、生产标准及工作效率的强调非常重要。

2.人际关系学派。

其对组织的核心比喻是“家庭”。

这一比喻包含着对员工社会需求和感情需求的重视,对组织中各种非正式社会因素的关注及对管理风格变化的强调等。

在组织这一“家庭”中,管理者应当像“父母”一样负责为孩子们提供良机,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能力得到培养。

传播流上不否定信息垂直流动的必要,但却大力提倡横向流动,即员工间的互动,同时强调面对面的传播,更多的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特点。

3.人力资源学派。

其对组织的比喻是团队把员工看成组织的体力和智力的贡献者,员工的思想和观念能使组织更好的合作,其传播内容是任务传播和社会传播外还强调创意传播及组织中关于新观念的互动,包括如何使工作做得更好,关于新产品及不同的组织结构方式的,从传播方向上看,人力资源组织鼓动组织中各方位的信息流动即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水平和交叉方向上的传播,由于人力资源学派强调以团队为基础的全方位传播,因此偏重非正式传播,但不排斥正式传播。

翻译流派

翻译流派

• • • • • • • • •
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九大类型: 等值和等效理论(Equivalence and Equivalent effect) 翻译转换方法(The translation shift approach) 翻译的功能理论学派(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话语及语域分析方法(Discourse and register analysis approaches) 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ies) 文化研究的类型(Varieties of cultural studies) 异化翻译:翻译的隐身(显身)(Translation the foreign: the invisibility of translation) 翻译的哲学理论(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J. 曼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Schools this course will cover:
• • • • • • •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功能学派 多元系统及规范学派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女性主义翻译与后殖民翻译理论
Homework:
(1)西方古典翻译理论 (古代至中世纪结束)
• • • • • • 西塞罗(Cicero) 贺拉斯 昆体良 哲罗姆 奥古斯丁 但丁
• • • • • •
语文学派:德莱顿、泰特勒 诠释学派:施莱尔马赫、斯坦纳 语言学派:奈达、纽马克 目的学派:弗米尔、诺德 文化学派:霍姆斯、埃文-左哈尔、图里、朗贝尔 解构学派:本雅明、德里达、德曼、文努迪、欧 阳祯 ----陈德鸿 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 翻译的文艺学派 • 语言学派 • 翻译研究学派(早期翻译研究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 学派、文化学派、中和学派以及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 殖民研究) • 翻译阐释学派 • 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 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 • 法国释意理论学派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 B 日尔蒙斯基:四种主要著作:
《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 (1960)、《作为国际性现象的文 学流派》(1967)、《作为比较文 学研究对象的中世纪文学》(1970) 《比较文艺学:东方和西方》。 • C 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问 题》。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 乐黛云先生曾说: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 的文化传统、思维方 式,自己熟悉的一切 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一般来说,他只能按 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 认识这个世界。
•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
‘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 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 释。”(《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心 主义”,〈中国比较文学〉,1999,3)对 于“欧洲中心主义”,我们可以理解,但 我们不能认同;因为任何文化的意义与价 值都只能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 永远处于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只处于边缘。
思考题
• 1、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相比较,其异同点
体现在哪些方面?各自说明了什么样的问 题? • 2、所谓的“中国学派”,与前三个学派相 比较,还有哪些方面不够成熟?你对中国 学派的发展有什么预期?
• C 奥尔德里奇:以《论比较文学》 •

(1945)为代表作;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国超验
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遗产与美国 生活》、《从文学看世界》、《比较文学 与多种文化关系参考书录指南》、《世界
• (4)美国学派的特点与缺点之成
因: • A 正在兴起的新批评的影响; • B 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结构; • C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气象; • D 比较短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相关人物
科尔尼洛夫:影响最大 三人小组:维列鲁学派 妻子和女儿:支持与鼓励

著作(多达186种)
《教育心理学》1926年、 《心理学危机的含义》1927、 《儿童文化发展问题》1928年、《高级心理机能的发 展》1931年、 《思维与语言》1934年、《儿童发展 中的工具和符号》1960年、《艺术心理学》1965年、 《缺陷学原理》1983年
一、生平简介(1903.2.5—1979.1.21)
前苏联心理学家,192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41年任莫斯 科大学教授;1966年任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68年任 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1966~1969年任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副主席。维列鲁学派重要成员之一。 著作有《心理发展问题》《活动、意识、个性》、《马克 思与心理科学》、《反映概念》等

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观)


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发展指一个人的心理 (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 过程。 表现:①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心理结构的形成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内化学说(最早提出者之一)
含义:一切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内化了的社会关系。从外 部心理过程向内部心理过程的转化,称为“内化”过程。 儿童文化发生和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 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作为集体活动、 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作为个体活动, 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生平概况

维果茨基出生于沙皇俄国时期(1896,11,17),生 于白俄罗斯境内的澳尔沙地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而后全家迁移到戈麦尔(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 兰的边境交界处)并在那里长大。维果茨基的父亲 是一位银行职员,母亲是一位教师,兄妹共八人, 家境比较富裕,所以他的母亲一生致力于八个孩子 的家庭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