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阻滞
双侧肋间神经阻滞用于双乳肿块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1 2 方法 患 者 入 室 后 , 规 开 放 静 脉 通 路 , 测 血 压 . 常 监
(P 、 B )心率 ( R 、 电图 ( C )脉搏 血氧饱 和度 ( p : , H )心 EG 、 SO ) 行全凭 静脉 麻 醉 的患 者 需 监 测 呼 气末 二 氧 化 碳 分压 ( E PT
除标 准 : 有心 、 肺疾 病 , 肾功 能异 常 , 肝 外周 神 经病 变者 。两 组患者年 龄 、 重 比较差 异 均无 统 计学 意 义 ( 体 P>00 ) 见 .5 ,
表 1 。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情 况的 比较
H 、 R 气道压 的变化调整全麻 药的用量 , 从而达到理想 的镇静 、 镇痛效果 。手术结束后 , 据拔 管指 征拔 除 喉罩 。( ) 根 3 疼痛 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 A ) 即用一根 1 m长 的直线 中 V S, 0e
C , O ) 并作相应记 录。( ) 1 A组患者行双侧 肋间神经阻滞 : 根 据肿块位置 选 择 相应 的节 段 , 腋 中线 于 肋 骨下 缘进 行 穿 经
刺, 每一肋 间注 入 05 罗哌卡 因 4rl总量 不超过 10 m 。 .% , n 5 g
11 一般 资料 .
选择行双侧乳腺 肿块 切除术 的女性患 者 6 0
组, A组 3 0例 , B组 3 0例。A组患者采用 0 5 的罗 哌卡因行双侧肋 问神经 阻滞 , .% B组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记录
两组患者术 中的 H 、 A 、 R M P 术后 V S A 评分 以及不 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术 中 H 、 A R M P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
学意义( 0 0 ) P> . 5 。两组患者术后不 良反应及术后 1 V S 2h内 A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 ( 0 0 ) P< .5 。结论 双侧肋间神经阻滞与全凭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各有利弊 ,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麻醉方法。 生 Fra bibliotek筮 鲞筮
各种神经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适应征】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2.局部血肿:常由供应翼腭窝处的血管出血造成,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消除血肿。
☞下颌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疼痛。
2.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癌痛,外伤、放疗后疼痛。
3.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肋间神经痛病历范文

肋间神经痛病历范文肋间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症状,通常由于肋骨之间的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
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胸部或背部的刺痛或烧灼感,有时还会伴随着麻木和刺痛感。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肋间神经痛患者的病历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患者姓名:李先生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胸部疼痛现病史:患者自述近一个月来胸部持续性疼痛,疼痛部位位于左侧第四肋间,呈刺痛感,伴随着烧灼感和麻木感。
疼痛加重时咳嗽或深呼吸,活动时稍有好转,休息时疼痛加重。
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既往史: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过敏史。
个人史:患者平时工作繁忙,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习惯不规律,偏爱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心率80次/分,血压120/80mmHg。
胸廓对称,左侧第四肋间有明显压痛点,叩诊无特殊发现,听诊呼吸音正常,心音有力。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示左侧第四肋间未见明显异常,脊柱正常。
肋间神经阻滞试验呈阳性反应。
诊断:肋间神经痛治疗方案:患者给予镇痛治疗,包括口服镇痛药物和局部热敷。
同时建议患者适当调整生活作息,避免长时间久坐,增加体育锻炼,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摄入。
随访情况: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胸部疼痛减轻,麻木感和刺痛感明显减轻。
患者遵循医嘱,适当调整生活方式,疼痛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总结:肋间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症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对于肋间神经痛患者,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除了药物治疗外,调整生活作息,增加体育锻炼,调整饮食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患者的病历范文,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肋间神经痛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是显著的。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科学治疗,早日康复。
乳腺手术的肋间神经阻滞术

乳腺手术的肋间神经阻滞术乳腺肿瘤手术时,由于暂时不能确定肿瘤是否恶性,需要切下肿瘤作快速冷冻切片以明确病理诊断。
这类患者由于手术数量特别大,手术的特点是“短平快”,如果每一个患者均予全麻,那么麻醉医师的工作量太大!对患者来说如果是良性肿瘤直接用全麻,不但经济上不划算,医保局也不答应。
如果用局部麻醉,有些患者的肿块小且质地软(由于患者自我防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小的早期肿瘤被发现),局部麻醉后局部肿起则难以摸出肿瘤,给手术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寻找肿瘤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局麻效果比较差,难以确保患者无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多年来我们上海肿瘤医院麻醉科对这类患者采取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不但节省医疗费用,同时也节省了送快速冷冻切片后漫长的等待时间,而且给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的工作都带来了很大方便。
一、肋间神经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理论上所有乳腺肿块手术均是适应证,尤其是对于肿块小、质地柔软、性质不确定的肿块。
由于肋间神经阻滞所需要的操作时间短,可许多患者同时进行,打好后患者可等待手术,而全麻则需要尽快手术。
经过肋间神经阻滞下乳腺肿块短小手术切除肿块后,患者不需要复苏,可在休息室等候快速冷冻切片报告,冰冻报告为良性肿块的患者可送回病房,可立即正常进食或直接出院,如果是恶性,则需要马上进一步全麻下手术。
特别肥胖的患者的肋骨可能难以触及,应该避免肋间神经阻滞,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穿刺针误刺胸膜。
此外,由于要对T2-6至少3根肋间神经阻滞,穿刺点至少为3点,需要和患者沟通好,取得他们的合作,对疼痛特别敏感的患者也不宜作肋间神经阻滞麻醉。
二、解剖和方法脊神经的前后根合并成脊神经后沿着肋骨内面稍下行走在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第1肋间神经分出一大支加入臂丛神经,一小支分布于第1肋间,第2~6肋间神经行走于相应的肋间隙,于肋角前方发出一侧支向前下行走于肋骨的下缘,肌支分布于相应的肋间肌等肌肉,皮支有2支,一支是外侧皮支,在肋角前分出后分布于胸侧壁和肩胛区的皮肤,另外一支是前皮支,在近胸骨侧缘处穿出,分布于胸前壁的皮肤等。
肋间神经阻滞

肋骨断面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静脉 肋间动脉 肋间神经
皮下组织
麻药中毒、乙醇神经炎。
肋间神经阻滞 1、适应症 肋骨、肋软骨、胸骨骨折的疼痛治疗;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疼痛、胸膜炎疼痛、带状疱疹及其 后遗痛的治疗;胸腹部手术后镇痛方法;缓解急性疼痛如急性带状疱疹痛、癌性疼痛等;鉴别腹痛是来自内 脏或腹壁;损毁性治疗一般用于癌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顽固性疼痛。 2、禁忌症 肋间神经阻滞基本无禁忌症,但对于年老体弱、患有消耗性疾病、急性感染期、免疫力低下、凝 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等患者实施阻滞时一定要权衡利弊,严格计算药物浓度、剂量,尽量降低并发症 的发生率。 3、应用解剖 Tl-12脊神经的前支为肋间神经。与同名动静脉按肋间静脉→动脉→神经的排列一起行走于相应 肋骨下缘,到胸前和腹部。肋间神经包含有感觉、运动和交感神经纤维。 4、操作方法 肋间神经阻滞包含多处阻滞点,根据阻滞部位不同,病人可采取俯卧位、侧卧位和仰卧位。 (1)在肋骨角线以后的肋间神经阻滞采取俯卧位。肋骨角连线在背部为斜线,第2肋的肋骨角距棘突6cm,第10 肋则为10cm,第11、12肋无肋骨角,1~4肋因肩胛骨覆盖住肋骨角只能行椎旁阻滞; (2)在肋骨角线及腋后线处阻滞者取侧卧位,阻滞侧臂举向前上方,使肩胛骨移向外上方; (3)施行腋前线及锁骨中线处阻滞时病人取仰卧位。
超声引导肋间神经阻滞

局麻药注入
注药# 2 EOM = 腹外斜肌 IOM = 腹内斜肌 TAM = 腹横肌 此例神经周围局麻药扩散界限不清。.注药的准确程度并不可靠,导致阻滞不完全。
避免误入血管
在腹内斜肌(IOM)与腹横肌(TAM)的筋膜层之间可见一些低回声结构 (箭头)。使用多普勒 或能量多普勒来辨认旋髂深动脉的分支(红点) ,以避免误入动脉尤为重要。
平面内进针方法
局麻药注入
局麻药注入
局麻药注入
可通过在适当位置注射少量液体(1-2 ml)产生“液体分离”,以增强 针尖置入的准确度。 如在腹内斜肌下、腹横肌上的高回声筋膜层内观察到低回声液体条带 ,则提示针尖和局麻药注入的位置准确 ,如果针尖在肌肉内而非理 想位置,则可见液体扩散形势呈典型的肌肉内注射。 单侧可注入总剂量为20-30 mL的局麻药 (如, 0.5 - 0.75%罗哌卡因)。 不应超过推荐的局麻药最大剂量。 在局麻药注射过程中,可向头侧和尾侧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在纵轴方向 的扩散情况。向内侧及外侧的扫描则可确定水平方向的扩散。
如果在筋膜层之间只见到小血管而未见II/IH神 经,则可在筋膜层之间血管周围注入相同剂量的 局麻药。
局麻药注入
A:低回声的神经结构位于腹内斜肌(IOM) 和腹横肌(TAM)之间
B:显示髂腹下神经(IH)与髂腹股沟神 经(II)完全被局麻腹内斜肌(IOM)内,部分注入到腹内斜肌和腹横肌(TAM)的筋膜层之间
由于 IH 神经的外侧皮支在髂嵴上方即穿过 腹内、外斜肌,所以应尽可能在发出
分支前的近端阻滞神经(如在髂前上棘的 后方)
进针方法
超声引导下的II/IH神经阻滞被认为是中等 水平难度的阻滞技术。 使比较纤细的神经显影并将阻滞针置入到 筋膜层之间常常比较困难。
神经阻滞在临床中的应用01

40
41
一、骶管阻滞治疗 二、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三、骶后孔神经阻滞治疗 四、侧隐窝阻滞治疗治疗
一、骶管阻滞
临床应用: 1、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症、 急性 期腰腿痛等。 2、判断椎管内压力,鉴别是椎管内病变还是椎管外 病变,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药物配制: 生理盐水20ml+曲安奈德10-15mg,不建议加 用局部麻醉药。以免误入蛛网膜下腔时造成严重 后果。
2、操作方法(图)
3、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眼部痛;带状疱疹(后)
疼痛;此部的继发性神经痛(癌痛)。
11
返回1
返回2 返回3
12
3、并发症
(1)眼睑水肿(刺伤眶上动脉可出现血肿)。 (2)眼睑下垂 (阻滞了动眼神经上支)。 4、注意事项
操作时保护眼球,消毒液避免入眼,
穿刺点避免感染。
13
(二)眶下神经阻滞 1、应用解剖 为三叉神经发出上颌神经直接延续的主支或最大支,经眶
二、腰椎旁神经阻滞
多在腰3、腰4、腰5进行椎旁阻滞,用于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 操作要领:患者俯卧位或者侧卧位,取相应 棘突旁开3公分左右,局部麻醉后,选择长 穿刺针,使针尖触及骨质,然后退针使针 尖向外刺入,滑过骨质进针1.5cm左右即可 完成药物注射。
腰椎小关节注射、内侧支阻滞
下裂入眶后称为眶下神经,其分支有下眼睑支、鼻支、上唇支和颊支,为终末支, 分布于下眼睑、同侧鼻背、上唇和颊部。
2、操作方法(图) 3、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2支痛或带状疱疹(后)下眼睑、 鼻旁、上唇 部位的疼痛。
14
15
3、并发症
(1)面部水肿、肿胀 (2)皮下出血、血肿 (3)乙醇性神经炎 (4)视力障碍 复视、眼球突出、眼球疼痛。 4、注意事项 避免消毒液入眼,避免反复注射(导致肌肉 萎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肋间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自1907年首先由Braun等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胸腹部手术及疼痛治疗[1]。
剖胸手术后剧烈疼痛是阻碍呼吸功能恢复和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镇痛方法如口服阿片类药物、持续硬膜外镇痛常导致低血压、恶心、呕吐、嗜睡、尿储留等并发症,并非理想的镇痛方法,而肋间神经阻滞因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能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较少的副作用,逐渐成为剖胸术后镇痛方法的首选[2]。
本文将肋间神经阻滞从应用解剖、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1.应用解剖[3、4]胸神经(thoracic nerve)的前支称肋间神经,与颈、腰、骶、尾的前支不同,不组成葱丛,故皮支比较明显。
T1-2分布于上肢和上胸部,T3-6只分布于胸壁,T7-11分布于胸腹壁,T12神经前支走行于肋下称肋下神经。
肋间神经起自胸椎旁神经的前支,典型的肋间神经有四个重要分支,第一支为成对的灰白交通支,从前面穿过与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链相接。
第二支为后皮支,支配椎旁区的皮肤和肌肉。
第三支为外侧皮支,向前恰到腋中线,支配大部分胸腹部皮肤。
第四支为前皮支,支配中线部位的胸腹部皮肤。
有时,一些肋间神经的终末支会跨越中线,支配对侧的胸腹壁的感觉。
肋下神经和L1的一些神经纤维共同构成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
上6对胸神经的前支(图1)[1]:第1胸神经:有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联系,并接受第2肋间神经的交通支。
第1胸神经的前支在第2肋横突前韧带处分为大小两支。
大支向外上加入臂丛,小支为第1肋间神经,穿行于肋间肌之间,并支配该肌,近胸骨时穿出至皮下,为胸前第1皮支,此支常无或细小。
第1胸神经也常无外侧皮支。
第2-6肋间神经出椎间孔后,位于胸膜和肋间韧带之间,在胸骨旁穿出支配皮肤称前皮支。
肋间神经肌支,走行于肋间肌发出小支支配肋间内外肌及腹横肌。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行至肋骨角附近分出,与主干伴行,到达腋中线,向外穿过肋间外肌及前锯肌至皮下,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胸外侧皮肤,还发出乳房外侧支至乳房,后支向后分布于肩胛骨下部的皮肤。
前皮支分布于相应肋间隙前皮肤。
在女性第2、3、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至乳房,称乳房内侧支。
第2肋间神经,发出外侧皮支,分为前、后两支后,前支细小或无,常与锁骨上神经相结合,后支粗大称肋间臂神经、或与臂内侧皮神经及第1、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相结合,至臂后内侧皮肤,甚或替代臂内侧皮神经。
当第1、2肋间神经均无前皮支时,锁骨下窝、胸上部、肩胛骨上缘、腋窝的皮肤由锁骨上神经(C3-4)支配,有时可至乳头以下。
第1、2肋间神经解剖上特殊,在上述部位定位诊断和选择阻滞部位时,应灵活多变。
第7-12肋间神经在肋间行走与前6对相同,在腹部,斜向前下进入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再穿腹直肌鞘至皮下。
肋间神经与肋骨解剖关系:肋间神经可分为后部、中间部、前部三部分,后部为出椎间孔至肋角之间,此部由于肋沟消失,肋间神经和肋间血管位于肋间隙中间,肋间神经紧贴胸膜。
中间部为肋角至肋骨骨部末端部分,上端肋角距后正中线约6cm,下端(第10肋角处)约10cm,第11、12肋,无肋角。
此处肋间神经开始位于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此处肋沟最宽最深,神经与血管排列顺序为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
前部肋间神经走行各有差异,但一直沿肋骨下缘前行。
因此,肋间神经后部阻滞应在上下肋骨的中间阻滞,中间部位应在肋骨的下缘阻滞,前部阻滞肋间神经应在肋弓下的腹肌内浸润。
2.阻滞方法2.1 直接法(Direct Intercostal Nerve Block) 此方法最常用,是非手术情况下的常规方法,重点从患者体位、穿刺部位、方法、操作要点等几方面来介绍。
体位[3、4]:仰卧位,患者仰卧,胸下垫枕,以使腋中线以前的肋间隙加宽,适应于腋后线以前的肋间神经阻滞。
俯卧位,中腹下垫枕,以增加腰部曲度,使后间隙增大,适应于胸后部和腋中线以后的中间部肋间神经阻滞。
侧卧位,患侧在上,抱肩,低头,拓宽肩胛骨间隙和肋间隙,适应于单侧肋角、腋后线处肋间神经阻滞。
坐位,双上肢外展,前臂夹持头部,使肩胛骨向两侧分开,坐位不良反应较多,应用较少。
穿刺部位:肋角至腋中线处,此处阻滞效果最佳,如果过于接近脊柱脊神经前支尚未进入肋缘下,阻滞容易失败且气胸发生机率增加,在腋中线前面阻滞,外侧皮支在腋中线可能已经穿出,离开肋间,不易被阻滞,仅能阻滞前皮支,使用范围极窄,临床意义不大[3],但此处阻滞常不能阻滞胸神经后皮支及交感神经交通支,可利用椎旁阻滞来补充。
腋后线处,此处进针能阻滞外侧皮支和前皮支,但不能阻滞后侧皮支。
腋前线处,此处可阻滞前皮支,适应于腋前线前面胸骨骨折的疼痛治疗[4]。
儿童一般选用腋中线[5]。
穿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食指中指放置于进针点两侧,将22G针头接上2.5-3cm长注射器,在食指中指之间对准肋骨中间垂直皮肤进针,针尖触及骨面,将穿刺针后退至皮下,用手指上下搓动皮肤和皮下组织,使穿刺针越过肋骨下缘,继续缓慢进针约2-3mm,回吸无血、无气注入局麻药,注射剂量国内外不一致,国内多注入3-5ml[3、4],国外多注入2ml[1、5]。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3、4]:由于胸部皮肤上下移动性强,因此移动针头时务必保持皮肤、皮下组织和针头一致。
根据病人情况(年龄、体重、合并症等)、阻滞目的及范围,仔细计算局麻药所需剂量和有效浓度。
进针时避免呛咳、挣扎与不合作。
消瘦、衰竭的老年人,胸壁薄弱,气胸发生机率增加,进针勿深,应格外警惕气胸的发生。
2.2 超声引导下阻滞法(Ultrasound-guided Block)[6]体位、穿刺部位、穿刺方法同直接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点在于超声引导下可清楚识别软组织、血管、神经及注入间隙的液体,免受射线照射。
图2、3示正常超声下的肋间隙。
图1示针的具体位置,小心进入肋间隙。
因为穿刺所用针尖较细且穿刺过程中针尖位置只能通过组织的运动来间接看到。
当针尖位置到达肋间肌外侧时可以注入0.1-0.2ml液体确认针尖的位置。
图4示在肋间肌外侧注入0.5ml局麻药后表现,示进针位置太浅。
图5示在继续进针2mm后再次注入1.5ml局麻药后表现。
2.3胸膜外阻滞(Extrapleural Block) [7-9] (图6)此法一般在手术结束关胸前, 在手术切口平面上方2 个肋, 距椎旁约3-4cm 处切开壁层胸膜并向下浅行剥离, 形成一个跨越切口平面上下各两个肋间, 开口向上的壁层胸膜和胸壁之间的纵行“口袋”, 置入无菌多微孔硬膜外导管。
袋口以细线荷包缝合松松打结固定,导管的另一端随胸腔引流管穿出胸廓连接微量泵。
用药种类、浓度、剂量各家报道不一,大部分选用0.5%布比卡因[7、9],也有0.25%布比卡因[8]、1%利多卡因[9]、1%利诺卡因[8],输注速度一般为5-7ml/h(0.1ml/kg/h)[7-9]。
此法一般选在距椎旁3-4cm处,因此处无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也较薄弱,麻药也易渗透胸内筋膜而阻滞肋间神经,此外,保持壁层胸膜完整性,以免麻药渗透入胸腔而影响效果。
2.4胸膜间阻滞(Interpleural Block)[10]手术结束前,患者取侧卧位,在第8肋间隙后正中线旁开8-10cm处,持带有斜面的16G Tuohy穿刺针在下一肋骨上缘进针,使切口最上缘与皮肤呈300-400角度,当针尖穿过肋间膜时接上无菌玻璃注射器,继续进针突破壁层胸膜时,由于胸膜腔负压作用,针栓向前推进一段距离,将注射器取下,置入硬膜外导管(图7),回吸无血、无气可注药。
导管可直接缝至皮肤上或通过皮下隧道固定。
判断针尖是否进入胸膜腔可采用悬滴法、盐水吸入法、空气吸入法等,所有这些方法均基于胸膜腔负压。
阻力消失法也曾用于判断是否进入胸膜腔,但可能出现并发症和存在较高危险,因为阻力在肋间隙、胸膜腔、肺三处均可消失,因而气胸发生率增加。
注药可采取间断给药和持续给药,间断给药可每隔至少6h给予0.5%布比卡因20ml,持续给药[11]速度为0.5-1.0ml/kg/h0.25%或0.5%布比卡因,负荷剂量为20ml0.5%布比卡因。
机制可能为局麻药经渗透通过胸膜腔、胸膜下间隙和薄弱的肌肉而浸润肋间神经,从而使其得到阻滞[12]。
2.5冷止痛法(Cryoanalgesia) [13]指将肋间神经分离后,在-600冷冻30-45秒使神经髓鞘受损,阻断其传导而轴突未受损,因而其功能可在神经髓鞘再生后恢复,作用维持时间1-3个月。
2.6射频消融术(R adiofrequency)基本操作同直接法,在穿刺针接近含肋间神经、血管的肋沟时,应用2V 50Hz 的射频针进行三重感觉刺激,只要位置准确,患者应该感觉肋间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如果刺激方式确定,加热至40-450C持续5min,或49-600C持续90秒进行射频消融。
2.7其它国内应用化学性药物进行肋间神经阻滞应用较多,因为应用神经损毁药会引起神经瘤、末梢神经炎、加重组织损伤、加重疼痛、引起皮肤、软组织和粘膜的坏死等,因此国外应用较少。
国外一般用5%利多卡因或丁卡因溶于10%葡萄糖中代替神经损毁药,其机理为高浓度局麻药会引起神经内膜水肿,施旺细胞华勒变性,轴突营养不良等[15-17]。
应用5%利多卡因进行阻滞未发现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在病理学方面改变,因而可替代神经破坏药。
3.临床应用[3、4]3.1手术适应症一般小手术如胸腹部、乳腺小手术、体外碎石、心脏起搏器造口、胸腔造口等,此外还可作为胸腹部大手术的辅助麻醉。
3.2非手术适应症肋骨、肋软骨、胸骨骨折的疼痛治疗;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疼痛、胸膜炎疼痛、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痛的治疗;胸腹部手术后常规镇痛方法;缓解急性疼痛如在等待药物、手术等起效时的肋骨骨折、急性带状疱疹痛、癌性疼痛等;鉴别腹痛是来自内脏或腹壁;损毁性治疗一般用于癌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顽固性疼痛。
肋间神经阻滞基本无禁忌症,但对于年老体弱、患有消耗性疾病、急性感染期、免疫力低下、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等患者实施阻滞时一定要权衡利弊,严格计算药物浓度、剂量,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4.并发症及预防治疗4.1气胸气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8],无症状型气胸发生率在0.42%[19],气胸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等,可通过吸氧、抽气、放置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措施来治疗。
其主要原因为进针过深,因此必须控制进针深度,进针时嘱病人屏气,对于小儿和不合作者可适量应用镇静药。
4.2药物中毒不同的阻滞方法,药物中毒的几率不一。
胸膜外阻滞,布比卡因的全身毒性发生率为0.8%[7-9]。
胸膜间阻滞发生率为2.1%[20]。
局麻药之间毒性大小不一,普鲁卡因毒性最低,布币卡因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