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

合集下载

2024年《幼儿心理学》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认知发展”。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以及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方法。

具体涉及教材的4.1节“幼儿认知的基本特点”,4.2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4.3节“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2. 了解并领会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论。

3. 学会运用有效方法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认知的基本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卡片、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幼儿认知发展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幼儿认知的基本特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a. 讲解幼儿认知基本特点b. 讲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c. 讲解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d. 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幼儿的认知发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幼儿认知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认知发展2. 内容:a. 幼儿认知基本特点b.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c.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d.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具体的幼儿认知发展案例,运用所学理论提出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4.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2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2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 4.知觉的恒常性:
•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被 知觉的对象依然保持不变。
• 常见的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形 状 恒 常 性
三、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 知觉对象与背景:
• 个体在感知事物时,并非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同时 被清楚地反映,总是选择一些,成为对象,其他 成为背景。
• 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 提高感知的效果,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刺激 的特点;二是个体的知识经验。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 个体选择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他们 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注意起
伏的原因。)
• 2.知觉的整体性:
•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 1.提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 2.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 3.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 4.教给幼儿有序的观察
• 课后练习: •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 2.如何培养幼 Nhomakorabea的观察力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肤觉适应:金钟罩、铁布衫 • 听觉适应:小区里的卡拉OK
• 感觉适应在幼教活动中的运用
• 当班上幼儿在喧嚷时,教师不要提高嗓门, 而要带头轻声说话,创造安静环境,提高 幼儿的感受性。
• 感受性变化与幼儿活动:
• 2.对比(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
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例:视觉和味觉对比
• 个体不是孤立的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 而是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的特性。(1.整体优于个别;
2.整体个部分相互依存)
• 3.知觉的理解性: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如果想长期的记住它,就要反复进行短时记忆(即复习), 才能把这个单词记住。 以上三种记忆也是相互联系的,外界刺激引起感觉, 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加以注意就成了短时记 忆;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重复,加以复述,就会产 生长时记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回收到短时记忆中来, 从而能被人意识到。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2)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 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类化了的事物形象。例如, 每次感知树后,在头脑里产生的形象都不完全相同,表 象正是在多次感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概括的形象,所以, 当我们回忆树的形象时,并不是某棵树的具体形象,而 是树的共同特点。同样,学生关于书的表象,并不一定 是指哪一本书,而是书的概括形象。表象的概括性不同 于思维的概括性,前者是对一类事物的形象概括,属于 感性认识,后者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概括,是抽象的概 括,属于理性认识。
第四章 幼儿的记忆和想象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第二节
幼儿记忆和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一、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的经验是 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时间引起 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可以 以映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像 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不 像感知觉那样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对 过去经验的反映。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来说是 7个,可以是7个无意义的音节,7个毫无关联的字、词等, 单位可以不同。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词、一 句话、一件事,都可以是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就是一 块。科学家做过实验,把10个项目分成两块来记,比分 成10块要好记。例如,现在手机号码有11位,超出了7位 的界限,但如果把它分为3—4—4这样三个部分来记忆, 就能够很容易地记住。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四章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感知觉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何一种感觉或知觉的缺失都会对人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本章将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在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运动能力的发展感知觉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产生最直接联系的途径,离开这一过程,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都不可能发生。

学前阶段儿童探索外部环境,了解主客观世界的活动都依赖于动作的发展。

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儿童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运动能力的每一次提高都使他获得了控制和探究环境的新手段,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天地,因比,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甚至把运动能力的发展看做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无论是感知觉的发展,或是运动能力的发展,还是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相互作用,都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个体后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感觉是人类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主要依赖于分析器的正常运作。

当儿童的分析器发育成熟并能够接触到刺激物时便产生了相应的感受。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视觉:会清楚物体的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组织关系。

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幼儿期儿童的纯音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

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教育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对声音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方面。

第二,幼儿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年龄之间纯音听觉的敏锐度和言语听觉的球锐度差别程度较大。

小、中、大班的幼儿分辨语音中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是不同的,小班幼儿还不会分辨,中班幼儿开始会分辨,大班幼儿已能基本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在12岁以前一直是增长的,成年时会稳定一段时间,以后逐年下降。

人的衰老常常是从听力开始的。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
第4讲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精品课件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相应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事物的颜色作用于眼睛——视觉 事物的气味作用于鼻子——嗅觉……
精品课件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相应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形状、颜色


大小、滋味


气味、滋味

质量、温度
皮肤
人脑对苹果的知觉
精品课件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 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 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左、 右、前、后的知觉 。
精品课件
(1)方位知觉的发生:
l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l空间定位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 l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依赖视觉定位
(2)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 l3岁 辨别上下 l4岁 辨别前后 l5岁 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
精品课件
“苹果”知 觉
❖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
位。3~6岁的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 大小、声音等来感知觉认识世界的。 3、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知活动有 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 的意义。
精品课件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
精品课件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 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 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精品课件
幼儿是在宽和窄的平面上来展现自 己的想法的,至于三度空间幼儿还 没有意识去学习了解的愿望。
精品课件
❖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不 精确。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绘画、泥工、 拼版以及散步等活动提供认识空间特性 的机会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阶段1、感觉: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有关2、知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知觉是认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是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语言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1、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2岁以前,触觉在认识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2岁以后,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

2、触觉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

4、视触协调主角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5、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手能抓住东西6、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新生对亮度的产别很敏感。

出生的第一分钟,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7、视觉集中在2个月才明显出现。

8、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因此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与发展1、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感知2、知觉的恒常性: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仍然能够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知觉。

3、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著名的“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儿童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存在: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时间标尺的能力(计时器)与年龄呈正相关5、生活制度在学前儿童对时间上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6、观察力的品质: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方法的完善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1、知觉的选择性: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知觉对象都作出反应。

只有当刺激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另一部分刺激便成为背景。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考点手册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考点手册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考点30婴儿学习的基本方法(★三级考点,选择、简答)1.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学习图式;(2)因果关系;(3)使用工具;(4)理解空间。

2.婴儿理解听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说再见与离开之间的关系,上床准备与睡觉之间的关系。

属于社会性图示。

3.搬一个椅子,站到椅子上去取玩具是将物体作为工具。

4.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把刺激和反应直接联合的单纯学习方式。

5.幼儿学习划分为三种方式: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结构化学习。

6.【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7.【习惯化】在刺激呈现一段时间以后,当婴儿的注视时间明显地少于开始时注视的时间,并下降至原来注视时间的50%时,则可认为对该刺激形成了习惯化。

8.【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想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

9.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理解学习;操作尝试学习。

10.【去习惯化】呈现新的刺激,如果注视时间与前一时刻相比突然上升,且上升的幅度显著,则可认为此时去习惯化发生。

考点31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二级考点,选择)1.幼儿学习方式主要有: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理解学习、操作尝试学习。

2.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3.【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对物体的研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幼儿的操作活动。

4.幼儿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指向周围环境的及物活动,即在活动中学习;另一个是借助人际互动完成学习,即在关系中学习。

5.操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分为(1)手把手的操作;(2)常识错误的操作;(3)模仿示范的操作;(4)反复练习的操作。

考点32幼儿学习的途径(★三级考点,选择)1.与他人关系中的学习主要体现在:(1)同伴游戏中的学习;(2)交往学习;(3)合作学习;(4)冲突中的学习。

2.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和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基本活动。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二) 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 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 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 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听觉感受
10
2.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 ,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重 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 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 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 、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 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 2.幼儿观察发展趋势表现在 ❖ (1)观察目的性增强 ❖ (2)观察持续性延长 ❖ (3)观察细致性增加 ❖ (4)观察概括性提高 ❖ (5)观察方法的形成
54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1)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1)捕捉孩子的观察兴趣 例如: 一次户外活动中,一名幼儿发现了一只蜗牛, 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争着看,七嘴八 舌的议论,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我利用问题引 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认识蜗牛,从寻找五官到观察 爬行,再到蜗牛的食物等等,整个活动幼儿始终积 极主动兴趣浓厚。 55 (2)让幼儿体验观察成就感,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36
对象各部分的组合
37
38
对象与背景的转换图
39
(二)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
用人的感官时, 人能够根据 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 体。
40
41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总是根据以往知识经验来理 解当前的知觉对象, 并用词把它 标志出来,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 础的, 知识经验越丰富, 对知觉 对象理解越深刻、越全面。
11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
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 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 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①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 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 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② 对知觉对象理解情况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
• 感觉对比 是某一感受器由于不同的刺激背景而引起感受性程度 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同样的小方块在黑色背景上比在灰色背景上显得 更白
继时对比:凝视上排两个圆数秒钟,然后立刻转看下排两圆, 虽然它们为同一颜色(黄色),但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是不同 颜色的两个圆。
Hermann方格:白色方格交点似乎呈灰色,但如集中注视一 点时,灰色随即消失
复习与思考1:
幼儿学习的图书一般都是鲜艳的图画书,和大学课本单纯 的白纸黑字不一样,这是利用了感知规律中的( D ) A.适应现象 B.对比现象 C.联觉 D.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下列关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幼儿的认知活动主要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B.随着语言的发展,向幼儿介绍他从未见过的水果,幼儿 很快就能理解
① 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
② 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 ③ 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
(2)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 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 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② 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 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 ③ 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 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例: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 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在于: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 的反映,是对事物的各 个属性、各个部分、方 面及相互关系的综合反 映。
感觉和知觉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 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 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 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 意义。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2.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 象。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
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
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动觉。 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第三节 幼儿的知觉
一.空间知觉 •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 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C.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D.表象活跃,但以具体形象居多
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常常会在课间休息时,忘了上课的时 间而导致下节课迟到,这是因为他们的( C )发展不够 精确。 A.方位知觉 B.距离知觉 C.时间知觉 D.形状知觉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说的是( A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知觉适应 关于幼儿的空间知觉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3岁可以辨别上下 B.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 C.5岁可以辨别左右方位 D.孩子一出生,就具备听觉定位能力
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三、运动知觉
• 运动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运动速 度及运动轨迹的知觉能力。
• 幼儿的运动知觉发展水平不高。
第四节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
•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 觉的高级形态。 1.目的性增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 幼儿的观察,是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 活动发展。 • 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 发展。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 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来源不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
外部感 觉 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 觉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 • 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 知觉等。 • 按知觉的对象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三、感觉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
① 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 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②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 性、形状恒常性。 ③ 知觉的恒常性依赖于我们的经验。
五、错觉
•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第二节 幼儿的感觉
一.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 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 速度是不均衡的。 2.颜色视觉
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C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2.距离知觉 •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 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 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3.形状知觉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 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得很快。通常3岁的幼儿能区别一些 几何图形。4岁至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 时期。
(3)感受性与训练。 ① 感受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使其提高的。
② 感觉补偿: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
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 ③ 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 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④ 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
四、知觉的特性
1. 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 大脑不可能同时对各种事物都进行 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 或几种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 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 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什么样的物容易被人们选择为知觉的对 象?
影响知觉对象选择的条件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条件:刺激物结构特点。 主观条件: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个人当前的心 理状态等。
4.大小知觉 • 大小知觉是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 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取决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 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影
响。
• 幼小的婴儿已经有了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二、时间知觉
•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 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幼儿
产生眼手协调动作的知觉条件不包括( D ) A.知觉到物体的位置 B.知觉到手的位置 C.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D.听觉要好 关于幼儿视觉发展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突然把手放在孩子眼前,若无眨眼反射,是正常表现 B.“代偿头位”表示两眼可能是弱视 C.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把一只眼闭上,可能为青光 眼 D.斜视,多是视力功能不好 2岁孩子往往会伸手要求站在楼上的妈妈抱,这说明他的 ( C) A.大小知觉发展不足 B.形状知觉发展不够 C.距离知觉发展不足D.想像力不够丰富
1.感受性 ①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② 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 ③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 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
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 变化。
第四章 感知外部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幼儿的感觉 幼儿的知觉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
第一节 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感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三.感觉的特性
四.知觉的特性
五.错觉
一.什么是感知觉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
1.方位知觉 •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 位置的知觉。 • 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 的知觉。 • 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 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 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 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
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 天” ;幼儿晚期,又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
并能学会看钟表等。
• 对幼儿讲时间问题,应该结合具体事情。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 越高。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 度和作息制度在幼儿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 及远的发展趋势。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 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