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面前处变不惊的日本给正在崛起的中国以怎样的启示[1]

合集下载

日本地震给中国的启示

日本地震给中国的启示

日本大地震启示中国什么作者:萨苏这本是一个樱花盛开的季节,但日本国民面对的,却是堪比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现实。

3月11日,里氏9级特大地震降临日本,日本岛内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而其引发的海啸则摧毁了仙台、岩手、宫城、福岛、茨城等地区沿海五公里地带上的几乎一切。

然而,令世人震撼的,并非仅仅是如世界末日般的灾难场面,还有灾难阴影笼罩下的日本国民,在他们脸上,看不到慌乱,只有冷静。

30多年前就为此次地震做准备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就像一场战争。

当战争真正来临,胜负多已昭然若揭,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就是战前的准备工作。

实际上,早在30多年前,日本就在为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做着准备。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地震学家通过预测得出,日本将在未来30到40年间迎来一场8级以上的大地震,地点大概在以伊豆半岛为中心,半径两百公里的范围内,东京外海的地质断裂带附近。

在日本历史上,因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撞击,类似地震几乎每隔150年就会发生。

在16世纪,这个范围内曾发生安政大地震,数万人遇难。

而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中国北洋政府派出的红十字救援队出现在日本街头并深受好评。

由于地震频发的这条断裂带恰好与日本的交通大动脉“东海道”平行,日本地震学家因此将其命名为“东海大地震”。

3月11日的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断裂带的北端,这印证了他们的预测。

只是因为这次地震的波及范围更广,损失更大,因此在正式命名时,从“东海大地震”变成了“东日本大地震”。

当时的预测结果得出,尽管对地震发生时间段和地点有了一个大致范围的估算,但对更为确切的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的预测,直到各项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旧可望而不可即。

最终,日本地震学家决定公布关于“东海大地震”的预测结果。

他们甚至进行模拟试验,认为“东海大地震”一旦爆发,死亡人数将在9400人左右,建筑也将损毁16万栋。

这个预测结果,在当时的日本民众心中造成巨大阴影。

他们都知道了东京湾外存在着一个地下恶魔。

中国堪忧——日本震后的深思

中国堪忧——日本震后的深思

中国堪忧——日本震后的深思谈到日本,我们难免不会生出一股仇恨感。

的确,他们确实曾做过惨绝人寰的行为。

但是,那终究是一段历史,我们不能也没必要永远活在历史中。

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一种真正的民族精神!二战后,身为战败国的日本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

国内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国外欠着一屁股战败赔偿金。

然而他们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经济复苏到经济蓬勃发展的跨越,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

试问,如果没有一种民族精神凝聚力量,这能做到吗?2011年,日本仙台发生9.0级超强地震。

建筑、设施、桥梁……轰然倒塌,瞬间化为废墟。

在灾难面前,人类显得从未有过的渺小。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看看,作为后起之秀的日本表现的怎样?震后的日本一片狼藉,随处可见断垣残壁,哭声喊声呼救声,声声震耳。

但是我们却难得看到混乱、哄抢的场面。

楼梯口,守在民众自觉地靠两边端坐,让出一条通道供人员通过;供应站,人们排成一条长龙,有条不紊地进行救灾物资领取;废墟下,被困人员相互鼓励,等待救援……如此情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日本,弹丸之国,却将从大唐带回去的中华精粹发挥的淋漓尽致。

“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等精神时刻徘徊在他们脑中。

对待灾难,他们有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沉稳,有着“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通长安”的积极、乐观。

日本,一个弹丸之国,在灾难面前的表现令人生畏。

相比之下,我们素来以“礼仪之邦”自居的中国表现的却让人难以置信。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震。

交通阻断、联系中断、食品断供……面对灾难,泱泱大国的表现却是这样的!中国的新闻向来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些什么“中国官兵不畏艰险,奋勇抗灾”“志愿者人数不断攀升”的令人欣慰的新闻。

没错,这些都是事实。

在中华民族遇到危难时,的的确确有那么些人会挺身而出,一马当先地冲在最前线。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在新位置后看到这些人只是沧海一粟。

有太多太多的“华夏儿女”忘记了民族传统——团结统一。

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与应急新闻报道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与应急新闻报道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与应急新闻报道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由于国力强大,日本在灾害防治方面技术先进,法律健全,管理机制成熟,政府和媒体合作紧密,媒体社会责任感强,应急报道体系完善,全社会积极参与灾害防治,对我们做好灾害防治和应急报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日本;灾害防治;应急;新闻一、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一)法律完善,制度成熟目前,日本拥有各类危机管理法律40余部,其中涉及防治应对地震灾害的法律达十多部,对地震的预防、应对措施、信息传递、灾后重建以及财政金融措施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日本政府按法律的要求,设立了中央防灾会议,作为国家防灾对策方面的最高机构,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国土厅、气象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各地方政府和公共团体也分别建有自己的危机管理体系,设立信息指挥中心,负责处理灾害事件①。

日本以法律规定将政府有关部门和信息传媒单位联系起来。

各级政府把有关灾害的报道纳入到处理应急灾害机制之中,中央防灾会议召开时,日本广播电视协会(NHK)和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的负责人是会议成员。

法律规定日本气象厅在灾害发生时,认为宣布观测结果和信息可为公众增加便利时,应要求广播电视机构提供合作予以播放使公众周知②。

(二)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先进从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指挥中心,到各地方政府、公共团体的防灾中心,都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系统,实时反映监测地点传输的灾害数据信息、受灾地区的灾害发生程度,传递视频资料,进行联络通信。

(三)注重官员的培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为提高各级官员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加强与媒体在危机发生时的协作,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举办政府官员如何应对危机和媒体的培训。

加强政府与媒体的合作,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树立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当灾害发生时,日本新闻媒体的信息播报都以政府发布的信息为准,及时准确地发布实况资讯和有用信息,稳定民众情绪,组织救灾。

九一八事变警醒世人的英勇抗日启示录

九一八事变警醒世人的英勇抗日启示录

九一八事变警醒世人的英勇抗日启示录九一八事变,即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的“日本侵华开始之日”,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对于中国、对于世界乃至对于历史进程都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成为了英勇抗日的启示录。

一、展开侵华行动的日本背景和目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后,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和战略考量。

当时,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严重,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扩大经济实力成为日本当务之急。

而中国则成为日本眼中的“战略储备库”,被视为可以满足日本经济需求的目标。

因此,日本选择了东北这一资源丰富且战略重要的地区作为突破口。

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过程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和其周边地区,这一地区当时由日本军国主义控制。

事变当天,日军制造了一个假借“派驻于沈阳的日本关东军军官受到袭击”而发动军事行动的幌子。

实际上,这是一起由日军自导自演的假情报。

在这一借口下,日军以高压手段控制了沈阳等地,并迅速向东北地区扩张势力。

三、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个灾难性的打击。

中国东北遭受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侵略,成千上万的人民被迫流离失所,无辜的民众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九一八事变也震动了全国,引发了人们的悲愤和抗日的呼声。

四、九一八事变警醒世人的意义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世界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这是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行动的起点,警示着世界各国面临侵略时应保持警觉并采取果断的行动。

九一八事变揭示了日本侵华的真实面目,也让世界看清了侵略者的野心以及其残暴手段。

五、九一八事变的启示九一八事变启示我们,抗日斗争的艰巨性与必要性。

正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骄傲和爱国精神,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抵抗情绪,为后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浩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也警醒我们珍惜和平,坚决反对侵略和战争,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引言: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

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大力扶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

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

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

日本发展史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日本发展史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日本发展史对中国崛起的启示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与中国隔海相望,近代的日本也与中国有过相似的经历,然而其维新过后,多次战胜甚至侵略过中国,其原因发人深省。

日本近代也曾有过屈辱的时刻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进入东京湾的浦和,用坚船利炮敲开了日本的国门,并于次年,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要求建立外交关系,进行贸易,并向美国开放长崎的两个港口,数年后,美、法、英相继进攻日本,再次迫使日本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日本屈辱的历史开始了,虽知道来的还有,日本的新生。

日本的崛起被列强敲开国门后,日本国内开始反省自己,国内的改革实力推翻了封建腐朽的幕府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体制上,废除了身份制度,逐步收回贵族们的封建俸禄;社会文化上,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及习惯,翻译各种西方著作;教育上,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等先进国家留学,并发展了义务教育;经济上,引进了西方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设立了日本的国家中央银行;军事上,改革军队编制,参考列强的训练方式,亦发展了军火工业,实行军国主义;司法上,效仿西方列强制度,制订了多种法律。

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益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在1895年和1904年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击败了昔日强大的清帝国和俄罗斯,成为了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中日维新结果不同的原因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中后期都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羞辱,都进行了改革,然而唯独日本真正变得富强。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改革初衷不同,中国改革者只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极力避免统治地位被触及,只要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而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对典章、制度、观念等多方面均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二,改革凝聚力不足,中国普通民众只认为改革只是朝廷的事,事不关己,而日本普通民众则是众志成城,决心非常坚定;其三,国内反对势力不同,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两千多年,其势力根深蒂固,而日本刚完成倒幕运动,封建残余已为数不多;其四,获利者不同,中国获利者是皇帝、贵族等统治阶级,他们会得到长治久安,而日本是全国人民,维新带来的众多好处,为民众真正带来了福利;其五,思想指导不同,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纲领来指导,只能照搬原物,而日本则制订了众多律法,给维新指明了方向;其六,领导改革的人的态度不同,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列强的称谓是“蛮夷”,对于他们的文明视而不见,而日本却是以西为师,态度上便是天差地别。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地震国”之称。

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日本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主要表现在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及防灾教育机制三个方面。

一、日本的灾害对策立法作为世界上较早制定灾害对策法律的国家,日本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灾害对策法律体系,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往往就会出台一部重要法律。

日本灾害对策法律共53部,按照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灾后重建和复兴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五大类。

①其中,《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应对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大法,可以说是日本防灾减灾抗灾的“总宪章”、“防灾宪法”,其他灾害对策法律法规均在这部“抗灾宪法”的基础上展开。

②日本关于地震的法律涉及地震观测、紧急应对、抗震支援、地震研究等方面,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基本法有三部,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财政金融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有《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地震对策财政特别措施法》(1980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支援法》(1998年)等24部。

③1978年12月,日本政府国土厅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

1995年1月日本发生举世震惊的阪神大地震后,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④,并对1950年就制定的《建筑基准法》进行了1996年、2000年、2006年连续三次修订,大大提高了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

1995年日本还制定了《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要求学校、体育馆、医院、剧院、商场等公用建筑增加超过普通楼房的抗震强度。

⑤日本的其他灾害立法包括《气候变暖对策法》、《防洪法》、《森林法》、《气象业务法》、《灾害资助法》、《海岸法》等。

⑥二、日本的灾害应对机制依据上述法律,日本建立起了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和灾害应对处理机制:第一,建立全国性防灾组织体制。

日本地震引发的五大感触

日本地震引发的五大感触

精心整理日本地震引发的五大感触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让日本陷入巨大的麻烦当中,不但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而且严重打击了正在复苏中的日本经济;更要命的是地震引发了核电站的爆炸,有关核电站的使用又一次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议。

围绕日本地震展开的讨论与思考还有12有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对我们的打击力度超出了应急预案的准备工作,但做总比不做好。

3、关于核电站的争议,自从苏联在195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正是因为核电的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导致人们对它又爱又怕。

资源极度短缺的日本大规模建设核电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任何一个选择不可能只有好处,有多大好处就有多大的不足,在享受核电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有巨大的风险。

在这里绝对不是对日本幸灾乐祸,而是对目前核电大发展的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强烈担忧。

世界范围内资源的短缺以及核电的巨大优点决定了短时间内不会放弃核电的发展,因此加强核电站的现行安全保障迫在眉睫,在安全保障的道路上不管4世界前列能预测出未来中国哪些地方会地震吗?用网友的话来回应地震局的专家最合适不过了:都在瞎扯淡,没事吃饱撑着。

5、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得知日本地震的第一时间内做出赶赴日本抗灾现场的决定,有网友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去云南?为什么要去帮小日本?我想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愚昧的。

无论去什么地方救灾都是人家个人的自由,都是值得尊重的,无可厚非,况且日本的这次地震比云南严重的多!陈光标先生没去云南不代表其不关心云南的态势,要知道在云南地震的第一时间内其也捐款了。

日本与中国虽然存在各种矛盾与间隙,但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那点小矛盾与间隙能算什么。

不是说要忘记日本对中国那段刻苦铭心的侵略史以及犯下的滔天罪恶,而是说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面前处变不惊的日本给正在崛起的中国以怎样的启示
[1627](2011-03-14)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大海啸给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沿岸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令人世界震惊。

数十座城市被夷为平地,人员死伤数以万计。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社会在大灾难之后的井然有序,从民间到政府都在有条不紊地救灾。

究竟是什么使得日本这个国家,面对如此大的灾难保持了令人生畏的处变不惊?这给正在崛起的中国以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防患未然,做足防灾的准备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弧上,地震及派生灾害频发,世界上里氏6级及以上的地震大约20%发生在日本。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9级地震,东京地区有超过14万人死亡。

这是日本历史上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史称关东大地震;1995年1月16日,一场里氏7.3级地震袭击日本中部大阪和神户地区,造成超过6400人死亡、数万人受伤和大约1000亿美元损失。

这是日本战后50年历史上造成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震,史称阪神大地震。

灾难频发使得日本上下为预防灾害的到来做足了准备。

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都有各自应对灾害的预案,建立各级应急防灾系统。

日本把学校、体育场、广场作为防灾避难所,几乎每户日本
人家,都有一张各个区域所发放的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里面标明了这个地区发生洪水、台风、山崩、海啸时的避难场所。

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

有专业机研究机构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灾害准备了公众预案,其实就是一份对大众心理以及社会集团行为的研究报告,用途很广,不仅包括媒体,而且还包括建议政府如何应急等等。

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防灾箱”,里面是干粮、饮用水、手电筒、急救包什么的。

日本政府和地质科研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抢救生命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此次大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将近一分钟通过NHK等电视台发布预警信息,这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临时掩护。

相比之下,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了,还没有一个像样的防震手册发到每个公民手中,更不论投资巨大的防灾避难场所。

建议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等这次日本大地震救灾结束后,深入研究日本防灾减灾体系,好为我国所借鉴。

启示二:灾难来临媒体必须成为公众和政府了解灾情的耳目
大地震之后,作为公共电视台的NHK全面跟进,24小时不停地轮流用日语、英语、华语、韩语等五个语种,发布有关最新震情和可
能发生海啸的地区,给予震区的民众最大的帮助。

在当时余震还在继续,NHK非但没有停止工作,主持人甚至戴着安全帽出镜,播放关于地震的最新消息。

日本电视台直播震灾现状时发现一家医院的楼顶上有人求救,于是直升飞机上的女播音员报导了医院的位置,很快得到了医院的详情,包括医院的规模、设备以及住院人数等等。

通过电视直播对话让人感到现场的紧迫,但同时又是按部就班,而紧急救援队已靠近了医院。

这些都表明了公共媒体在救灾报道中更加成熟。

汶川大地震时头几天谣言满天飞,就是中国的公共媒体商业味太重,公益性太少,可信度差,难以承担起灾难面前发布信息的角色。

想起前两天重庆市长曾说过公共媒体要回归到公益方面来,中国应当有自己的NHK。

启示三:灾难来临商家免费用向灾民提供食物、通讯服务
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灾区大街上自动贩卖机全部转为免费模式,首相菅直人在随后也发布政策,所有的便利店全部免费,宾馆自动转为避难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

日本街头的所有公共电话也免费拨打,以保证受灾民众可以最快的联系上自己的亲人。

所有的大型超市、宾馆都开辟为临时的避难场所,并且提供免费的食品和毯子,以保证震区的灾民可以安稳的度过这一夜。

想想汶川大地震、美国卡特里纳风灾和还有最近的新西兰大地震之后有人抢劫超市商场。

其实,大难来临就得一餐饱饭、一夜安眠、
跟家人报个平安是所有人最本能的需要,日本对些问题的认识比我们深刻,值得借鉴。

启示四:让学校成为最坚固的避难之所
这次大地震学校成为灾区民众的避难之所,二战后日本极其重视中小学的建设,在学校的选址、建筑标准上都下了大功夫,我们从NHK的画面上看到,没有一所学校在地震中倒塌,也没有一所学校在被海啸冲毁,这些学校都成了灾民的避难之所。

相比之下,汶川大地震,除了个别学校之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倒塌,学生死伤无数,更不用说什么避难所了。

我想中国与其把4万亿用于所谓高铁项目,还不如把所有的中小学都按日本的标准重建一遍,这样不仅能避免再次出现汶川的悲剧,还能成为人们的避难场所。

启示五:高素质国民是从容应对灾难的基础
大地震发生后,在仙台市东北大学读研三的中国留学生面惠飞外出抢购食品,在家附近走了一圈,只有一家便利店开门营业。

因为停电,便利店店长把汽车停在门口,打开车灯照亮。

很多人在公用电话边排队等着打电话,“第一次看见这种场景”。

当晚,惠飞在附近超市领到了免费的食物和暖宝宝。

她和邻居纷纷来到家附近的八幡小学校避难所,那里有暖炉并提供毯子,他们就这平静度过了震后第一个晚上。

对横扫一切的大灾难,日本国民表现出了处变不惊令人敬佩的沉
稳,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鲜有争先恐后的场面。

这怎样的国民素质,没有这样的国民素质这场大地震会造成多少次生灾害。

眼下灾难余波未尽,一水相望之东瀛,给我们启示良多,不尽言表。

广西彭宁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