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化_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_潘泽泉
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第27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7No.2 2021年3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S)Mar. 2021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21.02.014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潘泽泉,辛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要: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能够破解社区治理困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面对空间行政化、治理碎片化、党建悬浮化等社区治理困境,社区党建能够推动社区公共性建构、服务性供给与邻里空间打造;党组织网络治理能够推动社区社会网络重构、社会资本培育与治理效能提升;党建动员能够推动社区耦合式发展、协同治理与协商共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党整合社会”的社区实践,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社区治理;党组织建设;中国实践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3104(2021)02−0153−11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联系我国广大群众的桥梁。
政党如何整合社会,基层党组织如何引领中国基层社区治理,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国家关于基层党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基层党建和基层社区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政党整合社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有利于实现政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本研究基于政党整合社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境况,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发展的实践经验,重新思考如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考虑中国基层党组织整合基层社会的制度环境、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重新检视如何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现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空间转向,即叙事学研究从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转变。
随着人文地理学、空间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叙事学的空间转向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首先介绍叙事学的发展历程,然后阐述空间转向的背景和动因,接着分析空间转向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探讨空间转向对叙事学研究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通过对叙事学空间转向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的空间构造和空间意义,从而深化对叙事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背景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不同侧重。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叙事的时间维度,即事件的先后顺序、时间的长短以及时间的节奏等,对于叙事空间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和地理学等学科的兴起,叙事学研究的视野逐渐从时间转向了空间。
这一转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传统的叙事时间和线性结构提出了质疑,强调非线性、碎片化和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使得叙事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空间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亨利·列斐伏尔和爱德华·索亚等人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将空间视为一种社会产物和权力的载体,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地理学的空间转向也为叙事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地理学家强调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使得叙事空间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在这一背景下,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不仅是对传统叙事学研究的补充和拓展,更是对叙事时间和空间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它不再将空间视为单纯的背景或场景,而是将其视为与叙事时间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元素,通过空间来揭示叙事的主题、意义和结构。
因此,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不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空间转向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元素在叙事作品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24年空间叙事学》范文

《空间叙事学》篇一一、引言空间叙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融合了文学、艺术、哲学和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以空间为载体,以叙事为手段,探索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在叙事中的构建和解读。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基础和运用实践,揭示其在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和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价值。
二、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基础空间叙事学强调空间在叙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研究空间的构成、功能和意义,以及空间与时间的互动关系,来揭示叙事的本质和特点。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与时间的互动关系:空间叙事学认为,空间与时间在叙事中相互影响、相互构建。
时间通过空间的变换和重组来呈现,而空间则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展现其意义。
2. 空间的构成与功能:空间的构成包括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等多个层面。
不同层面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叙事手段来呈现和解读。
3. 空间的符号性和文化性:空间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叙事中,空间可以传达文化信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
三、空间叙事学的运用实践空间叙事学在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和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描绘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等不同层面的空间,来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叙事世界。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建筑、自然景观等空间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传达文化信息等。
2. 影视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空间作为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镜头语言、场景设计、画面构图等手段来呈现和解读。
空间叙事学可以帮助影视创作者更好地运用这些手段,来构建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叙事世界。
3. 城市文化研究: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空间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方面,来解读城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概述《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自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理论研究领域内日益凸显的空间化趋势,及其对传统社会分析框架的重要拓展与革新。
社会空间转向,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深刻思想变革,不仅反映了学者们对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多元性认识的深化,更标志着学术界对于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学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整合。
文章首先从历史脉络出发,梳理空间转向的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特别关注哈维、列斐伏尔、索亚等关键理论家的思想贡献。
这些理论家通过对空间生产、空间实践和社会空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空间在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建构以及个体经验中的核心作用。
这一部分的探讨旨在勾勒出空间转向的理论框架及其在不同学派间的交融与对话。
接着,文章将深入剖析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方法论革新。
这包括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时间优先”与“空间缺席”问题的批判,以及对如何运用多尺度分析、网络理论、流动空间等新概念与工具来丰富社会现象的空间维度理解的探讨。
通过实例解析,本文将展示空间转向如何促使研究者超越线性因果逻辑与固定边界思维,转而关注社会过程的动态网络化、流动性与地方性特征。
文章还将聚焦空间转向在若干核心社会议题上的应用与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全球化与地方性、环境正义、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案例研究旨在揭示空间转向理论如何为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新颖视角与策略启示,同时也展示其在政策制定、社区规划、社会治理等实践领域的潜在价值。
面对空间转向带来的理论挑战与机遇,文章将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
通过全方位、立体地展现空间转向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深远影响,《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文旨在激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空间性本质进行更为敏锐且深刻的思考,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共同探索社会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分恶慧拦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程锡麟等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问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问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空问形式;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1一0025—11程锡麟(1947一),男,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成都610064)本文是四川大学英文系博士课程“叙事空间理论”研讨班的集体成果,除了笔者之外,参与本文写作的博士生有:王安、孙薇、王欣、张新军、秦苏珏、李权文。
长时期里,多数批评理论著作都有着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先就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做一简要介绍,然后将依据国外的相关论著着重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基本观点分别加以梳理、概述。
一、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前期论著和学术背景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在《西旺尼评论》上发表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文。
此文结合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讨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中的空间形式问题。
此文的基本观点是: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包括T.S.艾略特、庞德、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是“空间的”,它们用“同在性”取代“顺序”。
现代主义的作家“试图让读者在时间上的一瞬间从空间上而不是从顺序上理解他们的作品”【1】‘嘲’。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1、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叙事理论,作为研究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古至今,叙事理论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古典修辞学时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修辞技巧和说服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手段来影响听众或读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叙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后来的叙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叙事理论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普罗普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普适性模式,如“功能”和“行动元”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理论对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生成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随着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野。
文学批评家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叙事话语”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核心问题。
同时,文化研究学者如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话语的分析,将叙事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叙事在构建社会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叙事空间理论强调叙事文本中的空间元素和空间结构对叙事意义生成的重要影响。
这一转向不仅拓宽了叙事理论的研究领域,也为文学、电影、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以及空间转向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理论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对叙事的理解,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文学批评、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的意义与影响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空间转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叙事的基本结构。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空间叙事学(Spatial Narratology)是一个涉及空间与叙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
它的出现与人们对于空间和位置在叙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有着密切关系。
空间与叙事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文学、影视、建筑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讨论。
本文将从空间概念、叙事理论与空间叙事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探寻空间叙事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空间概念与叙事理论在理论层面上,空间与叙事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构建的关系。
空间既是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叙事也能够赋予空间以意义。
空间的不同构成方式和形态对于叙事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叙事提供背景、舞台和场景等等。
空间的概念是多元和复杂的,它可以是地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等等。
不同的叙事方式和目的可能要求不同类型的空间。
如同心理学家谢丽尔·赫克(Cheryl Herr)所言,心理空间可以提供给叙事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也能够让叙事更贴近于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叙事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空间叙事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疆域理论(Territoriality Theory)认为,人的行动与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空间的界定和控制,人们可以将空间变成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并通过空间的限制和扩展来激发叙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能动性理论(Agency Theory)也将空间视为一种能动的实体,它能够与人物互动,对叙事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二、空间叙事的意义与方法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空间能够赋予叙事以情感和感知的维度。
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与情感经验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叙事的理解和接受。
空间作为一种情感载体,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叙事内容。
其次,空间叙事还能够为叙事赋予特定的主题和意义。
不同的空间布局与组织方式可能会突出不同的主题,例如,城市空间可能与现代生活的匆忙和冷漠相联系,乡村空间则可能与宁静和传统价值观相关。
通过对于空间的设计与控制,叙事者能够创造出独特而深刻的叙事体验。
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转向”问题——兼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差异性

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转向”问题 ———兼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差异性◎侯耀文 沈江平内容提要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问题直接导源于20世纪中叶的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时空论争,其实质是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结构主义对存在主义的时间性霸权反抗的影响下,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空间性研究的彰显。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时空观,它的历史范畴是包含着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过程,它从未也不可能会发生“空间转向”。
一些学者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实际上只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维度的深化研究。
“空间转向”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历史主义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的历史产物。
在学术界空间研究日渐繁荣的形势下,厘清“空间转向”的一些基础性、源头性和方向性问题,对深化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空间转向 时间性 空间性〔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59-07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空间的研究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热点。
在所谓“空间转向”的影响下,不仅伦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都争相把空间研究引入自己的学术领地,就连马克思主义领域内一些学者,都在为发生空间转向激奋不已,动辄宣称马克思主义“空间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
不可置否,空间的深化研究对学科发展和学术领地开辟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然而,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空间转向”的发生背景和理论实质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还不太清晰,相关的研究也十分有限。
在没有澄清“空间转向”的理论实质和真实意图的情况下,就宣称某某理论发生了“空间转向”,这不是科学的学术态度。
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空间转向”的思想史背景和发生学逻辑的考察,来说明“空间转向”的理论实质和真实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对历史唯物主义到底有没有发生过“空间转向”做出科学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作为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 应该如 何理解? 空间的演绎路径和论证逻辑如何? 是寄 居于源于经验世界的空间实证知识的谋划, 还是 迷思于本体性观念的哲学逻辑演绎? 这是浸淫社 会科学实践已久的现代知识的普遍症状和理论困 境。本文思路在于: 经由空间在认识论上的批判, 经由空间理论的构成性要素和理论的演绎逻辑, 检视不同的社会理论如何处理空间形式与社会构
约翰#伯杰则提出一种明确的空间化叙事, 作 者认为现代传播手段的范围、现代权力的规模、经 济的不平衡发展、剥削的规模等事实, / 牵涉到一 种地理的投射, 而不是历史的投射; 是空间, 而不 是时 间使 我们 无 法 看见 各 种 结 果0 。 在 涉及 到 一 种明确的历史构造和历史投射的同时, 还必须涉 及一种明确的地理构造和地理投射, 以重新实现
/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空间, 将我们从自身中抽 取出来 ,,这种空间撕抓和噬咬着我们, 这是一 个异质性的空间, 这是一个可以安置各种个体和 事物的空间0, » 福柯对于空间的创 造性解释在 于揭示了一种关于异 位的异质性和 关系性的空 间, 以及对于空间、知识和权力的社会学考察, 福 柯走的是一条整合性的路径, 而不是一种解构性 的路径, 在对话语现实的空间化描述以及对权力 的相关效应的解释性说明的同时, 仍然抓住时间 和历史不放。意识到人类在根本上是空间性的存 在者, 人类总是忙于空间与场所、疆域与区域、环 境与居所的生产, 这里包括/ 生产的空间性过程0 或/ 制造地理的过程0, 因此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 期出现了跨学科的空间转向。
后现代地理学不仅成为经验性考察的一个聚 焦点( 关注政治实践中的空间形式) , 而且从本体 论的角度, 从抽象层面对空间进行重新解构和重 构, 涉及一种空间的本体论的抗争, 以期恢复对存 在和人类意识进行有意义并基于存在的空间化, 建构一种社会本体论, 包括对/ 空间物化0传统观 念的检视, 批判地说那是一种表面物质性的短视, 同时也是对作为/ 透明幻想0空间( 即纯粹思维过 程和表征) 的超越, / 这种本体论的空间使人类主 体永远处于一种具有塑造能力的地理位置, 并激 发对认识论、理论构建以及经验分析进行一种激 进的 重新 概念化 的需 要0 。º
º Michael, Dear, 2000, p. 4. » 爱德华# W. 苏 贾( 索 亚) , 2004, 5 后现 代地 理学: 重申批判 社会 学 理论 的 空间6, 北 京: 商 务 印 书馆, 第 16 页。
5国外社会科学6二 o o 七年第四期
历史想象的逻辑优先, / 历史创造0和富有生气的 / 历史想象0成为一种/ 认识论在场0, 历史决定论 成功地对空间进行堵塞、贬低和去政治化, 空间成 为批判社会话语的一个对象, 空间实践的可能性 更是销声匿迹, 正如福柯所言: / 19 世纪沉湎于时 间和历史, 空间被当做是死亡的、刻板的、非辩证 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 时间是丰富的、多产的、 有生命力的、辩证的0, / 空间遭到贬值, 因为它站 在阐 释、分 析、概 念、死 亡、固 定 还 有 惰 性的 一 面0, ¹ 可以发 现, 从知识史 的视角看, 以往对于 空间的描述和剖析充其量只能罗列空间存在者的 清单, 而绝对不可能促成/ 关于空间的知识0。
关键词 空间 新叙事 理论转向 中图分类号 K90
空间问题似乎正在形成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 新的热点, 成为研究社会的一种新的视角, 值得给 予注意。福柯( Foucault) 认为, 20 世纪预示着一个 空间时代的到来, 我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和并置 性的时代, 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更可能是一 个点与点之间的相互连接、团与团之间相互缠绕 的风格, ¹ / 后现代思想的兴起, 极大地推动了思 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
中所 起 的 作 用, 空 间 意 义 重 大 已 成 为 普 遍 共 识0。º 早期空间范畴的哲学命题和理论统辖了空 间的知识理 解, 以其哲学命题为参 照、依托和动 力, 空间构成了哲学家所关心和讨论的问题及依 靠的主要工具和手段。20 世纪后半叶, 空间研究 成为后现代显学, 对空间的理解超越了对其本体 论的探讨, 人们更加关注空间的社会实践, 关注人 们在空间中的主体性 行为和空间的 生产和再生
44
对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地理不平衡发展的语境和意 识的重构来完成一种新的叙事, 在人文地理的创 造、历史的构建和社会的构筑彼此之间进行一种 恰当的诠释平衡。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出现了一种都市社 会空间经验研究的发轫。都市经验研究的勃兴与 跨学科的空间性转向是并置的, 以列斐伏尔、爱德 华#索亚( 亦译作苏贾: Edward W. Soja) 、曼纽尔#卡 斯特利斯( Manuel Castells) 、大卫#哈维、沙朗#佐京 ( Sharon Zukin) ¼、彼得#桑德斯( Peter Saunders) 、詹 姆逊( Jamson) ½ 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空间研究 中的学术努力直接促成了近两个世纪以来有关空 间的第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向, 也为社会空间视角 的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¾ 人们在经验研究 中开始关注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维度的同质性 及相互关联性, 关注城市空间对人的意义以及创 造容纳社会生活的场所的行为, 大量学者开始对 城市空间的地理性历史进行新的描述。作为一种 结构化的存在, 城市空间既是物质空间, 同时也是 行动空间和社会空间; 既是人类行为实现的场所 和人类行为保持连续性的路径, 又是对现有社会 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维持、强化或重构的社会实 践的区域。在这里,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可重构的 结构体, 是社会建构的实践场所, 是作为工业文明 的标志和象征, 也是作为集体意识与消费行为的 表达场所, 这样, 空间维度为理解城市恐惧、公共
空间化: 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
空间化:空间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关注之前, 历 史决定论 成功地对 空间进 行堵塞、贬低 和去政 治化, 这 是一段空间沉寂的历史, 从马克思的人文地理学 到城市的政治经济学, 再到后现代地理学、都市社会空间经验 的发端, 以及随之出现的一种向日常生活实践的 社会空间的转向, 空间问 题似乎正 在形成当今 学术研究 的一 个新的热点, 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 、一种新的理论转向、一种新的叙事或有效理解社会的范式。
* 本项研究获国家 社会科 学基金 重大招 标项 目/ 国 外社会 建 设 理 论 的 比 较 研 究0 课 题 资 助 ( 项 目 编 号: 05&ZD037) ; 获南京大学中国社 会与文化 研究中 心基金 项 目资助, 特此致谢。
¹ 米歇 尔# 福 柯, 2001, / 不同 空 间 的 正 文 与 上 下 文0 , 载于包亚明, 5 后 现代 性与 地理 学的 政治6 , 上 海: 上 海教育出版社, 第 18~ 28 页。
20 世纪 70 年代, 大卫#哈维( David Harvey ) 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 资本主义历史地理学必 须成为我们理论研究的对象, 而历史地理唯物主 义则是我们探究问题的方法0, º / 每个社会形构 都建构客观的空间与时间概念, 以符合物质与社 会再生产的需求和目的, 并且根据这些概念来组 织物质实践( material pract ice) 0, » 列斐伏尔 ( H. Levebvre) 开始重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马克思主 义思想重新语境化, 并成为系统阐述空间的辩证 逻辑的开先河者, 成为后来发展对空间性进行唯 物主义解读的许多直接根源, 列菲伏尔的空间理 论是在不断探讨空间性和社会再生产以及对城市 化/ 新实践0的过程中完成的。此后, 现代地理学 开始关注城市的空间性、社会诸过程与空间形式 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立社会- 空间辩证法的多 种可能性的问题, 包括对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作更 加全球性的分析, 对第三世界的落后性与依附性、 国际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0的核心和边 缘的聚焦, 以及城镇与乡村的对立、产业资本主义 制度下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划分、资本主义积累的 地理不平衡性等, 这直接促成了一种全新的而且
造的关系, 提供一种针对空间概念与方法论操作
42
方面科学活动的演练, 重新去解读空间的理论论 述的意义和社会性根源, 重新阐述空间如何成为 认识经验世界或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新的视角。
一、空间的萌芽与发展: 历史决定论 语 境中空间的沉寂与崛起
19 世纪, 是历史决定论正 在崛起、空间观念 相对 湮 没 的 一 个 世 纪, 存 在 着 一 种 去 空 间 化 ( despat ializing) 的历史决定论, 存在着一种对历史 决定论的批判性缄默, / 批判阐释学仍然笼罩于 一种时间的-万能叙事. ( master- narrative) , 笼罩于 一种历史理性的想象0, » 历史决定论的动力来自 于一种时间的阐释性语境对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成 的随意性的处置, 来自于历史决定论的诱人逻辑, 也来自于社会存在的 时间构建和经 验的社会传 统, 即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到对诸种经验性事件的 解释和诸种特定的社会实践的阐释, 存在着一种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 在空间理论的边缘化 背后, 在一种地理学想象的沉沦和消散的进路中, 在一种被湮没或边缘化的空间想象的语境中开始 出现一种尝试性的空间化, 一种建立新的批判传 统人文地理学的努力, 这一出现滋养了一种批判 性的话语, 这种话语开始着手对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空间化, 涉及到社会空间的辩 证关系、城市在理论上的特殊性, 以及资本主义的 不平衡发展。
日益空间化的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这是将地理学 引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复兴一种空间上明 确而且激进的政治经济学, 表征一种/ 新的0城市 社会学、一种/ 新的0经济地理学、一种/ 新的0城市 政治学或一种/ 新的0规划理论。
接着, 城市的政治经济学直接进入城市的空 间问题。新马克思主义结构学派抨击新古典主义 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 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来分析城市空间发展规律。早 期的芝加哥学派更多的是描写城市空间中的普遍 性问题, 更多的是将一种理论和政治的具体性归 因于城市普遍性, 从而陷入了一种研究城市生态 学的芝加哥学派的意识形态陷阱, 这其中的普遍 性掩盖了城市中的更基本的具体特性, 即城市如 何成为结点性、空间和权力的结合体, / 城市建设 具有社会权力的工具性-在场有效性. , 城市是控 制中心, 是堡垒, 其设计是用来保护和统治, 其途 径是通过-居住地的小手法. , 通过范围、界限、监 督、分隔、社会戒律和空间区分的一种精巧的地理 学来达成的0。¼ 在这里, 空间是一个具有生成能 力和生成性源泉的母体, 是一个自我主体性的空 间, 是诸种社会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 是一 个充满节点的区域化体系, 以距离为秩序, 以互动 为存在主义场景。城市的政治经济学关注作为国 家的一种工具而得到 一种批判性审 视的城市规 划, 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再组织以为统治阶级 服务, 以利于资本积累和对危机的控制; 关注日益 全球化的空间规划过程的各种特征的征服、边缘 化和剥削, 对人造环境的操纵、对城市房租的榨 取、对地价的调节、对为集体消费服务的城市空间 的组织。城市政治经济学也不断涉及区域和国际 的空间问题, 包括对区域和国际的发展进行阐释, 包括对地理学、区域的各种不平等以及区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