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历史课要有灵魂

合集下载

立足家国情怀,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立足家国情怀,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立足家国情怀,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历史课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立足家国情怀,从课堂教学出发,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历史,体验祖国的魅力。

通过讲解和讨论历史人物的故事和事迹,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崇尚英雄、践行英雄品质的家国情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祖国遭受的苦难和曾经的辉煌,进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和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渴望。

我们还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且生动。

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陈宫,只是一个看似遥远而实则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故事。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历史照片、影像和音频资料,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鲜活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我们还可以利用互动式教学,设置问题和情景活动,引导学生在感知中思考,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组织课外参观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庄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历史的研究热情。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历史课堂的感性教育。

历史课堂不应只是一味的冷冰冰的事实叙述,而是应该有温度和情感的。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情感的刺激,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朗诵历史诗歌或演绎历史剧本,让学生深入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坚守信念的力量。

我们还可以邀请历史亲历者或后人到课堂上分享历史故事和家国情怀,让学生能够亲身听到历史的声音,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通过这些感性教育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历史产生共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追求有灵魂有价值有温度的历史课堂———《百年心痛———甲午中日战争回眸》教学设计

追求有灵魂有价值有温度的历史课堂———《百年心痛———甲午中日战争回眸》教学设计

追求有灵魂有价值有温度的历史课堂———《百年心痛———甲午中日战争回眸》教学设计作者:邱桂兰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20年第2期邱桂兰笔者有幸在 2014年和2018年,先后两次现场聆听上海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的报告《视界与境界——历史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的创意》,他的精彩讲述给正在准备送教下乡的笔者构思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一、“灵魂决定个性”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模式化,应该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认知主体,重新有机整合教材,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品质,尽量追求一节课一个灵魂!在一个灵魂的统摄下,变多种资源为诠释灵魂的有机素材,使历史演绎、教学流程、学习体验在形散神聚中得以顺畅进行。

灵魂就是设计思想的主轴和教学活动的主线;灵魂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通的无形纽带。

“灵魂”的发掘需要逻辑性与意向性的结合。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严谨的逻辑,细密的推敲,更需要怀着对于历史的崇尚与敬畏之情,充分地加以意想。

列强对华殖民的侵略扩张,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甲午之殇更是中华民族无比沉痛和耻辱的记忆。

于甲午一百二十五周年祭之际,又恰逢中日关系多舛之时,如何把这段历史讲述得如泣如诉又不失理智,发人深省?受李老师讲座启发,我决定以“痛”为全课灵魂,设计主标题“百年心痛——甲午战争回眸”和四个小标题“邓家之痛”到“大清之痛”,再到“痛定思痛”,最后“由痛而变”贯穿始终。

既能拨动学生的爱国情感,端正了学生的正确历史认知,还能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价值蕴于历史味道”历史课的“味道”不能脱离一个核心,那就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对历史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在课堂内获得的熏陶和收获,一旦忽视了这一点,任何看似色香味俱全的历史课,都不过是历史老师的自我表演和自我陶醉。

1.对应教学设计:(1)用电影《甲午大海战》主题曲《深蓝》的宣传视频导入全课学习,伴随悠扬但令人痛心的歌曲,甲午海战的惨烈、热血男儿为国捐躯的历史场景将全体学生的思绪带回120年前……(2)观看央视新闻《详解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视频:日本倾国助战,清朝举国祝寿;战场上火光冲天,京城里歌舞升平……2.历史课是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课程,因此历史课堂的认知过程要更加生活化,人文化,少一些冷冰冰的、空洞的说教,多一点具体的、鲜活的历史细节。

高中历史课堂的人文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的人文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的人文教学历史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之一。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人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精神,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下面将探讨高中历史课堂的人文教学。

一、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主角,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成就和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历史,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二、重视历史事件的探讨三、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文化、历史艺术、历史文学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历史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历史眼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思维是指通过历史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包括历史分析、历史比较、历史判断等。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历史材料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去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五、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与政治、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知识,拓展历史课程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用历史细节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

用历史细节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

用历史细节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历史细节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最小单位,是历史诸要素的微观分解,研究的视角集中在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重点关注宏大社会下的日常生活、底层人物、突发事件、妇女、性行为、精神疾病等微观层面的历史细节。

后现代主义史观的史学着眼点已从决定历史发展的精英转移到老百姓,从政治军事等重大历史题材的社会主线细化到艺术、犯罪、医学、宗教、政治、商业以及日常生活等历史细节的涓涓细流。

一、为什么要注重历史细节的教学第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却因为缺少历史细节而低效。

历史本来就是美女杨贵妃,丰腴、肥美,有血有肉,美不胜收。

自古以来多少学者为其魅力痴迷一生,穷其一辈子。

可是,就是这般诱人可爱的“杨贵妃”却被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用时间地点人物六大要素、教学重点、知识体系与框架、乏味的抽象概念、发展线索、宏大叙事、逻辑关系、生硬的说教、过多议论、太多提炼、考试升学等“酷刑”整成了一具吓人的骷髅,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及愉悦体验湮没其中,40分钟的教学过程也变成了“骷髅”的不断展示过程;或者是“丰富鲜活的历史被卸成血肉模糊的碎块”。

再加上教科书受篇幅的影响,或言简意赅却语焉不详,或提纲挈领却过于简单,或干脆是各种口号、“定论”充斥字里行间,或刻板、冰冷甚至符号化意识形态化,严重缺乏生动诱人的历史细节,无法让学生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结果让历史课堂离学生越来越遥远,许多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好感,课堂上昏昏欲睡,历史课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以上残酷现实说明,纯粹意义上的过去式历史已满足不了当代学生的要求了,他们更迫切希望和需要能够让他们内心产生共鸣、与他们日常生活有着某些联系的历史。

放眼在我们今天的历史课堂,历史好像与学生遥不可及,历史感与时代感风马年不相及。

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得到一种现实的启示,既能够把他们自己穿越到历史情境中去“以古鉴今”,也能够回到现实中“彰往察来”。

给历史课堂一个灵魂

给历史课堂一个灵魂

该有 血有 肉、有情有 义 ,这才是一个有 灵魂的课堂 。我们可 以 把 知识 灌输给孩子们 ,却 无法把情感灌输 给孩子们 。因为 ,情 感 的产 生 是 一 个 自然 而然 的 过 程 ,它 无 法 勉 强 。 怎 样 在 课 堂 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激 发 学 生 的 情 感 呢 ? 我认 为 可 以尝 试 从 下 面 几 点 人 手 : 1 创 设 历 史 情境 ,触境 生 情 . 的心 灵 。 情 境 ,是 学 生 认 知 与 发 展 的 重 要 资 源 ,是 语 言 、文 化 、 记 得 有 一 节 课 我 们 讲 的 是 南 京 大 屠 杀 ,我 节 选 了一 段 《日 知 识 的 意 义产 生 与 实 现 的场 所 和基 地 。 创 设 一 个 真 实 的 、新 颖 军 在南京 的暴行 》的视频 给 同学们 观看 。当面 面播 放 到一个 的 、与 学 生 实 际 生 活 相 联 系 的情 境 ,能 够 更 积 极 有 效 地 调 动 学 中 国百 姓跪 在 地 上 在 日军 的 屠 刀 下 猝 然倒 下 时 ,我 的 心 缩 成 了 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 学习热情 ,使其全 身心地投入学 习活 动之
中华 民 族 历 史 源 远 流 长 ,五 千 年 的 文 明 ,五 千 年 的 兴 衰 , 跌 宕起伏 ,气 吞山河 。它凝 聚了多少 中华 儿女的忠肝 沥胆 ,多 少 人志士 的热血豪情 ?当我们 把这一切 带到我们 的课堂 上的 时 候 ,它 应 该 是 怎 样 的 惊 心 动 魄 、荡 气 回肠 呢 ? 然 而 , 当 那 一 刻 真 正 来 临 时 ,我 面 对 的 却 是 一 张 张 冷 漠 的 面 孔 ,一 颗 颗 麻 木
课外 阅读
给 历 史 课 堂 一 个 灵 魂

“讲活历史人物,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磨课记录

“讲活历史人物,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磨课记录
从学生层面: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高,以“以人带事、情感渗透”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升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从教师层面: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为学习的切入口,用“小”人物事件的细节去挖掘真实的历史,能够使问题深入浅出,轻松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刘玉:教书育人是历史课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血肉丰满、生动形象的
王顺东:讲活历史人物,是让学生心目中的孙中山“活”起来,而不是老师讲的“活”。这是再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的。历史人物活动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评价人物要与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影响结合起来。不能单纯讲述历史结论。课要注意武昌起义与孙中山的关系和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产生认识,在讲活孙中山时必须要选择好切入点。
课例研究目标
1.通过人物的主要活动和事迹,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
2.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通过人物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例研究问题
“讲活历史人物,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以人带事、情感渗透”的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方法探究
问题归因分析
从理论层面:《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历史教学目标之一;
邓新一:“以人带事、情感渗透”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注意创设历史情景,历史情景的创设不仅仅是客观再现历史,更要创立历史的冲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
董萌:在历史课上讲历史人物的故事,在课堂中强调历史课程的人文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丰盈的情感,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就会使得历史教育真正成为具有人文关怀。
20中槐荫兴济
研修组长
刘媛
刘兴庆:韩宏伟老师平时讲课就表现出功力深厚,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次由他主讲,我想对他来说,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讲的非常精彩,非常成功。但是本次上课从教学进度说,《辛亥革命》为八年级上册第8课,安排的时间为第七周,总感觉是否有点滞后,建议上课时间往前提一提,这样有助于学校和老师们教学好步调一致。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山西教师资格面试: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一堂好的历史课,主要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故事、教法、灵魂。

一、故事历史课的趣味性和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故事性。

History这个单词中的“story”也很好的诠释了历史的故事性。

甲骨文中“史”字的意思是记事者,引申为被史官记录的事。

而当下《百家讲坛》之所以会如此博得世人的好感,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把那些冰冷的史料用丰富的语言魅力讲述出来。

曾经听过一位北大学者的课,他说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必须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不会讲故事的老师不是一位好老师。

确实如此,故事性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就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让听者为之振奋。

但历史教学中的故事运用又不同于故事会或是讲评书,一味的故事堆积就会失去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应对自己所讲故事进行仔细筛选,选择那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故事,这才是一个历史老师所应该具备的素养。

二、教法历史课有别于故事会就在于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将一些历史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技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在不偏离课标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所谓的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都被开发出来,比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角色扮演、辩论、导游法、新闻发布会等等,各式各样的方法都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搞形式主义,而是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一份对历史的向往。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用史料教学法,将“无证不为史”的思想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追求信史的意识,除了能够运用“文字史料”还要能够运用“考古实物”来证明历史,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将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贯穿于课堂,真正体现历史课的学科特色。

三、灵魂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一个课如果没有灵魂也是如此。

历史课尤其需要“课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是每一个从教者或是学习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

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

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作者:曾清浩邓裕盈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2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运用主题教学等模式,通过调整历史教科书内容顺序、结构等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等教学建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于“什么是主题教学”“如何确立教学的主题”等问题仍然不甚清晰。

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内容为例,从主题教学的内涵出发,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确立“教学主题”的四种视角。

一、主题教学与教学主题对于主题教学的内涵,教学论专家仍有分歧。

如李祖祥认为主题教学是“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

[1]王继平将其称为“主题化”课堂教学,认为“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的教学活动。

[2]由此可见,主题教学包括跨学科整合和单学科整合两种方式,本文所指的主题教学特指历史单一学科内的主题教学。

虽然专家对主题教学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形成了以下共识:主题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主题教学需要基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提炼;教学主题的确立是主题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笔者认为,教学主题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四种视角进行:通过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整合和提炼为出发点来确立;通过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来确立;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教学价值突破点来确立;将活动设计中涵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生长点来确立。

二、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一)整合和提炼教学内容和教学逻辑为出发点教学主题是对教学结构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它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网络化和结构化。

这一主题的确立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历史课要有灵魂
历史是人文学科中最精彩的华章。

凝聚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热血豪情,多少精英人物的勤劳智慧、勇敢担当。

当我们把这一切带到课堂上,本该是多么的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但是,回到真正的历史课堂上,我面对的往往是一张张冷漠的面孔,一颗颗麻木的心灵。

记得笔者执教《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课,节选了一段《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视频给学生们观看,当画面播放到一个中国百姓跪在日军的屠刀下猝然倒地时,我的心揪成了一团,可是同时,耳边竟传来了几个同学的笑声。

这几声笑深深刺痛了我的灵魂,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如此冷漠?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缺少生机?缺少感动?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了历史课的灵魂。

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认为,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灵魂,历史课的灵魂是一节课的"神来之笔",是三维目标浑然一体、有机合成的纽带,是预设目标循序渐进、分进合击的令旗,是达成目标有的放矢、形散神聚的标靶。

(1)
如何捕捉和发掘一堂历史课的灵魂呢?我认为作为课堂的主导――老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确立目标,贯穿统一的灵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李惠军老师也说过"一节课目标的确定是你上这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节课看不见的灵魂。

"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一节课教学品质的高低。

没有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形成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容易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

最近观看了东莞市南城阳光实验中学陈丽老师设计的微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寻回战争中迷失的人性美》。

她别具匠心的把寻回战争中迷失的人性美作为教学目标,作为本课的灵魂。

在寻找人性美的过程中,巧妙地把本课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看战争,主要介绍二战的进程;环节二:看战争中的人:重点介绍了三位感动世界人物。

"感动世界"人物(一):辛德勒,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以雇工的名义向纳粹开出一份名单,使1200个犹太人幸免于难。

"感动世界"人物(二):苏联母亲――《给仇人一块面包》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苏联母亲给战俘送上一块面包,惊呆了所有人。

"感动世界"人物(三):1970年,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设计者将每一位人物都穿插在战争过程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情感的体验。

环节三:悟人性:辛德勒,苏联母亲和勃兰特的举动令世人感动,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已有足够的情感储备,看到这些人物后,学生在为之动容的同时,灵魂也得到洗礼,洞悉了这些人保持理性,坚守了人性的善良和正义。

在寻回战争中迷失的人性美这一灵魂的统摄下,变教材、图片、资料、影
像等多种资源为诠释灵魂的素材。

彰显灵魂的过程,就是达成三维目标的过程。

这样,一
节课便浑然一体,形合神聚了。

其次,拓展细节,渗透鲜活灵魂。

历史是鲜活而又丰富多彩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这种多彩的意蕴,让
那些并不如烟的历史背影更加清晰感人。

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
材料,历史的大道理往往蕴含在历史细节中,没有细节的历史课是丧失灵魂的教条课。

(2)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时,为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探讨鸦片战争失败
的根本原因。

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拥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却为何败于远道而来,总兵力仅一万人的英军呢?在学生充满疑问之时,我给学生讲述了"马桶御洋兵"的故事,由于这一历史细节的补充,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
积极思考,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这时我适时抛出拓展题:这对我们现在有何启示呢?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要开眼看
世界,做人要科学求真,政府要知人善任,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一代青少年,要勇于
说出政府弊政,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这些鲜活的历史细节学生乐于听,乐于感受,也就
更深刻的理解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历史课堂细节的描述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
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摸得
到各种精妙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民族精英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通过历史细节的描述,历史就变得可听、可见、可感,变得更鲜活、直观。

便于引领学生探寻历史的轨迹,体验
历史的魅力。

再次、锤炼语言,激发情感共鸣的灵魂。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
动的效率"。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语言是表情达
意的工具,有经验的老师,善于用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
接受教学美的熏陶,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接受思想,实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情
感的激励与个性的陶冶,达到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我们平时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注意阅读一些文学名著,选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在忠于历史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抒情手法和选用一些感情色彩较浓的词句,是有助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表达的。

(3)比如在讲述义和团运动时,教师可以用
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这样叙述:当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之时,有一群人从田间地头,漕
运码头,小城镇小商铺中走来,从华北大地的尘土中走来,他们高唱"砍倒电线杆,扒了
火车道""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赤手空拳,毫无畏惧地站到风口浪尖,登上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爱国主义画面。

(4)这样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引爆以思促思的智力,奔涌起以情生情的激情。

注意语言的通俗性是历史教学的灵魂。

这就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和心
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尽量口语化,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帮
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一位老师在讲战国七雄时,提到一开始还不是就这七个国家,一共
有二十多个国家都觊觎霸主的地位。

历经战火洗礼,这二十强大浪淘沙的一番海选PK之后,基本上就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位选手死磕了。

(5)这样的讲述别出心裁,更容
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更易于接受。

也使学生将情感的激流融入教师精彩的讲述之中,
很自然的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动地进入较高的学习境界。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无休止的对话。

"我认为历史课的灵魂主要是今人与古人的呼应问答,饱含着我们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是撬动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历史情意的阿基米德
支点。

这不仅需要我们用多楞镜探寻历史的宽处,更需要我们用放大镜搜寻历史的细处,用望远镜追寻历史的深处。

学问的道路没有尽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李惠军《灵魂的追问1-----历史老师的视界、心界与历史教学的境界》《历史
教学》2021年第二期
(2)李惠军《灵魂的追问3―教师的精神守望与教学的思想穿行》《历史教学》2021年第四期
(3)《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飞牛
(4)李小萍《微课设计也要大视野――以"义和团运动"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三期
(5)石不易《鬼脸历史课-古代史》汕头大学出版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