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外科手术的麻醉

合集下载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8年版我国麻醉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8年版我国麻醉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

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

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

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

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

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惠凤燈[主龄心血管不良事井(Major Adverse C ardio\ ascular Even(s f MACE〉通常大于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

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得专家共识(2017)马骏王伟鹏(执笔人) 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得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得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得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得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与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

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得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得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

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得并发症得发生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得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与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1。

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与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

在现有证据与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

该流程从临床医师得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

这种相互合作得“围术期团队”就是围术期评估得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得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得心脏风险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与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得心脏检测。

门诊手术就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得手术、图1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指南摘要:患者体能状态(functional capacity,FC)评估ESC/ESA新指南明确提出评估患者FC就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得重要一步,常借助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s)进行FC得评估、图2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颜色对应于表2中得推荐等级)步骤1:对于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危险因素并拟行手术得患者,首先评估手术得紧急性。

冠心病病人的麻醉

冠心病病人的麻醉

冠心病病人的麻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对于冠心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麻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病人的麻醉问题,包括麻醉的类型、安全措施以及术后康复等方面。

一、麻醉类型冠心病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

常见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联合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将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的麻醉方式,常用于较大的手术。

局部麻醉是指在手术部位附近麻醉,使患者丧失痛觉但保持意识清醒。

联合麻醉则是将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结合起来,既能保持患者的意识清醒,又能消除痛觉。

在考虑麻醉类型时,麻醉师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麻醉药物对心脏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对于冠心病病人,全身麻醉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局部麻醉或联合麻醉更常见。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手术,全身麻醉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二、麻醉安全措施1. 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麻醉师在手术前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包括心脏功能、血压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等。

2.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在选择麻醉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对心脏的影响。

一些麻醉药物可能会引起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因此需要选用对心脏负担较小的药物。

3.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如心电图、血压、呼吸等。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4.提前准备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案。

尽管麻醉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严重意外,但麻醉师需要提前制定好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案,以防万一。

三、术后康复冠心病病人的手术治疗不仅需要关注麻醉过程的安全性,还需要关注术后康复。

麻醉结束后,患者需要进入恢复期,麻醉师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平稳恢复。

在康复期,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康复计划,包括适量的运动、饮食调控以及药物治疗等。

对于冠心病病人来说,手术后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整理)冠心病病人的麻醉

(整理)冠心病病人的麻醉

(整理)冠心病病人的麻醉冠心病病人的麻醉1.简介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疾病。

对于冠心病病人进行麻醉时,需要考虑病人的心血管状态和手术的性质,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本文将详细讨论冠心病病人的麻醉流程和注意事项。

2.特殊评估2.1 心血管评估对冠心病病人进行心血管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测方法。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病人的心血管状态,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2.2 术前准备在对冠心病病人进行麻醉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

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功能评估等。

特别要注意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3.麻醉方法选择3.1 局麻醉局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神经组织或松果体附近,以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对于冠心病病人,局麻醉可以减少全身麻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

3.2 全麻醉全麻醉是指通过静脉输注麻醉药物和气管插管等方式,使病人完全失去意识和对疼痛的感知。

全麻醉适用于需要进行复杂手术或对局麻醉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情况。

4.麻醉药物选择4.1 镇静药镇静药通常用于冠心病病人的麻醉过程中,以减少病人的焦虑和恐惧感,提高手术过程的舒适度。

4.2 麻醉诱导药麻醉诱导药用于将病人迅速诱导到麻醉状态,使其失去意识和对疼痛的感知。

常用的麻醉诱导药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4.3 麻醉维持药麻醉维持药用于维持病人的麻醉状态和对疼痛的抑制。

常用的麻醉维持药包括异戊巴比妥钠、芬太尼等。

5.注意事项5.1 血压和心率监测在冠心病病人的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及时发现和处理血压和心率异常是避免麻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5.2 体位调整正确的体位对冠心病病人的麻醉过程非常重要。

合理的体位可以减轻心血管负荷,降低心脏工作量。

6.麻醉结束和复苏6.1 麻醉结束按照手术结束的要求,逐步停药,停止麻醉,使病人从麻醉状态中恢复。

麻醉经典病例

麻醉经典病例

麻醉经典病例麻醉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关乎手术的成功进行以及患者的安全。

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经典的麻醉病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介绍三个麻醉经典病例,包括每个病例的相关背景、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以及对病例的分析和总结。

经典病例一:心脏手术中的麻醉管理背景:患者是一名60岁的男性,患有严重的冠心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麻醉管理: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师充分评估了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全身状况,并与心脏外科医生进行了密切的沟通。

麻醉师选择了全麻联合椎管内麻醉的方法,以确保手术期间患者的全身麻醉深度和镇痛效果。

手术过程中,麻醉师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图、动脉氧分压等指标,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速度,以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和麻醉深度的合理范围。

麻醉师还密切观察了患者的尿量和体温,及时纠正出现的异常情况。

分析与总结:这个经典病例展示了在心脏手术过程中麻醉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以及密切监测指标的变化,麻醉师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风险。

经典病例二:紧急剖宫产中的麻醉应对背景:一名35岁的孕妇由于胎儿窘迫情况需要进行紧急剖宫产。

麻醉管理: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师与产科医生紧密协作,获取了准确的临床信息。

麻醉师采用了硬膜外麻醉的方法,通过局部麻醉药物的注射,迅速和有效地产生了病人的麻醉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与产科医生紧密配合,确保手术持续顺利进行。

麻醉师及时调整麻醉深度,根据产科医生的需要来提供合适的肌松药物,以便患者的腹壁松弛,产科医生能够顺利完成剖宫产手术。

分析与总结:这个经典病例突出了在紧急剖宫产中麻醉应对的重要性。

通过与产科医生的紧密协作和对麻醉深度的掌握,麻醉师能够快速、有效地提供麻醉效果,为紧急剖宫产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经典病例三:脑外伤手术中的麻醉管理背景:一名47岁男性患者因交通事故导致严重头部外伤,需要进行紧急的颅内血肿清除手术。

最新冠心病病人的麻醉

最新冠心病病人的麻醉

冠心病病人的麻醉冠心病病人的麻醉随着社会老龄化,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据统计约2/3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可伴发冠心病,1990年据Mangano统计1000病人中冠心病发病率为80.2%。

因此,冠心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在老年心脏病人中占多数。

其他心脏病施行非心脏手术相对较少。

一、麻醉和术前病情估计(一)心功能估计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四级分类法,心脏病人心功能可分为四级:Ⅰ级为无症状,日常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和呼吸困难等;II级为日常活动轻度受限,且可出现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但休息后感舒适;Ⅲ级为体力活动显著受限,轻度活动即出现症状,但休息后尚感舒适;Ⅳ级为休息时也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心绞痛综合症,任何体力活动将会增加不适感。

若心功能为Ⅰ-II级病人进行一般麻醉与的手术安全性应有保障,Ⅳ级则属高危病人,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很大,Ⅲ级病人必须经术前准备与积极治疗使心功能获得改善。

由于心功能分级的量化程度不够,许多有关因素无法概括,因此还应采用多因素分析进行全面估价。

(二)心脏危险指数Goldman 等把病人术前各项相关危险因素与手术期间发生心脏合并症及结局相互联系起来,依据各项因素对结局影响程度分别用计分表示,从而提供了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病人的危险性、心脏并发症和死亡率。

表1为Goldman 等提出的多因素心脏危险指数(Cardiac Risk Index CRI)共计9项,累计53分。

由于此分类法简单方便目前仍有临床参考价值。

其后,Zeldin等作了前瞻性研究,证实多心脏危险指数的实用价值,且阐明了心功能与心脏危险因素记分对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与死亡之间的相关,两者联合评估可有更大的预示价值。

从表2中可看出累计分数>13-35分,相当临床心功能Ⅲ级,术前若进行充分准备,心功能改善成Ⅱ级或早Ⅲ级,麻醉和手术安全性就可提高。

若累计值超过26分,心功能Ⅳ级,麻醉和手术必然存在较大危险,围手术期死亡的病人中半数以上发生于此组。

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管理

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管理

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管理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管理一、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麻醉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管理方案,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二、冠心病患者的麻醉前准备1: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化验结果,包括冠心病的类型、程度及其并发症等。

2: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血管造影等检查,以确定麻醉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3: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确定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

三、冠心病患者的麻醉方法选择1:静脉麻醉:使用静脉药物麻醉,通过控制剂量实现患者的意识消失和疼痛控制。

2: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麻醉期间,通过气管插管将气管和肺部与外界隔绝,确保患者的氧气供应和人工通气。

3:局部麻醉:通过在手术部位应用局麻药,局部麻醉可以减少全身麻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并减少手术后的疼痛。

四、冠心病患者的麻醉药物选择1:麻醉诱导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用于快速诱导患者入睡并维持麻醉状态。

2: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用于控制患者的术后疼痛。

3:肌松药物:如罗库溴铵、阿曲库溴铵等,用于松弛患者的肌肉,方便手术进行。

4:过敏药物:如氨茶碱、速尿等,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

五、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监测1:心电监测: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2:血压监测:通过无创血压监测或动脉内插管进行持续血压监测,掌握患者的血压状况。

3:多参数监测:如脉搏氧饱和度、二氧化碳等,用于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和呼吸功能。

六、冠心病患者的麻醉风险评估和管理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麻醉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2:重视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的监测,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麻醉中尽量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避免心源性休克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七、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1:冠心病患者麻醉前评估表2:冠心病患者麻醉监测记录表3:冠心病患者麻醉中药物使用清单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开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

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那么更高。

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

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根底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根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

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

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

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图1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指南摘要:患者体能状态〔functional capacity,FC〕评估ESC/ESA新指南明确提出评估患者FC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重要一步,常借助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s〕进行FC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外科手术的麻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立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诞生于1962年。

国内1972年开始冠心病外科治疗,首例病例为左室室壁瘤切除术,1974年开始CABG。

虽然冠心外科的历史尚不到40年,但发展迅速,目前美国每年CABG的例数可达30万例以上。

国内近年来CABG发展较快,虽然目前每年手术例数仅为美国CABG手术例数的0.2%,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来的手术例数必会大大增加。

一、冠心病病人术前病情特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堵塞是导致心肌缺血的最基本病变。

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储备力降低,一旦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超过固定狭窄病变的冠脉储备能力,就会产生心绞痛,严重者发生心肌梗塞。

另外,冠脉缩舒功能障碍的动力性狭窄(冠脉痉挛)在心肌缺血的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一)心绞痛与术前药物治疗心绞痛的分型较多,以劳力或其它可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所诱发的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劳力、初发劳力及恶化劳力性心绞痛,药物治疗以β阻滞药为主。

对稳定劳力性心绞痛,临床往往以β阻滞药与血管扩张药联合治疗。

对于初发劳力性心绞痛,由于病程短,临床表现差异大,有些为梗塞前心绞痛,常采用硝酸酯类、钙拮抗药、β阻滞药、抗血小板药等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对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常并用硝酸酯类及钙拮抗药以预防冠脉收缩,疼痛发作频繁时,常持续静滴硝酸甘油。

心绞痛发作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无关的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力性心绞痛并存,治疗药物以钙拮抗药为主。

对变异性心绞痛,常口服硝酸甘油或心痛定来迅速缓解疼痛,以钙拮抗药地尔硫卓预防心绞痛发作。

对劳力与自发性心绞痛并存的混合性心绞痛,冠脉储备力低,不能耐受日常活动负荷者,临床着重选用β阻滞药,为预防冠脉收缩常并用钙拮抗药或硝酸酯类。

对冠脉储备力尚好,能耐受一般活动的常着重选用钙拮抗药和硝酸酯类以预防冠脉血流减少所引起的发作,必要时加用β阻滞药。

(二)心脏功能冠心病人可因心肌长期反复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变性和纤维化,导致心室扩张及心功能不全。

如病人需服洋地黄制剂或其它强心利尿治疗者,则表明心脏功能已受损。

心绞痛发作时有呼吸困难或有突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则可能说明有一过性左心衰竭。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和卧位性心绞痛的病人,常有心功能不全。

有心肌梗塞病史者,常有慢性心力衰竭。

听诊如有第三心音,左室压力可能增高,如有第四心音,则左室顺应性下降。

心前区搏动较强或搏动靠外提示心脏扩大。

但应注意,依据病人的主观感觉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和心绞痛分级,可因个体的耐受性及主观感觉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对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经过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后,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现象可以基本消失,病人的活动能力也可得到改善,但心肌受损程度仍然较重,不能与心脏功能分级平行,故临床心功能分级欠可靠性、客观性。

心绞痛病人经抗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可大有改善,但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并无好转,因此对麻醉前评估心脏的实用性有限,必须结合客观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虽然心脏功能状态及心绞痛分级可评估病人的心脏能够允许病人干什么,但与心脏结构性损害的程度并无明显相关,也不是治疗或预后的主要依据。

(三)心电图和X线胸片冠心病病人的普通心电图检查可有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但有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是正常的,运动试验可有缺血阳性表现。

冠心病病人的心律失常往往是由心肌缺血引起,麻醉中如心肌缺血加重常使之恶化。

如术前病人有频发的室性期外收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麻醉或操作稍有不当则易于发生室颤,故风险极大。

术前有房性期外收缩的病例术后易于发生心房纤颤,而术前心房纤颤的病例由于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麻醉中易于发生低血压。

在X线胸片上,冠心病人如有心脏扩大,70%以上的病例EF<40%。

如主动脉有扭曲及钙化现象,手术并发症(如脑及其它重要脏器栓塞)的危险性亦将增加。

(四)超声心动图超声诊断技术在冠心病临床中的应用已从评价冠心病的结构与功能发展到评价心肌灌注和侧支循环及冠脉内成像,从静息检查扩展到负荷超声,并在围术期广泛应用。

超声心动图可清晰地观察到冠脉血管堵塞后出现的节段性心室壁运动异常(segmental wall motion abnormality, SWMA),心室的舒张和收缩顺应性变化,测定射血分数(EF值),并可诊断左室附壁血栓。

负荷超声心动图可监测冠心病人在负荷状态下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即由逐渐增加心脏的负荷量,诱导心肌缺血来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并可准确鉴别SWMA是否具有存活性。

心肌存活性的判断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决策具重要意义。

心肌超声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 MCE)、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 DTI)均可识别心肌的存活性。

(五)放射性核素成影术放射性核素成影术可协助了解冠心病人术前的心肌血流储备功能,心肌缺血的部位及范围,鉴别心肌细胞是处于缺血还是坏死,这对于决定移植血管的部位、坏死心肌切除的范围(如室壁瘤切除)均有参考价值。

研究表明:处于严重缺血状态的心肌细胞,可能暂时丧失功能,处于"冬眠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室壁运动障碍,容易误诊为心肌梗塞或室壁瘤形成。

对这部分心肌,如能进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血运重建后,心肌功能可全部或部分恢复。

反之,如心肌细胞确已坏死,局部瘢痕组织形成,临床上也表现为局部室壁运动低下,则心肌血运重建的效果难以满意。

研究资料表明,术前心肌灌注显象提示心肌缺血者,术后血流灌注恢复正常的节段为73%,如为不可逆性放射性缺损,术后心肌灌注改善者仅21%。

鉴别心肌细胞死亡与缺血的最好方法为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与13N联合心肌显象。

18F-FDG主要反映心肌组织的糖代谢,而13N主要显示心肌的灌注。

心肌组织严重缺血并未死亡时,13N心肌血流灌注显象不正常,而18F-FDG 心肌显象则显示原灌注缺血区有放射性充填,表明心肌细胞通过无氧代谢可摄取葡萄糖。

反之,如心肌细胞已死亡,13N心肌显象与18F-FDG显象均为放射性缺损。

(六)心导管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左心心导管检查可了解左心工作情况,左室造影可获得左室EF(LVEF)值。

正常左室的EF值应大于55%,发生过心肌梗塞而无心衰症状的病人的EF常大于40%。

如EF<30%,大多数病人有明显的心衰症状。

合并有左室室壁瘤的病人,因其心室的矛盾运动,EF值往往较低,手术切除室壁瘤后,多数病人的EF值可有较大改善。

如合并有心脏瓣膜病变,则所测得的EF值常不准确,例如二尖瓣返流时EF值常显示过高。

心导管检查、核素造影和超声心动图均可测定EF值,但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整体EF的准确性欠满意。

核素心脏血池造影是依据示踪剂在心腔内的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因而不受心腔几何形态学的影响,故结果比较准确。

应用左心导管进行左室造影测定的LVEF最为准确。

由于EF主要是反映心肌的收缩力,因此它受前负荷、后负荷、酸碱度和药物的影响,要正确评估EF值,需要结合病人的临床情况。

应用左心导管测定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对评价左室功能具重要意义,如LVEDP>12mmHg,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受损。

但LVEDP受卧床休息、液体入量、应激状况及药物治疗等因素的影响,应注意其干扰因素。

另LVEDP升高的程度并不一定与左室功能不全的程度相吻合,应结合心功能检查的其它客观资料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如LVEDP较高而每搏量(SV)较低,常表明左室功能很差。

冠心病由于局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肌坏死,可导致局部心室壁运动障碍。

局部室壁运动的核素定量分析,既可得出节段的EF值,也可了解异常室壁运动的范围及程度。

另测定右室EF(RVEF)值,也可了解右心功能。

约有50%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病人,RVEF降低。

冠状动脉造影可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及严重程度。

血管直径减少50%相当于截面积减少75%,而直径减少75%则截面积减少相当于94%。

冠状动脉堵塞的范围越广,对氧供、耗失衡的耐受性就越差。

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使左室大部分心肌处于危险状态,这类病人对心肌缺血的耐受性很差,麻醉必须谨慎地处理好氧供、耗之间的平衡。

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右冠状动脉近端完全堵塞或等同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前降支和回旋支的近心端重度堵塞)加右冠状动脉近端完全堵塞的病人,风险更大。

(七)其它血管疾病冠心病常伴有周围动脉病变。

具报道,约有5.6%的冠心病病人有颈动脉狭窄,此类病人体外循环(CPB)后易有神经系统损害。

原则上,该类病人在CABG前应先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及冠状动脉堵塞严重者,则应同期手术,但顺序上仍应先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对合并陈旧性脑血管意外的病人,术中应特别注意脑保护。

对病变严重、左室功能差的病人,应注意是否合并有腹主动脉或髂动脉病变,因此类病人常需通过上述途径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

腹部有杂音的病人应考虑是否有肾血管病变,如肾血管病变严重,则应先行肾血管扩展或肾血管重建术,并且术中注意肾保护。

(八)术前危险因素冠心病病人的年龄较大,病情多较复杂,一般认为,下列因素为冠心病病人手术麻醉的危险因素:1、年龄>70岁。

2、女性:冠状动脉细小使吻合困难、畅通率低及小体重为女性CABG风险大的主要原因。

在5694例男性和1331例女性的比较中可见:手术死亡率男2%,女4%;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男7%,女15%;术后心肌梗塞男3%,女6%。

3、肥胖。

4、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早晨的缺血阈值较低,冠脉扩展的能力下降,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特别在术前无β阻滞药或钙通道阻滞药治疗,基础ST段下移者更为危险。

5、充血性心力衰竭。

术前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围术期易发生心肌梗塞及泵衰竭。

6、EF<40%。

7、LVEDP>18mmHg。

8、左室室壁瘤。

该类病人术前心功能一般较差,往往以较高的交感张力来维持心排血量,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大。

如室壁瘤范围大,切除后左室腔过小,易发生严重低心排。

9、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90%。

10、 PTCA失败后急症手术或心肌梗塞后7天内手术。

11、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

高血压病人早晨血压有一高峰,此时易发生心肌梗塞,麻醉中血压的波动也大。

高血压常伴有左心室肥厚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的顺应性差,舒张功能不全,心率增快时心排血量下降明显。

此类病人血容量减少,麻醉使交感张力降低时血压可明显下降,另对应激反应及血管加压药十分敏感,血流动力学不易维持稳定,极易发生心肌缺血。

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常呈弥漫性,心肌血运重建的效果往往不好。

此类病人的自律神经张力不同于正常人,术中血压波动大,难以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