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其艺术魅力。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的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2)学习本文按照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说明方法。
2、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 170 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 60 多处,对外开放的有 19 处,主要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耦园、环秀山庄、艺圃等园林。
苏州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1997 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池沼()相间()重峦叠嶂()2、解释下列词语。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2)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造。
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3)重峦叠嶂: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4)俯仰生姿: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3、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五、课堂探究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苏州园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叶圣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苏州园林-叶圣陶》导学案一、导入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瑰宝,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而叶圣陶是中国摩登教育家、思想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本次导学将结合苏州园林和叶圣陶的思想,探讨传统文化与摩登教育的干系。
二、进修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和特点;2. 了解叶圣陶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 探讨传统文化在摩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进修内容1. 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和特点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奇特的艺术风格。
其建筑风格注重“小而精”的设计理念,注重景致的布局和植物的搭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园林美学。
2. 叶圣陶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叶圣陶是中国近摩登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修养。
他主张“教育要有温度”,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 传统文化在摩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根基,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大和国家认同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苏州园林和叶圣陶的相关知识;2. 分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在摩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3. 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进修收获和体会。
五、进修评判1. 参与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2. 撰写心得体会的深度和广度;3. 对于传统文化和摩登教育干系的理解和思考。
六、拓展延伸1. 实地参观苏州园林,感受传统园林的魅力;2. 阅读叶圣陶的教育著作,深入了解其教育理念;3. 参与相关讲座或活动,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次导学,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苏州园林和叶圣陶的思想,探讨传统文化在摩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愿大家在进修中不息进步,不息探索,成为有经受、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素养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
2.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法指引说明文中某些词语能否删去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方面做判断。
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答题方法:①表态;②释义,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③比较,紧扣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谨,分析词语在句中的作用,以及删除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答题模式:不能删去。
“××”一词是……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若删去“××”一词,句子(或语段)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去。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科学的特点。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
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语言精练,因此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2.背景简介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
叶圣陶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时间,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者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将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改为《苏州园林》。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讲究花草树木的yìnɡ chèn(),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bài bǐ()。
(3)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qiū hè(),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13.《苏州园林》导学案

13.《苏州园林》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能力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画意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准确性。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研讨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点难点】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2.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2.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1925 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
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 。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
《苏州园林》导学案1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1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苏州园林》导学案1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3、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3.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法指导】:回顾一下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与对子交流或小组其他成员交流。
【知识链接】:A、说明文的相关知识:①说明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包括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等)③说明方法:(1)举例子:增加文章可信度,使文章血肉丰满。
(2)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3)打比方:使说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二)合作、探究活动一: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是什么?请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自主总结,可对学)活动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活动三: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来。
※ 小组合作总结※课堂检测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篇一:苏州园林导学案(教师版)姓名班级编制:李嫚审核:李海燕编号14篇二:13.导学案(师+生)13.导学案(生)主备:熊永沾课型:预习+展示高石中学八(2)班姓名:第组第号学习流程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第一课时浏览课文理思路一、情境导入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榭..()()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斟酌..()() 2.解释下列词语。
标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轩榭:重峦叠嶂:丘壑:雷同:着眼:俯仰生姿:珠光宝气:别具匠心:斟酌:闲适:3.了解作者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二)理清思路1.通过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快速给课文划分层次。
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三)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四、五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四段:(1)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4)“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2.第五段:(1)这一段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简要解说一下。
(2)这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四、课文脉络清理亭子回廊不对称(自然之趣)完??美???假山配花木、活水配桥梁(自然美)四个讲究的?高低俯仰生姿(映衬美)?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美)图?画??细处注意?角落——图画美?门窗——图案美?色彩——淡雅美总说→分述五、拓展延伸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想想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第二课时品味语言明特征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表达方式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
苏州园林导学案

13.苏州园林预习案【课堂目的导航】1、疏通课文,积累重点词句,能对的流利地朗诵课文。
2、理清文章构造,学习抓住事物特性,由总到分的阐明次序。
3、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作者笔下的画意美。
4、熟悉阐明办法,学习用举例子、作比较等办法阐明事物的特性。
【学习重点】1.疏通课文,积累重点词句,能对的流利地朗诵课文。
2.学习抓住事物特性,由总到分的阐明次序。
【学习难点】1.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作者笔下的画意美。
2、熟悉阐明办法,学习用举例子、作比较等办法阐明事物的特性。
【学法指导】1.朗诵课文,查词典正音识字。
2.初步理解阐明文惯用的几个办法。
纯熟朗诵课文,找出运用阐明办法的句子完毕预习自测题。
3.初步理解阐明对象及特性。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5.规定独立完毕。
(温馨提示:课前的努力,会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⑴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 5),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1997 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见证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⑵专家名人说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陈从周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在都市里,我疑身在万ft中。
——元.维则《狮子林即景》⑶阐明文惯用的办法及作用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我国当代作家、出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早年实验新式教学,当小学教师。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预习自测】一、给划线的字注音: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池沼()斟酌()镂空()蔷薇()着眼()回廊()二、解释嶙峋:镂空:因地制宜:斟酌:阅历:标本:回廊:重峦叠嶂:丘壑:蔓延:别具匠心:闲适第一学时探究案【学习目的】1、积累字词掌握“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等词语。
《苏州园林》教案15篇

《苏州园林》教案15篇《苏州园林》教案1目的要求: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__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了解__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具准备:U盘教材分析:__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xuānxiè{轩榭)línxún(嶙峋)jiànshǎng(鉴赏)zhēnzhuó(斟酌)池沼(zhǎo)丘壑(hè)镂空(lòu)阑干(lán)模样(m ú)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__要点。
思考:⑴__的体裁是什么?⑵__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导学案
包庄中学秦海兰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同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里?(学生纷纷发言)是啊,神州大地,幅员辽阔,江山如画,老师也很喜欢旅游,不过很遗憾,老师今天不能带领大家去旅游,但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欣赏:(幻灯片展示图片)
谁能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你喜欢的画面?(学生纷纷发言)其实,这就是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苏州的名胜之一——苏州园林。
现在我们就跟随叶老的足迹走进苏州园林。
那么叶老是谁呢?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
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介绍作者(学生相互补充后,幻灯片展示补充)
三、自主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这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做到以下几点:
①读准字音,标出自然的序号。
②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课文:
1、作者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的?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先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办经济发言交流)
老师点播:整体——局部——细部,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局部主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
教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小结: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
浏览者,置身其中,仿佛在画中游。
3、、品美文,体会语言特点:
(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
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
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引用等(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学生谈收获:
总结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运用文中所学知识,介绍你所熟悉的一个景点。
附:反馈矫正练习题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池沼()斟酌()镂空()蔷薇()着眼()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②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③墙壁白色。
④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材。
⑤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⑥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________的感觉。
⑦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本段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采用的说明方法概括全对的一项是()
A.举例子打比方B.分类别作比较
C.打比方分类别D.作比较举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