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三不三报制度

合集下载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

附件鼠疫防治知识宣传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也曾经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鼠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疫情走势一样,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二是有些鼠疫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三是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四是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尤其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毒力强、侵袭力高,疫情形势更为严峻。

随着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便利,拉近了大城市与各鼠疫疫源地间的距离,加大了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的可能。

一旦感染鼠疫,将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各个城市,严重危害当地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一、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

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

具有这种自然医源性的地区就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鼠疫防控工作方案

鼠疫防控工作方案

鼠疫防控工作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xx 区鼠疫防控应急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冬春季鼠疫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xx 区xxxx年鼠疫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x市xxxx年鼠疫防控工作方案》,结合我旗鼠疫防控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

建立“属地管理、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科学防控”机制,扎实筑牢鼠疫防治“三道防线”,落实以监测检测为基础保护性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密切监测鼠疫疫情,在历史疫源地内和疫区内村屯周围环境全面灭鼠灭蚤,并适当向外扩展。

强化鼠疫疫情监测预警,提高鼠疫防治与应急处置能力。

及时发现和规范处置动物间鼠疫疫情,严防人间鼠疫疫情发生。

(二)具体目标。

鼠疫监测工作完成率xxx%;PCR鼠疫检测能力达到xxx%;动物间、人间鼠疫疫区处理率达到xxx%;医务人员鼠防知识培训覆盖率和准确率xxx%;重点地区灭鼠灭蚤达标率xxx%;重点地区群众鼠疫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xx%以上,准确率达到xx%以上;涉及鼠疫舆情处置率xxx%。

以旗医院为鼠疫患者救治定点医院,鼠疫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全部转入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提高人间鼠疫病例安全、规范转运能力。

二、工作任务(一)加强鼠疫监测工作。

严格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x鼠疫监测方案》、《xx区xxxx年x月至x月扩大鼠疫监测工作方案》、《x市鼠疫监测工作规范》要求,完善鼠疫监测网络,加大鼠疫监测工作力度,保证工作质量。

1、人间鼠疫监测。

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全旗鼠疫监测站,各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嘎查村卫生室设鼠疫监测员,旗内所有医疗卫生单位和医务人员均有责任承担监测和防治义务,宣传鼠疫防治知识,在疫源地区开展鼠疫“三报、三不”制度的宣传。

(“三报”即“报告病死鼠(獭)、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

“三不”即为“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致死性极高的恶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

该病发病急,传染性强.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鼠疫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下面,为大家介绍鼠疫防治的基本知识:鼠疫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鼠疫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

肺鼠疫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一、传染源: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循环进行,形成自然疫源地。

啮齿动物中主要是鼠类和旱獭,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因而成为重要传染源.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传染源有:一是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种动物,如旱獭等;二是动物体外寄生的跳蚤等;三是鼠疫病人.二、传播途径:人感染鼠疫菌的途径也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鼠疫病人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疫情控制: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

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早治疗。

(一)、避免在鼠疫疫源地,接触鼠及旱獭、特别是病死旱獭有感染鼠疫的危险。

(二)、坚持“三不”制度: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三)、坚持“三报"制度: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四)、疫源地居民安置地、救援人员驻扎地选择要远离旱獭栖息地,做好防鼠防蚤。

需要在鼠疫活动地区内宿营时,最好能在宿营地周围喷洒一些杀虫药剂,杀灭可能侵袭人类的吸血昆虫.(五)、不要剥食不明原因死亡的藏系绵羊;这些动物体表的蚤类不活跃,只要人类不主动接触它们,就会减少和避免感染鼠疫的危险。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黄鼠、旱獭等啮齿动物并能在人间流行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传染快、病死率高,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甲类1号传染病。

鼠疫本来是一种在鼠类(啮齿动物)中流行的动物病,人接触染疫动物或被染疫跳蚤叮咬可感染鼠疫。

医疗卫生人员应熟练掌握鼠疫诊断、治疗、疫情报告、疫情处理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症状:突然发病,恶寒颤栗,发热(38-41℃),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

重症患者出现表情淡漠,狂蹀谵妄,步履蹒跚如酒醉样,部分患者颜面潮红或苍白、有时出现发绀,表情痛苦,惊恐不安,眼结膜充血,出现所谓“鼠疫颜貌”。

1、腺鼠疫:淋巴结肿大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腋窝和腹股沟多见,肿大迅速,疼痛剧烈,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

2、肺鼠疫:除具有严重的鼠疫一般症状外,同时出现咳嗽,胸痛,咯鲜红色泡沫样血痰或粘液血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颜面及四肢发绀。

3、败
血型鼠疫:除具有严重的鼠疫一般症状外,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出血,多数患者早期出现感染性休克。

预防鼠疫,要求广大群众做到“三报”“三不”。

“三报”:报告自然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高热或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地动物;不剥食病死黄鼠或其它病死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制品出疫源地。

鼠疫防控中三不三报的内容

鼠疫防控中三不三报的内容

鼠疫防控中三不三报的内容一、鼠疫的基本概念和危害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传播。

该病在历史上曾经造成过大规模的死亡,如14世纪欧洲黑死病等。

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该病,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三不三报的概念和意义三不三报是指“不隐瞒、不迟报、不漏报”的原则,是指在防控传染病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部门汇报相关信息。

这个原则对于有效防控传染病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遏制传染源的扩散。

三、鼠疫防控中的三不三报内容1. 不隐瞒:所有发现或怀疑感染鼠疫的人员都应该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汇报,并配合调查和隔离工作。

此外,还需要公开相关信息,以便公众了解和采取相应措施。

2. 不迟报:一旦发现感染鼠疫的情况,应该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防控措施。

如果延迟汇报,会导致传染源扩散,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3. 不漏报:所有与鼠疫有关的信息都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包括感染人数、病情严重程度、传播途径等。

只有全面了解情况才能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四、鼠疫防控中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除了三不三报原则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卫生管理: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避免老鼠等啮齿类动物滋生。

2. 个人防护:在处理可能感染鼠疫的物品或场所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如戴口罩、手套等。

3. 隔离患者:对于已经感染鼠疫的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4. 接种疫苗:对于高风险人群,如从事鼠类防治工作的人员,应该接种鼠疫疫苗,增强免疫力。

五、结论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三不三报原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做到不隐瞒、不迟报、不漏报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鼠疫的传播。

同时还需要加强卫生管理、个人防护、隔离患者和接种疫苗等措施,全面提高防控能力。

鼠疫防控中三不三报的内容

鼠疫防控中三不三报的内容

鼠疫防控中三不三报一、什么是鼠疫鼠疫,又称为黑死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食用感染的动物肉类而传播给人类。

鼠疫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欧洲,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

尽管现在已经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然需要高度重视鼠疫的防控工作。

二、鼠疫的三不三报鼠疫防控中的”三不三报”是指不漏报、不迟报、不瞒报。

这是一种重要的防控原则,旨在及时掌握鼠疫疫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

1. 不漏报不漏报是指发现疫情时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在鼠疫防控中,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及时传递。

同时,各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实验室也要积极配合,及时上报相关疫情数据,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 不迟报不迟报是指在发现疫情后,要立即向上级报告。

鼠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报告,将会导致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因此,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上报。

3. 不瞒报不瞒报是指在疫情报告中要如实提供相关信息,不隐瞒或歪曲真相。

在鼠疫防控中,准确的疫情信息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因此,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报告疫情,不得隐瞒或歪曲真相,以免给防控工作带来困难。

三、鼠疫防控措施鼠疫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鼠疫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信息。

通过监测跳蚤、鼠类等潜在传染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严格隔离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和病死动物,要进行严格的隔离处理,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要加强对可能的传染源的管控,如加强对跳蚤和鼠类的灭鼠灭蚤工作。

3.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栏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鼠疫的知识,告知预防措施,引导公众正确应对。

4. 接种疫苗鼠疫疫苗是防控鼠疫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从事鼠类防治工作的人员,应及时接种鼠疫疫苗,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鼠疫的防控 PPT

鼠疫的防控 PPT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易感人群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高危人群 1.鼠疫自然源地居住的人群 2.从事动物屠宰、皮毛运输的人群 3.进入疫区的人群:如旅游人员等
鼠疫的“三报”“三不”制度 三报:在鼠疫疫源地内
1.报告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 2.报告疑似鼠疫病人; 3.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
治疗:对直接接触者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 医学观察,对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治疗9天。
四)鼠疫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原则
1.采取就地隔离观察,如就地隔离观察有困难,可由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交通工具运送到指定地点进 行隔离观察。
2.医学观察期限为9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医学 观察期间应采取如下措施:
(1)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人员每日 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视察,并给予健康教育和指导;
三不:在鼠疫疫源地内 1.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
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 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咬伤。 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或死
者家中吊丧。
鼠疫可防可控可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早防控、早治疗,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 措施。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多为2-3 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2、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 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及尘 埃经呼吸道传播,造成人间鼠疫流行。
3、经皮肤黏膜传播,接触剥食染疫的鼠类 及其它啮齿动物的皮肉、内脏、血液和病 人的痰液、脓血分泌物,均可经破损的皮 肤和黏膜感染。
4、疫鼠疫蚤还可随交通工具传到外地造成 鼠疫流行。
罩和眼镜更换成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适用 于对病人近距离操作

鼠疫疫情报告制度

鼠疫疫情报告制度

鼠疫疫情报告制度根据《鼠疫疫情报告制度》,为了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应对鼠疫疫情的发展,确保公众健康安全,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按照制度要求,进行鼠疫疫情的报告工作。

该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快速、准确、透明的鼠疫疫情报告机制,以便迅速识别和响应鼠疫疫情的爆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面将介绍鼠疫疫情报告制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

一、报告对象和内容1. 报告对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测站、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单位是鼠疫疫情的报告对象。

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鼠疫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确诊时间、传染途径、暴露史、治疗情况等。

二、报告方式和时限1. 报告方式:可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电话、在线系统等渠道进行报告。

2. 报告时限:从发现鼠疫疫情之日起,各报告对象需在24小时内向上级卫生部门提供初步报告,并在48小时内提供详细的鼠疫疫情报告。

三、报告流程1. 发现疑似病例:一旦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报告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初步调查,并尽快确诊。

2. 初步报告:在完成初步调查后的24小时内,报告对象需向上级卫生部门提供初步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疑似病例的基本信息、初步调查结果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3. 详细报告:在完成详细调查和确诊工作后的48小时内,报告对象需向上级卫生部门提供详细的鼠疫疫情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病例的详细信息、传播途径、暴露史、治疗情况、采取的防控措施等。

4. 报告追踪:上级卫生部门将对接收到的疫情报告进行追踪和核实,确保鼠疫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必要时,将启动紧急响应机制。

四、数据管理和保密1. 数据管理:相关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的鼠疫疫情报告数据管理系统,并定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供给决策者参考。

2. 保密措施:报告对象在进行鼠疫疫情报告时,要确保病例的相关信息得到保密处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规定。

总之,鼠疫疫情报告制度的执行可以提供及时的疫情信息,有助于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减少鼠疫传播的风险,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鼠疫“三不”“三报”制度鼠疫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鼠类以及其他野生啮齿类动物(如旱獭)为主要传染源,可以通过带有病菌的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临床以腺鼠疫最多见。

肺鼠疫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很快,病死率最高。

潜伏期为数小时到3天。

各型鼠疫早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热、衰竭、出血倾向、意识模糊、头痛及四肢剧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防控鼠疫疫情,要严格实行“三不”、“三报”制度。

“三不”即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三报”即发现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

发现患者或疑似患者时,要及时报告当地防疫部门,严格隔离控制并消毒,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隔离观察,鼠疫病人的尸体要经防疫人员严密消毒包裹后焚烧深埋,死鼠和扑杀的可疑动物也要焚烧深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