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反思

合集下载

《背影》教学反思3篇

《背影》教学反思3篇

《背影》教学反思3篇朱自清的《背影》属于名家名篇,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它的教法学法,虽是如此,这篇文章却仍然很难处理。

有的以泪为主线进行教学,也有的以背影为中心点进行发散思维,对于这些方法,总是感到不满,冥思遐想中忽然火光乍现,产生了以对比为主的教学思路。

《背影》中,“我”由于看到父亲买橘时艰难的样子而感动,流了泪,也留下了父爱的动人篇章。

这是“我”心态的转折点,前后自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态度:之前我总是笑他说话不大漂亮,之后我却在笑自己太聪明;之前我也许总嫌他太麻烦,之后却总是宣泄着悔悟思念的泪。

先前总是笑父亲的“迂”。

父亲为送儿子的事情犹豫再三,显得不干不脆;和别人讲价钱显得斤斤计较;托别人照顾我又是没凭没据,处处都透着二十来岁的年青人对老一辈不耐烦。

买橘的事情发生之后,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文中连用“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明了居于现在思过去,对于既往的悔过之情。

文末“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更体现了此情之浓。

站在理解的角度,结合父亲送别时的四句话语,才恍然明白曾经以为的“迂”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实是至亲至难得的“慈”!至此,教学的思路可以定位在“迂”与“慈”的思想转变中,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执“迂”或执“慈”的观点其实只在一念之中,同样的言行,不理解的认为是“迂”,理解的却认为是“慈”。

而且这种同一事情从不同角度能得出不同结论的方式很容易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这样,课堂解读由仅仅针对作家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经历变化的研究转换成了依据文本了解“思维的可逆反性”,很容易便能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同时增容了知识境界,甚至可能调节心胸的容量。

朱自清先生写作的本意也许是突出父亲买橘造成的心境上的变化,而作为学习者的我们,应当可以把文章仅当作一种增加知识阅历和感悟的平台,对现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由“迂”到“慈”变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加深对父母行为的理解,平缓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

《背影》课后反思

《背影》课后反思

背影》课后反思《背影》课后反思篇一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学生认为“死”字用得不好,没有表现出对长者的尊敬,应该用“去世”或“逝世”比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进来坐下”,学生以为“便”字用的不好,该用“才”,“才”能表现那种依恋不舍,而“便”字表现的动作似乎过快。

“进来” 一词也欠妥,本来是在外边送父亲的,应为“进去”才妥帖。

3.文中有9处用了分号,学生以为一些地方并非并列关系,不可以用分号的。

如第七段中那句:“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4.第四段中有两处“踌躇了一会”,两处“踌躇”之间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学生以为两处有多余之嫌,应删去第一处,只留第二处一句“他踌躇了一会”。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学生以为这句话有毛病,怎么能将大衣铺好坐位,应是“在坐位上铺好”或“铺在坐位上”才通顺。

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不可能出现。

过去阅读教学是教师分析,学生记录,对文章都是仰视,且教师讲的也并非自己的感悟而是教参中的罗列,生怕有讲不到讲不透的地方。

而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其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背影》一课的教学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看法出乎我的意料,课堂教学没有按我预设的步骤进行,见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并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讨论。

以上问题他们各抒己见,一些问题我也无法给出准确的说法,特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讨论。

晚上我还想着课堂的情景,失眠了。

遂又起来补记:1•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去阅读实践,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要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舞台,这样的课堂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并非都不喜欢表达,不会表达,他们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只是没有机会表达罢了。

过去注入式教学,没有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现在只要用心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起来。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背影教学反思(通用7篇)背影教学反思篇1在上《背影》一课时,我把指导写作与范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学习《背影》一文的构思。

父母之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高尚的爱,也是许多作品炬久歌咏的主题之一。

朱自清的[背影]也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文章。

他选取的表现主题的构思却独出心裁,不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写送行,买橘子等小事;不是正面写父亲高大的形象,而是抓住背面的“背影”来刻画。

这是最能体现朱自清“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的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的地方。

通过背影,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是显示出来了。

正如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辉,选取小的角度同样也能表现大的主题。

抓住这点以小见大,敢于创新的构思我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那些蕴含着深情的细微的动作、眼神、话语等。

学生在此启发下,说出很多表现爱的细节。

像彭金云的“读初二了,父亲见我书包太重,怕我压矮而帮我背书包”的细节,朱偏偏的“母亲给我生活费送我上学时偷拭眼泪”的细节,段莉莉的“我不理解父爱,可在冲突后看到父亲修好的手表时又理解了父爱的细节等。

学生的发言说明,对于以小见大的构思学生已心领神会了,学生也认识到创新也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其次,学习《背影》一文真挚的感情和适当的写作技法的交融。

一篇成功的文章是感情与技巧的完美交融。

光有感情,没有适当的表现手法,如同茶壶里倒饺子倒不出来;光有技巧却没有真挚的感情,会让人觉得空洞或虚伪。

这也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病。

我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习文的收获;看到了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上的经验呢?经过阅读、理解、思考、归纳,学生说出了铺垫、烘托,详略的安排,重点刻画结构、顺序等各方面的启示。

学生的发言说明了他们深刻地领会写作技法和真挚情感对一篇文章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对这一问题有话说,有收获,然后我又让他们将学到的经验加以运用,让他们写写父母或其他亲人关爱自己,让自己最受感动的瞬间。

《背影》教学反思(精选6篇)

《背影》教学反思(精选6篇)

《背影》教学反思(精选6篇)《背影》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教学反思1《背影》是文学名篇,也是百教不厌的老课文;《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教学本文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

由于本文是作者在当了父亲以后,对八年前情景的回忆,感情变化复杂,但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也没经历大喜大悲之类的家庭变故,文章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教学反思《《背影》教学反思》。

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作出自己的体验与评价?这是摆在教者面前的难题。

本课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

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用“吟读”来体验“低回婉转、情抑于中”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背影的背后”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时地介入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至最后“发短信”,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真是水到渠来。

可谓是步步铺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背影》教学反思2上一周,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一篇名作《背影》。

《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反思: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我带领同学们直奔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

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

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

紧接着,在课堂的下半段时间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们高昂的积极性再度被调动起来。

《背影》课后反思

《背影》课后反思

《背影》课后反思《》是著名作家的一篇回忆性。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背影》课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背影》课后反思篇一《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选有此篇文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自己的感悟与大家交流共享。

于是在课堂上除了欣赏优美生动的之外还出现如下一些不同声音: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学生认为“死”字用得不好,没有表现出对长者的尊敬,应该用“去世”或“逝世”比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进来坐下”,学生以为“便”字用的不好,该用“才”,“才”能表现那种依恋不舍,而“便”字表现的动作似乎过快。

“进来”一词也欠妥,本来是在外边送父亲的,应为“进去”才妥帖。

3.文中有9处用了分号,学生以为一些地方并非并列关系,不可以用分号的。

如第七段中那句:“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4.第四段中有两处“踌躇了一会”,两处“踌躇”之间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学生以为两处有多余之嫌,应删去第一处,只留第二处一句“他踌躇了一会”。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学生以为这句话有毛病,怎么能将大衣铺好坐位,应是“在坐位上铺好”或“铺在坐位上”才通顺。

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不可能出现。

过去阅读教学是教师分析,学生记录,对文章都是仰视,且教师讲的也并非自己的感悟而是教参中的罗列,生怕有讲不到讲不透的地方。

而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其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背影》一课的教学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看法出乎我的意料,课堂教学没有按我预设的步骤进行,见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并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讨论。

以上问题他们各抒己见,一些问题我也无法给出准确的说法,特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讨论。

晚上我还想着课堂的情景,失眠了。

《背影》教学反思10则

《背影》教学反思10则

《背影》教课反省10 则典范一反省本课也有比较大的缺点,或许说是大意。

一是对于“背影的背后”。

这个环节有创意,有深度,但提法很突兀,这是研究用语,而非讲堂用语。

二是对于“背景的介入” 。

老师将真切的“父亲”表现给学生,包含“家庭因他纳妾而失和”等状况,这直接致使“父亲”的形象大跌,学生信口开河“我感觉他父亲是罪有应得,娶那么多妾干嘛?( 生哗然 ) ”。

而老师此时又没有合时指引,不过囫囵过去了,幸亏学生实时“回头”,不然怎样结束?这也给我们思虑:该介入什么样的背景?当学生出现新的理解,该怎样实时应付 ?典范二反省听着他们的话,我反省自己的课:1、整堂课我一直注意学生的动向,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手杖、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使者,参加者。

这一点我做到了。

这要感谢陈大伟教授给我的片言片语的指点:“注意学生的反响,用学生生成的问题教课。

”2、导入新课自然,环环相扣,像一条趁势而下的溪流,瓜熟蒂落的流到课文的深处,流到讲堂的结尾。

整节课很完好。

3、第一次使用多媒体教课,不是很娴熟。

加之,学校里没有遥控器,每次到达学生中间活动后,又要走回到黑板前,动鼠标才能展示课件。

这样往返浪费了一点时间,致使拖堂。

此后要多多运用多媒体教课。

4、至于要不要歌声,要点就是看学生的感觉需不需要。

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学习需要的全部多媒体都是好样的。

如歌声促使了学生感情的升华,有什么不好 ?多媒体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与教课内容是有机的组合,而不是各自分别。

直观、提示、促使、升华。

5、至于美学教育在时间不够的状况下要不要砍去 ?我以为,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先,教育工作者先育人,再教书。

“德智体美”“德”为首。

一个没德的人,知识越多越反动。

固然下课了,那我就用下课几分钟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又促使了讲堂构造的完好,有什么不行 ?思想道德的教育是浸透到每一节语文讲堂中去的,感情、态度、价值观三维度的一致是我每一节语文课都仔细对待的事。

朱自清背影课后反思

朱自清背影课后反思

朱自清背影课后反思朱自清背影课后反思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科学)见长。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朱自清背影课后反思篇一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一篇表现父爱的经典文章,我们在讲课时比较容易采取的一种方法就是抓住望父买橘那段引导领会父爱,这节课也是把这段作为一个重点,但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的深度不足,学生对文中的父爱存在比较肤浅的认识,不能更深地领会文中表达的情感;再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本身没有什么亮点,采取赏析的角度平平常常,老师解读文章的角度不新颖,这必须导致课文落入框框套套中。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这篇文章的讲解更具深度,更具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呢?首先,是对文本的定位。

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文章,我们在设计时不应该仅仅作为一节讲授课,讲授一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应该从观赏课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领会文章的美感,如:角度新颖,为什么要选取背影来表现人物?还有其中暗涌的作者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里面有思念,有惭愧,有感动,有愧疚,更有一种悲哀,在许多年以前,父亲是如此深深地关爱着自己,即使是自己境遇非常惨淡、颓唐,遭遇丧母和失业之后仍一如既往关心和牵挂着远行的孩子,而我呢却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甚至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觉得父亲托茶房是“迂”,是不合时宜。

父亲的爱和儿子感受到爱不是在同一时间,儿子其实是在很多年以后才真正明白父亲的爱,这种爱在时间上是错位的,当拥有的时候不懂得,当懂得的时候父亲已经年老或许已经不久于人世,正是这种错位的爱让人悲哀。

其次,在课堂设计上,可采用话题讨论式进行教学。

分三个话题进行:第一个话题:本文设计新颖的地方,主要可抓住写人物的角度新颖,从背面去刻画人物。

第二话题:感受父爱。

主要抓望父买橘那一段,从外貌、动作的描写中去感受父亲深沉的爱。

第三话题:调动学生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这是一种错位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在父与子之间,还可能是朋友之间、爱人之间。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课文《背影》能让学生换一种角度理解深沉的父爱。

小编整理了课文《背影》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篇一】《背影》是父爱名篇,一直以其质朴的文字、动人的情感,打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如何让文章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为达此目的,本教学案例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主线分析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

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引导学生体会无微不至的父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关注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思考。

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这节课,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上,在一个疑问解开的时候再引导思考更深层次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地思索、讨论,促使学生的灵感不断迸发。

在师生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快乐,教师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

(三)注重语言品读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是通过文章语言流露出来的,所以品读语言也就成为本节课重要的环节。

从四次流泪入手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利用关键的词句带动学生去品味文中的细节,从质朴的语言中挖掘至真至纯的情感。

(四)畅谈生活心声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

最后一环节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

这一环节,学生虽然朝朝暮暮与父亲相伴,但很难把握和挖掘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认真指导。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篇二】这次在解放区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背影》这节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好评。

这首先要感谢我们二十中语文组这个强有力的团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我在教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课时,决定尝试一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思路
我先让学生自主探讨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解读出作者在朴实的文字和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验和理解
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许多同学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层面上,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嘲笑“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
受到这次打击,我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怀疑,初中二年级的娃娃,有能力自助探究吗?经过课后的一番思索,我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够领会文章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感受得不够真切,解读得不够深入其实,文学家、作家与普通人的不同,也许就在于他们对人生、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觉、更深刻的思考而我们要引导学生的,正是学习教材中各位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那种更加敏锐的触角,更加细腻的触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积累
于是,我便先布置给学生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小时,观察时要用心体会
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根据观察内容完成命题作文《背影》,要注意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进去课堂中出现了少有的埋头写作的情形,只听见沙沙的落笔声
我捧着学生的作文,欣喜地翻看着,每每有令我心动的发现
一位同学写道:“我第一次如此专注地偷偷望着父亲沉思时的背影昏黄的灯光并不能掩盖他高大强健的身影我知道这高大强健的身影曾负担过整整三个家庭的重担,也曾为他赢得过半抽屉的奖状,更为我们营造了现在这个温馨美满的家然而……我仿佛看到父亲在风风雨雨中艰难跋涉的身影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用我所能做到的一切,暗中为父亲走过眼前这段艰苦的岁月助儿女的一臂之力”
我读着学生的作文,一次一次地被感动着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接着学习朱自清的同题散文《背影》,让大家探究这篇课文的魅力结果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理解得也比较位深刻
是的,一个没有认真观察生活,没有细心感受过生活的人怎能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呢?要让学生真正自主探究鉴赏出教材中一篇篇精品和经典的迷人魅力,就首先要引导学生先去仔细地体验生活,思考自我
的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解读课文,就首先要让学生解读生活中的有关主题在自主解读生活的基础上,再来探究作者在课文中如何解读生活的这一侧面的
由此,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是凭空就可以一上来就做的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学生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已有的敏锐体察、真切感受、深入思考和解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有能力、有根基来开展自主探究
因此,我通过这次实验,也是通过这次探究,得到的新认识是:学生自己对生活已有的敏锐体察、真切感受、深入解读,是探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