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土地级别基准地价技术报告终稿

合集下载

河南省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调整技术方案

河南省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调整技术方案

河南省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调整技术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和《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豫政[2001]7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通知〉(国土资源发[2006]307号)、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更新调整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工作安排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06]102号)精神,为更好地完成全省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调整,统一技术标准,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18507-2001)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基础上有所创新,提高质量和科技含量,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章城镇土地级别更新调整1.1 城镇土地级别更新调整的范围根据《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并结合我少实施,本次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调整范围是: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用地,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城镇规划区外的独立工矿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旅游区等用地一同参与评定。

1.2 城镇土地级别更新调整内容城镇土地级别更新调整包括城镇土地分类级别更新或证定和综合级别更新调整(综合定级是城镇国有划拨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基础)。

分类级别更新调整是指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发[2001]255号)规定的城镇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二级类,并适当取舍三级类,即:⑴商服用地:包括商业、金融保险、餐馆旅馆、其它商服用地;⑵工矿仓储用地:工业用地、创储用地、矿区用地;⑶住宅用地:城镇单一住宅用地、城镇混合住宅用地;⑷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瞻仰景观休闲用地;⑸公共建筑用地:机关团体、教育、科研设计、文体、医卫、慈善用地等;⑹交通运输用地: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中的站场用地;⑺水利设施:水工建筑设施用地;⑻特殊用地:军事设施、宗教、监教场所、墓葬地。

土地估价技术报告(基准地价修正、成本逼近)

土地估价技术报告(基准地价修正、成本逼近)

土地估价技术报告(转载“评估师信息网”网页)第一部分总述一、估价项目名称***评估师信息网***先生抵押土地使用权价格估价。

二、委托估价方委托估价方:***评估师信息网***先生地址:广东省佛山市xxxx号联系人:***评估师信息网***联系电话:0757-833xxxxxx三、受托估价方委托单位:佛山市XXX会计师事务所地址:佛山市执业范围:佛山市范围执业注册号:C------佛10资格证书获得时间:2002年12月四、估价目的为委托估价方***评估师信息网***先生用土地使用权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提供参考价值。

五、估价依据(一)有关法律、法规、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3)《关于公布佛山市区国有土地定级及基准地价标准的通知》(佛府[2002]70号);(4)《关于印发<佛山市农用地转用和征用土地管理规定>的通知》(佛府[2001]023号);(5)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颁布的其他法规、文件。

(二)有关技术标准(6)新版《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8-2001)及其附录《土地估价报告规范格式》;(7)《佛山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应用指南》(佛山市国土资源局);(三)其他(8)《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9)《佛山市统计年鉴》;(10)《佛山市土地资源》;(11)委托估价方提供的《国有土地使用证》;(12)估价人员现场勘查、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

六、估价基准日二○○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七、估价日期二○○四年九月二日到二○○四年九月五日。

八、地价定义根据地价估价技术规程和本次估价项目的具体要求,此次估价的价格是指估价对象在2004年8月31日,估价对象现用途为工业,本次估价设定为工业用地,开发程度为宗地红线外“五通”(即通路、供水、排水、通电、通讯)及宗地红线内“一平”(场地平整)条件下,设定土地使用年期为47.8年,土地类型为出让性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

集体土地级别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要点解析

集体土地级别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要点解析

集体土地级别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要点解析摘要:集体土地基准地具备了城镇评估工作的基本特征,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评价方法滞后、技术应用依据不够、基础理论不完整等特点。

深入分析集体土地基准地评估技术要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团队打造、队伍成立、评估方式的抉择、构建优质的评价体系、选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数五大方面应对评估难点。

关键词:集体土地;基准地价;技术分析一、评估重点(一)准备工作参考相应规程,总结技术要点,总分为两大要点,即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以及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每一要点主要有准备工作、资料整理、土地定级以及基准地价评估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环节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进一步各方相互配合,同时每一阶段的数据计算量较大。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开展集体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工作之前,要充分准备好相应工作,比如制度的制定、明确工作方案、分配好工作内容、掌握技术流程、构建专业组织等,全方位做好工作计划,以此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紧凑性。

就时间因素来说,评估准备工作时开始低价评估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工作进行有效的依据构建、任务分析以及梳理思路,尤其是评估思路和方法的抉择将直接关系着后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1]]。

(二)外业调查因为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精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资料的可靠性和系统性。

立足于级别基准地价,树立现阶段集体土地定级阶段所需资料:1 自然属性方面的信息资料,例如土壤、水文、地形地貌以及其后等。

2 集体土地利用类统计资料,例如农作物的单产、总产以及面积等。

3 集体土地社会经济类资料,比如灌溉、人均耕地、排水等要求,同时还要手机土地区位方面的信息,比如道路、交通的便利程度,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以及农贸市场产生的作用等。

4 土地行政管理类资料,比如土地能够利用的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城市工体规划。

另外,还会涉及到自然灾害易发点资料、土壤基本资料、道路交通规划资料等。

因为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是相应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不是作业团队的一手资料,在作业过程中,还需要全面检查现场情况和实际资料,否则整体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会受到负面影响[[2]]。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技术指引0408-清稿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技术指引0408-清稿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级别划分与基准地价评估(以下简称“定级估价”)技术行为,促进城乡公示地价体系一体化建设,制订本指引。

本指引的内容为集体建设用地在参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8-201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14)开展定级估价工作时,应特别关注的技术要点、技术环节和需强调的内容。

1.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专业行为。

本指引所称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用途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方式符合城乡土地制度、规划管制及相关政策要求的集体土地。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指引中引用而构成本指引的条文。

本指引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使用本指引的各方应使用下列各标准的最新版本。

GB/T 18508-2014 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7-2014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集体土地使用权地价评估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中估协发〔2016〕18号)。

3.法律政策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6)《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56号)(7)《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令第63号)(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9)《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5号)(10)《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示地价体系建设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7〕27号)4.总则4.1 范围和对象的界定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工作一般以区县(含县级市,下同)为单位开展,基准地价体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区县整体或其下辖的各个乡镇为评价对象设立,具体需根据区县所处区位、区县内部自然地理条件等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土地级别因素因子的一致性等分析确定。

县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报告

县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报告

**县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报告前言**县于1995年进行了首次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对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引导和规范土地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几年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及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原有的基准地价已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要求,为了使城市土地得到可持续利用,使建设得到健康发展,地产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有必要对基准地价成果进行更新。

为了使估价成果符合地产市场的客观实际,保持基准地价的现势性,在影响地价的各种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必须对地价进行重新评估,及时更新基准地价成果。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国土资源局与**组成课题组,开展了城镇土地定级及基准地价更新工作。

课题组自2007年7月开始,经过组织、技术准备、技术方案确定、软件编制、资料收集、整理、测算、图件编制、报告撰写等工作,于2008年5月提交了全部成果,历时10个多月。

本次基准地价评估在统一基准地价内涵的基准上,深入研究了城市各类用地质量的空间差异,采取综合定级方法,合理测算确定两人商业、工业、住宅综合土地级别;通过各类实地调查、资料查询、个别询问等方法,采集样点数据资料,运用规范的地价内涵,评估测算了各用途土地的基准地价。

本次基准地价评估采用GIS进行辅助计算与制图,实现了土地级别的调整和基准地价的更新,建立了基准地价修正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体系。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更新工作的完成,将为本县土地有偿使用提供全面、科学的技术依据,标志着土地管理工作由资源管理向资产管理迈进了更重要的一步。

同时,也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本次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中,课题组得到了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各位领导及成员单位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此,谨向各单位、领导、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中心的感谢。

集体土地级别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要点解析

集体土地级别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要点解析

集体土地级别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要点解析摘要:现阶段,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基础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

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农用地基准地价体系,从而推动农用地估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为农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制定征用农地补偿方案、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提供依据和价格参考。

目前,城镇土地基准地价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农地评价理论和实践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农用地价格体系。

基于此,从剖析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关键问题入手,探索了农用地基准地价的编制路径。

关键词:集体土地级别基准地价评估;技术要点;解析引言集体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工作除了具有和城镇基准地价评估工作相同的特点之外,还有理论基础不完善、技术依据不足、评价方法不成熟等特点。

通过分析集体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工作重点,基于实践经验提出集体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难点,并有针对性地从领导团队的成立、作业队伍的组建、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参数的选取等方面提出解决集体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应对措施。

1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目前学术界对农用地基准地价方面的研究,从基础资料收集到软件技术应用均有涉猎,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

从基础资料收集方面入手,指出广泛收集社会、自然和经济等领域的资料是农用地定级估价研究的基础,并集中整理了农用地估价中所需的自然条件、图件、农用地利用、农用地的经济资料及其他资料等。

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从基础理论到实例举证,详细阐述了农用地基准地价的应用过程。

提出利用灰色模型与回归模型,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农用地定级估价包含有大量的空间信息和土地的属性信息。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结合。

在农用地定级估价研究过程中借助GIS软件,实现了快速获取、处理、分析、输出信息的效果。

“土地估价报告”与“土地估价技术报告”的制作与文字要求

“土地估价报告”与“土地估价技术报告”的制作与文字要求

“土地估价报告”与“土地估价技术报告”的制作与文字要求第一篇:“土地估价报告”与“土地估价技术报告”的制作与文字要求“土地估价报告”与“土地估价技术报告”的制作与文字要求一、纸张应采用幅面为209×295毫米规格的纸张(相当于A4纸张规格)二、字体与字型号(一)封面1、“土地估价报告”、“土地估价技术报告”字体应为二号标宋。

2、其他内容应为三号楷体。

3、“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技术报告”应居中排列,其它内容左端对齐后居中排列。

(二)正文1、“土地估价报告”、“土地估价技术报告”及各部分标题字体应为三号标宋。

2、其他内容字体应为四号仿宋。

3、正文内容两端对齐后居中排列。

三、土地估价报告的制作与出具1、“土地估价报告”供估价机构提交给委托方使用,“土地估价技术报告”供估价机构提交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用,“土地估价报告”可以采用文字式或表格式,“土地估价技术报告”只能采用文字式;2、每个估价项目只能有一个“土地估价报告”,但可以有多个“土地估价技术报告”。

当估价项目涉及多个市县时,应以各市或县为单位出具“土地估价技术报告”;3、委托估价方在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对地价进行审核时,可提交“土地估价报告”,但必须提交“土地估价技术报告”;报请国土资源部或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地价确认时,则必须同时提交“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技术报告”。

土地估价机构对估价过程中采用的有关技术依据(如征地协议、征地标准文件、开发费用、基准地价成果、土地市场交易资料等)应单独整理成册,供土地估价结果的确认机构备查;四、文字要求1、“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技术报告”中对估价对象的描述和分析应客观、公正,不得带有任何恭维、诱导性或估价过程无关的言论;2、“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技术报告”应以中文撰写打印,并分别以中文格式提交委托方和土地管理部门审查用。

如需以外文出具“土地估价报告”的,其内容应与中文报告一致,并在报告中注明以中文格式为准。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中地价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中地价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中地价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的征地制度长期以来存在征用强度大、征收标准低、补偿费用少等不足。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给农民和流转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因此,如何在征地过程中合理补偿被征用者的土地权益,成为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

作为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价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对补偿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章丘市作为案例,旨在研究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中地价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为完善征地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取文献分析、案例调研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回顾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分析制度漏洞和不足。

2.介绍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中地价补偿标准测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重点探讨补偿金额计算流程中的关键问题。

3.以山东省章丘市为研究案例,详细调研地价补偿标准测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4.基于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探讨影响地价的关键因素,并建立地价测算模型,为地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期结果和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对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地价补偿标准测算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明确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2.深入了解山东省章丘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征地历史和补偿标准等问题,揭示征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3.建立科学的地价测算模型,为政府部门和征地企业提供更公正、合理、科学的地价评估方法。

4.为完善我国征地制度,规范土地征收和补偿行为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丘市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报告章丘市国土资源局2007年6月目录第一部分概述1.1城市概况 (1)1.2章丘市土地市场状况 (5)1.3本次基准地价更新的背景 (6)1.4总体要求 (6)1.5主要依据 (7)1.6工作内容 (7)1.7更新的基本原则 (8)1.8技术路线 (9)1.9提交成果 (10)1.10工作程序 (10)1.11技术方法 (11)第二部分城区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2.1土地级别更新 (13)2.2城区基准地价更新 (28)2.3城区基准地价修正系数体系更新 (43)第三部分乡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3.1土地级别更新 (58)3.1.1圣井办事处驻地土地级别更新 (58)3.1.1.1定级因素及权重 (58)3.1.1.2定级因素分值计算 (58)3.1.1.3土地级别划分 (63)3.1.2其他乡镇土地级别更新 (63)3.2基准地价的评估 (64)3.3基准地价修正体系 (65)第四部分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应用4.1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应用 (73)4.2应用基准地价应注意的问题 (73)第一部分概述1.1城市概况1.1.1地理位置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北,黄河南岸。

西邻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南交泰安,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相望,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50-500米,处中纬度,东经117°1′-117°35′,北纬36°25′-37°09′。

至2006年底,全市共辖1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035个自然村,人口99.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8万人。

1.1.2历史沿革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西部为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

战国属齐。

秦属济北郡。

汉属青州部济南郡。

汉景帝四年(前153年)置县称阳丘(治今绣惠镇回村)。

东汉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猇县、菅县,南部为土鼓县。

后阳丘、土鼓县并入东朝阳县。

南北朝宋时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

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为章丘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

宋、金属济南府。

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

明、清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

1914年改属济南府。

1945年8月划章丘西北部、历城县东部为章历县,其余为章丘县,属泰山专区。

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属泰安专区。

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11月属济南市。

1961年5月归泰安专区。

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

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山东省辖,济南市代管)。

1.1.3自然条件1.1.3.1地势、地貌章丘市地处泰沂山脉北麓与黄河之间。

自南而北为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0.8%、25.9%、43.3%。

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属鲁西隆起,北部属济阳凹陷。

地质构造形式普遍为单斜岩,以块断为主,褶皱少见,岩层走向北西60°,倾向北东30°,倾角7°-13°。

1.1.3.2气候、水文市域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雪少干冷。

历年平均日照2647.6小时,平均气温为12.8℃。

降雨量多年平均为600.8毫米,平均无霜期为192天。

河流大部属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属大汶河水系。

共有河流7条,其中外流河2条:黄河,为西北界河,西南东北流向,境内长度27.08公里;小清河,位于西北部,西南东北流向,境内长度18.8公里,流域面积1651.6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7.77亿立方米。

内陆河4条:绣江河,源于明水百脉泉,境内长32.8公里,流域面积667.9平方公里;西巴漏河,在中南部,南北流向,属季节河,境内长68.8公里;东巴漏河,在东南部,东南西北流向,属季节河,境内长34.4公里;漯河,境内长28公里。

湖泊有白云湖,位于西北部白云湖镇,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水面积7.5平方公里,水深1~3米。

芽庄湖,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水面积2.17平方公里,水深1.9米,最深处2.4米。

1.1.4社会经济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9.3%;第二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89.1亿元,增长20.4%。

三次产业结构为13.4:53.2:33.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769元,增长21.9%。

2006年完成税收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利税4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实现利润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

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人数9.6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7.56%。

其中国有经济单位4.28万人,集体单位1.11万人,其他单位4.2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1.1.4.1工业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71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32.8亿元,增长23.7%。

工业增加值完成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3亿元,增长27.4%。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9.24亿元,增长34.18%;集体企业增加值12.24亿元,增长16.51%;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84亿元,增长22.5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5.21亿元,增长30.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9.90亿元,增长29.9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9.92亿元,增长23.43%。

轻工业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28.81%;重工业增加值95.58亿元,增长27.25%;轻重工业比例为11.0:89.0;工业用电量达到15.09亿千瓦时,增长27.37%。

2006年,重汽、萨博汽车、济钢机械、电厂二期工程、中集车辆、圣吉铸造、中氟化工、圣邦绿野等一大批引办项目投产达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家,总数达到371家,新增企业个数居济南十县市区之首。

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75家,其中闽源钢铁、圣泉集团、明水化工、海尔电机四家企业过10亿元,利税过5000万元的企业14家,其中圣泉集团、章丘发电、明水化工三家企业实现利税过亿元。

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87项,其中转续项目98项,新开工项目189项。

项目计划总投资362.8亿元,累计完成投入128.9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9.6%。

全市新签约项目94个,总投资212.43亿元。

在签约项目中外资项目7个,过亿元项目49个,总投资189.1亿元。

新建项目89个,总投资69.62亿元,完成投资34.4亿元。

新建项目中过亿元项目11个。

续建项目225个,总投资327.8亿元,完成投资87.7亿元。

引进资金2.05亿元。

2006年,全市已建成圣泉集团、汇丰集团、华塑建材有限公司、明水汽配4家省级技术中心,康泰集团、明化集团、等13家济南市级技术中心,琅沟电厂、缸套厂、怡通电子等29家章丘市级技术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5.6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14%,比年初提高10.82个百分点。

1.1.4.2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3亿元,同比增长34.4%,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6亿元,同比增长43.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2亿元,同比增长1.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5亿元,同比增长49.1%。

投资结构趋优,一、二、三产比重之比由2005年的3.4:67.3:29.3调整为2.6:61.5:35.9,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5.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3.8%,工业投资完成128.88,增长21.13%。

在工业投资中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电力生产业: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10.5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30.4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25.2亿元,电力生产业完成投资16.4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呈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4.5亿元,增长49.1%;房屋施工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面积27.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5.3%和38.5%;商品房销售面积33万平方米,销售额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7%、42.5%。

2006年,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

全市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03.3亿元,增长9.6%,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7.8%。

1.1.4.3运输邮电业2006年,全市全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项目34个59.6公里,总投资2078万元;全市通车里程达2017.1公里。

新农村建设首批48个项目已全部完工,总投资2394.6万元。

全年客运量420万人,比上年增长2.02%;货运量1472万吨,比上年增长6.82%。

客运周转量1856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13%;货运周转量6812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67%。

2006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8713万元,比上年增长11.3%。

年末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29.78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24.39万部。

1.1.4.4国内外贸易与市场物价2006年,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百佳购物、奥德隆商厦等多家大型商业企业相继落户,全年新增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企业13家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8亿元,同比增长17.4%。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9.3亿元,同比增长16.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亿元,增长27.9%;其他4.2亿元,增长7.4%。

按经济类型分,在消费品零售中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16.5亿元,增长16.9%;非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79.3亿元,增长17.5%。

1.1.4.5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2006年,全市外贸出口达到12261万美元,同比增长35.1%,有外贸出口实绩企业达到74家,比上年增加12家,出口累计超过300万美元的企业有11家。

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8个,合同利用外资6949.3万美元。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5009万美元,同比增长24.7%。

1.1.4.6财政金融2006年,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完成23.34亿元,同比增长22.45%;地方财政收入首破15亿元大关,达15.18亿元,比上年增收3.1亿元,增长25.3%。

国地税收完成16.16亿元,同比增长22.57%,当年净增3.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