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三讲 、诗歌与叙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十五讲、童谣与民歌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十五讲、童谣与民歌

第十五讲、童谣与民歌《尔雅》云:“徒歌曰謡。

”徒歌,就是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人声。

所以《说文解字》曰:“謡,作䚻。

䚻,从肉言。

”所谓“肉言”,就是人声,是人的歌唱。

童子歌,曰童谣。

在远古时代人们的观念中,童谣是具有神力的,具有奇妙的启示性,能一语道破天机,是社会事变的先兆,可预见结果。

在《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中都记载过重大事变发生前,往往有童谣的预兆。

自汉代开始,人们认为童谣是荧惑星下降,借儿童之口以示谶,张衡曾说:“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之师,或童儿歌谣嬉戏。

”《晋书·五行志·诗妖》记载:孙休永安二年(259),将守质子群聚嬉戏,有异小儿忽来言曰:“三公锄,司马如。

”又曰:“我非人,荧惑星也。

”言毕上升,仰视若曳一匹练,有顷没。

这件怪事发生之后的第四年,蜀亡;第六年,司马氏兴,代魏;二十一年后晋吴灭,正应验了“三公锄,司马如”。

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迷信,然而从人类学观点看,这是原始文化、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语言被赋予神性,具有魔力,影响着社会舆论,对民意人心也具有暗示的作用。

古人的解释,除了荧惑星下降以外,王充《论衡·纪妖篇》说:性自然,气自成,与夫童謡口自言无以异也。

当童之谣也,不知所受,口自言之,口自言,文自成,或为之也。

王充从自然元气论的思想出发,认为童谣是天机自动,并非“人为”,是天机借童言而兆示吉凶之端。

唐朝时,孔颖达为在《左传·庄公五年正义》中说:男八月齿生,八岁而齓;女七月齿生,七岁而齓。

童齓之子,未有念虑之感,不解自为文辞,而群聚集会,成此嬉游遨戏之言。

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凭之者。

其言或中或否,不可常用。

博览之士,及能惧思之人,兼而志之,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故书传时有采用之者。

七八岁的儿童,还没有知识思虑,因此童谣不是出于他们的主观意识,但却“韵而有理”,这就更增加了童谣的神秘性,故而孔颖达说是“有神凭之者”,因此也就像符咒一样,具有超人的威慑力。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第七讲、诗歌捍卫和平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

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也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汇合成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古代的战争,一般是在华夏不同民族之间发生;近代的战争,是华夏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

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华文化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的延续、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古今诗歌一脉贯穿的重要精神传统。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战争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前面提到的《秦风·无衣》就是有关战争的重要篇章,表达同仇敌忾的意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正如《左传》一再主张“以德绥戎”,“怀远以德”那样,《诗经》写战争,没有描写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铺排军容声威,注重文德教化。

《楚辞·九歌·国殇》,则是一篇把战争写得非常惨烈的作品。

国殇①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枹兮击鸣鼓⑦。

天时坠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

①国殇,为国而死,死于国事者。

②吴戈,吴粤之剑,这里形容武器的精良。

③毂,车轴的两端。

错,交错。

短兵,刀剑。

④凌,侵犯。

躐,践踏。

此句谓敌军侵凌我方阵地,践躐我军行伍。

⑤左骖,车辕左边的马。

殪,死。

右刃伤,指右騑马被刃刺伤。

⑥霾,一作“埋”,车轮陷入泥土中。

絷,绊住。

四马,古代战车,四马拉一车。

⑦援,引,拿着。

玉枹,镶嵌玉石的鼓槌。

此句言我方军队愈加厉怒。

⑧坠,落。

此句,王逸注:“言已战鬬,适遭天时,命当堕落,虽身死亡而威神怒健,不畏惮也。

”⑨严,悲壮。

弃原野,死于战场,不获埋葬,成为无主之鬼,故曰“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①。

带长剑兮挟秦弓②,首身离兮心不惩③。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④。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⑤。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二讲、诗尚理趣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二讲、诗尚理趣

第二讲、言理须有理趣言志缘情是诗歌的本质,但情志与道理并非天壤之隔,诗歌在言志抒情的同时,也会将触角伸向道与理的领域。

先秦的《诗经》是以言志为本,几乎没有纯粹表现理的诗篇。

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感悟和揭明天道人理的诗句。

如《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菁菁者莪》“汛汛杨舟,载沉载浮”;《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像箴言一样,具有警醒人心得意义。

当然,《诗经》中的“理”,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蕴涵着义理,而没有直接抽象说理。

汉魏时期诗歌频频咏叹的生命主题。

如汉武帝《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已经表示对求仙的失望。

乐府古辞《驱车上东门行》感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东汉后期的文人,经历了太多的政治曲折和人生变故,对生命的意识日益自觉起来,感慨生命的短暂和无意义,忧伤死亡的不可抗拒性。

这种生命意识,是对宇宙人生之“理”的感悟,成为东汉后期文人诗歌的重要主题。

相对来说,曹植虽然也意识到生命之有限、人生之短暂,但是在态度上要积极得多。

薤露行曹植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②,输力于明君③。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④。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⑤。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①因,依。

此句谓春夏秋冬四季运转更迭。

②展,舒展。

勤,劳。

③“输力”句,曹植《求自试表》:“欲逞去才力,输能于明君也。

”④“鳞介”四句,表达自己对明君曹丕的尊崇,以示无有二心。

⑤“孔氏”二句,孔子删定《诗经》和《尚书》。

王业,王者的事业。

粲,明丽貌。

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二也说:“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与此诗前四句一样,都是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之速灭。

但是,曹植并不悲观,而是自负有“王佐才”,傲视群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3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3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
——曹丕《与吴质书》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
从弟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译】各位贤弟都是俊才秀士,个个堪
比谢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译】我吟咏的诗歌,有愧于谢灵运 (康乐)。
• 惠连,指谢惠连(397-433),南朝宋文 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 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 爱赏。世称小谢。谢灵运(385-433),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 康乐。是南朝山水诗派的创始者。 “池塘 生春草,园林变鸣禽”,谢灵运自认为是 梦见谢惠连所得。《谢氏家录》说:“康 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
阳春美景 珍惜时间 天伦乐事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态度 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精神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 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 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 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 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本文主体事件是什么? 宴:摆酒设宴款待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译】况且温暖的春天用绮丽的景色 在召唤我们,大自然又把锦绣风光借 给我们。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名句赏析】 提示:体会“阳” “烟” “文章” “召”
“假”等词语的表现力。
“阳”字,展现了阳光明媚,温暖和煦,万物 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景象。
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人,越是内心极丰盛的人。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 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 迹。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向你的美好 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 观胜景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都不是谁的谁。又何必把一些人, 一些事看的那么重要。有一种女人像贝壳一样,外面很硬,内在其实很软。心里有一颗美丽的珍珠,却从来不轻易让人看见。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 公平。在一个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势必要承受更多,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 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有些事情,要等到你渐渐清醒了,才明白它是个错误;有些东 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生活不是让你用来 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那么可以让你喘息的空间也就是越少。胸怀临云志,莫负少年时唯有行动才能解除所有的不安。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记昨天的痛! 如果你不努力争取你想要的,那你永远都不会拥有它。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其实每一条都通往阳光的大道,都充满坎坷。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 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我已经看见,多年后的自己。自信!开朗!豁达!努力的目的在于让妈妈给自己买东西时像给我买东西一样干脆。被人羞辱的 时候,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成长道路谁都会受伤,我们才刚刚起航,必须学会坚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坚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常识手册目录第一篇、古代诗歌的分类第二篇、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常识第三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第四篇、古代诗歌分类鉴赏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简答题的答题技巧附:2007年全国十八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汇编2008年全国十八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汇编2009年全国十八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汇编2010年全国十八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汇编第一篇、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三单元 古诗鉴赏三技之三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三单元 古诗鉴赏三技之三 Word版含解析

古诗鉴赏三技之三把握情感一、了解古代诗歌表达感情的一般特点1.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

内敛含蓄,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2.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

3.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

二、一定要仔细阅读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反复咀嚼要舍得在“读”上下功夫,花时间,不要看一眼就匆忙下笔。

在反复咀嚼中,要找出以下关键词:1.层次。

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有“字”“词”“句”“联”“阕(片)”“篇”等。

除“字”“词”外,其余的都能分析层次,如一联有两句,两句就是两个感情要点。

每阕(片)包含几个句子,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几个层次就是几个感情要点。

一定要学会切分层次,因为层次对应答题要点的数量。

2.诗眼。

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的,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如“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中的“送”“埋”,抓住这两个诗眼,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其中寄寓的情感,又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

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3.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

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意,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捕捉其中的情感。

三、注意把握情感表达的特点情感表达有三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对所给的语言片段,很容易看出抒情特点,尤其要留心“一联”[或“一阕(片)”]中两者兼有的特点。

这里重点谈一下间接抒情的语言片段,主要看它属于哪种间接抒情方式:1.写景句。

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分析景中情是高考的重点,一定要练好这方面的功夫。

2.状物句。

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

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义。

四、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vip专享]《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三讲 、诗歌与叙事

[vip专享]《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三讲 、诗歌与叙事

第三讲诗歌可以叙事与西洋诗歌相比,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显得不够发达,抒情好像是诗歌的专利,叙事是诗人的走穴。

在古代诗坛上,抒情诗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叙事诗星星点点地缀在抒情诗的天空,没有大的生气。

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古代没有叙事诗的名篇。

恰恰相反,也有数量可观的叙述名作,流传后世。

我们看《诗经》中的“颂”和“大雅”,就有一些近乎史诗性的作品,追述商、周民族祖先的伟大业绩。

《大雅·生民》篇歌颂周的始祖后稷的传奇人生,后稷是母亲姜嫄踏了上帝的脚印而受孕的(“履帝武敏歆”),出生之后就被抛弃,但是牛羊和鸟都来保护他,就这样活了下来。

后稷从小就懂得农作物的品性(“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带领人民种植农作物,发展了农业。

后稷逝世后,周人在丰收的季节里祭祀上帝,归功于始祖后稷。

《国风》中也有一些以叙述为主的篇章,如《魏风·伐檀》。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1。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2?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5?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6?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1 坎坎,伐檀的声音。

寘,置也。

干,水边岸地。

涟猗,即“涟漪”,小的波纹。

2 廛,《毛传》:“一夫之居,曰廛。

”3,县,同“悬”。

貆,兽名。

4 不素餐,犹“不白吃饭”。

5三百亿,郑玄笺:十万曰亿。

三百,禾秉之数。

6特,《毛传》:“兽三岁,曰特。

”这是一首劳动者之歌,是伐木者控诉的歌唱,采取重章叠句的手法,好像内心的怨愤,非如此反复唱叹无以发泄,诗歌基本上是采取“赋”,即叙事的方法,讽刺剥削阶级的“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毛诗小序》)的贪婪生活。

《诗经》六义之一“赋”,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的叙事。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6.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6.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 三、一词多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四、词类活用 (1)古人秉烛夜.游________________ (2)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________________ 五、特殊句式 (1)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②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③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以上句子是________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一、古字通假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____通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多指身材高大的人;胖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①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②泛指著作;③比喻 暗含的意思;④关于事情的做法
他的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本文大约作 于开元二十一年前后,地点在今安陆兆山桃花岩。内容记叙 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的 情景。全文以骈句为主,以诗笔行文,笔触流畅自然,风格 清新洒脱,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是传诵千古的名作。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 【参考思路】 同意。这句话只用了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 特色。“春”字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了,让人 好像感到春天的温暖,看到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地气上升, 形成袅袅轻烟充满于空气中,给自然景物披上一层轻纱,给 人以文采焕然、赏心悦目的感受。另外,这两个句子还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那“阳春”是多情的,她用美丽的“烟景” 来召唤我;那“大块”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 给我。平淡的语言将满心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诗歌可以叙事与西洋诗歌相比,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显得不够发达,抒情好像是诗歌的专利,叙事是诗人的走穴。

在古代诗坛上,抒情诗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叙事诗星星点点地缀在抒情诗的天空,没有大的生气。

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古代没有叙事诗的名篇。

恰恰相反,也有数量可观的叙述名作,流传后世。

我们看《诗经》中的“颂”和“大雅”,就有一些近乎史诗性的作品,追述商、周民族祖先的伟大业绩。

《大雅·生民》篇歌颂周的始祖后稷的传奇人生,后稷是母亲姜嫄踏了上帝的脚印而受孕的(“履帝武敏歆”),出生之后就被抛弃,但是牛羊和鸟都来保护他,就这样活了下来。

后稷从小就懂得农作物的品性(“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带领人民种植农作物,发展了农业。

后稷逝世后,周人在丰收的季节里祭祀上帝,归功于始祖后稷。

《国风》中也有一些以叙述为主的篇章,如《魏风·伐檀》。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①。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④!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⑤?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⑥?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①坎坎,伐檀的声音。

寘,置也。

干,水边岸地。

涟猗,即“涟漪”,小的波纹。

②廛,《毛传》:“一夫之居,曰廛。

”③,县,同“悬”。

貆,兽名。

④不素餐,犹“不白吃饭”。

⑤三百亿,郑玄笺:十万曰亿。

三百,禾秉之数。

⑥特,《毛传》:“兽三岁,曰特。

”这是一首劳动者之歌,是伐木者控诉的歌唱,采取重章叠句的手法,好像内心的怨愤,非如此反复唱叹无以发泄,诗歌基本上是采取“赋”,即叙事的方法,讽刺剥削阶级的“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毛诗小序》)的贪婪生活。

《诗经》六义之一“赋”,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的叙事。

像《伐檀》这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在《诗经》中大量存在,诗歌密切地关注着社会现实,发挥记录现实悲剧、不幸和不平的事件。

这种精神也流贯在汉乐府中。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多采自民间,来自社会的底层,是底层民众真实生活的记录。

底层民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虚幻飘渺的玄思,只是每天都在发生一些可悲可泣的故事,需要说出来,需要同别人一同去分担自己的忧患。

“缘事而发”,就是叙事性,这是汉乐府的重要特点。

东门行古辞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这是一对陷入生活绝境的夫妻的对话。

盎中无米,架上无衣,屋如悬磬,男主人准备挺而走险,但是岂能置社会道义和理法于不顾,岂能置妻儿于不顾,于是“出”而复“入”,内心充满着矛盾。

就在他狠下心拔剑出门时,妻子出场了,牵扯着衣服啼哭:不管人家多么富贵,我们有粗茶淡饭,就可以度日了。

做事要上对得起苍天,下当想想这嗷嗷待哺的小儿,可不能胡来!此时的丈夫可能已经横下一条心来一定要走的,所以“咄”的一声斥责:此时出门已经算迟了,等到白发上头,老了就更没法过活了。

这首乐府诗把人间一幕悲剧的关节点推到读者面前,对话描写语气真切而活脱,情感激切而复杂,揭示了贫富对立的社会里底层民众走投无路的无奈。

妇病行古辞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①。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②。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③。

行当折揺④,思复念之!”乱曰⑤: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①丈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丈夫。

②翩翩,泪流不止。

③过,过错。

笪笞,鞭打。

④行当折摇,将要死去。

⑤乱,曲终的尾声。

《妇病行》更是一幕生死离别的人间惨剧。

妇女染病多年,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把丈夫叫到床前,临终遗言。

诗歌虽然惜墨如金,但还是对“当言未及得言”的悲惨场景作了描写:“泪下一何翩翩。

”病妇的遗言集中在两三孤儿身上,不要让孩子受冻挨饿,犯了错误也不要打骂。

反复叮咛,这是人间常情,也是最难以割舍的牵挂。

“乱曰”以下是妇死之后的事。

丈夫已经穷得徒有四壁了,儿子衣不蔽寒。

路上逢着亲友,知道我家的变故,也难过得忍不住流眼泪。

回到家里,空空的房子里是儿子的哭泣,可以预感到他们也会随着妻子一同死去,还有什么可说得呢!这首诗歌将人间悲剧写得尤为惨烈,催人泪下。

综合这两首诗来看,汉乐府诗除了具有一般民歌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外,还有几个特点:一. 是善于叙写人生中重大的变故或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场景,以获得震撼人心的情感效果。

二.是叙事,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和场面。

三.是多以对话的方式,辅以动作、神态描写以展开故事。

因为所叙故事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作者一般采取静观的态度,将事件呈现出来,很少以抒情的方式参与进来。

乐府诗至唐代杜甫,开创了“即事名篇”的新路,完全摆脱旧题的束缚,另立新题,而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上又是与汉乐府相通的,表现出诗人对现实问题的严重关切,代表性的作品是《兵车行》、“三吏”“三别”等。

新婚别①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②。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

①真德秀注:先王之政,新有婚者,期不使政。

此诗所怨,尽其常分,而不能忘礼义。

②兔丝,草本植物,茎细而柔,蔓生草上。

首四句,以比兴起,得《诗三百》遗法。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①。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②。

①河阳,王洙注:东都也。

指洛阳。

②“妾身”二句,蔡梦弼注:“妇人嫁三日,告庙上坟,谓之成婚。

婚礼既明,然后称姑嫜。

今嫁未成婚而别,故曰未分明。

”姑嫜,婆婆和公公。

此诗通篇全作新人语。

这一层,叙述新嫁娘的难堪处境,“暮婚晨告别”,到底算什么身份呢?算不算你的妻子?算不算你家的媳妇呢?新婚妇不能不自怨自艾,絮絮叨叨,她内心也有很多委屈啊!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①,鸡狗亦得将②。

君今死生地,沉痛迫中膓。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①归,女子嫁人曰归。

②“鸡狗”句,仇兆鳌注: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久长计也。

这一层,新嫁娘回忆自己的身世,以前在娘家时,也算是父母亲乖乖宝贝,本指望嫁个好人家,能安安稳稳过个太平日子,没想到结婚第二天,丈夫要上前线。

这一去,是生是死,都没个准儿。

一想到此,内心就悲痛难以忍受。

本想和你一起去,可又不能够。

真是如何是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①。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①“妇人”二句,《汉书·李陵传》:陵曰:“我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

陵搜得,皆斩之。

前面几层是“发乎情”,抒写新嫁娘要与丈夫生别时的惨痛情感;这一层则是“止乎礼义”,新嫁娘深明大义,理性和责任战胜了私情。

即使自己内心有无限悲伤,依然劝勉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而且还自我勉励,自作坚强,脱下新婚的服饰,洗去新婚的妆扮,这是要与丈夫一同坚强起来。

对于战争中的女人来说,不拖丈夫后退,不使丈夫牵挂,就算是一同上战场,抵抗侵略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前以比兴起,此以比兴结;前是正衬,此是反照。

看到天空比翼齐飞的鸟儿,又想到自己马上要和丈夫分离,独守空闺了。

新婚本是喜事,却遭遇如此难堪的变故,真是“人事多错迕”,但最后一句“与君永相望”,真情相守,信誓旦旦,这是对即将上前线的丈夫的最大安慰和鼓励。

全诗“君”字凡七见。

好像是丈夫就在身边,新嫁娘一边为丈夫整理行装,一边在絮絮叨叨地数落。

仇兆鳌评说:“‘君妻’‘君床’,聚之暂也。

‘君行’‘君往’,别之速也。

‘随君’,情之切也。

‘对君’,意之伤也。

‘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

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

”汉乐府常选取生活中极悲伤凄惨、极具有感染力的场景来加以叙述,不言情而情已不堪。

杜甫乐府诗也是一样,那个动乱的时代,本来就处处都在上演生离死别的真实悲剧,杜甫善于捕捉这些具有典型性、感染力的人间惨剧,加以艺术审美化,写进诗歌。

这首诗的妙处是,杜甫转变角色,代这个新婚妇人说话。

这种性别转换,前代不乏其例,如曹丕的《燕歌行》,就是一例。

但是能如杜甫此诗这样,对新嫁娘内心复杂的情思有如此深刻真切的体认和表现,在古代诗歌中可能没有第二篇。

王嗣奭评说:“此代为妇人语,而揣摩以发去隐情,‘暮婚晨告别’,是诗柄。

篇中有极细心语,如‘妾身未分明’二句,‘妇人在军中’二句,是也;有极大纲常语,如‘勿为新婚念’二句,‘罗襦不复施’二句,是也。

真《三百篇》嫡裔。

”杜甫的叙事诗,是惨痛生活的真实记录,寄语着诗人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忧思,故而后世誉之为“诗史”,誉为“史迁笔法”。

这首诗又避免了历史铺叙的赘冗,而是采取“代言体”,代这位“其苦自知而不能自达”的士兵立言,全诗以第一人称来回忆,来叙写,叙事和抒情融而为一。

诗歌为避免叙述的平直,在层次上制造波澜,在情感上制造跌宕,曲折生致。

诗中时而间以比兴,如《无家别》“宿鸟”二句,具有化平冗为顿挫,化板滞为灵动的作用。

清人吴瞻泰说:“诗之比兴,犹文之譬喻,无比兴,则语直而意窘。

唯于直叙中,用比兴以间之,遂烟波无际,而用之首迄为难。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正是如此。

安史之乱,已经导致人民的大批死亡,导致土地荒芜,田园残破,将百姓逼至死亡的边缘,诗人就是要将这凄惨的人生描绘出来,控诉叛乱和战争的严重危害,也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不幸的深切同情。

元稹称这些诗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蔡宽夫说“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极,真豪杰也”(《诗话》)。

唐代的叙事诗,到了中唐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主要是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创作了不少新题乐府诗。

白居易的《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

他的《新乐府并序》说自己这些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章,歌诗合为事而作。

”意即作诗要有切实的内容和具体的目的,要关注现实政治,表现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下层百姓的苦难,对贪官污吏要有讽谏意义,要能裨补时政、泄导人情。

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之类“感伤诗”,也以叙事哀婉缠绵见长,特别是《琵琶行》,在叙述他人身世时,寄予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抒情意味尤为浓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