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资料

小儿佝偻病资料
小儿佝偻病资料

佝偻病的教育处方

据专家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或婴儿常患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微少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严重的可以引发骨骼畸形。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佝偻病的病因。

一、佝偻病的病因: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后在体内合成;外源性的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2。它们能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减少钙、磷从尿中排出,并能促进骨样组织成熟,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佝偻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线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户外活动较少,故易发生佝偻病;另一个原因是小儿喂养不当,食物中钙、磷含量较少,或比例不当,也会影响钙、磷的吸收。

另外,单纯用谷类食物喂养时。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与小肠中钙、磷结合成为不溶解的植酸钙,而影响钙、磷吸收。此外,生长过快、早产、双胞胎也易发生佝偻病;慢性腹泻、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及代谢;长期应用苯妥英钠、鲁米那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 的分解和代谢,均可引起佝偻病

上述对佝偻病的病因内容的介绍,提醒家长:每天带患儿到户外活动。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像佝偻病那样如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那么好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呢?

二、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及膳食调理

在胎龄3个月时,胎儿的骨骼系统开始发育并形成乳齿,此阶段需要维生素D。妊娠末期胎儿迅速增长,需要更多维生素D。因此,孕妇自妊娠开始就应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中期及晚期的维生素D

推荐摄入量为每日400国际单位。

胎儿出生后应尽早(生后半小时内)开奶,吸吮乳房愈频繁,乳汁分泌愈多。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虽低,但比牛奶高,其中的钙磷比例(约2∶1)利于婴儿吸收。但从绝对量看,母乳中维生素D和钙的含量并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补充以使其得到满足。

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在生后第三周就可以开始户外活

动了,为保护婴儿免于着凉,可在不直接曝晒太阳的情况下

让婴儿露出小脸和双手,每次5~10分钟。待婴儿满月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后,可适当延长其在户外的时间,通常每隔3~5天延长五六分钟,直到每次半小时,每日两次。

对较大婴儿来说,夏季在户外停留时,一般可戴小帽以保护头部不直接曝晒于日光下,而身体其他部位可分别依据气温情况完全曝晒于日光下。这样直接晒太阳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每次5~10分钟,待婴儿适应后,逐渐延长至半小时左右。月龄较小的婴儿也可以在树荫、屋檐下或开窗的室内间接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

蛋黄、奶油、肝类、谷类及蔬菜中虽然含有维生素D,但含量低,不能满足小儿需要。但若能及时添加辅食使小儿养成进食习惯,则既能补充日光照射的不足,又有利于减少小儿的药物服用量。上述内容就是关于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家长们要注意预防!

佝偻病是婴儿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很多家长朋友非常头疼。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常患的一种疾病。那么,您对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了解吗?下面我们就请相关专家来介绍一下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三、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3月一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后数月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

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楼病症状。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一)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此期常无骨胳病变,X线骨片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二)激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6月的佝偻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颅骨薄、前卤边缘较软,检查者用指尖轻轻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逐渐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三)恢复期患儿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l-2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骺X线影象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四)后遗症期婴幼儿期重症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

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其骨骺干骺端活动性病变不复存在。

佝偻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也比较容易被忽视,小孩平时的饮食健康很重要,如果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协调就会引起佝偻病。那么佝偻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四、佝偻病的早期症状

烦躁不安、夜惊,夜哭、爱出汗(与季节无关),这些都是佝偻病的早期症状。由于头上汗较多,刺激头皮发痒,小儿睡在枕头上摩擦,于是造成头部半圈秃发,形成枕秃。病情若继续发展,就会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囱门闭合晚(正常在:一岁半以内闭合),出牙晚(正常4~10个月出牙),头呈方形,肋骨下缘外翻,严重的形成鸡胸、罗圈腿或“X”形腿等。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仅有腿部疼痛等的表现。

我们知道,人体所需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一是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另一个是从食物或药物中得到维生素D。在婴儿喂养时期,虽然有些家长也注意给孩子补充了很多钙,但忽略了补足维生素D,结果造成钙质不能被吸收,这样就会引起仍佝偻病。

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吸收,牛奶中的钙磷含量虽多,但比例不合适,故吸收就差,因此人工喂养的婴儿佝偻病发病率要高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引起该病另外一个原因就

是婴幼儿户外活动少,尤其是在冬季,摄取紫外线不足,影响了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容易患佝偻病。

介于佝偻病所形成的骨骼变形,一旦形成就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所以,佝偻病的预防必须做好,一定要有先知先觉,避免孩子发生骨骼变形。

预防佝偻病要从胎儿期就开始,1岁以内的婴儿是预防的重点对象。具体的常规预防如下:

胎儿期

1. 孕妇要多晒太阳和多户外活动

2. 孕妇要多喝牛奶

3. 孕妇在孕期的5个月以后,开始每天补充适量的钙(500毫克左右,相当于金箍棒成人钙片6粒左右)

4.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但是很多妇产科医生认为维生素D对胎儿的安全性还不是很确定,所以很少给孕妇开维生素D。

虽然这些内容对各位妈妈已经没有价值了,但是,您可以向您身边的朋友宣传。

婴儿期

(一岁以内)

这个时期是重点

1. 宝宝要多晒太阳和户外活动,这一点作为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经济、最有效。

2. 从满月开始,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方案》的建议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鱼肝油要每天吃,一直坚持到1岁半左右。

3. 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期间妈妈要补充适量的钙剂、鱼肝油和多晒太阳,每天喝奶粉。

4. 6个月以后要每天补充适量的钙剂。

5. 多喝奶。

晒太阳和户外活动是有一定区别的。户外活动不一定等于晒太阳。

晒太阳是指人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而且,每天照射的时间0.5~1小时。

冬天可以接受阳光照射的部位为脸、小手和小脚、屁股等。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把握照射的时间和方式。

鱼肝油务必保证每天一粒,如果今天忘了,第二天就要吃两粒了,这样才能确保每天一粒。

鱼肝油和晒太阳要互相结合和互补。例如如果很长时间阴天,晒不到太阳,那么,每周可以吃9粒鱼肝油。

大家一点要相信一点,按照以上这个剂量来补充维生素D,是绝对不会出现中毒的,这一点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注意,我强调的是绝对不会。

补钙的量

6~12个月:每天100毫克

12~24个月:每天150~200毫克

2岁以后:每天250毫克

建议的奶量

4个月以内:全部吃奶

4~6个月:每天1~2次辅食,其他吃奶

6~8个月:600~800毫升

9~12个月:800毫升以上

1岁以上:600毫升左右

2岁以上:500毫升左右

幼儿期

(1~3岁)

1. 宝宝要多晒太阳和户外活动,这一点作为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经济、最有效。

2. 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1岁~1岁半,每天一粒鱼肝油,《方案》的建议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1岁半以后,如果经常晒不到太阳,也要经常补充鱼肝油,可以每周3~5粒鱼肝油。

3. 要每天补充适量的钙剂。

4. 多喝奶。(每天500~600毫升)

如何科学专业的诊断宝宝是否患有佝偻病?

这一点也是很对家长感兴趣的东西。

首先要强调的是,诊断佝偻病不能单凭某一方面,一定要综合分析

这就包括是否有缺钙的易感因素、是否有缺钙表现、是否有骨骼的变形、还要结合生化检查的结果。一. 预防胎儿期

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或者每月5~10万IU,一次或分次口服;或者只投一次,15~20万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

既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对小儿发育有很大影响,而该病又源于各种因素所致的维生素D缺乏而导致的一系列病变,所以佝偻病可以预防。

人体皮肤中有7一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变成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也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所以佝偻病的预防就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即日光浴、

补充维生素D。婴儿应尽早接触阳光,只要户外气温在18度以上,风不太大时就抱婴儿到户外晒太阳,但要避免眼睛直晒,春、夏、秋、冬都应坚持户外活动,每次时间可由短时间逐步延长到20~30分钟。不要久居室内。另外母乳中维生素的含量约4~6IU/dl,与牛乳中的含量相差不大,所以不管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在小儿出生后1个月左右开始给予维生素D预防,400Iu/日(即每日400国际单位)。早产儿应提早2周给予维生素D,量也需在前3个月加倍即每日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国际单位,一般在2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不易发生佝偻病,也无须再补充维生素D进行预防。

幼儿期

小儿1岁后可采用“夏季晒太阳,冬季服维生素D”的预防方法。一般在冬季投给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在高发地区可间隔2~3个月再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儿童期

5岁以后至青春期儿童可出项晚发性佝偻病,对于经常易疲劳、乏力、两腿酸软、腿痛、关节痛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进一步检查并给予防治。维生素D预防方法、剂量与幼儿期相同。

在应用维生素D预防时,母乳喂养小儿可不加钙剂,但对6个月后断母乳的婴儿、人工喂养、食欲低下、生长过快、青春期儿童或有急慢性疾病者可补充适当钙剂。

佝偻病是对孩子侵害非常大的一种骨骼疾病,它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为此,佝偻病的预防措施一定要做好。如果您的孩子不幸已经患上此病,请您不要恐慌,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并详细了解佝偻病保健常识,能让您的孩子早日康复。

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维生素D 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我国<3 岁儿童佝偻病发病率约20%~30%,部分地区已高达80%以上,因此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卫生部将其列为儿童保健四种疾病之一。临床以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和骨骼改变为特征。常与摄入不足,少见阳光,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代谢障碍如肝肾疾病或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等有关。

哪些宝宝易患佝偻病?

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低于3公斤)的宝宝。

2、孕期缺钙的妈妈所生的宝宝。

3、哺乳期缺钙的妈妈所哺育的宝宝。

4、少晒太阳的宝宝,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5、生长发育太快的宝宝。

6、吃奶少的宝宝。

佝偻病的诱因有哪些?

日照不足

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为296-310nm的紫外线照射始能转化为维生素D 3,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亦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容易造成维生素D 缺乏。

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需要;乳类含出生素D量甚少,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母乳喂养儿若缺少户外活动,或不及时补充鱼肝油、蛋晃、肝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亦易患佝偻病。

生长过速

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乏性佝偻病。生长迟缓的婴儿发生佝压病者较少。

疾病因素

多数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严重肝、肾损害亦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提高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使维生素D和25(OH)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会对抗维生素D转运钙的作用。

佝偻病的治疗误区:

不重视母乳喂养

有些母亲由于听说母乳中的钙、磷含量比牛奶低,就采用人工喂养,以牛奶作为婴儿主食,这是非常片面的。她们忽视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还忽视了母乳中含各种免疫因子,可减少婴儿的发病率。用母乳喂养婴儿,即使患佝偻病,也很轻微。

隔着玻璃晒太阳

通常,由于怕热怕冷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小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

佝偻病的特别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比例适当的婴儿辅助食品。

2、多晒太阳,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在一小时以上,并多暴露皮肤。

3、对体弱儿或在冬春了季节户外活动受限制时,可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国际单位。

儿童是非常容易受疾病侵害的群体,佝偻病是比较突出的一种,它对孩子的骨骼成长发育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佝偻病的诊断必须及时,以便于提早发现病情并采取治疗。

佝偻病的诊断检查:

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是目前检查和诊断佝偻病的常用指标,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的优点,目前已经代替了传统的“佝偻病三项”(血钙,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成为早期诊断佝偻病主要辅助检查。虽然,骨碱性磷酸酶没有血清

25-(OH)D3和1,25-(OH)2 D3灵敏和特异,但基本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佝偻病的要求,目前很多医院都开展了该项检查(省妇幼保健院就有开展这项检查),价格不是很昂贵。

检查方法:非常简便,扎手指验血,一般半小时就有结果。

分度:骨碱性磷酸酶越高,说明“缺钙”越严重。骨碱性磷酸酶(U/L) 预防或治疗的方法;

正常:每天一粒鱼肝油预防;

轻度:每天一粒鱼肝油治疗;

中度: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

重度: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

佝偻病临床分期与分度:

临床分度

佝偻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不良等骨骼变化。依据骨骼改变体征的程度可分为:

1、轻度:可见颅骨软化、囟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肋软骨沟等改变。

2、中度:可见典型的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的鸡胸、漏斗胸、O或X型腿,也可有囱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的改变。

3、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型、O或X型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临床分期

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依据年龄、病史、症状、体征、X线及血生化等项综合资料可分为活动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无条件作X线及血生化检查者,可只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初期:多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早期常有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枕秃也较常见。同时可有轻度的骨骼改变体征。X线片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硷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可有中度的骨骺改变体征。X 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血钙、血磷均降低,硷性磷酸酶增高。

3、恢复期: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恢复正常。

4、后遗症: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治愈标准:症状已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观察3-6个月无变化。轻、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遗症。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或仅表现有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加厚。

哪些宝宝易患佝偻病:

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低于3公斤)的宝宝。

2、孕期缺钙的妈妈所生的宝宝。

3、哺乳期缺钙的妈妈所哺育的宝宝。

4、少晒太阳的宝宝,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5、生长发育太快的宝宝。

6、吃奶少的宝宝。

佝偻病对孩子的侵害非常大,很多体型畸形、驼背、脊柱弯曲、腿骨弯曲的儿童大部分都是佝偻病患者。为了能让孩子能健康成长,佝偻病的治疗一定要及时。

首先,要明白,治疗佝偻病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D,而不是补钙(当然了,补钙也是必须的,不可少的)

其次,要明白佝偻病也是分程度的,要按照不同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正常和轻度佝偻病只是用伊可新就可以了,中度以上,才会考虑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

虽然,钙剂是次要的因素,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选择钙片也要综合考虑,包括钙的成分、含量、吸收率、剂型、口味、是否含维生素D、安全和质量问题等。

常见的钙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磷酸钙、碳酸钙、鳌合钙、L-乳酸钙等

含量无需太多,要根据宝宝的需要量来选择,不是越多越好的。钙元素含量在100毫克左右的最合适

吸收率:溶解度高的钙,自然吸收率就高。还有两种特殊的钙,鳌合钙和L-乳酸钙吸收率特别高,可以突破普通钙30~40%的吸收率。

口味也相当重要。因为钙是每天都要吃的,如果每天像灌药一样给宝宝吃钙,那就太痛苦了。选择宝宝喜欢吃的钙,这一点很实际。

是否含维生素D:根据不同的需要,含或不含维生素D 钙各有好处,要看具体情况。

安全和质量问题:所有食品和保健的安全、卫生和质量问题,是越来越受关注的。

最好是在吃奶后30分钟左右。不要选择吃完植物性的食物后补钙,这样会降低钙的吸收率的

如何解释微量元素中的血钙正常,但是医生仍然说宝宝缺钙。

血钙不能代表身体的钙储备。血钙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之一,一旦血钙低于正常值,会产生抽搐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危害的。所以无论如何机体会动员所有的钙储备来保证血钙的正常值,这是就会动用到骨钙。所以,骨钙才能反映身体钙的实际情况。骨碱性磷酸酶就能反映钙。

如何看待钙锌同补

不主张,同时补充,会互相拮抗的,互相影响吸收率的。最好分开补充,相隔4小时以上。

儿童补钙的三个原则:

第一、补钙方法正确与否。这一点没什么好补充的。

第二、跟胎儿期从母亲那里获得的钙量有关。

如果孕妇的体质好,身体钙的储备很充足,那么,她所生的宝宝就不容易缺钙。如果孕妇体质差,身体钙的储备少,她所生的宝宝就容易缺钙。

就像出生在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出生父母亲就已经给他准备了一份丰富的财产,自己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保持很富有;而出生在穷苦家庭的孩子,要靠自己一辈子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变富。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第三、跟人体所含的维生素D的受体的数量和活性有关。维生素D的受体的数量越多,活性越高,对维生素D的吸收越容易,就不易缺钙。相反,就也容易缺钙。这一点跟遗传有关的。

佝偻病的治疗:

活动期佝偻病应依据临床表现给予积极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和防止畸形。

活动期轻度:维生素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1~2次,同时给钙剂,连服1~2个月

活动期中、重度:维生素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2~3次,同时给予钙剂,每日2~3次,连续2~3

个月。

恢复期:一般可不用维生素D,多晒太阳,改善营养即可。但在冬春季节为防止复发可投给维生素一次口服或肌注

给上述维生素D治疗量,可维持作用2~3个月,因此不必再给维持剂量口服,以防止维生素D中毒,多晒太阳即可。

以上是药物防治常规方法。

现在的具体的药物主要有维生素D类的片剂、胶丸、针剂、乳剂,另外维生素D3要比维生素D2吸收快、作用效果好。

佝偻病的治疗误区:

不重视母乳喂养

有些母亲由于听说母乳中的钙、磷含量比牛奶低,就采用人工喂养,以牛奶作为婴儿主食,这是非常片面的。她们忽视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还忽视了母乳中含各种免疫因子,可减少婴儿的发病率。用母乳喂养婴儿,即使患佝偻病,也很轻微。

隔着玻璃晒太阳

通常,由于怕热怕冷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小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

把佝偻病称为"缺钙"。

一些家长认为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由

儿科题库佝偻病

佝偻病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对于下列佝偻病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E A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 B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远曲小管泌氢不足,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产生佝偻病 C 维生素依赖性佝偻病是由于肾脏1-羟化酶缺陷或靶器官受体缺陷所致 D 肾性佝偻病是由于肾脏对维生素D无反应所致 E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是:D A 血磷降低 B 碱性磷酸酶增高 C 血钙降低 D 25-(OH)D3降低 E 甲状旁腺 素增高 3. 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抽搐主要是由于:B A 血钙迅速转移至骨骼 B 甲状旁腺反应迟钝 C 食物中含钙量低 D 血钙磷乘积小于30 E 尿钙排出过多 4. 当血钙低于哪个数值时,可引起手足搐搦:A A 1.75-1.88mmol/l(7-7.5mg/dl) B 1.5mmol/l(6.0mg/dl) C 1.6mmol/l(6.5mg/dl) D 1.4mmol/l(5.5mg/dl) E 2mmol/l(8mg/dl) 5. 婴儿手足搐搦症突然窒息致死的原因最可能是由于:B A 震颤 B 喉痉挛 C 手足搐搦 D 易惊 E 惊厥 6. 患儿有时突然发生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神志不清,呼吸暂停,昏迷,应首先考虑:A A 低血糖症 B 低钠血症 C 败血症 D 低钙血症 E 心力衰竭 7. 维生素D的作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 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B 促进旧骨的骨盐溶解 C 促进新骨的骨盐沉积 D 过量的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 E 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 8.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的最主要病因是:B A 维生素D摄入不足 B 日光照射不足 C 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 D 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 E 疾病影响 9. 佝偻病激期骨骼X线改变哪项是错误的:B A 骨骺软骨增宽 B 骨干弯曲 C 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 D 骨质疏松 E 干骺端成毛刷样、杯口状改变 10.Ⅱ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的:C A 20%以下 B 20-24% C 25-40% D 15-25% E 40%以下 11. 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根本区别是:E A 血磷升高 B 血钙降低 C 碱性磷酸酶升高 D 血钙、血磷均降低 E 甲状旁 腺反应迟钝 12. 冬季出生小儿,生后1个月,给予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其预防量应是:A A 每日400单位 B 每日1000单位 C 每日1500单位 D 每日2000单位 E 每日3000单位 13. 4个月男孩,反复发作吸气困难伴吸气时喉鸣、唇发绀约4-5次于2月28日急诊;间 歇期活泼,不发绀,体温及心肺正常。诊断首先考虑:D A 中毒性肺炎 B 痉挛性喉炎 C 气管异物 D 婴儿手足搐搦症 E 以上都不是

小儿佝偻病病因症状

小儿佝偻病病因症状、临床表现、治疗 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病因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所致。轻症小儿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睡眠易醒,夜啼,汗多,头部可见枕秃,囟门迟闭、方颅等。重者,除有上述症状外,出现鸡胸、下肢呈“O”形或“X”形腿、脊柱弯曲等表现。本病为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因维生素D摄入减少和日光照射不足而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以骨骼系统生长发育障碍为主要临床体征,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本病发病缓慢,易被忽略,一旦发展到后遗症期,则难以恢复如常,民间俗称“鸡胸”、“龟背”。 本病多见于3月一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后数月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楼病症状。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一)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此期常无骨胳病变,X线骨片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二)激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6月的佝偻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颅骨薄、前卤边缘较软,检查者用指尖轻轻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逐渐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方盒样”头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型区别。胸廓骨骼改变多见于1岁左右患儿,肋骨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肋骨骺部内陷,胸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即成漏斗胸;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道横沟,称为郝氏沟(Harrison groove),这些胸廓病变都会影响呼吸功能。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双下肢在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因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正常1岁内小儿亦可有生理性弯曲和轻微的姿势变化,如足尖向内、或向外等,以后会自然矫正.须予以鉴别。患儿在会坐和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严重低血磷导致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重症患儿脑发育亦受累,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 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也属类固醇激素o VitD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 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 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 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 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 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l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 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o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 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纠正不良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参与科学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 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 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 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 补充VitD 400—1000 U/d(10一25pu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 OH)D浓度,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 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

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

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疾病。那么对于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呢? 佝偻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骨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它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全身钙、磷代谢失常,使钙、磷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严重的可以发生骨骼畸形。 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它发病缓慢,不易发现,一旦症状明显常伴有抵抗力低下,易并发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而危及生命。 造成维生素D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摄入量不足。小儿饮食中一般含维生素D的量很少,人奶、牛奶和其它乳制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都不能满足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维生素D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动植物中所含的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储留,使人体组织液中的钙、磷保持一定的浓度。这两种物质不仅是组成骨骼的主要成份,而且又是人体许多重要组织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它照射在皮肤上可使皮肤中一种叫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转化为维生素D,弥补了食物中维生素D的不足。 佝偻病往往在婴儿出生以后3-4个月发病,最早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不安、易激怒、夜惊和多汗,在吃奶或哭闹时出汗尤甚,可浸湿枕头。由于汗的刺激,小孩常摇头擦枕,以致枕部一圈头发脱落。以后就是骨骼的改变,如方颅、前囱门大、出牙晚,到了10个月还没有出牙。胸部表现有肋串珠、肋外翻和鸡胸,久坐或久站可以引起脊柱弯曲,下肢出现“O”型腿或“X”型腿,患儿运动功能发育也明显迟缓。 佝偻病是可以预防的。经常让小孩进行室外活动,多晒太阳,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到小儿身上,每天在外活动2个小时以上就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但要注意在夏天不要在太阳下暴晒,也不宜在室内隔玻璃晒太阳,因为这样也达不到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此外,要合理地给婴儿添加如蛋黄、猪肝、豆制品和蔬菜等辅食,以增加婴儿维生素D的摄入量。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案例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案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例:患儿,女,10个月,因“哭闹、多汗1个月,至今不能扶站”入院。 入院前1个月家长发现患儿经常无诱因的出现哭闹,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安抚。至今不能扶站。 体格检查:℃,P110次/分,R32次/分,W9kg,H70cm。 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枕秃,未出牙,肋缘外翻,右肝肋下1cm,脾(-),轻度“O”形腿。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Hb115g/L,×10^12/L,WBC10×10^9/L。大便及尿常规未见异常。血清钙、磷正常,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腕部正位片示骨垢段钙化带模糊不清,呈杯口状改变。 临床表现:1、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使脑后枕 部半圈秃发,医学上称“枕秃”。 2、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岁前闭 合),出牙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助骨下缘外 翻,鸡胸、“O”形腿等 3、到医院做血液化验可发现钙、磷含量偏低。 病因:在人体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 正常的骨骼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 护理诊断:(1)营养不足(维生素D缺乏)与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少有关。

(2)成长发展改变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和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胸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维生素D中毒。 (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1. 增加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2. 加强护理对烦躁、睡眠不安、多汗的患儿要耐心护理,每日清洁 皮肤,勤洗头,勤换内衣和枕套。 3. 预防维生素D中毒严格按医嘱应用维生素D制剂,不得擅自加 量,防止维生素D中毒。 4. 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健康教育:1、鼓励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8个月。 2、自出生后2周起,每日应给宝宝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400单位。 3、多吃富含V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不 要吃过多的油脂类和盐,以免影响钙在体内的吸收。 4、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照射 转变成VD,这是最廉价安全的VD来源,每1平方厘米皮肤经照射 半小时即可产生20ug VD,每日晒1-2小时即可满足需要。

小儿佝偻病资料

佝偻病的教育处方 据专家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或婴儿常患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微少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严重的可以引发骨骼畸形。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佝偻病的病因。 一、佝偻病的病因: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后在体内合成;外源性的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2。它们能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减少钙、磷从尿中排出,并能促进骨样组织成熟,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佝偻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线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户外活动较少,故易发生佝偻病;另一个原因是小儿喂养不当,食物中钙、磷含量较少,或比例不当,也会影响钙、磷的吸收。 另外,单纯用谷类食物喂养时。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与小肠中钙、磷结合成为不溶解的植酸钙,而影响钙、磷吸收。此外,生长过快、早产、双胞胎也易发生佝偻病;慢性腹泻、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及代谢;长期应用苯妥英钠、鲁米那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 的分解和代谢,均可引起佝偻病 上述对佝偻病的病因内容的介绍,提醒家长:每天带患儿到户外活动。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像佝偻病那样如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那么好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呢? 二、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及膳食调理 在胎龄3个月时,胎儿的骨骼系统开始发育并形成乳齿,此阶段需要维生素D。妊娠末期胎儿迅速增长,需要更多维生素D。因此,孕妇自妊娠开始就应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中期及晚期的维生素D 推荐摄入量为每日400国际单位。 胎儿出生后应尽早(生后半小时内)开奶,吸吮乳房愈频繁,乳汁分泌愈多。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虽低,但比牛奶高,其中的钙磷比例(约2∶1)利于婴儿吸收。但从绝对量看,母乳中维生素D和钙的含量并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补充以使其得到满足。 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在生后第三周就可以开始户外活 动了,为保护婴儿免于着凉,可在不直接曝晒太阳的情况下

佝偻病

佝偻病 文章目录*一、佝偻病的概述*二、佝偻病的典型症状*三、佝偻病的病因病机*四、佝偻病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佝偻病的并发症*六、佝偻病的防治方案 佝偻病的概述 1、定义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佝偻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 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是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得以预防。近年来,重度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但是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可以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首发表现为低钙惊厥、生长迟缓、萎靡、易激惹或者婴儿期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 2、别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发病部位全身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婴儿期较为常见 6、科室儿科、骨科 佝偻病的典型症状 1、佝偻病的典型症状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 2、佝偻病的分类 2.1、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通常为遗传性疾病,一般2至3岁以前的患儿仍然会有活动性的佝偻病表现出现。但是他们的血液中的钙含量正常,而血液中的磷含量有着明显的降低,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对其的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2.2、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患者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血钙低、血磷低、血钾低。 2.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遗传性疾病,是因为机体不能把维生素D转化成有活性的

佝偻病

佝偻病 百度搜索关键字:儿童脚痛 佝偻病脚痛 中医治疗佝偻病 祖国医学对儿童骨健康犹为重视,三国时华佗弟子卫汛所著我国首都中医儿科著作就以骨健康为儿科标志,该书称为《颅囟经》。中医已经注意到儿童发育迅速的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提出了关于小儿发育时间节奏的“变蒸学说”,即小儿出生以后32日为一变,64日为一蒸,变者上气,蒸者体热而发育。中医以1岁内为婴儿,1至3岁为幼儿,3至7岁为儿童,认为凡婴幼儿童骨的发育至为重要。 中医对骨的发育最关切的为肾脾二脏,即肾主先天和骨之生长,脾主生机和运化,以此有钱乙和万密斋等人的主骨说和李东垣、薛已的脾胃说。在宋代儿科著作《幼儿新书·联珠论》中,就提到骨骼发育的五软理论。明代万密斋,对维护儿童骨健康,在《育婴秘诀》一书中,提出了育婴四法,即“一曰育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其真,三曰蓐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对儿童先天骨发育不良已经有病名和症状描述。例如在中所称的偻伛即佝偻病;《素问·偻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称之“骨偻”即相当于骨质疏松。祖国医学对骨发育不良还提出了治方,如在《幼科发挥》中论述道:“有因胎禀不足者,如解颅五软之类是也,宜地黄丸主之。”现以中医对佝偻病的认识与治疗举例说明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对佝偻病有深刻的记述。“佝偻”一词,见于《庄子·达生》。《诗经》中将佝偻病的症状称之为“籧篨”与“戚施”。因鸟类皆突胸不可俯,故以籧篨名病,后又称此病状为鸠胸、鸡胸。佝偻病除脊柱、胸骨畸形外,还有上、下肢及头颅变形。手之畸形称“拮据”、“手搂”、“手镯”,X形腿古称“交”、“絷”。《山海经·海外南经》称“交”,言交胫国“其为人交胫”,《谷梁传》昭公二十年秋:“絷者何?曰:两足不能相过。”《神农本草经》称絷为“躄”,在下品五加项下曰:“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以躄为下肢畸形。O 形腿在古籍中称腘,《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其状腘然末偻。”《庄子·人世间》云:“无伤吾行(胻),吾行却曲。”“却曲”,是膝曲外翻而构成O形状腿之佝偻病。宋代《圣惠方》记载的“小儿解颅囟大,胫蹇足交,三岁不行”,颅大、囟门不闭、行走迟并见,是严重的缺钙征象。 隋代以后,医家们从生长发育迟缓角度为佝偻病命名,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至宋代,始把这些症状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这是一个病的诸方面表现,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称之为“五迟”:“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明代医家鲁伯嗣在所著《婴童百问·二十六问》中又有“五软”的称谓:“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此后医籍多以五迟、五软病名论治此病。 中医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佝偻病与少晒太阳有关,《吕氏

佝偻病讲座

小儿佝偻病的防治 佝偻病全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机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继而导致骨骼变化的营养性疾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 ?一、病因 ?1、日照不足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为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即内源性维生素D。一般情况每日接受日照2小时以上,佝偻病的发病率则可明显降低,但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也常被尘埃,衣物等所吸收或遮挡。北方地区或冬季婴儿日照时间短,户外活动少,佝偻病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2、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含维生素D少,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若不晒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就易患佝偻病。 ?3、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如人乳、牛乳维生素D含量均低,但人乳钙、磷比例适宜(2:1),牛乳钙、磷比例则不当(2.1:1),不利于吸收。此外淀粉类食物含钙不足,且植酸较多,后者可与钙、磷结合成难溶性复合物而阻碍钙磷的吸收。 ?4、先天维生素D储备不足及生长过速母亲孕期维生素D缺乏致胎儿储备不足,婴幼儿生长发育速度快,需要量增加;北方冬春季出生的小儿尤其是早产儿易患发生佝偻病。 ?5、疾病影响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均可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严重的肝胆疾病可导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长期服药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亦可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认为是机体试图维持正常血钙水平的结果,维生

素D缺乏时钙经肠道吸引减少,血钙水平降低并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经动员骨释放出钙磷,使血钙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因甲状旁腺素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尿磷大量排出,血磷降低,钙磷成积下降(<40),最终导致骨样组织钙化过程发生障碍,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局部骨样组织堆积,临床上产生一系列佝偻病骨骼症状和生化改变。 ?三、临床表现 ?好发于3个月-2岁小儿,主要表现骨骼改变和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一)活动期佝偻病 ?1、一般症状有易激惹、烦躁、夜间啼哭,睡眠不安,常伴与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上述症状无特异性,维生素D中毒时也可有上述表现,不可据此诊断佝偻病。 ?2、骨骼变化体征头部:3-6个月的婴儿可发生头部颅骨软化,出现乒乓颅;囟门较大且关闭晚,可有方颅、臀型颅。乳出萌出迟。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的小儿,肋骨与软骨交结出膨大成串珠;因肋软膏变软,膈肌附着处牵拉内陷,同时因下腹部大而外翻,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肋软沟或称郝氏沟;胸骨与相邻软膏向前突出成鸡胸,胸骨剑突向内凹陷成漏斗胸。 ?脊柱后弯或侧弯,骨盆畸形。四肢: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小儿,各骨骼部膨大,腕、踝部最明显,成“手镯”及“脚镯”,因骨软化,开始行走后下下肢不能支持体重而弯曲,成“O”型腿或“X”型腿。其他:重症佝偻病常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并可有肝脾肿大,韧带松弛,肌肉软弱无力并因而腹胀。因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并使感染加重,死亡率提高。 ?3、血生化改:主要为血清25-(OH)D3 进行性下降,其他生化改变可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手足抽搐症发病机制的对比

https://www.360docs.net/doc/8c672607.html,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手足抽搐症发病机制的对比 --中公卫生护理资料库 中公卫生人才网今天带大家一起学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手足抽搐症发病机制的对比》。 在儿科营养障碍性疾病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手足抽搐症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但很多同学常傻傻分不清楚。今天中公老师会从二者的发病机制上进行区分和对比,让大家对这两个疾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看成是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损害。维生素D 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血钙水平降低,PTH分泌增加以动员骨释放钙、磷,使血钙浓度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但PTH同时也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使尿磷排出增加、血磷降低。当血清钙、磷浓度不足时,骺软骨正常生长和钙化受阻,软骨细胞失去增殖、分化和凋亡的正常程序,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成骨细胞代偿增生,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骨骺端临时钙化带被新形成、未钙化的骨样组织沉积,失去正常的形态,成为参差不齐的阔带,骨骺端增厚,向两侧膨出,形成临床所见的肋骨“串珠”和“手、足镯”等征,骨的生长停滞。扁骨和长骨骨膜下的骨质也矿化不全,骨皮质渐为不坚硬的骨样组织代替,骨膜增厚,骨质疏松,容易受肌肉牵拉和重力影响而发生弯曲变形,甚至病理性骨折;颅骨骨化障碍表现为颅骨变薄和软化、颅骨骨样组织堆积出现“方颅”。 而维生素缺乏性手足抽搐症是当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则低血钙不能恢复。一般血清总钙量<1.75~1.88mmol/L或钙离子<1.0mmol/L时即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抽搐、喉痉挛、甚至全身性惊厥的症状。维生素D 缺乏时机体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原因据推测为:婴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甲状旁腺急剧代偿分泌增加,以维持血钙正常水平;当维生素D继续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反应过度而疲惫,出现血钙降低。因此本病患儿同时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产生的佝偻病的表现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低血钙所致的临床表现。 正因为二者的发病机制不同,它们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也不尽相同。希望通过简单的梳理,同学们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公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备考资料库

公开课教案佝偻病教案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阜阳卫生学校徐文兰 授课教师徐文兰课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授课班级中护1399班授课地点儿科护理多媒体教室授课类型公开课授课时间2011年11月10日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2.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难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病例讨论、讲授、多媒体。 教材分析 佝偻病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本节结合病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病例、提出讨论问题、教学设计等; 学生课前结合病例和问题预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提出预习 中遇到疑问。

板书设计和时间分配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第五章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疾病概要 (一)、维生素D的来源与代谢组织学生讨论——讲解佝偻病的病因 (二) 、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治疗原则 二、护理 (一)护理评估举例、讨论,强调最主要的病因和预防的关键 (二)护理诊断讨论、分析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举例讨论 三、健康指导 四课堂小结结合病例对该课进行总结、分析、讨论,布置作业及预习思考题 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2. 如何给佝偻病患儿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5’ 5’5’10’5’ 25’5’5’15’5’5’ 参考资料 《儿科护理学》主编范玲人民卫生出版社 《儿科学》主编汪翼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五章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教案

吉林大学教案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粘多糖病、软骨发育不良、脑积水及与佝偻病体征相同的其它佝偻病。 教学内容提要 教学内容提要 六、临床表现 结合发病机制讲解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中各期的临床、生化、 X 线特点,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症状。临床上分为初 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的表现是神经精神异常兴奋的表现, 重点讲解 激期骨骼改变,强调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特征改变。简述恢复期 和后遗症期 的表现。 (一)初期:简单介绍初期神经系统兴奋症状。 与开课前病例相呼应,加深 印象。 (二)激期: 1.骨骼改变 按人体骨骼从上到下顺序讲解,在干骺端 形成的特 征性的骨骼改变介绍几种常见体征(方颅、漏斗 胸、鸡胸、“ O'形腿及“ X ”形腿等等)。结合发病机理及 图片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 2.肌肉改变 3.血生化及X 线改变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患者骨骼X 线片讲 解,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三)恢复期与激期对比介绍血生化与X 线改变 6min 第三节下课 20mi n 插入民谣、病例 课件展示体征 不同时期X 线的改 变:图 1、2、3、4 (四)后遗症期 留下不程度的骨骼畸形,严重的考虑手术矫治。 断、早期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强调早期诊不同时期体征特点 10min 部位 名 称 好发年龄 颅骨软化 3?6月 头部 方颅 7?8月 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1岁出牙,3岁才出 岀牙迟 齐 胸部 肋骨串珠、肋膈沟 鸡胸、漏斗胸 1岁左右 四肢 手镯、脚镯 >6个月 0形腿或X 形腿 >1岁 脊柱 后突侧突 学坐后 骨盆 扁平 展示相应疾病的体型 特征 时间分配与与备注 营养性VitD 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骨骼畸形与好发年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以下简称为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是因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不良而导致骨骼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凡活动性佝偻病均为体弱儿管理对象,其判断标准如下。 (一)收案标准 1 腕骨X线检查有活动性佝偻病征象; 2 如X线正常,或无条件检查时,有血生化检查异常,并有一项佝偻病症状及一项佝偻病体征; 3 X线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或均无条件检查时,可根据以下条件进行收案: (1)3个月以上的婴儿,具有典型的颅骨软化; (2)1岁内婴儿,具有佝偻病的高危因素,并有二项佝偻病的症状及一项主要体征,或二项次要体征; (3)1岁以上的小儿,具有二项佝偻病的症状及一项主要体征。 附:佝偻病的评定项目标准 1、高危因素 (1)佝偻病的高发年龄为1岁内的婴儿,尤其6个月内的婴儿; (2)早产儿、多胎儿、出生体重异常的婴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或大于4000克); (3)人工喂养的婴儿;

(4)冬季出生的婴儿、户外活动少,每天接受日光照射不足1小时的婴儿; (5)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儿,如体重评价在均值加2个标准差以上,或在第95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2、症状 (1)主要症状 ①多汗:头部容易出汗,有酸臭味,每睡必浸湿头发或枕头。出汗与室温、季节、衣着无关; ②夜惊:无任何刺激或极轻微的刺激而易惊醒,醒后常常哭闹。 (2)次要症状 烦躁不安:平时易兴奋、爱哭闹、好发脾气,失去正常小儿的活泼性。 3、体征 (1)主要体征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0~6个月的婴儿,于顶骨、枕骨或双侧颞骨部按之呈乒乓球样弹性软化感。3个月以上的婴儿出现此体征即有诊断意义。 ②方颅:多见于6~18个月的小儿,额骨、顶骨向双侧对称性隆起,头颅呈方形或马鞍形。 ③肋软沟:多见于12-18个月的小儿,因肋骨受膈肌牵拉向胸内部,而形成一横沟,应使其小儿于仰卧位检查,不能在坐位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