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诗歌与叙事
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

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运用美丽的语言和韵律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感知。
在创作和欣赏诗歌时,我们常常会被其叙述模式和程式所吸引和打动。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并分析其在创作和阅读中的作用。
首先,诗歌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叙述模式。
最常见的一种是叙事模式,通过叙述一系列事件或故事情节来向读者传达信息。
这种模式常用于叙述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或个人故事。
例如,古代叙事诗《红楼梦》通过叙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家族纷争等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另一种常见的叙述模式是抒情模式,通过表达情感和内心体验来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抒情诗多用于表达爱情、友情或对自然、人生的感慨。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表达离别之情,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此外,诗歌的程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程式是指诗歌在语言、结构和韵律上的规定和限制。
它赋予了诗歌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其中,语言的运用是最基本的程式要素。
诗歌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诗歌还运用了律诗的韵律和格律的节奏,使诗歌充满了音乐般的美感。
例如,古体诗中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式使诗歌句子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传统体裁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也为诗歌提供了结构上的限制,使得诗歌更具规范和精确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在创作和阅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不同的叙述模式可以给创作带来不同的效果和表现手法。
叙事模式可以使诗歌更具故事性和可读性,通过设置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
而抒情模式则更注重表达情感和内心体验,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性。
其次,程式限制了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从而推动着创作者在有限范围内的创作。
程式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和创造力,使诗歌更加优美和精确。
同时,程式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使诗歌的交流更加顺畅。
然而,叙述模式和程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和钳制。
诗歌的抒情和叙事

诗歌的抒情和叙事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抒情和叙事的手法传达情感、展现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将从抒情和叙事两个方面探讨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抒情是诗歌的一大特点,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诗人内心的世界。
诗歌抒情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爱情、友情、亲情的赞美,可以是对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的倾诉,也可以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不论是哪种方式,诗歌通过舒发情感、倾诉心声,使读者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增加情感的交流和传递。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了对社会弊病的愤慨和对人性的思考,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叙事是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给读者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相比于散文和小说,诗歌叙事往往更加简练而精准,能够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更多的意境和情感。
诗歌的叙事也可以是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诗人创造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哪种方式,叙事都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逐渐被故事所吸引,产生代入感。
例如李白的《长恨歌》,通过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悲剧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诗歌还具有意象丰富、语言华丽、节奏优美等特点,充分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意象是诗歌中用来描绘情感和景物的具象化语言,常常通过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呈现出来。
诗歌的语言华丽则体现在选词和修辞上,通过精选的词语和富有声韵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生动华美。
节奏是诗歌的灵魂,通过有规律的音节和韵律,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和朗诵效果。
总而言之,诗歌的抒情和叙事是其独特魅力的两个方面。
通过抒发情感和叙述故事,诗歌能够用独特的方式触动读者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通过意象丰富、语言华丽和节奏优美等特点,诗歌更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将继续在人类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人们在抒情和叙事的魅力中感受美的力量。
第三讲:50-60年代的诗歌

《天山牧歌》的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情节”﹐作 者把生活事件和画面提炼得单纯﹑和谐﹐并用优美 的笔调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 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 的生活情景﹐抒发对於新生活的浓烈情思。
在《天山牧歌》中﹐爱情诗佔有很大份量。建国初期的
诗歌创作中﹐把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犟烈的﹐并不多见。 这些爱情诗的受到注意﹐还因为它们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 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繫。它们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 爱情﹐以劳动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苹果树下》﹑《夜 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後》等﹐都体 现了这一特色。
➢通过客观叙事的结构进行抒情,让情感的潜流在戏剧化 的描写与叙事中含蓄婉曲的传达出来。
➢全诗以“苹果树”作为主要意象,把苹果从开花、结果 到成熟、收获,同爱情从萌生、孕育直至成熟结合起来, 造成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发想象,使苹果的生长与爱情的 发展相应成趣。
➢全诗通过在果园里姑娘与小火共同劳动、萌发爱情,将 劳动和爱情结合起来描写,使单纯的爱情描写注入了为 了幸福生活而勤恳劳动的内容,从而传达出时代特色。
从1959年起﹐闻捷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復仇的火焰》。 按计划﹐长诗共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和第二部《叛 乱的草原》分别出版於1959年和1962年。第三部因十年动 乱的冲击未能完成。长诗以解放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 原的叛乱为题材。写人民解放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教育﹑团结受蒙蔽群众﹐军事进剿结合政治争取﹐孤立了 哈萨克民族中的反动派﹐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四、郭小川的诗歌
1. “战士”意识与“诗人”意识消长 1955年《致青年公民》组诗
1956—1959年的探索阶段 60年代以后
2. 新辞赋体 借鉴古代楚辞、汉赋,大胆采用铺陈排比的长句格式——
诗歌叙事创作手法

诗歌叙事创作⼿法诗歌叙事创作⼿法 在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中,“叙事”⼿法在诗歌书写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被运⽤,“叙事性”已经成为当下诗歌书写的⼀个主流现象和特征,这是当代诗歌的嬗变和进步所致,这种现象从新世纪伊始就引起了诗歌评论界的适度关注。
进⼊新世纪以来,这种“叙事”特征表现出愈来愈普遍并有⽇益增强的趋势。
应该说它给当下诗歌创作带来了纷繁多样的新景观,诗⼈通过对⽇常⽣活、⽇常场景和内⼼存在的即时感受,以接近⼝语的语⾔表达⽅式,⾃觉地将“叙事”引⼊诗歌书写,充分使⽤⽩描、叙述、陈述、提炼、强化等修辞⼿段,展现和揭⽰现实⽣活某个时间和空间场景,诗意地传达主体⽣命体验、内在理解以及对事件、场景进⾏深度开掘,贡献出了⼀批诗歌佳作。
“叙事”作为从上世纪第三代诗⼈就已具备的艺术⼿法,随着时间推移和诗歌实践的反复演练、深化,在当下形成的这种阶段性总体特征,是否已经因为具有风格学研究的⽽具有了诗学意义?它的⽣成机制如何?它和⼩说散⽂中的“叙事”、以往新诗传统中的“叙事”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前呈现出⼀种怎样的⽣态⾯貌?对诗歌创作中的叙事诗学研究提供了什么样的范本和启⽰?同时其中也存在着怎样需要规避、纠偏的弊端?将来的发展⾛向和轨迹如何等,都需要深切关注、深⼊探讨。
笔者结合新世纪以来诗歌创作的实例对这⼏个⽅⾯的问题进⾏⼀些粗浅的分析。
从当代诗歌创作的整体景观和发展脉络来看,作为第三代诗⼈对朦胧诗反拨的重要诗艺表现⼿段,“叙事”⼿法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中后期,之后经过1990年代诗⼈们渐渐将之作为更为⼴泛的⾃觉艺术追求,到新旧世纪之交,“叙事性”在当代诗歌创作中所占⽐例⽇渐增⼤,涉及⼈数⽇渐增多,已经初步形成⼀种整体书写倾向。
⼤致上看,作为⼀种格局的形成,是在⼤量70、80后诗⼈进⼊诗坛,随着新世纪来临和⽹络诗歌的勃兴⽽凸现,并持续进⼊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中的。
新世纪伊始,知识分⼦写作和民间写作之争尘埃初落,⽹络诗歌⼀时呈现出井喷态势,⼤量更年轻的诗⼈进⼊诗歌书写,各种民刊先后出现,当代诗歌继1990年代中后期的相对沉寂,迎来了⼀个相对热闹、繁荣、众花纷呈的局⾯。
儿童诗歌与叙事技巧教案

儿童诗歌与叙事技巧教案一、引言儿童诗歌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通过采用叙事技巧,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讲述生动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本教案旨在介绍儿童诗歌与叙事技巧的结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课题。
二、目标1. 了解儿童诗歌与叙事技巧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运用叙事技巧创作儿童诗歌的方法;3. 学会结合诗歌与叙事技巧进行儿童创作活动。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儿童诗歌?- 定义:儿童诗歌是特定为儿童而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强调语言的韵律、节奏和幽默感。
- 特点: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节奏鲜明。
2. 什么是叙事技巧?- 定义:叙事技巧是指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描写等手法将事件组织起来,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 目的:吸引读者、传递情感、展现主题。
3. 儿童诗歌与叙事技巧的结合- 诗歌中的叙事元素:角色、冲突、情节、结局等。
- 示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儿童诗歌中的叙事元素,如《小星星》、《两只老虎》,了解其结构和技巧运用。
4. 运用叙事技巧创作儿童诗歌- 提供情节线索:给学生提供一些情节线索,如“一只迷路的小猫”、“一场奇幻冒险”等,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 引导创作:通过问答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组织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诗歌元素进行创作。
5. 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一:诗歌背诵比赛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儿童诗歌的理解。
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背诵比赛,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儿童诗歌,并进行表演。
- 活动二:创作儿童叙事诗目的: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将叙事技巧应用于儿童诗歌创作中。
操作:教师给予学生情节线索,学生根据线索进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评估1. 能力评估:通过活动二中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演,评估他们对叙事技巧的运用和儿童诗歌的理解能力。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对教学活动和内容进行反馈和总结,了解他们对儿童诗歌与叙事技巧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学习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叙事结构

学习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叙事结构在现代诗歌的广袤天地里,叙事结构宛如一座精巧的建筑框架,支撑着诗歌的情感、意象与主题,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叙事结构,对于诗人而言,是展现才华、传递思想的关键钥匙。
叙事结构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叙述,它是诗人精心编织的一张网,将生活的点滴、情感的波澜、思考的火花巧妙地串联起来。
在现代诗歌中,常见的叙事结构有线性叙事、环形叙事、碎片化叙事等多种形式。
线性叙事,如同一条清晰的河流,顺着时间的脉络缓缓流淌。
诗人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叙述。
这种结构简单明了,易于读者理解和跟随,能够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变化。
比如,诗人可以描述自己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醒来,到忙碌的一天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所见所闻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或者对现实的无奈。
环形叙事则像是一个圆环,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诗歌往往在开头和结尾处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结构。
这种结构能够营造出一种深邃、神秘的氛围,让读者在不断的回环中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例如,一首诗以“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开篇,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挣扎,最终以“光明依然在黑暗深处等待”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碎片化叙事则打破了传统的连贯叙述,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片段拼接在一起。
这些片段可能在时间、空间上毫无关联,但在诗人的巧妙安排下,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整体。
这种结构能够反映出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内心的破碎和迷茫。
比如,诗人可以跳跃地描绘不同场景中的瞬间感受,如街头的争吵、孤独的夜晚、灿烂的笑容等,让读者在这些碎片中拼凑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然而,无论选择哪种叙事结构,都需要诗人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
叙事的节奏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节奏过快,可能会让读者应接不暇,无法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节奏过慢,则可能使读者感到拖沓乏味。
诗人需要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灵活调整叙事的速度,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如同音乐中的旋律,引领读者的心灵随之起伏。
诗歌言说与叙述的视角

诗歌言说与叙述的视角诗歌是生命的审美表现,是生命情感和经验的变异与重组,而生命经验对客观外物来说,它是主体,而对诗人创作来说,它又是客体,或叫准客体,因此生命经验的展现,就有一个诗人的视角的问题,即从什么角度,把它物化为诗歌。
生命在时空之中,诗歌在内宇宙之中。
视角问题,就是诗人在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中的立足点问题。
立足点的确定,是诗人得以驾驭涛歌、统摄诗歌、主宰诗歌的根本。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诗人是创造者,是上帝。
那么,诗歌中存在着几种视角呢?王国维论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为第一人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属于内视角。
无我之境为第三人称,“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属于外视角。
内视角是有限视角,外视角是全知视角。
两种视角.在诗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转换和交插。
内视角,是诗人与诗中主人公处于同一视界,同是以“我”的身份出现,进行第一人称的言说。
其优长是直接倾诉,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也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局限是受一定视界限制。
这是一种主观性言说。
内视角言说,有独白型、替代型两种。
独白型,“我”就是诗人。
替代型“我”是他人或物。
独白型。
例如,郭沫若的《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1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这里的天狗是郭沫若自身的写照,诗中表现出的吐纳宇宙万象的气魄,正反映了他追求个性创造和自由解放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独白型又有两种:自言自语和倾诉。
自言自语是泛对象,倾诉心目中有具体对象。
《天狗》属前一类,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后一类: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此诗是写给王昌龄的,诗人同情朋友被贬,写诗遥寄,倾吐了对朋友的一片关爱之情。
替代型。
诗中的“我”不是诗人本身,而是他人或物的替代。
这里的“我”属于代言人。
为他人代言的,例如,刘大白的《奶娘》:我呜呜地唱着歌,轻轻的拍着孩子睡。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诗性叙事成为了一种突出的文学形式。
诗性叙事不仅仅是将诗歌和叙事结合,更是一种对于情感、意境和思想的深度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
首先,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传统的叙事文学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形象描写,而诗性叙事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塑造。
通过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纠结。
例如,现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叙事作品。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被以诗歌般的语言展现出来,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福贵的痛苦和坚韧,还能够在诗意的叙述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就是一部充满思想的诗性叙事作品。
小说通过对于一个家族的命运的叙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莫言将诗性叙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统的叙事文学注重线性的故事结构和逻辑的推进,而诗性叙事则更加注重意象的展开和联想的自由。
通过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性叙事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融入到文字之中,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余秋雨的小说《庐山谣》就是一部充满意象的诗性叙事作品。
小说中,余秋雨通过对于庐山的描写和对于人物内心的描绘,使得作品充满了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
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庐山之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通过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纠结,探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以及使作品充满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诗歌与叙事这一讲主要是谈古代的叙事诗。
与西洋诗歌相比,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显得不够发达,抒情好像是诗歌的专利,叙事是诗人的走穴。
在古代诗坛上,抒情诗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叙事诗星星点点地缀在抒情诗的天空,没有大的生气。
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古代没有叙事诗的名篇。
恰恰相反,也有数量可观的叙述名作,流传后世。
《说文》:“诗,志也。
”志,据闻一多《歌与诗》解释,有记忆、记录、怀抱的意思。
其中“记录”的意思,就近乎“史”的叙事。
所以闻一多说:“原来《诗》本是纪事的,也是一种史。
”我们看《诗经》中的“颂”和“大雅”,就有一些近乎史诗性的作品,追述商、周民族祖先的伟大业绩。
《大雅·生民》篇歌颂周的始祖后稷的传奇人生,后稷是母亲姜嫄踏了上帝的脚印而受孕的(“履帝武敏歆”),出生之后就被抛弃,但是牛羊和鸟都来保护他,就这样活了下来。
后稷从小就懂得农作物的品性(“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带领人民种植农作物,发展了农业。
后稷逝世后,周人在丰收的季节里祭祀上帝,归功于始祖后稷。
《国风》中也有一些以叙述为主的篇章,如《魏风·伐檀》。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①。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④!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⑤?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⑥?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①坎坎,伐檀的声音。
寘,置也。
干,水边岸地。
涟猗,即“涟漪”,小的波纹。
②廛,《毛传》:“一夫之居,曰廛。
”③,县,同“悬”。
貆,兽名。
④不素餐,犹“不白吃饭”。
⑤三百亿,郑玄笺:十万曰亿。
三百,禾秉之数。
⑥特,《毛传》:“兽三岁,曰特。
”这是一首劳动者之歌,是伐木者控诉的歌唱,采取重章叠句的手法,好像内心的怨愤,非如此反复唱叹无以发泄,诗歌基本上是采取“赋”,即叙事的方法,讽刺剥削阶级的“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毛诗小序》)的贪婪生活。
《诗经》六义之一“赋”,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的叙事。
像《伐檀》这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在《诗经》中大量存在,诗歌密切地关注着社会现实,发挥记录现实悲剧、不幸和不平的事件。
这种精神也流贯在汉乐府中。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多采自民间,来自社会的底层,是底层民众真实生活的记录。
底层民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虚幻飘渺的玄思,只是每天都在发生一些可悲可泣的故事,需要说出来,需要同别人一同去分担自己的忧患。
“缘事而发”,就是叙事性,这是汉乐府的重要特点。
东门行古辞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这是一对陷入生活绝境的夫妻的对话。
盎中无米,架上无衣,屋如悬磬,男主人准备挺而走险,但是岂能置社会道义和理法于不顾,岂能置妻儿于不顾,于是“出”而复“入”,内心充满着矛盾。
就在他狠下心拔剑出门时,妻子出场了,牵扯着衣服啼哭:不管人家多么富贵,我们有粗茶淡饭,就可以度日了。
做事要上对得起苍天,下当想想这嗷嗷待哺的小儿,可不能胡来!此时的丈夫可能已经横下一条心来一定要走的,所以“咄”的一声斥责:此时出门已经算迟了,等到白发上头,老了就更没法过活了。
这首乐府诗把人间一幕悲剧的关节点推到读者面前,对话描写语气真切而活脱,情感激切而复杂,揭示了贫富对立的社会里底层民众走投无路的无奈。
这首乐府,在晋代奏唱时,儿母的劝阻词中加了一句:“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
”显然是上层文人为粉饰太平而作的窜改。
妇病行古辞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①。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②。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③。
行当折揺④,思复念之!”乱曰⑤: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①丈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丈夫。
②翩翩,泪流不止。
③过,过错。
笪笞,鞭打。
④行当折摇,将要死去。
⑤乱,曲终的尾声。
《妇病行》更是一幕生死离别的人间惨剧。
妇女染病多年,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把丈夫叫到床前,临终遗言。
诗歌虽然惜墨如金,但还是对“当言未及得言”的悲惨场景作了描写:“泪下一何翩翩。
”病妇的遗言集中在两三孤儿身上,不要让孩子受冻挨饿,犯了错误也不要打骂。
反复叮咛,这是人间常情,也是最难以割舍的牵挂。
“乱曰”以下是妇死之后的事。
丈夫已经穷得徒有四壁了,儿子衣不蔽寒。
路上逢着亲友,知道我家的变故,也难过得忍不住流眼泪。
回到家里,空空的房子里是儿子的哭泣,可以预感到他们也会随着妻子一同死去,还有什么可说得呢!这首诗歌将人间悲剧写得尤为惨烈,催人泪下。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①“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②!”“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③,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④,生女哺用脯⑤。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①长城吏,是监督修长城的官吏。
来自太原的士卒前来向官吏说:“千万不要把我们太原来的人继续留下来服役了。
”②筑,夯,夯土的器具。
③姑嫜,公公婆婆。
④举,抚养。
⑤脯,干肉。
这首诗的场景可分为两层,前一层是士卒和长城吏的对话,长城吏傲慢而冷漠,士卒忧郁焦急。
第二层是士卒与家中妻子的对话,士卒觉得自己归期无望,不愿意辜负妻子的青春,去信劝妻子改嫁。
但这实非本意,而是不得已,因此又希望妻子能“时时念我故夫子”。
妻子回信拒绝,士卒又去信,逼出妻子一番信誓旦旦、生死与共的安慰言辞。
夫妻之间的恩爱和慰勉之情,与长城吏的蛮横无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联系上三首诗来看,汉乐府诗除了具有一般民歌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外,还有几个特点:一. 是善于叙写人生中重大的变故或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场景,以获得震撼人心的情感效果。
二.是叙事,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和场面。
三.是多以对话的方式,辅以动作、神态描写以展开故事。
因为所叙故事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作者一般采取静观的态度,将事件呈现出来,很少以抒情的方式参与进来。
蔡琰的《悲愤诗》是一首叙事和抒情相兼的怨歌。
据《后汉书》记载,蔡琰,字文姬,是蔡邕之女。
博学有才辩,妙于音律。
后嫁给河东卫仲道,夫亡归宁于家。
汉献帝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人所获,嫁给南匈奴左贤王为王后,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与蔡邕有旧,痛邕无嗣,乃遣大将军以金璧赎文姬归汉,留二子于胡中,而重嫁陈留董祀。
文姬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了《悲愤诗》。
悲愤诗蔡琰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①。
志欲图簒弑,先害诸贤良②。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③。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④。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⑤。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⑥。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⑦。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⑧,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⑨,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⑩。
失意几微间,輙言毙降虏11。
要当以亭刅12,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幷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戹祸13!①“汉季”二句,谓汉代末年,刘氏失政,政权落入董卓手里,董卓废除并杀死汉少帝,毒死何太后,扰乱天常。
②“志欲”二句,为董卓弑君,妄图篡夺皇位,先杀害了丁原、周珌、伍琼、袁隗等贤臣良将。
③“逼迫”二句,谓董卓窃国,还都长安,拥汉献帝以自重。
杨彪等谏阻,皆遭罢黜。
④“海内”二句,即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意,指袁绍纠集人马讨伐董卓。
不祥,恶人,指董卓。
⑤“卓众”二句,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派部将李傕、郭汜、张济大肆掳掠陈留、颖川等县。
⑥“平土”二句,谓李傕军队多为胡羌族士兵。
平土,平原。
⑦“尸骸”句,谓尸体遍野,相互支撑。
⑧“长驱”句,谓李傕军队掳掠后又返回函谷关。
⑨“还顾”句,被掳掠的人回望故乡,已经非常遥远。
⑩“或有”二句,被掳人有的是骨肉亲人一起被掳的,然也不敢说话。
11 “失意”二句,谓被掳的人若稍微不满士兵的意,士兵就恐吓说要杀死这些俘虏。
12 亭刃,即停刃,挨刀子。
13 戹祸,灾祸。
戹,同“厄”。
这是第一段,写董卓篡国乱政,部下残杀、掳掠人民,被掳的百姓过着生不如死、暗无天日的生活。
接下来,蔡文姬特写自己的屈辱生活: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①。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巳。
有客从外来②,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③。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④。
①边荒,边庭,指南匈奴。
风俗野蛮,没有中原的文明教化,故曰“少义理”。
②从外来,从南匈奴之外来,③辄复,犹如“却又”。
④“邂逅”二句,偶然地遇到了汉人,得以将自己的心愿传达回去,终于曹操派使者来赎回自己了。
这一段,蔡文姬追述自己的异族生活,不仅遭遇北方的凛冽寒风,更受到思乡之情的煎熬。
幸而有机会回到中原,可又要经历母子分别的惨痛。
接下来,细致摹写母子分别的凄惨场景: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①。
天属缀人心②,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③。
兼有同时辈④,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⑤。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⑥。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①“己得”二句,蔡文姬归汉,与南匈奴左贤王生的两个儿子留在匈奴,故云。
②天属,指母子血缘至亲关系。
③“当发”,不忍心别子,故临出发时又心生迟疑,甚至想留下不走了。
④同时辈,指一同被掳掠至南匈奴的汉人。
⑤“马为”二句,马和车,都好像被感动,不愿意走了。
⑥遄,迅速。
日遐迈,一天天走远。
这一段写母子诀别,真是摧人肺腑,儿子抱颈问,虽然还不太懂事,不明究理,然也似乎感到这是一场永远的分离。
母亲更是在情与理的痛苦中挣扎,于理应该回归大汉,与父母团聚;与情又不忍心抛弃在匈奴生下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