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讨论9-小儿佝偻病
佝偻病

模块十五任务9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课前提问】1.营养不良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2.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体重不增3.反映营养不良最早期及最敏感的指标分比是什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案例】小儿10个月,女,最近1个多月爱哭了,汗也多了,总是睡眠不安,容易惊醒,询问母亲得知小儿早产,人工喂养,已添加米糊、果汁和菜汁;家住12楼,平时户外活动少;尚不能独坐。
临床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思考:如何避免该患儿发生骨折和畸形?【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1. 专业职业能力:具备为佝偻病患儿进行注射维生素D的能力;具备为骨骼畸形佝偻病患儿矫正锻炼的能力。
2. 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佝偻病病因、典型临床表现,学会判断佝偻病分期并掌握常见护理诊断及主要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佝偻病患儿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指导患儿家长正确喂养患儿和口服维生素D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患儿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一、定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图片)1.日光照射不足:是主要发病因素。
紫外线不能穿过普通玻璃,如小儿缺乏户外活动,或居住在高层建筑群区、多烟雾、尘埃区,缺乏紫外线照射;或居住在北方寒冷地区,日照时间短,紫外线弱,均可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2.体内储存不足:母亲妊娠期患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均可致婴儿体内维生素D 储存不足。
3.摄入不足:天然食品包括乳类含维生素D 少,不能满足婴幼儿需要,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单纯母乳喂养儿若户外活动少或未及时添加鱼肝油,亦易患佝偻病。
4.生长速度过快:早产和多胎婴儿生后生长发育快,需要维生素D 多,且体内储存不足,若未及时补充易发生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小儿佝偻病,是一种儿童生长发育疾病,其特点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和骨质疏松。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逐一介绍小儿佝偻病。
一、病因:小儿佝偻病的主要病因是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可以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骨骼的正常形成和发育。
当维生素D缺乏时,无法有效吸收和利用钙和磷,使得骨骼无法正常生长。
二、症状:小儿佝偻病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畸形:患儿出现腿弯曲、脊柱侧弯和头部扁平等骨骼畸形,导致身体姿势异常。
2. 肌肉松弛:患儿的肌肉张力降低,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
3. 骨质疏松:由于骨骼发育不良,患儿的骨密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
4. 生长迟缓:患儿的身高增长缓慢,体重增长不良。
5. 其他症状:患儿可能出现多汗、易激动、睡眠障碍等。
三、诊断:小儿佝偻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医生通常会询问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结合X线检查、血液检查等手段来确认诊断。
四、治疗:小儿佝偻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维生素D和调整饮食。
具体措施包括:1. 补充维生素D: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给予维生素D的口服或注射治疗,以补充体内的缺乏。
2. 调整饮食:患儿在治疗期间,需要增加对维生素D、钙和磷的摄入,可以通过膳食或口服补充剂来实现。
3. 康复治疗:对于已出现骨骼畸形的患儿,可以进行物理治疗、理疗和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改善患儿的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五、预防:小儿佝偻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对于高发人群,如早产儿、夏季新生儿、母乳喂养婴儿等,建议及时补充维生素D,并加强户外活动,增加日晒的时间。
同时,合理饮食也是预防小儿佝偻病的重要手段,保证对维生素D、钙和磷等营养物质的充足摄入。
六、结语:小儿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生长发育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补充维生素D和调整饮食,往往可以改善患儿的症状,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
《佝偻病患儿护理》

隐性体征
血钙浓度低至临界水平,临 床典型症状尚未出现,可通 过刺激周围神经而引出局部 肌肉痉挛
辅助检查
面神经征(+) 腓反射(+) 陶瑟征(+)
血清总钙<1.75‾1.88mmol/L 或 血清离子钙<1 mmol/L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惊厥、喉痉挛发作 急救护理
1就地抢救,平卧松开衣领,头偏向一侧。 如已出牙垫牙垫,以免舌咬伤。喉痉挛时立 即将舌拉出口外,防止舌后坠。清理呼吸道 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对本病患儿如何急救?
。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 2 遵医嘱使用镇静剂,首选地西泮,速度慢, 以免过快影响呼吸
3 补充钙剂 10%葡萄糖酸钙+5%或
10%葡萄糖,至少等量稀释, 缓慢静脉注射以免心跳骤停。·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1.本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2.最常见、最典型、最危险 的表现是什么?
(2)肌注 重症或不能口服的可肌注 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注意事项
①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 生素,易在体内储蓄中 毒,不可擅自增加用量 ②注射VD
用粗针头深部肌注 每次更换部位 如发生硬结应热敷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病情观察
观察有无维生素D 中毒症状,畏食,恶心, 倦怠,烦躁,低热,呕吐,腹泻等
手/足镯征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日光照射不足:维 生素D主要来源是内源 性,紫外线不能透过
玻璃
病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因
2.摄入不足,储存量不足
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很低,牛奶中的钙磷比例不当 吸收率低
3.需要量增加 4.疾病和药物
佝偻病病案分析

诊断
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
③有骨骼改变:方颅,郝氏沟,出牙延迟;
平时患儿易激惹、睡眠不安、多汗。 骨强度测试结果为骨强度严重不足。
诊断依据
辅助检查 碱性磷酸酶260U/L(儿童<250U/L),血磷1.
15mmol/L(总钙2.
考查学生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掌握,须明确不同时期小儿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比如本题中所提到的患儿为7个月,就会出现方
预后沟通
对已存在的骨骼畸形,轻中者经过治 疗多可消失无后遗症,重者尤其是2岁以上 的小儿治疗后仍有后遗症,须向家长说明。 治疗后门诊定期随诊,复查 X线片。
治疗沟通
向家属交待预防佝偻病的要点,如改善喂 养,多晒太阳,但是隔着玻璃晒太阳是无 效的。
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时,应事先交待维生 素D中毒与手足搐搦症的表现,有异常者应 及时复诊。停用浓缩鱼肝油。
治疗后门诊定期随诊,复查 X线片。
考查学生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掌握,须明确不同时期小儿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比如本题中所提到的患儿为7个月,就会出现方
④血生化改变。 颅症状,而不会有“X”或“O”型腿,掌握本病的生化检查改变的特点
②有精神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如易激惹、睡眠不安、多汗;
血生化检查血磷1.
睡眠不安、多汗; ②有精神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如易激惹、睡眠不安、多汗;
生后一直给予牛乳人工喂养,自生后2周起患儿逐渐出现夜间哭闹,难以入睡,有时有惊跳,汗多。
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时,应事先交待维生素D中毒与手足搐搦症的表现,有异常者应及时复诊。
③有骨骼改变:方颅,郝氏沟,出牙延迟; 体格检查:神清,颅骨软化征可疑阳性,毛发稀疏,余无特殊阳性体征。
病史摘要(一)
婴幼儿佝偻病

婴幼儿期的预防
此期生长发育速度快,较易发生佝偻病,必 须坚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4.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
诊断
临床分度:佝偻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 不良等骨骼变化。依据骨骼改变体征的程度可分为: 1.轻度:可风颅骨软化、囟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 肋软骨沟等改变。 2.中度:可见典型的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 的鸡胸、漏斗胸、 O或X型腿,也可有囟门晚闭、出牙迟缓 等明显的改变。 3.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型、 O或X型腿、病 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治疗
恢复期的治疗:在夏秋季多晒太阳即可,冬 季给予维生素D10—20 万单位1次口服 或肌注,以防来年春季复发。
治疗
后遗症的治疗:不需药物治疗。应加强体格 锻炼,对骨骼畸形可采取主 动或被动运动的 方法矫正。胸部畸形可作腹卧位抬头展胸运 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型腿按摩外 侧肌群,X型腿按摩内侧肌群),增加肌张 力,协助畸形的恢复。
枕秃:因多汗刺激枕部经常摩擦形成环形脱发区。
枕秃
临 床 表 现
2.活动期(激期)
症状和体征 以颅骨改变为主 乒乓颅 方头 生化改变 Ca ↓, P ↓↓ Ca P <30, AKP ↑ X线
有关佝偻病的症状和体征说明
症状 (一)夜惊:经常于睡眠中惊跳,或轻微刺激 即惊醒并常常哭闹。 (二)多汗:头部经常出汗,有酸臭味,每睡必浸湿 枕头,与室温、季节、衣着等无关。 (三)烦躁不安:易兴奋、爱哭闹,好发脾气,失 去正常小儿活泼性。 上述症状虽非本病特异症状, 但多见于佝偻病活动期,如除外其他因素影响, 结 合有轻度骨骼改变体征,可作为早期诊断参考。
小儿佝偻病特征及有效防治对策解析

小儿佝偻病特征及有效防治对策解析目的:研究观察小儿佝偻病的特征,针对该病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年-2014年3月来我院接受佝偻病检查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判断对已经确诊为佝偻病的患儿进行葡萄糖酸钙联合VitAD滴剂,观察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检查结果显示,100例患儿中,98例经确诊系为小儿佝偻病患者。
针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其中54例治疗显效,36例有效,8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1.8%。
所有患儿在接受治疗期间均无产生任何的副作用。
结论:针对患儿的检查结果和治疗结果可知,对于小儿佝偻病应注意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采用葡萄糖酸钙联合VitAD滴剂的方式治疗小儿佝偻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小儿佝偻病;特征;防治在机体骨骼生长的过程中,缺少维生素D容易引发骨骼生长障碍等各种症状,进而引发佝偻病。
小儿是引发佝偻的高发人群。
因此,小儿佝偻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婴幼儿疾病之一。
小儿佝偻病常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北方冬季出生的儿童最易患佝偻病[1]。
引发佝偻病的常见因素有婴幼儿光照不足导致钙的合成不足、发育快导致钙的供给不足、还有就是由于腹泻导致钙的丢失等。
小儿的骨骼生长容易受到佝偻病的影响。
小儿引发佝偻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智力的发育。
在临床上,对于佝偻病通常以预防为主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趁早治疗是防治佝偻病的重要方式。
本文随机抽取2012年3年-2014年3月来我院检查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
研究观察小儿佝偻病的特征,针对该病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3年-2014年3月来我院接受佝偻病检查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5例,女45例,患儿年龄均为3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12.6±1.4)个月,来我院接受检查的患儿均排除肝胆消化道疾病以及其他疾病。
1.2方法观察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判断患儿是否患有佝偻病。
幼儿园佝偻病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佝偻病的案例分析一般资料选取xx幼儿园2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儿童按照年龄阶段分为三组,第一组儿童的年龄为3岁到4岁,一共抽取67例其中男性儿童37例,女性儿童30例;第二组儿童的年龄为4岁到5岁,一共收取67例,其中男性儿童33例,女性儿童34例;第三组儿童的年龄为5到6岁,一共抽取66例,其中男性儿童为34例,女性儿童32例。
方法对每一组调查儿童象均取指血做骨碱性磷酸酶( BALP)检测。
对于确诊患有佝偻病的儿童进行进一步的调查,部分患儿出现汗多、夜惊、枕秃明显以及方颅、肋缘外翻临床症状的初诊为佝偻病。
同时抽取婴幼儿血检测25- ( OH)D水平与血钙、ALP。
对确诊的儿里进1」B过a,-素D和维生素D加钙剂(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二进行治疗。
分析佝偻病的患病因素1、维生素D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儿童饮食中的饮用的天然食物相对较多,因为天然食物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儿童对维生素D的需要,同时乳类含维生素D 也是十分少的,一般的情况下是在母乳喂养的孩子中出现佝偻病的情况相对比较少,由于母乳中的钙磷比例相对合理,但是母乳的孩子一般由于缺乏锻炼,同时没有及时的进行一些食物的补充,所以会相对比较缺乏。
容易出现佝偻病的情况。
2、紫外线不足首先是儿童要适当的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但是在紫外线照射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通过玻璃窗来照射,要保证儿董在户外下进行阳元元H的H,六,在冬天在有太阳的情况下,保证孩子的照射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
3、其他原因首先是生长过速导致∶在调查的过程中存在早产或者是双胞胎的儿童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同时由于生长的速度相对过快,同时维生素D的给予不是十分的充足,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出现佝偻病的情况。
其次是疾病因素导致:一些患有胃肠道或者是肝胆病的情况下会严重的影响维生素D的充分吸收,因此比较容易引起佝偻病的出现。
同时药物影响也可能导致佝偻病的情况,因为在一些糖性药物使用的情况下,孩子的维生素D吸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家长对于这种情况不是十分的了解,造成孩子出现佝偻病的情况也是十分的常见。
儿科护理佝偻病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紊乱引起的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时期。
作为儿科护理专业的学生,了解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我们对佝偻病的护理能力。
二、实训目的1. 掌握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熟悉佝偻病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水平。
3.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病例介绍患者,男,2岁,因“多汗、夜惊、易惊醒、枕秃”就诊。
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苍白,消瘦,头发稀疏,枕部可见大片脱发区。
骨盆畸形,胸廓畸形。
辅助检查: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异常。
2. 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1)病因: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紊乱。
(2)临床表现:①初期:多汗、夜惊、易惊醒、枕秃。
②活动期:骨骼改变,如方颅、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O形腿、X形腿等。
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骨骼畸形改善。
(3)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确诊。
(4)治疗原则:补充维生素D、钙剂,调整饮食,改善钙磷代谢。
3. 佝偻病的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给予高钙、高磷、高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鱼肝油、蛋黄等。
(2)阳光照射:每日定时带患儿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增加皮肤内维生素D的合成。
(3)纠正骨骼畸形:根据畸形类型,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4)预防感染:加强口腔、皮肤、呼吸道等部位的护理,预防感染。
(5)心理护理:关心患儿,给予心理支持,减轻家属心理负担。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佝偻病的危害性,掌握了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在护理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饮食护理、阳光照射、纠正骨骼畸形、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提高了自己的护理水平。
同时,我认识到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实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护理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补充维生素D:初期每天口服维生素D,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激期口服,连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若不能坚持口服或患有腹泻病者,可肌注维生素D,大剂量突击疗法,1个月后改预防量口服。肌注前先口服钙剂4~5天,以免发生医源性低钙惊厥。
教学病例讨论记录
主持人
姚福涛
职称
主任医师
记录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聂永荣
时间
2017-05-22
地点
儿科医生办公室
病例来源:本院□医学杂志□
参
加
人
员
患患者姓名
王艺
性别
女
年龄
22月
入院时间
2017-05-18
住院号
D00189335
床号
8
入院诊断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讨论记录
主诉:双下肢弯曲7个月。
病史简介:患儿15个月行走后出现双下肢弯曲,逐渐明显,日常睡眠不安,摇头,多汗。患儿母乳喂养至18个月。目前患儿拒绝喝配方奶,辅食进食可,不挑食,未添加维生素D及其他营养补充剂,大小便正常。
影像学检查:(1)长骨骨骺端X线摄片:发现长骨骨骺端佝偻病的特异X线表现,早期X线长骨骺部钙化预备线模糊;极期钙化预备线消失、骨骺端增宽、骺端呈杯状或毛刷状改变,骨质稀疏、骨干弯曲变形或骨折。(2)X线骨龄摄片:发现骨龄落后。
3.如何治疗及预防佝偻病?
预防和治疗均需补充维生素D并辅以钙剂,防止骨骼畸形和复发。
2.如何诊断佝偻病?需要完善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1)血生化检查: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25-(OH)D3(正常10~80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g/L)在佝偻病活动早期就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血浆中碱性磷酸酶升高。(2)尿钙测定尿钙测定也有助于佝偻病的诊断,尿中碱性磷酸酶的排泄量增高。
3.补充钙剂: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同时服用钙剂。
4.矫形疗法: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矫正骨骼畸形。轻度骨骼畸形在治疗后或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应加强体格锻炼,可作些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例如俯卧撑或扩胸动作使胸部扩张,纠正轻度鸡胸及肋外翻。严重骨骼畸形者外科手术矫正,4岁后可考虑手术矫形。
讨论总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是高危人群,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常儿童中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病情也趋于轻度。但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早产儿,多胎儿存活率增加。因此,高危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时有发生,需要积极的健康教育及预防。
患儿为G1P1,孕38周自然分娩。BW 2800g。母孕时户外活动少,否认孕期感染或服药史,否认围产期窒息缺氧病史。否认家族性疾病史或其他遗传病史。患儿15个月独走,1周岁有意识叫“爸爸,妈妈”。
初步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讨论:
1.小儿佝偻病的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导致小肠吸收Ca和P减少,低钙血症促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亢进,造成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使骨样组织堆积于干骺端形成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