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技能操作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合集下载

腹部体格检查

腹部体格检查

视诊
视诊
视诊主要通过观察腹部的外 观、形状和皮肤改变来评估
腹部状况
视诊
腹部外观:观察腹部是否平坦、对
01
称,有无局部隆起、凹陷或皮肤皱

腹部皮肤:检查皮肤颜色、质地和
02
温度,注意有无皮疹、瘀点、瘢痕、
色素沉着或脐疝等异常改变
腹式呼吸:观察病人呼吸时腹部运
03
动是否正常,腹式呼吸减弱可能提
示腹部病变
腹部体格检查的发 展趋势
腹部体格检查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体格检查也正逐步走向精准化和智能化
高精度的影像学检查:高精度的影像学 检查如超声、CT、MRI等在腹部疾病的诊 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提 供更详细、更准确的腹部结构和功能信 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在医 学影像学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医生更 快速、更准确地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异常结果
如果检查结果发现异常,如压痛、肿块、 异常叩诊音等,医生应结合病人的病史、 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以确定是否存在腹部疾病,以及疾病的
性质和严重程度
腹部体格检查的局限性
腹部体格检查的局限性
虽然腹部体格检 查是诊断腹部疾 病的重要步骤, 但也有一定的局
限性
腹部体格检查的局限性
听诊
以上是腹部体格检查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进行检查时,医生应保持耐心、细致和谨 慎,以便准确地评估病人的腹部状况。同时,病人也应注意配合医生的检查,提供准确的 信息和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操作
腹部影像学检查
腹部影像学检查
在腹部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可能需要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 评估腹部状况。常见的腹部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腹部X线、腹部CT 和腹部MRI等。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腹部结构和功能 信息,有助于医生对腹部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体格检查评分细则

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体格检查评分细则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纠正方法: 在进行体格检查之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 史、用药情况、过敏史等,确保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全面 了解。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进行体格检查之前,未准备好所需的检查工具和设备 ,如听诊器、血压计、手电筒等,导致无法顺利进行检查 。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纠正方法: 在进行体格检查之前,应提前准备好所需的 检查工具和设备,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以便顺利完成 检查。
与患者沟通
在检查过程中,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缓解 其紧张情绪。
03
评分标准
操作前准备评分标准
物品准备
检查者需准备所需的检查工具和记录表格,确保物品 齐全。
患者准备
检查者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 配合。
环境准备
检查者需确保检查环境安静、整洁、无干扰,符合医 疗规范。
操作步骤评分标准
考试要求
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诊断和病历书写等任务。
考试内容需符合国家临床执业医师技 能考试大纲要求。
02
体格检查操作流程
操作前准备
01
评估环境
确保体格检查环境安静、整洁、私 密,温度和湿度适宜。
核对身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检查对象正确 。
03
02
准备物品
准备必要的体格检查工具,如血压 计、听诊器、手电筒等。
注意事项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未注意患者感受
纠正方法: 在进行体格检查的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感 受和反应,如发现患者有不适或疼痛等情况,应立即停 止检查并给予相应处理。 在进行体格检查的过程中,未遵守医疗道德规范,如 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暴露或侵犯患者隐私等。

职业医师技能考试—腹部体检

职业医师技能考试—腹部体检

腹部体表标志及四区分法(应边指点边口述)(6分)(一)考生站位正确,告知被检者体位、姿势正确(1分)被检者取仰卧位,考生站在被检者右侧。

(二)体表标志(分)肋弓下缘:由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分)。

腹上角:是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分)。

腹中线:是胸骨中线的延续(分)。

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分)。

髂前上棘:是髂嵴前方突出点(分)。

腹股沟韧带:是腹部体表的下界(分)。

脐:位于腹部中心(分)。

(三)腹部四区分法(分)。

通过脐划一条水平线与一垂直线(分),将腹部分为四区(分),即: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分)。

请指出肋脊角、胸骨旁线、肩胛线、后正中线、锁骨上窝体表位置(须边指出边口述检查内容)(4分)(一)考生站位正确,告知被检者体位、姿势正确(1分)被检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前胸和胸背部,考生站在被检者右侧。

(二)视诊检查时指点正确(须口述检查内容)(3分)1.肋脊角(左右):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分)。

2.胸骨旁线(左右):通过胸骨线和锁骨中线中间的垂直线(分)。

3.肩胛线(左右):被检者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分)。

4.后正中线:为通过椎骨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的垂直线(分)。

5.锁骨上窝(左右):锁骨上方的凹陷部(1分)。

辨别腹壁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以被检者手背为检查部位,考生边做边口述)(4分)(一)考生站位正确,告知被检者体位、姿势正确(1分)被检者取仰卧位,考生站在被检者右侧。

(二)检查手法正确,动作规范(3分)考生将示指和中指并拢放在曲张的腹壁静脉上,一只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的血液,至一定距离(约2~3cm)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充盈,如迅速充盈,则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紧压手指的一端(分),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观察静脉充盈速度,若无明显充盈,则确定上述血流方向判断(分)。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一、引言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腹部的触诊、听诊和叩诊等方法,可以了解腹部器官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腹部肌肉的紧张程度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旨在规范腹部检查的操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二、评分标准1. 体位和准备评分标准:- 患者被告知需要脱掉上衣,保持腹部暴露。

- 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两臂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 医务人员应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

2. 外观观察评分标准:- 腹部皮肤:无异常、无红肿、无瘀斑等。

- 腹壁:无隆起、凹陷、肿块等异常情况。

- 腹部形态:腹部对称、无膨隆或者凹陷等异常。

- 腹部膨隆:无腹胀、无水肿等。

3. 触诊评分标准:- 触诊手法:医务人员应使用适当的手法进行触诊,轻柔有力,避免过度压迫引起患者不适。

- 腹部肌肉紧张程度:无腹肌紧张、无腹肌痉挛等异常。

- 腹部压痛:无腹部压痛、无局部压痛等异常。

- 腹部包块:无腹部包块、无腹部肿块等异常。

4. 听诊评分标准:- 听诊位置:医务人员应选择适当的听诊位置,如腹部四个象限。

- 肠鸣音:肠鸣音正常、无增强或者减弱等异常。

- 血管杂音:无血管杂音、无血管搏动等异常。

5. 叩诊评分标准:- 叩诊手法:医务人员应使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叩诊,轻柔有力,避免过度刺激患者。

- 肝脏界线:正常肝脏界线清晰、无扩大或者缩小等异常。

- 脾脏界线:正常脾脏界线清晰、无扩大或者缩小等异常。

- 腹部气体:无肠胃气体过多、无腹腔积气等异常。

6. 其他检查评分标准:- 神经系统检查:无腹壁反射异常、无腹部感觉异常等。

- 血管检查:无腹部血管杂音、无腹部血管搏动等异常。

- 腹部超声检查:无腹部器官肿大、无腹部肿块等异常。

三、总结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腹部的触诊、听诊和叩诊等方法,可以了解腹部器官的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腹部检查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腹部检查

二 腹壁皮肤
1 皮疹:伤寒玫瑰疹,上腹部皮肤。疱疹一侧肋 间、腹部或腰部且沿脊神经走行分布,带状疱疹。 2 腹纹:白纹多分布于下腹部和髂部,见于经产 妇(又称妊娠纹)、过度肥胖者和曾患腹水者。紫纹 是皮质醇增多症的常见征象。 3 色素:左侧腹部蓝色,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脐周发蓝,腹腔内大出血,称卡伦征。亦可见于急性 出血坏死性胰腺 ,偶见于异位妊娠破裂。摩擦处和 瘢痕出褐色沉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妊娠妇 女下腹部常有褐色沉着,持续至分娩。
②局限性腹壁紧张度增加 该处腹内脏器的炎症侵及邻近 腹膜所致,如:兰尾炎(右下腹肌 紧张)、胆囊炎(右上腹肌紧张)。 注:老年体弱(腹壁松驰), 腹肌发育不良(小儿),过度肥胖, 呈有炎症腹肌紧张可不明显,盆腔 脏器发炎时,腹壁紧张也不明显。
(2)腹壁紧张度降低或消失 按压腹壁时腹壁松软无力。 机理: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 全腹壁紧张度降低:见于老年人、经 产妇、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量 脱水后、腹肌瘫痪(脊髓损 伤)、重症肌无力等。 局部壁紧张度降低:该部腹肌瘫痪或 缺陷所致。
4. 右上腹部(右季肋部) 肝右叶 胆囊 结肠肝曲 右肾 右肾上腺
5. 右侧腹部(右腰部) 升结肠 空肠 右肾
6. 右下腹部(右髂部) 盲肠 阑尾 回肠下端 淋巴结 女性右侧卵巢 及输尿管 男性右侧精索
7.上腹部
胃 肝左叶 十二指肠 胰头和胰体 横结肠 腹主动脉 大网膜
8.中腹部(脐部)
十二指肠下部 空肠及回肠 下垂的胃 横结肠 腹主动脉 肠系膜 大网膜
(四、腹部包块触诊
※ 除肝、脾、胆囊、肾、膀胱、 胰腺脏器外,腹部还可能触及 一些包块,包括肿大或异位的 脏器,炎症性包块,囊肿,肿 大淋巴结,恶性肿瘤,胃内结 石,肠内粪块等,应注意鉴别。

2017中医师技能考试:体格检查之腹部视诊

2017中医师技能考试:体格检查之腹部视诊

2017中医师技能考试:体格检查之腹部视诊国家医学考试网已经开放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离考试开考没有几天了,大家要抓紧时间复习备考哦!小编特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二站辅导资料:腹部视诊,预祝大家成功通关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二站-腹部视诊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检查腹部时应按视、触、叩、听步骤进行,其中以触诊最为重要。

由于腹腔内有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重要器官,正常时解剖位置就有很大的变异,且相互重叠,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有相互联系,错综复杂。

故在诊断腹部疾病时,要根据完整的病史、体征,有时需辅以实验室检查、X线、超声、内镜、CT、磁共限成像等检查。

进行腹部视诊时,病人应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光线要充足而柔和,最好是自然光线。

侧面光有助于观察搏动、蠕动波、包块及脏器轮廓等。

视诊的主要内容有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及蠕动波,以及腹部的皮疹、疝和腹纹等。

(一)腹部外形健康正力型成年人平卧时,前腹壁与自胸骨下端到耻骨联合的连线大致相平,称为腹部平坦(图8-4)。

腹部圆凸或稍高出此连线者称为腹部饱满,如肥胖及小儿。

前腹壁稍内凹并低于此连线者,称为腹部低平,多见于消瘦者。

以上属于正常范围。

腹部明显膨隆或凹陷者具有病理意义。

1.腹部膨隆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骨耻骨连线称为腹部膨隆。

生理性见于妊娠、肥胖等;病理性的腹部膨隆又分为全腹膨隆和局部膨隆。

(1)全腹膨隆:①腹腔积液(腹水):当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仰卧时腹水下沉于腹腔两侧,腹部显得扁而宽,呈蛙状腹。

侧卧时腹部向卧侧下部显著膨出,坐位时则下腹明显隆起。

常见于肝硬化、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腹膜转移癌、肾病综合征和结核性腹膜炎等。

大量腹水需与肥胖相鉴别,可观察脐部,脐膨出者为大量腹水,脐凹陷者为肥胖。

②腹内积气:大量积气可引起全腹膨隆,使腹部呈球形,两侧腰部膨出不明显,移动体位时脐形状无明显改变。

实践技能体格检查——腹部视诊

实践技能体格检查——腹部视诊

(1)考⽣⼝述并在⼈体上指出腹部体检时的体表标志及分区(6分)
肋⼸下缘(0.5分)、腹上⾓(0.5分)、腹中线(0.5分)、腹直肌外缘(0.5分),髂前上棘(0.5分)、腹股沟(0.5分)、脐(0.5分)及分区(2.5分):4区法、9区法、7区法。

(2)视诊⽅法正确(4分)
①被检查者仰卧,正确暴露腹部,双腿屈曲,告之被检查者放松腹肌,检查者在其右侧,⾃上⽽下视诊全腹。

(2分)
②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同⽔平,⾃侧⾯切线⽅向观察。

(2分)
(3)能表述视诊主要内容(6分)。

①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

(2分)
②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

(2分)
③⽪疹、瘢痕、疝等。

(2分)
(4)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腹部膨隆可见于什么情况?(1分)
答:腹腔肿瘤、腹⽔、腹腔积⽓。

②腹部凹陷可见于什么情况?(1分)
答:消耗性疾病、肿瘤。

③门脉⾼压、下腔静脉阻塞、上腔静脉阻塞在腹壁静脉曲张有何不同?(1分)
答:⾃脐部向四周放射-海蛇头;脐下向下流⾄下腔静脉;脐上向上流⾄上腔静脉。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培训.体格检查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培训.体格检查
“腹膜炎三联征”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分区法
九分区法
七分区法
腹部触诊方法
方法: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病人右肋缘以上部位,左 手大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左 手其余四指与肋骨垂直交叉。
只有压痛而无吸气动作中断或停止,不 能称为murphy征阳性,只称胆囊压痛。
同时出现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称为 “……三联征”。
腹部分区包括四分区法、九分区法和七 分区法。
七分区法根据九分区法的两条水平线将 腹部分为上中下区,上下腹部再由腹正中线 分为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中腹部 则按照九分区法的两条垂直线分为左右中腹 部和中腹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肝脏叩击痛:左手掌平放在肝区,右手握空 心拳以适当力度叩击左手背,正常无叩击 痛。
移动性浊音
• 受检者仰卧位。检查者用间接 叩诊法自脐开始,沿脐水平向 左侧叩诊至鼓音变为浊音处, 板指不动,嘱受检者右侧卧位, 原位置再次叩诊,如浊音变成 鼓音,表示移动性浊音(+);反 方向右侧叩诊。腹腔游离液体 >1000ml
• 膨隆:全腹-腹腔积液、积气,胃肠胀气,腹内巨大肿块

局部-脏器肿大、腹内肿瘤或炎性肿块、腹壁肿物和疝
• 凹陷:全腹-消瘦、脱水、恶病质

局部-多由术后腹壁瘢痕收缩所致
• 当全腹膨隆时,为观察其程度和变化,常需测量腹围。
• 方法为让病人排尿后平卧,用软尺经脐绕腹一周,测得的周长即为腹 围(脐周腹围),通常以厘米为单位,还可以测其腹部最大周长(最大腹 围),同时记录。定期在同样条件下测量比较,可以观察腹腔内容物 (如腹水)的变化。
缘交界处为胆囊点 7. 腹中线:相当于腹白线,为前正中线的延续,此处易发生白线疝 8. 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此处为寻找
股动、静脉的标志,也是腹股沟疝通过部位(腹股沟管或腹股沟三角) 9. 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交角,检查肾脏叩击痛位置
腹部分区-四分
腹部叩诊
• 全腹叩诊应顺序、 全面叩诊。 • 正常腹部以鼓音为主。
肝浊音界
• 肝界叩诊检查者位于受检者右侧,用间接叩诊法,从右第 2肋间开始,沿右锁骨中线逐肋间向下叩诊,当由清音转 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然后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 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肝下界。
• 肝上界定位:第五肋间 • 肝下界定位:触诊时触及的肝缘 • 正常肝上下径9-11cm
触诊方法-深部触诊
通过掌指关节和远端 手指掌面深压腹壁、 下压2cm以上,可达34cm; 用于了解腹腔内脏情 况,如大小、形态、 压痛、反跳痛及腹腔 内肿块等
• 阑尾点:右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 胆囊点: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 反跳痛: 3指远处停留片刻,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患者腹痛加重表情
音,称之为肠鸣音减少或消失:(续3-5分钟以上才能听 到一次或听不到)见于急管杂音
1. 听诊部位为脐上(腹主动脉、左右上腹(肾动脉)和左右下腹(骼动脉) 2. 左右上腹部收缩期吹风样血管杂音常提示: 肾动脉狭窄 3. 中腹部收缩期喷射性血管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 4. 下腹部两侧收缩期吹风样血管杂音应考虑: 髂动脉狭窄 5. 脐周连续性静脉杂音提示: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
临床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 超过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胆囊触诊
• 胆囊触诊:正常胆囊不能 触及。 墨菲(Muphy)征: 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受 检者右季肋部,拇指尖 勾压于胆囊点,嘱受检 者深吸气,如在吸气过 程因触痛而致吸气中止, 则为阳性。(急性胆囊炎)
• 触诊应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进 行。
• 当触及肝脏时应测量其肝缘与肋缘或剑 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正常肝脏:肋下≤1cm、 剑突下≤3-5cm,上下径911cm;
弥漫性肝肿大:肝炎、肺 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 化、白血病等
局限性肿大:肝脓肿、 肝囊肿、肝肿瘤
脾脏触诊
平卧位: 医生的左手绕过病 人前腹壁,将手掌置于左 腰部第9-11肋处,试将脾 从后向前托起右手平放于 腹壁,方向与肋缘垂直, 自脐平面由下至上逐渐向 肋方向移动,并呼吸配合, 触诊要领与触诊肝脏方法 相同。
听诊
• 听诊内容: • 肠鸣音、血管杂音。
肠鸣音
• 肠鸣音用听诊器在右下腹或脐周听诊1分钟。正常肠鸣音 3~5次/min。超过10次/min为肠鸣音活跃,但音调不高亢 见于:饥饿状态、急性肠炎、胃肠出血、服用泻药后等。
• 伴有音调高亢为肠鸣音亢进提示机械性肠梗阻。 • 如1分钟内未闻及肠鸣音,需听诊3~5分钟,仍未闻及肠鸣
腹部分区-九分
视诊方法
• 患者排空膀胱、仰卧位,充分暴露 • 检查者站于被检查者右侧 • 先俯视全腹,上-下 • 后视线处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水平,自侧
面沿切线方向观察
视诊
• 1、腹部外形、测量 • 2、腹壁静脉 • 3、胃肠型和蠕动波
腹部外形、测量
• 腹部外形正常腹部平坦、对称,无腹部膨隆或凹陷。
• 大量腹水时可见腹部膨隆、蛙腹、脐部突出。
腹部静脉
1. 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检查者将一手的示指和中指并拢,曲张的静 脉上,然后一只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 离 (约7.5~10cm) 放松该手指,另手指紧压不动手指紧压不动,看静 脉是否充盈,如迅速充盈,则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紧压手指的一端。
腹部检查
大纲
• 体表标志及分区 • 腹部外形 • 呼吸运动 • 腹围 • 腹壁静脉 • 胃肠型 • 蠕动波
体表标志及分区
体表标志及分区
1. 助弓下缘:系由第8~ 10肋软骨和第11.12浮助构成,其下缘为腹部上界, 常用于腹壁 分区及肝脾测量
2. 剑突:软骨连接于胸骨下端的骨性三角 3. 腹上角:又称胸骨下角,为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用于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 脐:为腹部的中心,平腰椎3~4之间,为腹部分区和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 5. 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的凸出点,为腹部九区分法标志及常用骨髓穿刺部位 6. 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为手术切口位置,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
肛门
1.视诊检查者用手分开受检者臀部, 观察肛 门及其周围皮肤颜色及皱褶。 2.触诊受检者可采取肘膝位、截石位等。
检查方法
触诊时检查者右手示指戴指套或手套,并涂 以润滑剂,如肥皂液、凡士林、液状石蜡后, 将示指置于肛门外口轻轻按摩,等受检者肛 门括约肌适应放松后,再徐徐插入肛门、直 肠内。先检查肛门及括约肌的紧张度,再检 查肛管及直肠的内壁。注意有无压痛及黏膜 是否光滑,有无肿块及搏动感,男性还可触 诊前列腺。
腹部触诊
➢ 受检者取仰卧位、 屈膝屈髋,以放松腹肌。 先检查正常部位,后异 常部位。 ➢ 一般检查顺序从左 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 全面检查,可最后触诊 脐部或右下腹。
触诊方法-浅部触诊
• 浅部触诊:近端手指的 掌面轻触腹壁。不用滑 动,下压腹壁1cm深度。
• 用以发现腹部的紧张感、 抵抗感、表浅的压痛、 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 肿物(皮下脂肪瘤、结 节等)
个痛苦,提示炎症累及壁层腹膜
肝脏触诊
• 左手拇指置于右肋缘,手掌和其他四指 在背后托起右腰部。右手触诊方法同上。 当触及肝脏时,应注意其大小、质地、 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等。
• 触诊应与呼吸配合,随患者呼气时,手 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上 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 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至触到肝缘或肋 缘为止。
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则可看出血流方向。 2. 门脉高压:血流方向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俗称“海蛇头” 3. 上腔静脉阻塞:上腹壁和胸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下 4. 下腔静脉阻塞: 静脉血流方向向上
门静脉梗阻腹壁浅静脉 血流分布和方向
下腔静脉梗阻腹壁浅静 脉血流分布和方向
胃肠型和蠕动波
• 胃肠型和蠕动波正常人不可见,出现者提示消化道梗阻。 • 胃肠梗阻时:可见胃肠轮廓及至左肋缘向右的蠕动波
• 如卧位未触及脾脏,还应嘱受检者右侧卧 位,再次触诊。
脾肿大时的测量方法是
• 第I线测量: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 缘交点至脾下缘(左锁中线延长线 上)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 第II线:系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 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 第Ⅲ线:是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 的距离。如脾脏高度增大向右越 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 正中线距离,以“+”表示;未超 过前正中线则以“_”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