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及其必然性

合集下载

苏轼农村词及其赏析

苏轼农村词及其赏析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浣溪沙苏轼(其一)内容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

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4。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苏轼田园词简析

苏轼田园词简析

苏轼田园词简析开宋词一代新风的苏轼,对词的革新,尤其在词境的开阔方面,将只写男女情思的词的范围扩大到可以写任何事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往往最为人所重视。

《白雨斋词话》卷七中评价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更多提到的是他作为豪放派代表的爱国词、英雄词,其实田园词也是苏轼新开辟的词的新区。

在苏轼之前,词根本没有言及农村的事物或景色。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也多被后代词家继承,其中尤以辛弃疾最有成就,无论是爱国词、理趣词、农村词、英雄词,还是咏物词和词前小序的应用,辛弃疾都有继承,且成绩斐然。

作为开作者的苏轼,其田园词风格有以下特点:一、苏词难脱士大夫气息。

苏轼平生在许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做一些实绩,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

他对农田生产尤为关心,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这种关心表现在词中,就出现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中的创举,开拓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为后来词人创作田园词开了先河。

苏轼刚任徐州太守时,遭遇黄河洪水,组织军民抗击水灾后又遭遇旱灾,苏轼亲自到城东的石潭为民祷雨、雨后谢神。

元丰元年(1078)他根据路途所。

见,即兴写下五首《浣溪沙》在这组词中,他以纪实手法描绘了江南蚕乡的风土人情:初夏万物勃发的风光,“收麦社”和“赛神村”的民俗,辛苦劳作的场面,淳朴喜悦的农民,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图。

求雨得雨,谢雨归来,作为一方之长的他心情是格外轻松愉快的,因此也有闲暇的心情去观赏周围农村的人情世态和风光景色。

词中洋溢着丰收后的欢快,一片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

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

词人更多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表现出来的只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难脱士大夫气息。

苏轼农村词赏析

苏轼农村词赏析

虽 说是谢 雨 之 作
但 作 者 的 兴 趣并 不 在谢 神 祭奠
,
而 是 给我
,
们 描 绘 了 沿 途 所见 徐 州地 区 农 村 风光 和 黄 童 白 雯

村姑 醉汉 各种 人物形 象及 他们 得雨 后 的喜 这 与作者 的其他 豪放 之作 柑 比

非常 富 有生活情 趣
。 。
给读 者 以 清新 明快的 感觉
,

这 组 词 前 面 的序 言说

徐 门石潭 谢雨
道上 作 五 首

潭 在城 东二 十里
,
常与 洒 水 增
清 浊相 应 徐门
,

即是 徐 州


作者 当时 为徐 州的知 州
, ,
徐 州地 区 当年 久 早得 雨
, ,
这组 词是 苏轼 在谢

雨 的 途 中所 作 数 十 日不 退
(
。 。
苏 轼在 任地方 官的 时候
作 者以清

畅的笔 调
,
,
充满 着对 农 村
,
描绘 了 徐 州地 区 农村 初夏 的 风光 和 农 民 的 生活
,

把 题 材扩大到 农 村
为词 反映更 广 阔的现实 生 活 而 开辟 的新领 域
: “
, 。
娜 碘 是我 们 阅读和 欣 赏苏词 不
,
的革 新过程 中
可 忽 视 的 一 个 重 要方面
,
为此他 做 了 一 首 《 起伏 龙 行 》
,
记其 鲜

其序言 可 与 《 院溪 沙 》 的序言 参看 有石 潭 父老云
,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在北宋的文化环境 中 , 苏 轼 是 一 个 极 富 浪 漫 气 质 和 个 性 的
人, 他 的诗 、 词 、 文 创 作 代 表 了北 宋 文 学 的最 高 成 就 。 苏 词 最 显
著的特征是“ 以 诗 为 词 ”. 把 词 体 从 歌 宴 酒 楼 的狭 小 天 地 中解 放
出来 , 使之走 向广 阔的社会 . 从 而 展 示 了 这 一 文 学 形 式 丰 富 多
第 l 2卷 7期 Vo 1 .1 2 第 No 7
读 与 写 杂 志
Re a d a n d W r i t e Per i odi ca l
2 0 1 5年 7月 J u l y 2 01 5
苏 轼 的农 村 词 浅 析
胡 丽 芳
( 江 西 抚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江 西 抚 州 3 4 4 0 0 0 )
清 新 的 自然 景 物 , 又使苏轼 内心获得 某种解 脱 , 不 觉 在 内 心 深
无……” 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唐 宋词 鉴 赏 集 》 云“ 该 词 抒 发 了 作 者关 心 和 同情 农 民 疾苦 的思 想 , 表 现 了 内心 的 忧 虑 ” 。 “ 但 令
彩 的 表 现 范 围 。特 别 可 贵 的是 , 苏轼 首先 将 农 村 题 材 引 入 词 中 。
苏 轼 是 宋 代 第 一 个 真 正 有 意 识 的 以 自然 风 光 , 农 村 生 活 为 题 材 进 行 创 作 的人 。《 浣溪沙》 五首是苏轼农 村词的代表 , 词 人 以 清
晰 明 媚 之 笔 描 绘 了徐 州 石 潭 附 近 的 乡 村 生 活 , 优 美 的 田 园 风 光 和农人 的生活场 景 , 诸 如收麦 、 赛神、 煮茧 、 缫丝 、 卖 瓜等 , 还 塑

重视“三农”的楷模――苏轼

重视“三农”的楷模――苏轼

重视“三农”的楷模――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 而且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和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官员,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重视“三农”问题。

他曾多次出任州刺史, 受到劳动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苏轼在历任地方官吏时, 比较关心人民痛苦, 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苏轼每调离一地,总有许多的州民百姓拦路痛哭, 舍不得他离开 , 是有一定原因的。

苏轼的《浣溪沙》共五首, 是写祭神谢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 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 关怀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羡慕。

《浣溪沙》第一首写词人参加谢雨祀神仪式所见到的情况。

照日深红暧见鱼 , 连村绿暗晚藏乌 , 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 , 猿猱闻鼓不须呼 , 归来说与采桑姑。

词人一大早便参加农民们的谢雨仪式去了, 一面走路一面观看景色 : “照日深红暧见鱼。

”红日东升, 水面变暧 , 池塘里的鱼儿, 慢慢上浮 , 在水中清晰可见。

“连村绿暗晚藏乌” , 树木葱茏 ,就是晚上借宿的乌鸦藏在里面恐怕也看不出来。

“黄童白叟聚睢盱 , ”那聚集在一起的庄稼人, 都是那样欢快朴实。

最引起词人兴趣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十几岁的娃娃们。

他们一见大官来了 , 便闪电般地躲藏起来 ; 但见到这位太守和蔼可亲 , 便又迅速地围拢来 , 所以苏轼幽默地写道 : “麋鹿逢人虽未惯 , 猿猱闻鼓不须呼” , 有的还兴奋地往家里跑 , “归来说与采桑姑”。

这首词的感情亲切、朴实 , 而描写又是何等的生动传神 ! 既反映了农村青年和娃娃们的老实、腼腆、怕官的神情心理 , 又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好奇、活泼、热情的性格特征 , 是极其传神之笔。

第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 , 三三五五棘篱门 , 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 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旋抹红妆看使君” , 女孩们急急忙忙地打扮一番 , 然后才走出去 , 她们要去看与民共同抗旱的好太守 , 她们三个一伙 , 五个一帮 , 站在篱笆门前 ; “相排踏破茜罗裙” , 你拥我 , 我挤你 , 把鲜红的罗裙都踏脏了 , 踩破了 ! 把农村女孩子们观看太守的神态 , 写得再生动也没有了。

苏轼词的观念

苏轼词的观念

苏轼词的观念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于词体的创新与开拓,二是对词作的审美内涵的发掘与提升。

首先,苏轼在理论上突破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的区别,但它们在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上是一致的,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苏轼在创作实践中积极追求并实现了对传统词风的改革,他采用自我叙写的方式来表现雄壮豪放、开朗明快的风格,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独特个性。

他的词作“自是一家”,在题材、情思、句法和字法上都给后代以启示,使得豪放雄壮、清新婉约的风格在词中得以共存,开拓了词的审美内涵,提升了词的创作境界。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的发展流变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的发展流变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
的发展流变
面对乡村发展,人们的感情也日益复杂化。

而这种复杂的变化,需要我们用诗歌表现出来,大家的表达越来越宽泛,感情也非常真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诗歌表达,要与大格局接轨,他认为,乡村会越来越好,乡村诗歌也会充满希望。

而我国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就一位出名的诗人,为农村题材的诗词作了强大有力的铺垫。

苏轼在写自己的词《浣溪沙》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乡村切不断的根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那是对人、对事、对物的热爱、体贴、关怀,虽艰难困苦仍心怀良善和悲悯。

我以自然亲近的语言,以与人说话或与自己说话的语气,写细小的事物,让物回到物本身,且在具体的语境中焕发出光芒。

乡村即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也是乡土诗歌的根。

我的诗歌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关注个体生命以及事物本身,乡土的品格是质朴的真诚的,那里有友善和睦的民风民情,是我创作的源泉。

感谢中国多意,圆润的汉字,用诗歌留下我们时代的记忆。

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仍然有一个普及和提高的问题。

今后要做的是如何促进农民三区创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对农民的创作积极性给予扶持和呵护。

苏轼农村词赏析

苏轼农村词赏析

作者: 何凤奇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北宋词坛;苏词;浣溪沙;现实生活;组词;起伏龙行;真色;使君;人物形象;乌鸢
摘要:<正> 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年初夏,以《浣溪沙》为词牌子,写了五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在北宋词坛上,它是较早地反映农村生活的一组词作。

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调,充满着对农村热爱的感情,描绘了徐州地区农村初夏的风光和农民的生活。

这是苏轼在词的革新过程中,把题材扩大到农村,为词反映更广阔的现实生活而开辟的新领域,是我们阅读和欣赏苏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及其必然性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

苏轼的农村词是他开辟的一个新领域,指他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一定农村现实、农村风物,并表达与农为伍、与农为友、具有悯农亲农性的作品。

这类作品在他“以诗为词”、“以词还词”的艺术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表现农村生活的词近十首,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词史上卓然独立,具有一定的独创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农村题材摄入的新颖性是苏轼农村词不同凡响的显著特征苏轼的农村词在反映社会现实、摄入农村题材方面是别开生面的。

他的农村词在反映农村风光景物、风情风俗及农民的痛苦方面偏重于客观,但却不乏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于独到的描述之中,并能达到如盐溶水形匿味存的境界。

苏轼的农村词具有形象新颖性、社会真实性、真挚的亲农性这三个特点。

在词史上,苏轼为什么能成为真正描绘鲜明生动农人画廊的第一个词人?笔者认为,本质性原因是其亲农性,亲农性使他的农村词有别于以前词人所写农人形象的词。

以农村风光风物入词,苏轼不是第一人,但以本真农人身份和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为特色,并将浓浓的亲农性融入意象来表现,苏轼是词史上的第一个。

在唐五代词中,花间词人欧阳炯、孙光宪等人也曾在词中摄取过乡夫村姑。

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中“树底”“收红豆”的“纤纤素手”,还有同题另一首中的“豆蔻花间趖晚日”,“藤杖枝头芦酒滴”的闲游隐逸;孙光宪的《风流子》虽然写有“轧轧鸣梭”勤劳纺织的农妇,但属于路人旁听、声显人隐、朦胧模糊。

总之,都是旁观视角,以闲观“忙”、花间柔情、红香翠软。

在苏轼的农村词《浣溪沙》中,那些“聚睢盱”的黄童白叟,“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排踏破篟罗裙”的村姑,“隔篱娇语”的“络丝娘”,杖藜捋青的老农,“牛衣古柳”的卖瓜人,拍手欢笑庆丰收的儿童,言谈举止、声容笑貌、服饰打扮,都不同于前人词中所出现的钓叟莲娃、浣纱村姑、花柳中人,他们在劳作、庙会、祈求丰收和庆祝丰收时的神情体态,是地地道道农人的风姿神韵。

苏轼农人画廊的独创性归因于他贴近农人、亲近农人、熟悉农人,直至融入其中。

那绚丽多彩的农村风俗图,是他用亲农之情描绘点染而成的。

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为民谢雨,作《浣溪沙》组词五首纪行,记下他所见的农村风俗。

如“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这首词描述了人们在旱情解除之后于石潭欢聚谢雨的情景。

既有“黄童”又有“白叟”,足见聚会人众;“麋鹿”、“猿猱”与人安然相处,似乎也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这种写实群像真切地再现了当地古朴淳厚遇喜狂欢的民风。

词人笔下的那种自足祥和的风土人情,是苏轼与民同乐、平淡豁达心境的折射。

苏轼农村词另一最显著的特点,即在意象群中塑造悯民亲农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内蕴深化强化了其农村词的亲农性。

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对处于穷乡僻壤的农民生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农村素材开始出现在他的词里。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密州上元》)他的农村词从不以代言人的身份或以旁观者的态度凭借田园来表达自己的闲适恬淡或怀才不遇的忧愤,而是身入其中,以个中人的口吻来吟唱。

如“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四》)苏轼在徐州深入民间,日高人渴,讨茶用一“试问”,这是他谦和有礼品德的写真。

他在《浣溪沙其五》中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雾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但令人饱我愁无”的精神何等崇高,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及白居易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的境界异曲同工。

物景的美与真和词人的善与真交织在一起,使得词的境界超然物外、气象博大。

在苏轼的努力下词坛有了完全不同于月下樽前酬唱、送别怀乡、伤春悲秋之作的另一道风景。

我们在苏轼农村词中能充分感受到他继承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情结和从悯农升华到友农亲农的心路历程。

二、真挚的亲农性是苏轼农村词独一无二的精神个性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主要表现于他在词中流露与抒发的悯农、爱农、友农、亲农情感以及归耕的愿望和躬耕的体验。

我们在“使君元是此中人”(《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五》),“遇民如儿吏如奴,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赠王庆源》)的词句中看到他虽为州官却没有一点州官的架子,而是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农民百姓之中,并把自己当做老百姓的奴仆,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与民同忧同乐。

他把对农人的关心与体恤视为自己的本职及应尽之责,充分表达出他那与民亲、民为贵的人生观。

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这种难能可贵的情感价值倾向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悯农。

苏轼的农村词对遭灾受难、失收而饥饿穷困的农民充满着极大的同情,这种同情使他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生存产生难释难遣的忧虑和牵挂,有时使他食无味、饮无趣、夜难眠,成为一个与农民甘苦与共的“使君”。

词中的这种悯农情感既是他继承唐代一些悯农诗人精神的结果,同时也是他由此升华为亲农性情感倾向的基础。

煕宁十年(1077年),苏轼离开密州赴京城,在途中作《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诗,极言农民的愁苦:“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他深知“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白居易《夏旱》),从受贬到密州之后,频频辗转南北,词也罢,诗也罢,常以“悲歌为黎元”(《蔡州道上遇雨》)。

在《好事近·黄州送君猷》里他直抒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立秋日涛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在徐州,他“尽日行桑野”,关心农事,关心农民疾苦,“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浣溪沙》),“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在黄州,他用纪实的笔触写道:“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摧钱夜打门。

”(《陈季常所蓄二首》)直到垂暮之年,他还在为民生叨念,“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荔枝叹》)他的悯农情感反映在词中主要有三点:一是同情农民的辛苦奔波、饥饿穷苦;二是反映农民不堪忍受繁重的苛捐杂税;三是揭露酷吏对农民的凶狠残暴。

(二)友农。

苏轼身为州官,尊重农民、关心农民、惦念农民,以农为友,以农为伍。

他出身于士大夫之家,虽多次遭受贬谪,但多数时间仍是地方官员的身份,他却始终把自己当做农民中的一员,并以“世农”自谓。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使君元是此中人”,成为他友农亲农的名句,更是他归隐归耕情志的张扬。

他还作《次韵孔毅父久已而甚雨》诗三首,其中有四句云:“我虽穷苦不为人,要亦自是民之一。

形容虽是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

”“要亦自是民之一”是他始终坚守的人格底线。

清人赵翼评价他一生坚持“其利物济人之念”。

辞官归隐以农为友,陶渊明曾经做到了,但身羁仕途与农为伍,这的确是苏轼对传统“士”心理的一种超越。

在古代诗史上,同情怜悯农人的诗人文人不少,以农民为伍、以农为友的却似乎仅有陶渊明和苏轼而已。

(三)爱农。

苏轼突破词的题材领域而选择农村素材本身,说明他喜爱农村风光风物,热爱农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

在徐州时他同农民一起抗灾救险、抗洪抗旱,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在他的农村组词中主要表现为三:一是欣赏留念农村风光风物,塑造了很多可爱可亲的农民形象;二是关爱农民,虚心有礼;三是重躬耕体验,吟归耕之志。

苏轼的农村词虽然触及到了农民困苦的生活,如“捋青捣麨软肌肠”,然而大多数词作则表现农村灾情解除和丰收后农人的喜悦。

这使他的农村词总体基调为亮色,如“照日深红”、“连村暗绿”、“醉叟”“倒载”、“黄童”欢笑。

即使他写冬日的乡村景色,也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情志,如“雾晴江上麦千车”、“归来冰颗乱粘须”。

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认为苏轼词的风格具有三种,一部分词属于豪放,一部分词属于婉丽,还有一部分词属于清旷。

很明显,他的农村词当属清旷,“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张炎《词源》)。

在农村词中掺入词人自己的主观情趣,曾遭人批评。

笔者认为,正是苏轼的这一独特的审美情感才使他的词“超然乎尘垢之外”[1],使其农村词的亲农性与精神个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苏轼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把农村题材引入词的领域,而且还在于他面对农人农事、风光景物能产生一种当时其他词人没有、唯我神会的感受、襟怀以及独到的表现力。

“真正的成熟的艺术家总是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既为己言又为人言,总是关心着如何去解决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三、必然的亲农性是苏轼的人生阅历和艺术观一并影响其创作的结果农村词成就于苏轼之手绝不是偶然,应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对于词人苏轼来说表现为创作主体、词之本体和社会客体三个方面的原因:(一)苏轼自幼生长在农村,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苏轼之所以能写出农村词,首先是因为他出生于农村,长在农村,根在农村。

他的农村词中的意象不同于他以前田园诗中的意象,唐代田园诗中的意象多为诗人感到好奇新鲜的场圃、鸡犬、村树、桑麻,那些诗人不像苏轼能从农村风光风物的变化和农人的行为举止中深入到农人的心灵。

苏轼能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从小就熟悉农村农事农人。

从苏洵的《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诗句中“蚕谷聊自给,如此已十年”的诗句里,可以知道苏轼不但出生于农村,而且成长于一个从事农耕蚕谷自给的农人家庭。

从苏轼早年的《戏作种松》诗里也可以了解他对农事的学习与体验。

(二)由于苏轼始终处于新旧两党斗争的夹缝中,遭疑遭贬,仕途穷困,有志难伸,这客观上为他熟悉地方、进一步深入接触农村和广大农民提供了机会。

封建士大夫一般在仕途受挫时,在思想情感上容易接近基层百姓,加之苏轼本来就有同情农民的天性,并始终认为自己就是农民中的一员,浓郁的农民情结使乡村生活、悯农意识、亲农情感在他的诗词中频频出现。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赠王庆源》)他还写道:“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题渊明诗》)“岁恶诗人无好语,夜长鳏守向谁亲”(《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等等,这些诗句既道出了他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形成的历程,同时也说明了他的农村词及其佳句诞生的外在原因和内在依据。

特定的时代环境、复杂的社会变革因素以及他的天赋、个人独特的经历、精神个性和艺术才华等众多因素交并作用使他成为农村词的真正的开创者。

农村风光风物入词不从苏轼始,而在词中饱含亲农情感倾向的只有苏轼一人。

宋代词人中写意象“麦”最多的是苏轼,“麦未苏”则犯愁,“捋青捣麨”则忧虑,“麦摇波”则期望,“麦吐芒”则欣喜,“麦半黄”则祈吉,“麦千车”则同乐,“二麦丰”却“惭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