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造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展现现代建筑美学的杰作,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艺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贝聿铭以“大地之美”为设计灵感,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使得建筑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相互映衬。
建筑外观呈现出简约而不失优雅的线条,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空间的精准把握。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简洁而不失丰富,充分展现了现代建筑美学的精髓。
室内空间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得自然光线能够充分渗透到室内,营造出通透明亮的空间氛围。
同时,建筑内部的展厅和展览空间设计合理,能够为艺术品提供最佳的展示环境,让观众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空间的美学魅力。
再者,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对于艺术品的尊重和保护。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艺术品的展示和保护需求,为艺术品提供了最佳的展示环境和保护设施。
建筑内部采用了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能够确保艺术品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展示,同时也为艺术品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品展示的完美结合。
其设计风格简约而不失优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为艺术品提供了最佳的展示和保护环境。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与艺术和自然亲密接触的绝佳机会。
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造 谢 勇

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在一次“光与建筑 ”的展 览会上说 :“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 ,就如同乐器如何
[收稿日期 ]2007 - 10 - 21 [作者简介 ] 谢勇 (1974—) ,男 ,湖北孝感人 ,硕士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 ,主要研究建筑装饰与设计 。
·44·
谢 勇 :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造
谢 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 ] 文章依据贝聿铭建筑设计案例 ,分析了以光为主要媒介的设计要素在贝氏一系列建筑设计中
的运用 ,诠释了贝氏关于光环境的设计理念及其新的空间表现形式 。
[关键词 ] 贝聿铭 ;建筑设计 ;空间形式 ;光环境
[中图分类号 ] TU - 86
并撩开神秘的面纱时 ,便有了精神上的存在 ,甚至达 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亦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虽然他们看似无形 ,然而却更具令人难忘的印象 。
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华盛顿东馆是被称为西馆的 原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 ,新老两馆在建筑风格与 处理手法上差异极大 ,但又能够彼此呼应 、互补共 存 、和睦统一 ,这不能不归功于建筑师的匠心独具 。
建筑空间中自然光环境的解读

三、 自然光在建筑空间中的意义
( 一) 丰 富 空 间意 境
自然光是大 自然给我们最珍贵 的礼物 ,它不仅 可以温暖
我们 的身心 , 还可 以给建筑空间带来丰富的空间意境 。 建筑师 随着季节 的变更 , 时间的交替 , 注入 的 自然光也在不 断地 发生 着变化 , 自然光的明暗对 比, 光影交替便会 给建 筑空间带来丰 富的空间意境 , 同时也使人们对 自然产生神秘之感 。
中图分类号: J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1 — 0 2 0 6 — 0 1
一
、
自然 光 与建 筑 空 间的 关 系
现代 的建筑空 间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人工光在建筑 空间中的
使用 , 而很少用光影来 塑造建筑空 间的情境 。
( 二) 渲 染 空 间 气氛
名 的朗香教堂 ,它白色的墙 面上开着很 多大 大小小 的方形 或 们 采用不 同的设计方 法将 自然光 大量 的注入 到建筑空 间 中,
矩形的窗洞 , 使整个建筑空间可 以截取更多 的 自 然光线 , 来 渲
染室 内的特殊气氛。 由此可见 , 自然光与建筑空间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 系, 自然
阳光透过 这些条状时就会在墙 面上产 生连续 的光 影 图案 , 光
的艺术 品 , 让我们去不断地发现建筑的美。
( 二) 建 筑 空 间是 捕 捉 自然 光 的 容 器
影 的互动使得整个走廊顿时生机勃勃 , 充满活力 。
光给予建筑空 间灵魂 ,同时建筑空 间也为光环境提供 了 舒适的处所。 安藤忠雄 曾说“ 建 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 的 光, 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 , 建筑将光凝缩成最 简约的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他在设计中常常利用地形、自然光线以及自然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
他常常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元素,以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他的设计中既有创新性的现代化元素,也有承袭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贝聿铭注重建筑与人的需求的结合。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其美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他的设计中常常考虑到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以提供尽可能舒适和实用的建筑空间。
他的建筑被人们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此外,贝聿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他坚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能够对环境友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采用被动式设计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最后,贝聿铭注重空间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和体验的空间。
他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他通过使用光线、材料和形式等元素,使建筑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
综上所述,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人的需求的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推崇。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一、艺术特点贝聿铭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
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谈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光线运用

谈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光线运用摘要:光使宇宙万物得以显形,光的存在与应用,为原本简单的建筑披上了艺术的披风,是光影赋予了建筑无穷的生命。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名言,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光线与空间的融合,使得空间变化万千。
本文将阐解贝氏是如何在建筑作品中“让光线来做设计”,让光成为建筑的色彩。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手法光线建筑设计引言光线是一切事物表现自身和反映相互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建筑与光线一直以来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贝聿铭的设计,基本上都是在利用自然光线来做设计。
他将建筑视为一门抽象的艺术,来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近年来,建筑师们在进行设计时喜欢与自然进行交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自己最有意义的项目和作品。
但是,我们很难将自己与自然相联系、将社会隔绝开来,而光便在其中扮演决定性角色。
一、光线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光影与建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一旦失去光影,就如同失去了灵魂。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中国情结的建筑大师,他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也无疑是建筑界的特殊存在。
贝聿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所设计的作品与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截然不同。
在贝聿铭很多作品中,为了让光影更好的塑造建筑空间内部,使室内外环境更好的融合,会大量地使用玻璃材质。
由于玻璃自身透光率高,光线透过玻璃材质直接进入空间内部,使建筑内部创造了更为自然通透的环境,视野也更加开阔。
而代表生命的阳光也能够充满整个空间,使其拥有生机与活力。
“现代建筑旗手”勒·柯布西耶,所设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中的每一条走廊,都有一面朝向四个主方向,人们会在其中体验到不同的光线。
在西墙顶部,裂缝沿着墙壁画出温暖的线条,两条金色光线与北墙相连,随着夕阳的落下而慢慢向上移动。
这种戏剧性的气氛一直持续到金光照射到微微倾斜的屋顶,擦过天花板,最终形成一件艺术品。
杉本博司的江之浦测候所也是如此,石梯上透明的玻璃阶梯,将光线导入地下幽暗的石室空间,当人们穿过漆黑的隧道走向外界时,所看到的不是前方的景象,而是身后的光线。
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微 的建筑细部。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 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澳门科学馆 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 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物的外墙以 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辅以深色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 味甚浓,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楼 使馆办公楼建筑设计和规划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原理,并融入现代建 筑风格。入口大堂的正南居中、室内外空间的次序条理以及庭园的巧妙 运用从整体上达到了建筑与园林之间的和谐。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 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 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点全 部做到,简直可以耗费掉一个人所有的心血,但贝聿铭再 三跟自己设计公司的人强调:“切不可沉湎于设计。”—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设计!给自己很大压力,如果你 的心思全部放在这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 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设计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 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 设计师!
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 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 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 反差分明。
香山饭店 外貌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 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 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 建筑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 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 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 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