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合集下载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素材,通过摄影、录音等技术手段进行记录和再现的影视作品。

在纪录片中,纪实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镜头语言、叙事方式、剪辑技巧等方面的运用,使得影片在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本文将从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入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而纪实美学恰恰是表现这种真实性的一种手段。

通过纪实美学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于真实事件的忠实记录和再现,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在纪实美学的指导下,纪录片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形式,而是将真实事件与艺术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观影体验。

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表现方式非常多样。

首先是镜头语言。

纪录片通过不同的镜头、拍摄角度和构图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了生动的再现。

通过运用特写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通过运用远景镜头,可以让观众对于影片中的环境和背景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是叙事方式。

纪录片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将一系列真实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通过运用叙述、解说、对白等手法,导演可以将观众带入到影片中,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后是剪辑技巧。

纪录片的剪辑非常重要,它可以通过剪接、画面处理等手段,对影片的结构和节奏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体现方式也包括了一定的独特性。

由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些纪录片导演更倾向于采用一种较为客观的手法,将真实事件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观众。

而另一些导演则更加注重对于纪实事件的观察和感悟,通过运用一些主观的表达手法,表现出对于真实事件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点。

这种独特性使得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体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面貌,不同导演的不同创作风格也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实美学首先体现在主题选择上。

纪录片通常以真实事件或现象为主题,通过对社会、历史、人物等真实情境的记录和反映,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

主题选择的多样性使得纪录片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传递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现实感。

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纪录片导演的思考和探索,他们通过对真实世界的挖掘和观察,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的主题,使得纪录片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叙事手法是纪实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通过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导演对所拍摄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直观性的展示,将相机对准真实事件的记录下来,不加剪辑和干预;还有个人观点的展示,导演通过自己的视角对事件进行解读和诠释;还有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如对焦叙事、交叉叙事、跳跃叙事等,通过将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元素进行组合和拼接,来展现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不同的叙事手法使得纪录片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风格,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影像美学是纪实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纪录片在影像的使用上通常力求真实、自然,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摄影和拍摄,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的视觉感受。

纪录片摄影师常常运用各种摄影手法和角度,如大景、特写、旁路、逆光等,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和特征,同时还通过色彩、光线、构图等要素的运用,对影像进行加工和处理,以达到艺术化的效果。

影像美学的运用使得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赋予观众强烈的观赏感。

声音美学是纪实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通过声音的运用,来增强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再现。

声音的运用不仅包括对事件的实地音效的捕捉和运用,还包括对背景音乐、音效的加工和使用。

背景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使得纪录片具有更加真实和感人的感染力,同时也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声音美学的运用使得纪录片具有多重感官的刺激,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纪实美学是纪录片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主题选择、叙事手法、影像美学和声音美学等方面。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摄影是纪录片展现真实美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纪录片摄影的真实性是其与其他影视艺术形式的根本区别。

摄影师在纪录片拍摄中经常要面对现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及时捕捉到现实中的精彩瞬间和真实情感。

《地球脉动》系列纪录片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植物的镜头成为了经典之作。

通过高清摄影技术和精妙的镜头调度,观众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与自然产生情感共鸣。

摄影还能够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盲井》这部纪录片中,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到被困地下的矿工们面临生死考验时的恐惧和绝望,观众能够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感受到生死存亡的紧张氛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音乐也是纪录片展现真实美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在纪录片中不仅可以加强画面的情感表达,还能够强调影像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惊涛骇浪》这部纪录片运用了悦耳的音乐来烘托片中海上航行的壮丽景象,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大海的澎湃和浩瀚,倍加激发出情感共鸣。

音乐还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和音调来引导观众的情绪,使得观众更加全情投入地参与到影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

《穿越世界的音乐》系列纪录片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来表达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观众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叙事结构是纪录片展现真实美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纪录片通常以故事叙事的方式来展现真实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叙事结构的安排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以极其简洁而强烈的叙事节奏,展现了一个被困在集中营中的犹太女孩的生存和求生的故事,观众在此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苦难和挣扎,产生强烈的历史共鸣。

纪录片还可以通过叙事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中国合伙人》这部纪录片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一群中国企业家的奋斗史,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创业者的艰辛和付出,产生强烈的社会共鸣。

诗意纪录片美学思维

诗意纪录片美学思维

诗意纪录片美学思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创新,而诗意纪录片则是其中一种最具有艺术美感的表现方式。

在诗意纪录片中,导演运用诗意化的叙述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的景象和人物转化为诗意化的形象,通过音乐、画面、文字等多种元素的融合,让观众在感性的层面上领悟到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层次信息。

在诗意纪录片中,摄影、音乐、文字等各种元素被视为平等的艺术手段,它们的融合与运用,不仅展现了导演对于艺术的理解,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感官体验。

比如,一段音乐与图像相结合的镜头,可以让观众在无声的画面中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一段文字与画面相结合的镜头,则可以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激起共鸣与思考。

除此之外,诗意纪录片也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人类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它不仅记录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人物,更是通过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人类在面对生命、自然、人生等问题时的感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诗意纪录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的思考与探索。

因此,诗意纪录片美学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创作方式,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富有人文关怀和审美意义的影像阅读体验。

- 1 -。

析议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析议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析议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作者:卢志军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9期电视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手法,真实地纪录人类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的一种完整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

在当今娱乐之风甚嚣尘上的情况下中国的纪录片却一如既往地秉承不媚俗、不趋炎、独立思考、真实纪录的传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品格,不断探索时代语境下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推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

给人以思考、震撼和美的感受。

纪录的品质构成是多元的。

其中的美学的元素是最具价值而且是值得深入探讨发掘的。

纪录片的美学特征是纪录片在对外部世界的具体观照与创作者具体创造性处理的结合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是纪录片在现实性与艺术性之间不断选择和平衡的结果。

“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

”这是国际上关于纪录片的美学观念。

近年来,我们国内在加强国际纪录片交流与自身探索的基础上,已经明确纪录片需要基本的美学精神。

在近几年的国际纪录片观摩研讨会上,与会者就提出,“纪录片需要用美学观照创作”,把多种文化融入纪录片创作,使中国的纪录片更具有美学价值。

纪录片有着自己多维度、多层次的特征表现,如传播特征、文化特征、媒介特征、美学特征等等。

其中,美学特征是侧重于将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艺术审美观照的重要特征系列。

纪录片属于非虚构影片,它自身的美学特征与虚构影片的基本立足点不同。

虚构艺术表现的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纪录片表现的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通过对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的展示来传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这就使纪录片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纪录片美学的基本立足点处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交互作用的“临界点”上,完成着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为真实美、发现美、即兴美、过程美、人文美和思辨美。

一、纪录片真实美纪录片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纪录真实,它是纪录片赖以存在的美学基础。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素材的影视作品,通过镜头记录和呈现生活中的真实瞬间,以展现人类生活与人文景观的影视作品。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是对纪录片中所展现出来的美与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艺术魅力,也可以帮助导演和制作人更好地把握影视作品的美学元素,提高作品的艺术品质和观赏性。

本文将对纪录片的纪实美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在影视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方式,凭借真实的素材和场景,展现出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文的思考和关注。

而纪实美学正是纪录片所具备的艺术美感和唯美表现力,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以及精准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将真实的生活事件和人文景观以艺术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和感染力,引发观众对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在影视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纪实美学里,镜头是至关重要的。

纪录片的美学要通过镜头语言来对现实进行再现,并通过镜头的构图、运动、色彩、光影等方面来展现美学。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导演需要选择合适的镜头语言来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构图要合理,主体和背景的关系要和谐;运动要自然,不能过分刻意;色彩要有层次,不能单调;光影要恰到好处,不能刺眼。

通过合理运用镜头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现出纪录片的纪实美学。

剪辑也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纪录片的美学要通过剪辑手法来呈现出来,剪辑对于纪录片的整体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剪辑需要合理组织素材,使其更加具有连贯性和节奏感;还需要注意节奏感和情感的把控,不能过于平淡和单调,也不能过于激烈和夸张。

通过合理运用剪辑手法,可以更好地展现出纪录片的纪实美学。

声音也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开播大片《美丽中国》首登屏幕就博得一片喝彩之声,它那宏观的架构,中国韵味十足的故事,加之那美丽大气的镜头画面征服了观众,使之震撼,使之情不自禁地产生要去亲近她,触摸她及马上出发的跃动。

这种跃动是《美丽中国》影片中的大美所引发的,美的画面就像鼓点一样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

一位湖北网友是这样说的:“太好了!可惜只收看了两天就收不到了,我特喜欢《美丽中国》,在那可以收看的两天里,我总是叫我儿子和我一起看。

”山东网友说:“这是中国拍的还是BBC拍的,太好了!”这些对美的需求和向往,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作为央视品牌栏目《走遍中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观摩和研讨,探讨其叙事故事的方法,切磋影片镜头的拍摄技巧。

面对《美丽中国》引起美学特征的讨论,我也被其故事感动,被其画面吸引,被其美学理念所叹服,结合自己数年来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尝试和感悟,也引发了自己怎样用美学的方法指导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什么叫做美,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纪录片对美的承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真实故事的记录美,也需要摄影艺术的造型美,还不能缺少声音效果的听觉美。

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

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的纪录片,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

纪录片在发展成长的轨迹中,曾出现过多种艺术流派,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直接流、真理流等等。

这些流派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影视美学史上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是对影视审美艺术潜能的创造,尤其是在审美形式感的试验和探索上,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创作思维和审美造型语言的发展。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试论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美学特征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试论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美学特征
醒 了人 们对美的渴望 ,对纪 录片的 需求。它的成功得 益于蒙太奇语言的运 用,道 出 了人 与 自然 、 与动 物 、 与 天 地 万物 和 谐 共 处 天人 合 一 的 意境 ;得 益 于特 写 、 人 人 近景 、中景 、远景的镜头景别 画面的变化 ,造就 了观 众不 同的视 觉空间感受。
的追 求是相通 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 的基础 。纪录 片的美是 多样性 的,表
现 形态 也 是 干 差 万 别 的 ,是 需 要 用 心
审美同社 会、人性 、哲学思考融合在 基说 的 “ 美是 生 活 ” ,生 活 是 美存 在 起。
纪 录 片在 发 展 成 长 的轨 迹 中 , 曾 出现 过 多种 艺 术流 派 ,纯 自然 主 义 、
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电视 纪 录 片有 中国特色的纪录片 , 走 向世界 ,记 载 了纪录 片人 从制 作 模 式 、 文化 形 态 、美 学 特 质 、 价值 观
彩之声 ,它那宏观的架构 ,中国韵味 该 是 多 方面 的 ,不 仅 需 要 真 实 故 事 的
记录美 ,也 需要摄影艺术 的造型美 ,
片是 电影 家族 中 的一 个 品 种 , 文 学 、 是 绘 画 、音 乐等 艺术 和 声 、光 、 电、 色
画面征服 了观众 ,使之震撼 ,使 之情 还 不能缺 少声音效果 的听觉美。纪录 再到具有华夏文化精髓的主流纪录 片
的综 合载体 。作 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 建构 的成 长 壮 大 的过 程 。 虽 然 中国 的 的纪 录片 , 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 纪录 片和西 方的纪录 片在叙事时空的 介入和 干预社会生活 ,成 为再现历史 思维 方式 上 存 在 着 差 别 ,但 人 类 对 美 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把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开播大片《美丽中国》首登屏幕就博得一片喝彩之声,它那宏观的架构,中国韵味十足的故事,加之那美丽大气的镜头画面征服了观众,使之震撼,使之情不自禁地产生要去亲近她,触摸她及马上出发的跃动。

这种跃动是《美丽中国》影片中的大美所引发的,美的画面就像鼓点一样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

一位湖北网友是这样说的:“太好了!可惜只收看了两天就收不到了,我特喜欢《美丽中国》,在那可以收看的两天里,我总是叫我儿子和我一起看。

”山东网友说:“这是中国拍的还是BBC拍的,太好了!”这些对美的需求和向往,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作为央视品牌栏目《走遍中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观摩和研讨,探讨其叙事故事的方法,切磋影片镜头的拍摄技巧。

面对《美丽中国》引起美学特征的讨论,我也被其故事感动,被其画面吸引,被其美学理念所叹服,结合自己数年来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尝试和感悟,也引发了自己怎样用美学的方法指导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什么叫做美,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纪录片对美的承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真实故事的记录美,也需要摄影艺术的造型美,还不能缺少声音效果的听觉美。

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

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的纪录片,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

纪录片在发展成长的轨迹中,曾出现过多种艺术流派,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直接流、真理流等等。

这些流派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影视美学史上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是对影视审美艺术潜能的创造,尤其是在审美形式感的试验和探索上,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创作思维和审美造型语言的发展。

二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有才华的影视艺术家,引领着纪录片的创作思潮。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不同时期出现了风格迥异作品。

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到《龙脊》、《最后的山神》,再到《大国崛起》、《森林之歌》、《故宫》,直至《美丽中国》的出现,大致标志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电视纪录片走过的发展之路。

从开始的合拍热,到独立制作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再到具有华夏文化精髓的主流纪录片走向世界,记载了纪录片人从制作模式、文化形态、美学特质、价值观建构的成长壮大的过程。

虽然中国的纪录片和西方的纪录片在叙事时空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存在的基础。

纪录片的美是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发现的。

以中国影视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短短的六集,就将美丽中国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人文,从动物到植物,用镜头把孕育华夏民族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融会交织在一起。

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

摄影机摆脱了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们去注意,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

”其实美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也许忙碌的我们从没有静下心来,细心地去观察我们身边的生活。

《美丽中国》的主创们则在拍摄时充分地利用了镜头的特性,用镜头的眼睛去发现美,寻觅美,捕捉美,将真实美丽的社会存在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美丽可感的视觉形象,唤醒人们对美的渴望,对纪录片的需求。

纪录片的魅力主要表现在蒙太奇镜头语言的运用上。

蒙太奇并非只是影视镜头简单的推、拉、摇、移,重要的是运用美学理念组合出最佳的蒙太奇镜头画面语言。

爱森斯坦说:“蒙太奇是一种思想”,是“最大限度的激动人心,充满感情的叙述”。

影视是如何运用蒙太奇镜头语言来组织结构时空,用蒙太奇镜头语言叙述故事,用蒙太奇镜头语言表达情感冲突的呢?经典的蒙太奇范例很多,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就是在给人们带来震撼的同时,更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迪的蒙太奇的设计。

敖德萨阶梯大屠杀开始了,水兵的起义也开始了,标志沙皇与人民的冲突以最高形式的战争爆发了。

狰狞的士兵面孔,老妇人流血的眼睛,枪管上闪着寒光的刺刀,“波将金号”上的大炮轰鸣,剧院门前的狮子,一个画面沉睡着,又一个画面苏醒了,再一个画面好像站起来,这是不同的造型,更是导演的主观思维,让人们去思考,将剧情推向高潮。

蒙太奇的最终解读就是人民开始觉醒,勇敢地奋起革命。

这就是蒙太奇富于内涵隐喻的组接,给予观众的审美理解和形象感受。

蒙太奇作为影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之一,充分照顾了观者的理解能力,在蒙太奇语言联想和跳跃形式的剪接中,组合出最佳的蒙太奇画面语言的美学韵律,人们能够深刻理解创作者的画面意图,省去了叙事的赘述,增加了画面语言的内涵,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

纪录片《美丽中国》之所以博得人们青睐的奥秘,就在于它成功地运用了蒙太奇语言,真实客观地道出了美丽中国的天人合一,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天地万物相辅相承和谐共处的故事。

在第一集《锦绣华南》中,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漓江的鱼火,小船上的渔民驱赶鸬鹚捕鱼的剪影,晚霞伴随着幻影如画的山水,将华南喀斯特地貌的美景表现得美轮美奂。

紧接着讲述了早春伊始,万物复苏,元阳梯田的主人们等待燕子的到来开始播种的故事。

影片中水下摄影的应用,将人们带入了水中的世界,让鸬鹚在水中捕鱼的过程真切地传达给观众;长焦镜头将水鸟捕食的过程记录得清清楚楚,鸟儿尖尖的嘴巴竟吞下了诺大的青蛙,让人惊叹不已;高清晰度的画面构图精美,用光讲究,将元阳千年梯田拍得如诗如画;传统的农耕方式,人与动植物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出了原生态农耕文明的记忆。

影片中老人对燕子的期待,在窗前吸着烟,听着春雨、鸟鸣、蛙叫的天籁之音,仿佛整个大自然都在热烈拥抱着勤劳的人们,预示着丰收的前景。

这些蒙太奇镜头画面语言内涵丰富,将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之美呈现给人们,给人以审美的想象和体味,使观众审美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蒙太奇镜头画面还具有写实与写意的功能,面对不同的记录对象,采取不同的记录方法。

写实与写意本来源于绘画术语,摄影将其移植过来,体现出美学特征在影视摄影中的应用。

写实,即用镜头真实客观地记录社会生活,直观地反映现实可感的社会现象,是纪录片摄影的基本功能。

写意,即把镜头真实的记录转化为间接的艺术真实,以典型化的方式塑造社会形象。

影片《美丽中国》让人更集中地体味到了写实与写意镜头画面的美学特征,如在大山洞穴里原生态山民的生活方式,孩子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在洞穴中上课,上课时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课间孩子们的体育活动,写实的镜头将大山深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场景真实直白地告诉给观众,还有那如同蜘蛛侠般行走在悬崖峭壁间的汉子,镜头慢慢拉开,将那汉子融入苍茫的大山丛林之中,影片用写意的手法象征了山民的坚韧和大山的壮美。

写意的拍摄手法就是通过寓意深刻的镜头画面激发观众的联想,利用拍摄时的光线、色彩、景物、画面构图,激发刺激观众产生个性的联想,比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也可以比作新生命的诞生……在上面这段影片中,原生态真实的生活纪录场景,内蕴深刻意味深长,美的视觉形象使观众享受到审美的愉悦,体味到了山民真实的原生态生活状况,使人产生无限遐想,也引起社会的关注。

如果你再去探秘的话,如今那里状况已经变了样,小学已从山洞中搬出,而山洞则开发成旅游景点……可以说这也是纪录片介入生活和干预生活的一个范例。

纪录片的节奏是由镜头的运动变化造成的,节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欣赏情绪的波动。

纪录片在时空上的表现是由动与静、快与慢、长与短多种多样节奏的镜头画面组成的。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指出:“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

”节奏意味着变化,摄影镜头画面轻重缓急的运动,景别不同的画面组合,是构成影片节奏的直接因素。

景别画面的节奏实际上就是纪录片生理和心理视觉的时空表现。

在影片《美丽中国》中,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的镜头景别画面变化,造成了观众不同的视觉空间感受。

传统的镜头景别理论认为,远景是在较远的距离上拍摄,着重交代的是环境的气势。

中景是在较近的距离上拍摄,重点交代具体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清楚地表现对象的主要部分。

近景是在更近的距离上对人物或景物局部的拍摄,能使观众看清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细节。

特写是将人或物集中到很微距、微观的重点部位来突出表现。

纪录片每个景别镜头画面都有其表达的定义和定位点,所以镜头景别画面的组接要符合人生理与心理的美学节奏。

远景、全景镜头景别的画面语言传达,一般来讲节奏是比较平稳舒缓的,这样会给观众留下欣赏的时间,使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兴趣点得到延伸。

《美丽中国》第三集《神奇高原》,用美的节奏把观众带到了那片神奇的土地上。

这一集以神秘辽阔的青藏高原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与野生动物在这片神奇高原上生活的故事。

为了展现青藏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采用了航拍和超广角摄影,移动或固定镜头画面动静结合,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加辽阔无垠、大气磅礴。

珍奇的野生动物行走在雪山草原之间,让人一览无余,观看时赏心悦目,韵味深长。

当表现近景、特写镜头画面时,节奏明显加快,画面的信息量增加,在展示人物事件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中,镜头画面不断更替,形成逐步递进的节奏,如到拉萨朝圣的藏族同胞,不同的面孔中透露出一样虔诚的神态,紫红色的脸膛也表露出高原民族的坚韧。

动物的活动张弛有度,节奏的变化起到了渲染主题、增强气氛的作用。

如果没有镜头景别的变化,影片一成不变地讲述人与动物的活动,就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观看时就会很累。

纪录片如同音乐的旋律一样,每首乐曲都有高、中、低音不同音阶的变化,这样才能演奏出激昂舒缓、清新淡雅、优美动听的乐章。

纪录片《美丽中国》就是通过不同镜头的组合,将中国独特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融汇在镜头画面的节奏之中,使叙事故事主题的情节承转契合,潮起潮落,激动人心;将中国的大美传达给观众,让人们在美的节奏中积蓄情感,净化心灵,从内心发出“我爱你中国”的呼唤。

纪录片需要美,纪录片的制作需要美学理论的指导,在当今多元文化开放并举的时代,我们要从各种艺术中吸取营养,丰富纪录片的创作过程,用我们的镜头发现美的生活,记录美的生活,承载起纪录片人的心愿,成为展示真实中国悠远历史和美好现实的记录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