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2课时)

合集下载

第20课《六国论》第2课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20课《六国论》第2课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愿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苟:如果。 以:凭借。 从:追随。
故事:旧例。 是:这。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 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五段译文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 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 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 国灭亡的前例宋的情况作对照?
日:一天天,名作状。
月:一月月,名作状
以:而。
为1:治理。
无:通“勿”,不要
为2:被。 译文: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 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 威势所胁迫啊!
第四段译文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 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 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 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 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 国苏 论洵
第二课时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及特殊语法现象。
2.理清文章在语言、结构和论证方法 上的特点。
本课件设计宜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第 4、5自然段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及特殊语法现象,在正确译文的基础上体 会苏洵明达而精深的政治见解。

苏教版必修2教案:《六国论》第2课时

苏教版必修2教案:《六国论》第2课时

六国论(2)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六国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六国论》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理解并背诵《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b. 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c. 能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六国论》的主题和观点。

b. 学会如何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证。

c. 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b. 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实践的责任意识。

c.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分析。

3. 文章的论证过程及其方法。

难点:1. 对作者观点的深度理解和评价。

2. 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等。

b.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c.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d.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证。

2. 教学手段:a. 多媒体课件:展示《六国论》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b.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c. 纸质教材:提供《六国论》原文及相关注释、解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六国论》的背景、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六国论》,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观点。

3. 讲解分析:讲解《六国论》的结构,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回答,共同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证。

2课时《六国论》学案

2课时《六国论》学案

河北省围场县卉原中学 高二语文选修古代散文部分 NO.11 使用时间:12.30 姓名: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1《六国论》学案(第2课时)制作 门鹏飞 审核 高二语文组 包科领导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智力、其实、故事、颠覆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主学习一.研习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 丹以 荆卿为 计,始速 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

洎 牧以 谗诛,邯郸为 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且燕赵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理清背诵思路: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层意思,怎样论证的?明确:本段紧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论述。

板书:二、研习第四、五段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 割,以 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 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解说:本文借史立论,以古鉴今,从而阐明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本文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六国论(共两课时)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六国论(共两课时)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六国论(共两课时)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六国论(共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4.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教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简介,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豁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最新整理《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

最新整理《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

最新整理《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

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忽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

•”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两次。

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六国论(第二课时)》课件

《六国论(第二课时)》课件
《六国论(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从“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气势中,我们认识了苏轼的豪放;从“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的洒脱中,我们见识了东坡的豁达……
儿子如此优秀,作为父亲的苏洵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二、温故知新——观文识人
任务一: 从《六国论》看苏洵,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学习《六国论》既要辩证分析其局限性,也要学习作者对历 史和现实能有自己的思考,能提出独到的观点,进而培养自己的批判 思维,学习古人心系天下的品格,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五、形成能力——理性表达
能力训练一: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
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
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是我们今天要理解与传承的民族精神。
四、培养思维——理性分析
任务三:
同样是“六国破亡”这段史实,杜牧归为“不爱其 人”,苏洵却认为“弊在赂秦”。你同意苏洵的说法吗? 请理性分析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逻辑,指出不合理的 地方,说明你的理由。
✷理性分析《六国论》不合理的地方✷
从观点上看
理性的观点举例:
观点一: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内容可以互补。纸质阅读多读经典,电子
阅读多读时事;电子阅读可以修正纸质阅读滞后性的弱点,纸质阅读可以弥补电 子阅读浅阅读的不足。
观点二: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可以在不同时段共存。时间相对集中的时段,
适合通过读纸书做深度阅读;碎片化的时间,适合通过电子阅读浏览新闻、小视 频等。
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
融合,相得益彰。
请针对以上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形成合理观点,表达你理性的

语文:1.2《六国论》第2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4)

语文:1.2《六国论》第2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4)

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 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 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 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 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 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 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 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能不令 人悲哀啊!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一词多义的辨析。 “而乃贪疆埸尺 寸之利”中“乃”作“却”,表转折。①是;③于是,便; ⑥乃至,甚至;②④⑤却,竟然。
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译文: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崤山以西为 “ 山西 ” ;不同于现在的 “ 山西 ” 省。 ④“出身”文中指 “挺身而出 ”;现在指家庭的阶级成 分或个人早期的经历。 ⑤“无穷”文中指 “各种情形或 势态”;现在指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⑥“至于” 文中指“到„„的结局”;现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 提一事。
11. 下 列 句 子 中 的 “ 乃 ” 同 “ 而 乃 贪 疆 埸 尺 寸 之 利 ” 的 “乃”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③乃没水而死。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⑤陋者乃以斧 斤考击而求之。 A.②④⑤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C.②④⑥ D.③④⑤ B.①③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2.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 不拐弯抹角。 13.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14.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5.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 人。 16.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7.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 感到无可奈何。 18.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 调雨顺。 19.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20.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 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
大欲
失百倍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有限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程度上

奉繁
不尽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自学探究第三段:
1、完成重点字句的翻译
2、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坚持正义,名词作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用 丹 以 荆 卿 为 计 , 始 速 祸 焉 。 状语后置 使…退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 两次 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 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将要 古今异义词 坚持到底,名作动词
假使
爱惜
•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六国论
自学探究第二段:
1、完成重点字句的翻译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
省略句
“而”,才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省略句 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 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从道理上说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适宜,得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