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空间:解读城市文学的一个视角——关于新时期北京书写研究的断想

一百年中国文学的总主题可以说是现代性或现代化,不论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还是各党派、各主义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曲折探索,都是为了实现“老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艰难转变。
在现代化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空间的变化。
不论是半殖民地时期,上海租界咖啡馆里诞生的文化沙龙,还是民国北京皇家园林变为公园,成为新文学巨匠们的聚会之所,空间始终与百年中国文学有着深深的纠葛。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文学表征空间的激变,伴随弄堂、胡同、戏园、茶馆等旧时空间的衰败,工厂、车间、大院、火车站等新空间的诞生,文学以审美的方式给出自己的现代性应对。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全球化时代来临,新的城市空间令人应接不暇。
城市空间的革新浪潮给写作者带空间:解读城市文学的一个视角——关于新时期北京书写研究的断想张鹏禹来视觉上、情感上、伦理上的巨大冲击,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判断,他们写下一曲曲城市的欢歌或哀歌。
可以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是观察中国现代性生成最集中、最贴切的视角,而空间作为一个切入点,孕育着复杂多变、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场域。
另一方面,引入空间视角,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文学对现实世界空间、地方、地理的影响。
比如史铁生与地坛在身体与精神上的联系,虚构的福尔摩斯为何能成为爱丁堡街头的真实人物,等等。
正如福柯给空间化时代下的判语:“当今的时代或许首先是空间的时代。
我们正处在共时性(simultaneity)的时代:我们在并置(juxtaposition)的时代,远与近的时代,肩并肩的时代,离散的时代。
”在今天的语境下回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空间之变与文学之变的纠缠,显然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20世纪下半叶以降,产生了诸多研究范式的转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空间转向”。
中国学者陈丽概括说:“所谓‘空间转向’,指的就是针对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空间阐释传统的转向。
简单说来,空间转向就是空间的意义从空到满的赋义过程:空间从早期哲学里永恒不变、无形无状的容器,转变为一个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的复杂场所。
《2024年空间叙事学》范文

《空间叙事学》篇一一、引言空间叙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融合了文学、艺术、哲学和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以空间为载体,以叙事为手段,探索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在叙事中的构建和解读。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基础和运用实践,揭示其在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和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价值。
二、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基础空间叙事学强调空间在叙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研究空间的构成、功能和意义,以及空间与时间的互动关系,来揭示叙事的本质和特点。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与时间的互动关系:空间叙事学认为,空间与时间在叙事中相互影响、相互构建。
时间通过空间的变换和重组来呈现,而空间则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展现其意义。
2. 空间的构成与功能:空间的构成包括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等多个层面。
不同层面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叙事手段来呈现和解读。
3. 空间的符号性和文化性:空间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叙事中,空间可以传达文化信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
三、空间叙事学的运用实践空间叙事学在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和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描绘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等不同层面的空间,来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叙事世界。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建筑、自然景观等空间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传达文化信息等。
2. 影视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空间作为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镜头语言、场景设计、画面构图等手段来呈现和解读。
空间叙事学可以帮助影视创作者更好地运用这些手段,来构建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叙事世界。
3. 城市文化研究: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空间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方面,来解读城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分恶慧拦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程锡麟等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问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问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空问形式;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1一0025—11程锡麟(1947一),男,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成都610064)本文是四川大学英文系博士课程“叙事空间理论”研讨班的集体成果,除了笔者之外,参与本文写作的博士生有:王安、孙薇、王欣、张新军、秦苏珏、李权文。
长时期里,多数批评理论著作都有着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先就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做一简要介绍,然后将依据国外的相关论著着重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基本观点分别加以梳理、概述。
一、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前期论著和学术背景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在《西旺尼评论》上发表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文。
此文结合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讨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中的空间形式问题。
此文的基本观点是: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包括T.S.艾略特、庞德、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是“空间的”,它们用“同在性”取代“顺序”。
现代主义的作家“试图让读者在时间上的一瞬间从空间上而不是从顺序上理解他们的作品”【1】‘嘲’。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特别是对叙事空间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我们将从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空间在叙事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叙事空间理论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如何运用空间元素来构建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意义,以及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叙事空间理论在不同文学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以期对未来的叙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叙事学领域,传统的叙事理论主要关注时间、情节和人物等要素,而空间往往被视为背景或场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空间转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空间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空间不仅是叙事作品的背景,更是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关键因素。
因此,叙事空间理论应运而生,成为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向进行概述,包括空间与情节的关系、空间与人物塑造、空间与主题表达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来阐述叙事空间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将对叙事空间理论在不同文学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共性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叙事空间理论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叙事作品的空间魅力。
二、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传统的叙事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时间维度的叙事研究,即事件的顺序、节奏、时长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空间在叙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种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是叙事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首先体现在对叙事空间的重新认识上。
叙事空间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意义的重要因素。
空间在叙事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能够影响叙事的结构、节奏和氛围。
空间转向还体现在对叙事空间的多维度探索上。
除了物理空间外,叙事空间还包括心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个层面。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是一门研究空间与叙事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探讨人类如何通过空间来构建和传递故事、经验和意义。
的研究对象包括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以及社会空间。
空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它不仅包括了我们所处的地点和环境,还包括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感知。
而叙事则是人们对于经历和事件的叙述和描述。
空间与叙事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的史诗、神话和哲学中,空间被用来构建和传达故事中的场景和背景。
而现代的则更加关注空间如何影响叙事以及叙事如何赋予空间意义。
首先,空间可以被视为一个叙事的媒介。
人们通过空间中的特定场景和环境来构建故事的情境和背景。
例如,一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物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背景,帮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
同时,空间也可以通过布局和设计来影响故事的叙述方式。
一个开放、宽敞的空间可能会给人以宽广和自由的感受,而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则可能让人感到压抑和局限。
因此,空间的创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故事的叙述和情感传达。
其次,空间也可以被视为叙事的目标或主题。
人们通过对空间的建构和表达来传递自己的经验和意义。
例如,通过设计一个纪念碑或纪念馆来记录和纪念一个历史事件,通过规划一个公共广场或城市中心来表达社会团结和文化价值。
这些空间的存在和使用本身就是对特定事件或价值的叙述,它们带给人们特定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和想象。
最后,空间与叙事之间还存在互动和对话。
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不仅被空间所影响,也通过空间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例如,一座图书馆的设计和布局可以促使人们安静学习和思考,而一座娱乐场所的设计和布局则可以鼓励人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同时,人们也通过对空间的使用和改造来改变和重构叙事。
例如,当一个废弃的工业区被改造成一个艺术区时,人们通过对原有空间的重新定义和改造,为其赋予了新的叙事和意义。
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索空间和叙事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空间本身具有叙事的潜力,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通过空间来传达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意义。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1、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叙事理论,作为研究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古至今,叙事理论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古典修辞学时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修辞技巧和说服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手段来影响听众或读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叙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后来的叙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叙事理论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普罗普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普适性模式,如“功能”和“行动元”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理论对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生成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随着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野。
文学批评家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叙事话语”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核心问题。
同时,文化研究学者如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话语的分析,将叙事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叙事在构建社会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叙事空间理论强调叙事文本中的空间元素和空间结构对叙事意义生成的重要影响。
这一转向不仅拓宽了叙事理论的研究领域,也为文学、电影、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以及空间转向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理论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对叙事的理解,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文学批评、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的意义与影响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空间转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叙事的基本结构。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空间叙事学(Spatial Narratology)是一个涉及空间与叙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
它的出现与人们对于空间和位置在叙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有着密切关系。
空间与叙事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文学、影视、建筑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讨论。
本文将从空间概念、叙事理论与空间叙事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探寻空间叙事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空间概念与叙事理论在理论层面上,空间与叙事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构建的关系。
空间既是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叙事也能够赋予空间以意义。
空间的不同构成方式和形态对于叙事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叙事提供背景、舞台和场景等等。
空间的概念是多元和复杂的,它可以是地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等等。
不同的叙事方式和目的可能要求不同类型的空间。
如同心理学家谢丽尔·赫克(Cheryl Herr)所言,心理空间可以提供给叙事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也能够让叙事更贴近于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叙事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空间叙事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疆域理论(Territoriality Theory)认为,人的行动与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空间的界定和控制,人们可以将空间变成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并通过空间的限制和扩展来激发叙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能动性理论(Agency Theory)也将空间视为一种能动的实体,它能够与人物互动,对叙事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二、空间叙事的意义与方法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空间能够赋予叙事以情感和感知的维度。
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与情感经验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叙事的理解和接受。
空间作为一种情感载体,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叙事内容。
其次,空间叙事还能够为叙事赋予特定的主题和意义。
不同的空间布局与组织方式可能会突出不同的主题,例如,城市空间可能与现代生活的匆忙和冷漠相联系,乡村空间则可能与宁静和传统价值观相关。
通过对于空间的设计与控制,叙事者能够创造出独特而深刻的叙事体验。
卡夫卡《地洞》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地洞卡夫卡①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
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
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
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
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②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
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
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
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
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
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
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
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
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
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
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No.2Mar.,2013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方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
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
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
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
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
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文学叙事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3)02-0102-04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1]31,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2]15,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
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
甚至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37。
西方不仅出现了相关专著与论文集,而且权威的《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中也收录了与空间叙事相关的词条:叙事空间、空间表现形态、空间形式。
国内的文学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迅速升温,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在空间叙事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其中,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
但“作为一个概念和物理的事实,空间这一术语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唯一的定义。
”[3]164空间的意义是多维的、复杂的、动态的、辩证的,我们无法对其做出本质主义的定义,只能试图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空间的意义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西方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大致发展脉络西方历史上对空间概念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古希腊、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始终在存在的层面思考空间。
近代哲学关注的是认识论的问题,主要将空间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兴起,空间成为实证性的问题。
20世纪,时间与空间成为哲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
20世纪上半期“多数学科聚焦于时间性范畴”,后半期“哲学社会科学则呈现出整体性的‘空间转向’”。
[4]导言1空间成为理论界的核心概念,空间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时期主要探究了“虚空”和“处所”这两个空间概念,并已触及近代笛卡尔提出的“广延”概念。
当然,作为经验的虚空、处所和广延,古希腊人已经具有,只不过这三种经验未能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统一是近代的事情。
[5]57-61虚空、处所、广延这三个概念涵盖了空间的基本内涵:容纳性、范围性、方位性、参照性、秩序、层级、关系、三维等。
这是我们把握空间的起点,也是理解文学空间的基础。
以笛卡尔、牛顿、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空间观开始将空间背景化和几何化,视空间为静态永恒的背景、框架和容器[5]3-4。
近代空间观要么是理智主义的,要么是经验主义的,却都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始终限于实在与属性、实体与虚空、精神与物质、绝对与相对、主体与客体、超验与经验等问题的二元分裂。
[6]76-77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身体,并对形而上学展开清算。
但20世纪前半期主要重视时间概念,空间曾一度淡出哲学的视野。
即使是柏格森关于空间的心理学观照也未能脱离二元对立的割裂,更因其对时间的偏好而贬低空间,令空间的意义遭201*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方英(1977-),女,江西乐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英美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G12—ZX21)的最终成果。
受遮蔽。
[6]P33-38这些观点成为后来“空间转向”批判的对象,也是空间叙事研究所要超越的意义。
二、“空间转向”视阈中空间的意义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与理论界的“空间转向”是相契合的,这不仅在于发展趋势的契合性,更在于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对历史决定论与形而上学的质疑和反抗。
可以说,空间叙事研究的兴起正是“空间转向”的一部分。
因此,对空间的理解就应重视“空间转向”视阈中空间的意义,以及“空间转向”对于空间叙事研究的启发。
空间转向之后,关于空间的研究可谓流派纷呈,著述甚多,非本文所能概述,而以下三个方面对于理解文学空间叙事中的空间极为重要。
第一,空间的凸显。
在空间转向中,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和重视。
“空间转向”本身就是对19世纪以来哲学界忽视空间、重视时间之传统的反抗。
空间不再是永恒、静止的背景与框架,而成为意义丰富的前景和中心。
正如福柯所指出的:“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
……我确信,我们处在这么一刻,其中由时间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联系着不同点与点之间的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
”[7]18杰姆逊也指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心理经验及文化语言都已经让空间的范畴、而非时间的范畴支配着”。
[8]450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空间具有主题上的优先性,空间不再需要用时间来表达,时间变成了空间。
[9]61-71在众多理论家那里,空间被纳入各种理论重构,被推至思想知识领域的前沿。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福柯的“另类空间”、布尔迪厄的“空间区隔”、吉登斯的“时空分延”、德波的“景观社会”、哈维的“时空压缩”、卡斯特尔的“流动空间”、苏贾的“第三空间”等诸多理论,均从不同角度思考、阐释着空间问题。
空间已成为理解、分析和批判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维度,当代的许多问题,往往必须通过空间才能得以理解和解释。
如,列斐伏尔通过对空间生产的研究,哈维通过对资本三级循环的分析,卡斯特尔通过对集体消费问题的研究,揭示了当今资本主义矛盾的转移和化解主要依赖于空间的生产;福柯以空间为切入点,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指出现代社会操控的基本方式是权力与技术的空间化;鲍德里亚通过对类像的分析,研究了城市空间的“超空间”特性;苏贾则揭示了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具有鲜明的空间性。
正如麦克尔·迪尔所说的:“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建构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空间意义重大已成普遍共识。
”[10]84第二,空间转向之后,空间的意义成为多维的,复杂的,流动的。
“有多少种不同的尺度、方法与文化,就有多少种空间以及在空间中展开的人类活动。
”[11]导言,2列斐伏尔曾提出社会空间、政治空间、都市空间、女性空间等几十种不同的空间概念。
空间已不再是简单的时间与运动的参照物,而是与历史、文化、政治、种族、性别、权力、心理、甚至时间等多种因素紧紧地纠缠于一体。
空间已被视为叙事中可能涉及的多重因素的交织。
在空间的多维意义中,其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心理意义尤其重要,且于文学叙事研究有颇多借鉴意义。
空间的社会意义侧重于空间中的经济政治结构、权力关系、阶级阶层的矛盾冲突以及空间的意识形态性。
正如列斐伏尔指出的,空间是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空间是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表达、固化与再生产。
“只有当社会关系在空间中得以表达时,这些关系才能够存在:它们把自身投射到空间中,在空间中固化,在此过程中也就生产了空间本身。
”[10]97空间的社会意义还在于,空间是政治性的。
空间“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意识形态性的”。
[12]46-47空间通过其中介作用,将国家权力注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空间生产的规划,实现其对于不同阶层的隔离和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持。
又如福柯所言,空间与权力、知识勾连在一起,“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713-14,空间技术的运用允许了权力的有效扩张,权力的空间化有效地保证了权利的运作。
空间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有重合的地方,但侧重点不同。
文化意义侧重于空间中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往往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形态与行为方式,或某些空间元素的象征意义。
空间转向之后,将空间与文化结合起来的研究也有不少,如杰姆逊的《文化转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和哈维的《后现代的状况》。
在这些研究中,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特定的地理空间会携带特定的文化意义。
正如克朗指出的,学校的礼堂、图书馆、寝室等不同空间必然与不同的文化意义相关,这些文化意义与空间中的物质环境和学生的行为方式都有关系。
[13]5-6而某些空间中的地理景观又会被人为地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如英国的乡村住宅被“用于象征英国民族特征最本质的部分”[13]28,中世纪的花园体现着新柏拉图主义的自然观与秩序观,纪念碑的设计是对民族历史、民族形象、民族定位的象征性言说。
由于历史、政治等各种原因,这些空间景观如同符号编码,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
显然,不同空间体现着不同的秩序、规范、品味、行为方式、历史内涵、价值观念、甚至是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构成了空间的文化意义。
空间的心理维度是理解空间不可忽视的。
“空间总是一种建立在意识和无意识经验之上的局部的、相对的地理学。
”[3]166空间的建构和意义与人的心理———空间意识、空间知觉、空间记忆、空间体验、空间想象等密不可分。
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所理解的空间都是其心理建构与主观反应。
正因为此,当代理论界十分重视对心理空间的研究。
其中认知语言学对心理空间的探究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心理意义,而且于文学空间叙事研究极为相关。
福克尼亚建立的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是研究语言的关键,是人们在思维和说话的过程中为了对话语的局部理解而临时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集合,是一个可以不断增长的动态的集合。
[14]导读,13,16福克尼亚与其他语言学家还进一步探讨了心理空间之间关联、映射、投射等问题[14]iii-xii,从而揭示了心理空间的并置性、层级性、关联性、互动性以及理论建构性。
301第三,对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本质主义的质疑和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