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知识存量的构成与国际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第7章 技术进步

第7章 技术进步

制度安排:资助安排、协约安排、产权安排。 扩散机制 扩散过程中,使用者至少承担的成本:评价技术信息并确保真实 有效的成本、获取有关材料和设备的成本,以及获取专门设施、 辅助产品和劳务确保运行的成本。 政策建议:协调好技术扩散的组织体系;建立知识和技术扩散中的 吸收和模仿机制;对基础研究和企业内部应用研究、研发和技改进 行资助、补贴或减免税等。
风险机制
第五节 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
5.1 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 Posner M和Hufbauer G.C,1960年代 ): 产生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 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不能简单用各国间拥有技术的时间特征衡量,而要用 技术创新成果完成至引进国掌握该项创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表示。掌握技术 的标志是该国不再进口由该项技术生产的产品。 需求滞后阶段长短,取决于N2 居民收入水平和市场容量,需求 N1 N1生产 滞后时间短于反应滞后时间; N2进口( N1 出口) 反应滞后时间长短,取决于企 t1 t2 t3 业家创新精神、风险意识和该技 t0 术产品的规模效益,以及关税、 需求滞后 反应滞后 掌握滞后 运输成本、市场容量、居民收入 N2生产 水平和需求弹性等。 模仿滞后 N2 掌握滞后时间长短,取决于N2 消化、吸收和掌握该创新技术的 图 技术差距模型 能力。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较高,加上好的经济政策,TFP增长率可达1.4%。反之,缺少任一条件, TFP增长率不可能高于0.4%。丹尼森研究也指出,1948-1969年间,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达 30.9%,占TFP贡献的68%。
表 我国历史要素贡献率分析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
技术创新:发明在生产上的应用,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1922) 按创新形式分为: 产品创新: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 过程创新:产品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 管理方式。 按技术变化程度分为: 渐进性创新: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形成的创新; 根本性创新:以新知识为基础,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 技术扩散:新的技术和知识通过一定渠道向潜在采用者转移,并在生产 中取得广泛应用的过程。

技术进步对我国外贸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技术进步对我国外贸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 ) ( 1 5 36 2 口 . ) 7
R2 O4 9 = .9 5 D. ; 11 1 W .4 5
进步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投入 。在全球一体化 的情况下 , 考虑 若
技术扩散 , 则还应与其他国的技术进步 以及一 国与他国的交流 程度有关 。
由以上两 式可 以看 出 :贸易对 技术 进步 的短期 弹性 为 05 , .5 即短期内 , 技术进步 1 贸易额可增长 05 %; %, . 5 长期 弹性
PI . 2 0 0 RD1 0.7 4 2 =I5 8 7 x — 4 4 7 xGOV1 .01 0  ̄I 1 . 8 5 , —0 3 6 3 M +706 71 +e
支出( D) R 来衡量 ; 国的技术 进步 以及一 国与他 国的交流程 为应变量 , 他 将其进行 回归得 :
度用进 口额 ( 衡量 ; 表示对 外贸易额 , D I M) T G P为国内生产总
值。
( . ) (.5 27 8 09 )
R2 .81 =09 2
( 1 4 口 . ) 2
F= 4 .68 3 77 6
(.2 55 )
() 1单位根 检验 和协整检验
经检验 T G P P R 、 O I 以及他们 的 自然对数都是  ̄ D 、 、 D G V、 M 原 非平稳的 , 而他们 的自然对数的差分是平稳的 。 T的 自 将 然对 且参数的符号与预期不相符 , 因在于技术扩散和政府的补贴 数( 记为 T ) P的 自然对数 ( 1对 记做 P ) O S回归得 : 1做 L
理论 与方 法
MARKE NG RES TI EARCH
摘 要 : 国的 国际 贸 易 活 动基 本 上遵 循 比较 优 势理 论 的原 中

技术扩散理论研究综述

技术扩散理论研究综述

理论综述技术扩散理论研究综述邓兰兰㊀㊀开放性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一国技术存量的增加不仅取决于国内的技术创新程度,也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的获得,表明了国际技术扩散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技术扩散的过程研究技术传播的规律.从事这一类研究的主要是M a n s f i e l d㊁R o m eGo㊁R o g e r s等为代表的技术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一般技术扩散模型.此类研究以国内技术活动研究为主要基础,强调技术扩散主要是基于企业间扩散的结果,但对于国际间的技术扩散的特殊性未做出专门研究.第二类是从技术扩散的路径研究国际技术扩散的机制.这类研究从国际间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出发,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扩散.第三类是从技术扩散效率角度研究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问题研究.这类研究分别从技术供方与技术受方㊁政府与企业等不同角度做出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选择理论.一㊁商品贸易与技术扩散(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技术扩散的解释对于商品贸易带来的技术扩散,波斯纳(1961)提出的 技术差距论 与弗农(1966)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做出了描述. 技术差距论 认为技术差距是引起国际贸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随产品的进口,进口国在技术扩散中逐渐掌握技术并进行模仿生产,最终成为产品的出口国.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新产品的技术发展经历创新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技术创新国垄断生产与出口;成熟阶段,技术随出口而扩散,产品进口国能较迅速地模仿掌握技术并进行生产和出口;标准化阶段,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创新国技术本身的优势丧失,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生命周期.这三个阶段描述了随产品的出口带来的技术扩散,实现了技术在国际间的传播.(二)商品贸易中的技术扩散实证研究经济学者主要通过进口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检验商品贸易的技术扩散效应,主要的研究结果为进口的技术扩散效应提供了较强的证据.C o e和H e l p m a n(1995)第一个依据最新理论利用溢出回归框架和双边进口份额进行研究,论证了贸易对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他们证明了两个预测:一是低知识含量国家从高知识含量国家进口的背景下,其生产率得到增长;二是对于一个既定的进口构成中,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越高,它的总体进口份额也越高,从而得出国际研发溢出与进口结构相关,且进口的总体标准对于国际技术扩散也很重要.C o e e t a l (1997)从他们对于高度工业化国家向77个欠发达国家的外国技术扩散的分析中,也找到了类似的效应.与此形成差异的研究来自E a t o n和K o r t u m (1996)及K e l l e r(1998).他们在其模型中显示:一旦距离与其他影响因素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控制因素,双边进口对预测双边专利活动并没有多大帮助. K e l l e r(1998)使用随机的反事实进口份额代替实际进口份额,重复了C o e和H e l p m a n(1995)有关进口份额的回归,结果显示没有强劲的效应.K e l l e r 得出结论,C o e和H e l p m a n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一个国家的进口结构没有多大影响.K e l l e r(1998)的研究结果已经指引一些人怀疑贸易对于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二㊁国际直接投资(F D I)与技术扩散(一)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是指跨国公司具有选择通过直接投资形式进行技术内部转移的倾向,其主要理论基础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B u c k l e y和C a s s o n(1976)及R u g m a n(1981)将交易费用理论引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开创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或垄断因素导致企业无法95«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交易或参加市场交易承担的交易费用过高,从而企业以内部市场交易代替外部市场交易.这里的市场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特别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先进技术㊁信息㊁管理方式及经验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不完全性.对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研究技术转让做出很大贡献的开创人是T e e c e.T e e c e(1976)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技术转让交易费用的高低决定企业技术转让的组织形式,即利用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转移. T e e c e研究了许多技术转让的案例,发现国际技术的交易费用并非可以忽略不计.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形或无形㊁现有或潜在的交易费用阻止了市场成为转让无形资产的有效媒介,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扩大自身边界将交易内部化的一种工具.(二)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理论基于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内部化倾向,经济学者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主要来源于非自愿形式的技术外溢,即由技术的外部性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早期的学者们(如H y m e r1970,M o r a n1970, L a l l&S t r e e t e n1977)大多数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很弱,而跨国公司的垄断势力所带来的市场扭曲和市场占领会产生不良的反竞争效果,从而不利于东道国的技术成长和发展.后来占据主流地位的观点则从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及国际技术转让的主体这个角度,强调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扩散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具有技术溢出作用.C a v e s(1974)最早对跨国公司外溢效应的形式和渠道进行了归纳,将外溢效应区分为生产率外溢和技术外溢,同时指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外溢效应以三种方式产生.一是跨国公司打破进入壁垒,使资源配置的垄断性扭曲得到纠正,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跨国公司带来外部压力和示范效应,使本国企业加强技术与研发投资,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是由于竞争㊁模仿或其他原因,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加快技术扩散和转移的速度.(三)实证研究的结果新近不少研究的结论显示F D I没有实际的溢出效应(A i t k e na n d H a r r i s o n1999,G o r d o n H a nGs o n2001,H o l g e r G o r g a n d D a v i d G r e e n a w a y 2002).但K e l l e r(2004)认为这些主要基于微观层面的生产率研究的结论过于悲观,因为同样一些微观层面的研究却相反地显示了F D I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H a s k e t,P e r e i r a a n dS l a u g h t e r2001,G r i fGf i t h,R e d d i n g a n d S i m p s o n2003,K e l l e r a n d Y e a p l e2003),同时一些行业层面分析的文献也支持了F D I的正溢出效应(B a l d w i ne ta l1999,X u 2000).三㊁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扩散(一)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企业通过市场将技术向外部转让的方式.D u n n i n g(1978)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指出,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企业选择将技术许可授权转让给国外企业使用.该理论将国际技术贸易看成是企业对内外条件加以权衡而做出的权宜选择.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为基础的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本身内含国际技术贸易是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方式.即当交易费用下降时,市场交易可能成为技术转让的组织形式.但真正将国际技术贸易解释为技术产生后发展的必然结果的理论是斋藤优提出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的生产收益随技术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技术持有人根据收益的变化调节产品出口㊁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三种形式.最初,企业运用新技术生产产品出口,随市场扩大收益率提高;当该产品运用当地生产要素也能生产时,出口的收益率下降,企业由出口商品转向直接投资,使收益率回升;随着当地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并能仿制产品投入市场,收益率的下降又促使企业由直接投资转向技术转让,以提高技术收益率.该理论揭示出新技术产生后随生命周期变化,技术贸易将成为必然的向外扩散方式.(二)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技术扩散研究P e d r o M e n d i(2001)通过分析O E C D国家间1995年至1998年间的技术贸易,说明了技术市场在技术扩散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随着技术市场的逐步完善,比如知识产权的良好保护,企业将更愿意向外部转让技术,国际技术贸易将会越来越重要. P e d r oM e n d i的研究还利用非物化技术的贸易数据,发现技术贸易对生产率具有统计分析上的重要作用,这一结果确认了技术贸易是重要的技术扩散机制.中国学者李平(2005)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机制研究中认为,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最直接的途径,可以从两方面实现技术扩散.首先,国际技术贸易直接提高了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存量;其06次,在新技术引进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过程及技术应用的示范效应将提高技术能力.四㊁国际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政策研究㊀㊀(一)技术供方因素研究早期的研究集中在技术类型与技术扩散方式的选择问题,主要从技术供方如何选择技术转让方式的角度,分析决定国际技术扩散方式的主要因素.B a r a n s o n(1970)和S t o b u a g h(1984)等发现供方企业面临的竞争状况影响技术的转让方式.当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竞争性技术时,企业多数选择向完全自有的子公司转让技术;当许多企业拥有相似的技术时,企业多数采用合作或许可等方式向外转让技术.技术所处的阶段及技术性质对技术扩散方式有重要影响.M a n s f i e l d和R o m e o(1980)分析了美国跨国公司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让的技术类型,发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的技术平均年限高于向发达国家转让的技术.另外,在转让方式上,许可等向外转让的方式主要与相对陈旧的技术转让相关,而内部化的方式则与新技术的转让相关.B r a d a (1980)和V i c k e r y(1986)认为高新技术更可能是在企业内部转让而不是在企业间转让.另外,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也影响企业转让技术的行为.D a v i d s o n,e t a l(1985)的研究发现技术供方对基本的核心技术倾向于内部转让.B u c k l e y 和P e a r c e(1979)的研究显示:在高研发的产业,因技术资产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直接投资成为企业更常见的国际化策略.(二)技术接受方因素研究如果说技术供方行为和技术的特性决定了技术扩散的方式,那么技术扩散的成功却主要取决于技术接受方的条件.后来的学者们更加关注技术接受方因素对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特别是对欠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及获得技术扩散成功的问题的研究.首先在技术选择上提出了适用技术的概念.虽然对适用技术有许多的定义,但总体上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效率㊁不过时而且适应东道国特定条件的技术.M e n s c h(1975)认为适用技术最重要的标准是成本㊁当地资源的利用㊁就业的创造及技术操作的复杂程度.R o b i n s o n(1979)的定义是指能以不超过当前世界价格提供产品的技术.选择适用技术的观点是明确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适用技术并非易事.S t e w a r t(1981)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选择适用技术上的几个障碍:当地技术人才的缺乏;交流的障碍;技术供方不愿意投入开发特定国家的使用设备等.相应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创造条件及解决技术转移的障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L o n g(1979)提出了欠发达国家政府促进技术转移的八个措施:控制跨国企业活动;放开先进技术;改进公共和私人机构;建立这些机构与发达国家机构的联系;完善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市场;为生产力部门提供提高技术的激励和管理;发展地区合作计划;依据生产和市场的需要有效改进获取的外国技术.以上研究主要立足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层面,后来的学者们更多是从实证的国别案例中提出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培训(L a s s e r r e,1982);吸收能力(K e l l e r,1996);人力资本门槛(B i n X u,2000);社会文化因素(P a r ka n dY o o n,2005);知识产权保护(P h i l l i p M c c a l m a n,2005);等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研究显示有两个显著的因素:人力资本与R&D投入.K e l l e r(1996)指出,这两个都是与吸收能力概念相关的因素,一个企业或国家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成功吸收国外的技术.这些技能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形式,许多的研究为人力资本在技术扩散中的重要性提供了证据(E a t o n a n d K o r t u m1996,T S E i c h e r1999,B i n X u 2000,F r a n s c e s c o C a s e l l ia n d W i l b u r C o l e m a nᶄs 2001).吸收能力的另一种形式是R&D投入,G r i fGf i t h㊁R e d d i n g和R e n e e n(2000)用12个O E C D国家的行业数据所做的研究发现,R&D与人力资本一样在技术吸收能力中有重要作用.(三)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启示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成功地利用国际技术扩散获得技术进步?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现有研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至少有下面几方面的启示:(1)发达国家技术扩散的行为既来自内在利益的驱动,也受外在竞争压力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竞争机制及提高竞争能力来促使发达国家向其转让新技术,加速技术扩散.(2)人力资本及R&D对国际技术扩散效率的显著影响,从新的角度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对教育及R&D投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国外技术扩散的条件.(3)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方式和效率,16«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如何利用可控因素选择有效的国际技术扩散途径是企业及政府策略的关键.五㊁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有关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研究很多,但国别实证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传统理论与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国际技术交易环境的变化,新的问题也有待研究.具体来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中值得关注:(1)拓宽国别研究㊁进行国别比较以及对现存的实证研究差异做出理论解释是商品贸易及F D I两种技术扩散机制深入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关键是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对不同的技术扩散方式的机理做出恰当描述,比如行业内及行业间的技术扩散机理就是不同的.恰当的机理解释有益于实证研究框架的一致,也可以让实证研究更接近事实.同时,在技术扩散的机理研究中,还应注意国际技术扩散的动因与其影响因素的区别和联系.特别要研究发达国家为保持技术领先,总是不愿意将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造成发展中国家难以有效提高技术水平,形成国际间的技术转移障碍.(2)在经济全球化㊁技术更新加速化㊁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的条件下,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的技术扩散将越来越重要.国际技术贸易的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有待完善.(3)国际技术贸易制度环境对技术扩散的影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多哈回合已将技术转让议题纳入谈判,这意味着技术扩散将受到技术供方与受方以外的第三方因素影响.研究贸易制度安排对技术创造㊁应用㊁转让和扩散带来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参考文献:江小涓等,2004:«全球化中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闻P 林德特王新奎,2003:«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汤敏茅于轼主编,1989:«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李平,2005:«国际贸易技术扩散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当代亚太»第5期.C o e,D T,H e l p m a n,E ,1995,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DS p i l l oGv e r s ,E u r o p e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39:859-887C o e,D T,H e l p m a n,E ,H o f f m a i s t e r,A ,1997, N o r t h -s o u t hS p i l l o v e r s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107:134-149 E a t o n,J ,K o r t u m,S ,1996, T r a d ei ni d e a:P a t e n t i n g a n d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t h eO E C D ,J o u r n a l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40:251-278K e l l e rW ,2000, D oT r a d eP a t t e r n s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F l o w s A f f e c tP r o d u c t i v i t y G r o w t h? ,W o r l dB a n kE c o n o m i cR eGv i e w14:17-47G o n g,G ,K e l l e r,W ,2003, C o n v e r g e n c ea n dP o l a r i z aGt i o n i nG l o b a l I n c o m eL e v e l s:AR e v i e wo fR e c e n tR e s u l t s o nt h eR o l e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D i f f u s i o n ,R eGs e a r c hP o l i c y32:1055-1079X uB.,W a n g J.,1999, C a p i t a l G o o d s T r a d ea n d R&D S p i l l o v e r s i n t h eO E C D ,C a n a d i a n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 i c s 32:1258-1274.B e r n a r d A.,J e n s e n B.,1999, E x c e p t i o n a lE x p o r t e r P e rGf o r m a n c e:C a u s e,E f f e c t o r B o t h?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47:1-25.C l e r i d e sS.,L a c hS.,T y b o u t J.,1998 I sL e a r n i n g b y E x p o rGt i n g I m p o r t a n t?M i c r o-d y n a m i cE v i d e n c e f r o m C o l o m b iGa,M e x i c o,a n d M o r o c c o ,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Gi c s113:903-948.T e e c eD.J.,1977, T e c h n o l o g y T r a n s f e rb y 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 F i r m s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87:242-261.J a e h w aL e e,2002, E s s a y so n T r a d e,F o r e i g n D i r e c tI nGv e s t m e n t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f f u s i o n ,D u k eU n i v e r s i t y, UM IN u m b e r:304157.M e n d i.P e d r o,2001, T h r e eE s s a y so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Go g y T r a n s f e r ,N o r t h w e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UM IN u m b e r:3033536.(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责任编辑:狄雷)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r&d存量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r&d存量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0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经济增长 逆向技术溢出 逆向技术外溢效应 贡献度 研发效率 知识外溢 机制 时滞效应 技术进步 技术差距 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性技术外溢 协整检验 创新路径 全要素生产率 全球价值链 传导路径 ofdi c-d生产函数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面板数据 随机前沿分析 配置效率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 经济绩效 空间分布 科技投入 特征 本土创新 新经济地理学 提升路径 影响因素 国家创新体系 协作研发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创新 产业创新体系 r&d r&d资源 r&d资本存量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4年 科研热词 高技术产业 门限面板数据模型 经济增长 研发投入 知识存量 技术进步 技术竞争 技术效率 创造性破坏 共被引 专利引用 r&d投资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自主创新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自主创新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自主创新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它所阐述的绝不是简单的技术来源问题,也不是一种政治口号,而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发展战略层面的一个重要核心理念.中央提出自主创新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既对宏观层面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战略发展方向,离开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题,也就失去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实质意义.简单地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主导的创新.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增强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有些专家对自主创新这一命题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既然企业是创新主体,那么就没有不自主的创新.我想这种观点失之于将企业作为一般的抽象概念来研究,而现实中的企业是具有不同产权和利益结构的法人实体.当我们将企业作为由具体所有者控制的经济组织来观察,就会看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创新过程中产权和利益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情况,那种身不由己,不由自主,最终导致主权丧失的创新活动应当说是屡见不鲜的.此外,不应将自主创新解读为企业“自己决定的创新”.因为,“自己决定”只是一般创新的主观意愿前提,并未涉及创新的内部结构和具体创新方式.自己主导的创新则加入了实际创新能力、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丰富内涵.现代经济活动中知识产权正在成为决定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和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我们过去以为只要掌握控股权就万事大吉了,可是知识要素参与分配和外部关键技术源控制企业发展的现实教育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创新主导权对于从企业微观到国家宏观各个层面的长远战略利益和现实经济利益掌控的重要性.我们学习、贯彻、落实自主创新的战略思想必须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宏观政策背景出发才能全面领会中央精神.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是坚持自主创新战略的宏观政策前提,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自主创新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思想,绝不是简单地讨论技术来源问题.因此,把自主创新与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中国的研究开发投入不到全世界的3%,我们怎么可能依靠闭关锁国的政策完成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呢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达到与世界同步发展的目的.对于任何发展主体而言,是自己主动把握创新进程,成为创新过程的主导力量,还是放弃创新的主导权,甘愿饮鸩止渴,这是各个层面的创新决策者必然面临也必须回答的战略问题.自主创新是国家应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和创新在我国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到今天提出自主创新的战略,说明科学技术和创新在我们国家竞争力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反映出我们的政府要用创新来塑造国家新形象的决心自主创新其实是我国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科技的基础非常薄弱.在发展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大量依靠了技术的引进,靠出口原材料和让出国内的市场来换取国外的技术.90年代后,FDI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当多的新技术以FDI的方式进入了我们国家,并成为了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内自己的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得并不令人满意.我们还缺乏真正有国家竞争力的企业.我们最大的企业的规模只是最大跨国公司规模的百分之一或二三.我们一个国家的研究开发经费也只是两个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的总和.我们一个国家的国际专利数,不如一个中等规模的跨国公司.在这样一个基础进行自主创新,应该说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国家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包括以下几点:1要从一个中长远期的角度来看待自主创新的战略.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争取FDI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不一样,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FDI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都是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完成的.而科学技术和创新,是在创造新事物并实现其商业价值,其间充满着失败,风险,对资本的要求,对人才和制度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2在促进创新的过程中,制度作用高于投入作用.因为创新是一个市场经济下实现的活动,不能用计划的方式实现它.而这种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营造一种创新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包括: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氛围;减少资本、人才流向创新密集区的阻力;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打破地方市场的观念;在教育中改变应试教育,强调创新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3要抓住创新的机会窗口,调动各种力量,真正做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服务企业,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重大的创新机会总是会在适当的时机出现的,而过去成功的国家和企业会因轨道的锁定而抓不住新的机会.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迎头赶上的好时机.如韩国抓住了数字技术的发展时机,芬兰抓住了移动通信的发展时机.在过去强调科学技术和创新中,我国强调了对大学和研究所的支持,而忽视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就没有产业的创新能力,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落实自主创新的具体措施中,需要真正做到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让大学和研究机构发现新技术而引领未来.坚持走开放式的自主创新道路自主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意味着只是基于内部研究的创新,相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出于战略、竞争、商业模式、利益等各种因素的考量,自主创新应选择开放式创新模式,即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研究资源,获得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产权资产或其它无形资产,并通过商业化运作,使之转化成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从国外大公司IBM公司、英特尔公司、朗讯科技公司等的创新实践看,它们都采取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但又有不同的特点,IBM公司着重培育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同时整合外部技术资源并把自己搁置不用的技术出售给其它公司以获取知识产权收入.英特尔公司采取了与IBM公司不同的研发模式,它把公司内部研究活动和外部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外部技术资源,并利用风险投资机制,使研究成果的效益最大化.朗讯科技公司则采用另外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即把内部的研究成果拿到外部市场上去开发.1997年,该公司建立了新风险企业集团NVG,其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由贝尔实验室开发的,但不适合朗讯现有业务领域的技术成果加以商业化.我国的企业总是说内部研发能力较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调查表明,2004年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比2003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企业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的同时,应注意培育自身的研发能力,在消化吸收外部技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减少对外部技术资源的长期依赖,在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强化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不断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赶上甚至超过国外的技术水平,取得创新的国际领先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渐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并获得对产业收益的控制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关键是不要丧失创新的主导权.企业如何才能作到掌握创新的主导权呢一是在资本结构中占控股地位.资本控制是自主创新的前提,若企业被外资控制,中方在创新的问题上没有主导权,也就谈不上自主创新.虽然技术、人力资源在企业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资本雇佣劳动”,、“资本控制技术”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二是掌握关键技术.虽然有技术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关键技术的解决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三是要有创新需要的足够资源,包括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机器设备、人力资源等.在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机器设备陈旧落后和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自主创新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四是要有创新的动力.只有当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技术集成应用主体、收益主体之后,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与创新系统建设创新系统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与“自主创新”有着直接的渊源.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加剧的竞争态势,使得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感到主张自由放任的主流经济学提不出足够有力的政策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源于熊彼特学派的,集创新研究成果大成的创新系统理论很快被广泛接受.在研究工作方面,国际贸易、工业经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等领域与创新研究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1“技术预见”和促进“技术共同体”成长的政策.自主创新决不仅仅是增加科技投资单项行动的结果.由于认识到“线性模型”从科学到技术到生产到市场是错的,同时又需要增加对未来创新机会的预先投资,在日本经验基础上改进的科技规划方法论出现了.它的预测的重点不仅包括可能的竞争性技术领域和产品类别,还要分析相关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以便提前向能力和知识基础投资.它的工作方法是及早吸收产、学、研各方参与技术预见和规划,通过分享信息和观点为规划中的未来的“技术共同体”及早奠定“互动学习”的基础.这里面有一个核心新概念,就是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是非常专门化的,需要和竞争优势领域很好地匹配起来,免得科学技术基础和需要它支持的创新活动变成两张皮关系.2以学习为基础的创新型区域发展.学习和创新型区域发展的概念是在区域的范围内培植独特的不可交易、难以模仿的优势,这个优势常常和“缄默”知识及社会资本联系在一起,但不一定在高技术领域.例如我国浙江省,这些年发展势头强劲,主要靠传统工业.我国幅员辽阔,搞自主创新各地方大有可为,但是照抄中央政策或其它地方的经验远远不够,甚至还要出问题.地方政府直接插手工业项目也不是好办法.创新型区域的建设不能光靠借用“外脑”、外资,需要认真用好“外脑”外资来建设扎根在本地、支持本地独特优势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3科学研究“商此化”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全球范围的科学研究“商业化”浪潮,我国也不例外.创新研究学者观察、分析了这个趋势,提出强烈警告.主要原因是创新系统需要有两种知识生产的制度安排——即作为公共性质的基本知识和作为专有物品性质的技术知识,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关系.否则,后一种即创新活动的成本会变得很高,而前一种即学术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活动会衰败、退化.目前,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即我们讲的“产一学一研”关系正在变成新一轮研究的重点,可能发展出全新的观点.例如,我们一向把开发出样机作为大学研究向工业提供技术的目标和载体,这个结论已经在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实证研究中被推翻.为了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我国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探讨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科学和技术基础结构”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措施.4创新政策的“知识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若干个大型创新系统跨国比较研究揭示,各国的创新系统是互相有别的.创新系统和“发展轨道”的特殊性,不仅仅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创新系统还对技术是特殊的,对地区也是特殊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所谓最好的或“标准”的创新政策这种东西不复存在了.再者,创新政策必须随时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创新系统不断变化着的“行为”.于是,政策分析在近年发展极快,来支持政策的专门性质和政策的调整和适应能力.我国政府自主创新的决定是一次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调整,为了使相应的政策制定得到有力的支持,提高政策研究的水平,形成一定的分工,是一个紧迫的任务.自主创新关键是体制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多年来被束缚的中国科技生产力.未来15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在打破一个旧的体系之后重建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新体系.一是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创新的微观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着标志是,一批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条件.当前,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使企业成为国家重大产业技术专项计划执行的主体、技术创新开发的主体,“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新增科技投入要向企业倾斜;其次,要真正建立起一流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政策环境.如在企业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凝聚一批人才;鼓励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到企业工作等;第三,要加快制订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融资政策等.二是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可借鉴日本、韩国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若干重点技术领域,制订明确的目标,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几家大企业为领导,整合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以中青年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专门队伍,建立一批新机制、高水准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的方式推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比如,围绕解决未来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10大瓶颈约束,实施10大技术创新工程,成立10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构,组建10支队伍,分三个五年计划实施,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取得突破.三是要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000美元以上,特别是一些高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地区的基础和条件.同时,这些地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有紧迫要求.为此,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重点地区突破的方针,在“十一五”期间,选择部分地区作为试点,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局部地区营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体制和政策环境.四是要大力推进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投资体制方面,要围绕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对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方向进行重大调整.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大部分资金投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产生的大部分成果为论文、实验室样品有的领域高达90%,这是造成我国科技投入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必须要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向是在重大技术攻关领域,建立让企业特别是龙头大企业来整合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的投资体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目前科技成果产业化难、转化率低等问题;在融资体制方面,当前要加快出台创业板市场,推动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自主创新融资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金融的创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应对当代全球化新挑战的战略选择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应对当代全球化新挑战的战略选择.当代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全球竞争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当代社会正在向知识社会转变,这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快速渗透的必然结果.在农业社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是决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工业社会,物质资源和资本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当代全球化正在进入知识和技术成为核心竞争资源的新阶段,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从在全球市场中对产品和资本的垄断转向对技术和知识的垄断.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方专利的分布看,仅美国、日本和欧盟就占所有OECD国家三方专利的90%以上,如果考虑到OECD本身具有“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性质,那么美国、日本和欧盟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优势就更加突出.而这种技术优势在当代全球化的新形态下,正在直接地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转变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优势.不断加强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当代全球化新形态的重要体现.“通过技术的控制”曾被认为是日本在全球竞争过程中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途径,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进一步把这种“通过技术的控制”扩大到“通过知识产权的控制”.1986年9月15日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第八轮,美国提出把知识产权问题列为新的议题进行谈判,并提出要将其纳入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规则.1990年11月,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草案,这标志着保护知识产权的新国际标准的形成.1994年的知识产权贸易协议为全球实现更高标准的知识产权奠定了基础.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条件授予智力劳动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这一权利不受侵犯.这既是保障创新者收益的制度安排,也是建立维护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的全球秩序的重要制度设计.这种制度安排不但使得知识的公有性信念、知识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使科技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面临更高的学习成本,也难以通过引进获得核心技术和关键知识,同时,也决定了后发国家如果仅仅停留于模仿和跟踪,将会在知识化的全球竞争中更加处于被动的地位.面对当代全球化的这种新挑战,我国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知识和技术资源,更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指导方针,这一战略选择必将对我国在当前和未来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主动地位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技术创新区别于科学研究,就在于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创造财富的过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因而也必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世界范围看,掌握前沿核心技术和拥有知名品牌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左右全球经济竞争的主导力量.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规模庞大,但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依然处于中低档产品以及中低端生产环节.国内企业虽然加大了技术创新的投入,但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主要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无论是从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看,还是从企业自身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要求看,都要求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就要使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形势的变化,自主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承担相应风险;成为研究开发的投资主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大幅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成为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培育技术产品市场,增强企业对技术产品需求的可获性,促进共性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除了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有效组合各种技术资源、从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因而,要求企业增强集成能力特别是整合外部资源和集成外部技术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创造,在引领技术创新方向上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责在于制度建设和改善环境,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首先,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不仅意味着大量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使企业获得收益和补偿.其次,要通过规划和协调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现代产业技术通常是以技术链的形态存在,单项技术创新很难取得效益.第三,要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在遵守世贸协议和规则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的责任和义务.第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并加大研发投入.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吸引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并能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大型企业.第五,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鼓励和规范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对科技成果贡献者的激励方式,包括产权激励方式,国家通过立法确认其合法性.发挥市场优势,争取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面对这种竞争,我国企业有什么优势可以利用呢其实,中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市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如何认识和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问题.。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R&D活动中知识生产与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R&D活动中知识生产与溢出效应研究
DOI 1 .9 9 . s.0 17 4 .0 02 .l : O3 6  ̄i n1 0 —3 8 1 .10 s 2 中图分类 号 : 3 2 G 0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 7 4 (0 O2 - 0 l0 10 — 3 82 l) 10 0 一 4
在知识经济 时代 ,R &D 活动中的知识存量 和溢出效应
识溢 出因素的影响 。
目前 ,国内学者对 知识生产 、知识存 量与 溢出效应 的 研究较少 ,且 多属定性研 究 。如 蔡虹 、许 晓雯 等对我 国技
术知识存量 的构成进行 了分析 , 并与 国际作了 比较研究 ’ ;
蔡 虹 、张永林等 对我 国区域问外 溢技术知 识存量进 行 了测
度 研究 ;杨鹏对我 国区域 R& 知识存 量进 行 了计量分 D 析 。这些研究 对增加知识 存量发挥 了一定 的理论 指导作
_

R D活动具 有公共产 品的外 溢性特点 ,落后地 区有 效利用 & 知识溢 出效应 ,可 以推动该地 区的经 济和社会 发展 。本 文
从 知识生产 的空 间相关 性 出发 ,以知识 生产 函数构建 空间 面板数据 模型进行实证分 析。
-一
kl =
∑ /∑ ∑ k1,i=…N( 、 / =…m, l, 1 / , ; , ) J
白 少君 ,赵 立 雨 2
(. 外国语 大 学 商 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2 ;2西安理 工大学 经济与 管理 学院 ,陕 西 西安 7 0 5 ) 1西安 1 18 . 10 4
摘 要 :在对相 关文献进行 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以 R &D经 费、R &D人 员投入等要素作为变量构建知识生产函
2 知 识 生 产 函数 模 型 修 正 与 空 间 面 板 数 据 模 型 的 实 证 分 析

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青岛科技大学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班杨铁山摘要:本文在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指了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原因;对策一、引言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它通过规定创造者的独占性权利刺激竞争对手在高起点上去开拓新的空间,促使知识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和广泛传播,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现代知识产权体系,是科技、法律、文化、经济的交叉成果和综合集成。

最先进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可以依赖专利知识产权得以充分公开并受到法律保护。

通过专利许可贸易,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得以实施,使专利权人在获得合理收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 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 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 000 亿美元,现在已达1 100亿美元。

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的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中,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已经高达98%,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2/3。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控制技术输出的份额,要远远高于其资本输出的比例。

除了技术贸易以外,以商标许可、商号许可、商业秘密许可、版权许可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贸易,也有飞速的发展。

完全可以说,知识产权的开发创建、知识产权的交易贸易,正在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运行方式和全球化时代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交换方式。

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在新形势下正表现为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竞争。

通观全球,无论是处于先进行列的发达国家,还是位于500强的大型跨国公司,无一不是研究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高手和权益受益人。

二、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现状及影响我国知识产权现状喜忧参半。

一方面,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增量与存量经济增长模式比较研究

增量与存量经济增长模式比较研究

增量与存量经济增长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在探讨经济增长过程中,增量与存量经济增长模式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比较增量与存量经济增长模式,并分析其优劣与适用情况。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增量经济增长模式。

增量经济增长是指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增长模式。

它通过创新、技术转移、人力资本的提升等途径,使得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增长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通过技术进步、资源配置的优化,增量经济增长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与增量经济增长模式相对应的是存量经济增长模式。

存量经济增长是指在已有的经济基础上,通过优化和改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存量经济增长注重对既有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通过改善现有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这种模式下,关键在于提升效益,提高使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比较增量与存量经济增长模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是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增量经济增长模式倾向于依赖外部资源的不断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存量经济增长模式更加注重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增量模式对外部资源要求较高,而存量模式相对来说更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

其次是对技术进步的要求。

增量经济增长模式注重技术创新和转移,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来改善经济效益。

而存量经济增长模式更注重对现有技术的优化利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增量模式更适合那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而存量模式则更适合那些技术先进的地区。

另外,经济政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增量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和技术转移,引进外部资源。

因此,相应的政策需要支持创新和技术引进。

而存量经济增长模式则需要更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政策需要更加侧重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后,我们来看两种模式的优劣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4期2005年8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 &D MANAGE M ENTV o.l 17N o .4A ug .2005文章编号:1004-8308(2005)04-0015-06我国技术知识存量的构成与国际比较研究收稿日期:2004-05-21;修改日期:2005-03-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72025).作者简介:蔡 虹(1954 ),女,管理工程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管理与科技政策;许晓雯(1955 ),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蔡 虹,许晓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摘 要:根据国外技术知识存量的计算方法,确定了技术知识的陈腐化率和R&D 时间滞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以自主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为主的知识存量的构成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中国技术知识的总量及其占GD P 的比重等方面与美国和日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有效利用外溢技术是近期提高我国技术知识存量重要途径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技术知识存量;R&D 时间滞后;陈腐化率;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062 3文献标识码:A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争夺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研究开发(R &D )的力度,提高自身的R &D 能力是提高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从微观角度看,强化企业的R&D 活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直接经济效益增长、市场销售能力提高、产品制造能力增强的重要保障[1].由此可见,一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整个社会的R&D 活动.但是,R &D 投资能否增加社会知识总量,能否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的增长,关键要看R&D 投资的经济效果.对R &D 经济效果的计量,首先是测算R &D 投资所产生的技术知识存量,也就是测算技术开发活动的效率性;然后将其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通过生产函数计算知识存量的边际生产力.国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公司如东方通信、深圳华为等已开始重视,但大部分的企业和有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其重要性[2].因此对R &D 投资所产生的技术知识存量进行计量和国际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技术知识存量的计算方法以美国经济学家兹维 格里里奇(Zv iG riliches)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研究开发投资是一种流量,是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支出.支出主体用它来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以产生新的技术知识.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的大部分,都是以往研究开发所生产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即技术知识存量,又称R &D 存量,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表明企业、产业或国家的技术进步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够表明企业、产业或国家技术开发能力和潜力的,不是各年的流量,而是企业、产业或国家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存量,这种存量构成了其后技术开发的基础[3,4].在对技术知识存量进行度量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研发的时间滞后,它是指从研究开发到获得新的技术知识,可以将其用于生产,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从投入R &D 经费到获取技术知识的时间滞后称为研究开发的周期 ;二是知识的陈腐化率,它是由于技术知识的老化而产生的.知识的老化是由于出现了更新的技术,使得已有技术不能再用于生产;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R &D 的企业逐渐失去了对技术的专有,从而使得进行R&D 企业的收益迅速减少.由于知识老化,知识就像其他生产要素(如机器设备、厂房等)一样,有一个陈腐化率 .在对技术知识存量进行度量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技术知识存量的陈腐化率 和研发的时间滞后 .目前,这两个因素在国内还没有被充分重视,企业、产业或国家在测评研究开发投资的经济效果时,很少考虑到这两个因素的作用.直接测算技术知识存量的陈腐化率是很困难的,一般通过间接的转换来测定,目前国外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把 作为技术平均使用寿命的倒数来测算;二是利用专利残存件数的数据来计算.R &D 的时间滞后 一般采用不同行业 的加权平均值[5].考虑 和 这两个因素,可得出如下测算技术知识存量的公式:R t =RF t +(1- )R t-1,RF t =ni=1iEt-i.其中,R t 为t 期的技术知识存量;RF t 为t 期的技术知识流量;E t-i 为t-i 期的R &D 投资额; 为技术知识存量的陈腐化率;n 为R&D 投资形成技术知识的最长滞后年限; i 为R&D 投资在第i 年形成技术知识的份额.在这里,技术知识流量,是在此之前支出的R &D 投资中,经时间滞后而于该期形成技术知识的和.由于滞后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说一项R &D 投资在其后各年形成技术知识的份额分布)没有现实可用的信息,我们用平均时间滞后 来进行推算,假定i =1 i = ,0 i;由此可得RF t =E t- .即设某年的R &D 投资在平均时间滞后 后全部形成技术知识,t 期的技术知识流量用平均时间滞后 年前的R &D 投资额来近似替代.基期tb 年的技术知识存量可用R tb =E tb+1/(g + )计算,式中g 为R&D 投资在基准年以后的增长率.2 我国技术知识存量构成的实证分析2 1 技术知识的陈腐化率与研究开发时间滞后的确定本文通过对国内不同行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来确定研究开发时间滞后和技术的陈腐化率.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之所以集中在制造业进行问卷调研,是因为制造业的R &D 投资额相对其他行业要多一些,制造业的R &D 状况和技术水平,如R &D 的时间滞后和技术的陈腐化率等,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研发状况.统计时,由于不同企业的 和 值相差较大,故没有采用加权平均法,而采用众数法,即从这些样本中分别统计出不同的 和 值出现的次数,把出现次数最多的 和 值作为不同行业的平均研究开发时间滞后和平均技术知识存量的陈腐化率.经测算得出 =4年, =0.0714(根据技术的实际使用年限为14年,取倒数而得).此外,从通过专利的失效率计算技术陈腐化率的方法来看,截止到2001年,我国累计的发明16研究与发展管理第17卷专利的申请量为207845件,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77425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为49571,占64%.也就是说,专利授权后被终止、放弃的淘汰率为36%.这个数据作为我国目前技术知识的陈腐化率,显然高得不切合实际.根据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渡边千仞研究室的研究成果,日本到1998年技术知识的陈腐化率也只有13%,研究开发的时间滞后为2 8年[6].2 2 研究开发投资额与科技经费支出额我国的科技投入有科技经费支出和R&D 投资这两个指标,而不是如多数国家那样仅以R &D 投入来表征之.R &D 投资是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科技经费支出额是指统计年度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 &D)、R&D 成果应用以及科技服务活动的实际经费支出,包括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科研用固定资产购建支出以及其他科技活动的支出.从统计口径中可以看出,科技经费支出额的统计范围要比研发投资的统计范围大,因此每年的科技经费支出额要大于R&D 投资额,主要体现在R&D 成果应用推广以及科技服务活动中,它能否形成技术知识存量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相比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和科技指标的研究起步较晚,科技统计制度有待完善,R &D 的统计更是处在探索阶段,与OECD 成员国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1)统计范围存在缺口.我国的统计管理模式造成R&D 调查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的数据为主,缺少民营企业、服务业企业等部门数据,统计范围不够完整,难以反映全社会R &D 活动全貌;而OECD 成员则从企业、政府、私人非营利、高等教育等部门及国外五个方面来统计,较完整地涵盖了全社会范围.(2)国际可比性差.我国R&D 统计不是按全成本核算口径进行计量,与国际标准计量有一定距离,R&D 活动的间接费用包括生活设施基建费、整个单位的公共管理费、公用费科研仪器购置费,均没有分摊到R&D 活动中,从而使计算出来的我国R&D 投入较实际发生水平偏低,很难采用一整套R &D 年度系列数据对R&D 活动进行评价,缺乏国际可比性.(3)指标设定不科学.部分科技指标不足以描述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的生产、获取活动及产出等情况.用现有的科技指标来测度知识经济中的R&D 活动,对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趋势预测所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7].由于我国传统的R &D 统计所公开的数字,没有涵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不少应属于R &D 活动的项目被判定为 R&D 成果应用活动 ;在政府的财政预算里,也没有单独的R &D 预算,只有科技三项费(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科学事业费和科研基建费.而且,我国是在1992年,才由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我国的R&D 指标数据的.1999年和2000年我国两次扩大了R&D 的统计范围.1999年增加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小型企业;2000年又增加了国家高新开发区以外的小型企业、外国在华设立的独立研究机构,以及软件开发、地质勘查与水利和综合技术服务等单位.两次扩大统计范围导致我国R&D 经费占GDP 的比重累计上升了0.141个百分比,占我国研发强度的10%左右[8].由此可见,在这之前R&D 投入的统计明显偏低.因此,由于我国现存的R &D 统计指标的缺陷,在计算技术知识存量时,应同时考虑科技经费支出额和研究开发投资额这两个上限和下限的指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知识存量.17第4期蔡 虹等:我国技术知识存量的构成与国际比较研究2.3 技术知识存量的构成表1 全国R&D 投资额、科技经费支出额、技术知识存量统计表(1988 2001)T ab .1 S tati stics on N a ti ona l R &D i nvest m ent ,S &T payout and tech -know ledge deposit (1988 2001)亿元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研究与开发投资技术知识存量R 1科技经费支出技术知识存量R 21985-90.1-200.34-1986-97.1-215.70-1987-108.3-240.65-198814928.3113.0-251.14-198916909.2123.3615.82274.021326.79199018574.9166.1668.58369.131446.96199121617.8159.5728.74389.001583.43199226638.1198.0789.27511.331720.56199334634.4248.0855.75598.141870.70199446759.4306.3960.23695.382105.14199558478.1348.71050.60846.902342.57199667884.6404.51172.95933.002685.24199774462.6509.21336.501065.203090.0419*******.2551.11546.571128.503562.94199982067.5678.91783.921284.904153.31200089442.2896.02059.982064.104787.27200195933.31042.52420.862312.505507.78资料来源: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咨讯行的(Ch i na In f o -Bank,网址h tt p://www.b ji nfobank.co m )数据计算;1990年以前的R &D 投资额根据1990年以后R &D 投资占科技经费支出的平均比例计算而得.我国技术知识存量的构成包括自主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两个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技术引进一直是中国技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199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 经费投入为58.6亿元,而技术引进经费为90.2亿元,两者之比为1 1.54.随后几年里,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引进国外技术的经费以高于R&D 经费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1995年该比例高达1 2.55.进入 九五 之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与R&D 经费支出的比值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199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 经费第一次超过了技术引进经费,两者的比值为1 0.83,2001年下降到1 0.65[8].(1)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知识存量.按照前述技术知识的陈腐化率7.14%,研究开发的时间滞后为4年,计算出根据研究开发投资额表2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知识存量统计(1987 2001)T ab .2 Payout o f tech -i ntroducti on and deposit o f tech -know ledge i n large and m id -size i ndustry enterprises (1987 2001)亿元年份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知识存量R 3R 4=R 1+R 3R 5=R 2+R 3198782.53713.90198881.10743.60198982.17772.231388.052099.02199092.80809.431478.012256.39199190.23841.381570.122424.811992116.06896.861686.142617.421993159.23991.521847.262862.221994266.701186.832147.063291.971995360.891462.272512.863804.841996322.061679.102852.004364.281997236.481794.633131.134884.671998214.851880.273426.845443.211999207.551952.443736.366105.742000245.422057.284117.266844.552001285.902195.604615.927702.84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 中国科学技术指标 2002 .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P .83的数据计算而得.得出的技术知识存量(R 1)和根据科技经费支出额得出的技术知识存量(R 2).表1说明,截止到2001年,我国研究开发投资所带来的技术知识存量(R 1)和科技经费支出所带来的技术知识存量(R 2)两者相差将近一倍多.(2)技术引进的知识存量.按陈腐化率7.14%,时间滞后为零计算出根据技术引进经费得出的技术知识存量(R 3).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只能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额来计算.表2说明,截至到2001年,我国技术知识的存量按研发投资加上技术引进,按现行的汇率折算为558亿美元;如果按科技经费支出额加上技术引进,折合美元为931亿元.18研究与发展管理第17卷3 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表3是根据日本的技术陈腐化率(13%)和研究开发时滞(3年)计算而得的结果.显然,截止到2000年,美国的技术知识存量已达到14150亿美元,日本则为10595亿美元,大大超过了中国的技术知识总量.而且,美日的技术知识存量主要是由本国的研究开发投资所产生的,而中国的技术知识存量是由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两部分构成的,后者与研发投资所产生的技术知识存量相差无几.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计算出,到2000年美国和日本技术知识存量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14.32%和22.3%;而中国技术知识存量R 4和R 5占GDP 的比重只有4.6%和7.7%.相对于中国20多年每年8%的高速经济增长,国内技术知识的总供给显然不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知识总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研究开发投资额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外溢技术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国技术知识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表3 美国和日本的技术知识存量T ab .3 T ech -kno w l edge deposit in the U.S .and Japan亿美元年份 GDP R&D技术知识存量 美国 日本 美国日本 美国日本19843619211871.13966320.013919853994012496.191093372.696419864185517688.351171.94548.495619874472920608.681231680.0475183.49819884847323260.551405.72800.48769175.1685465.63619895163221606.551420790.75829350.6515709.8319905423420587.331521.7843.43819587.5265982.28519915677522127.831606.51022.3099859.7736406.36619926038523536.041654.41098.26210279.526863.99119936343326808.121658.71232.83610671.567410.42819946738429163.881692.71330.20511126.117999.5919957253831690.841836.91531.256116208731.44519967636027402.4619701301.25612112.49159.55719978110941926.692119.31222.74812599.869466.34919988759937828.362279.3130112996.579820.71419999299243488.2824701319.713533.8110158.34200098729474932653.21453.17314150.4310595.682001474521340.32710876.44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85 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特定企业或产业研究开发的成果,不仅会带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而且通过企业间和产业间的技术波及效果,会带来整个经济的增长,即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使其具有正的外部性.通过物化在生产设备中技术的转移和研究人员的交流等各种形式会产生技术外溢(Tec hno l o gy Spillovers).20世纪80年代初,Re i n ganu m J 和Spence M 等人曾提出,技术外溢会使19第4期蔡 虹等:我国技术知识存量的构成与国际比较研究20研究与发展管理第17卷企业缩小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外溢的进展越快,企业越会控制自己的研究开发投资.但是,90年代以来,技术外溢所具有的降低成本,变革生产要素的构成以及对资本积累率等方面的正的影响效果更令人瞩目.特别是今天,经济 科技的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技术的趋同.科学技术知识外溢的国际性,使其成为不能排除任何一个国家等量消费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根据Coe,H e l p m an(1995)等人的研究,美国或者日本研究开发知识的存量每增加100美元,则77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总共可增加25美元.国际性技术外溢经济效果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9].长期以来,中国的许多企业并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既缺乏通过技术贸易直接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更缺乏对产业间、区域间及国际性外溢技术的认知和同化能力.因此,如何将科技成果在中国有效地吸收、转移和扩散,以及从国际性外溢技术获取为主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实施技术转移战略,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成为实际工作部门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参 考 文 献[1] 孙理军,聂 鸣.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J].科研管理,2002,23(4):114 119.[2] 徐笑君,许庆瑞,陈 劲.企业R&D绩效测量研究[J].科研管理,1998,19(4):37 40.[3] Zv iG riliches.R&D,patents,and productivity[M].C H I CAGO:U n i versity of Ch i cago P ress,1984.[4] Zv i G r iliches.R&D and productivity[M].C H I CAGO:U n i versity o f Ch i cago P ress,1998.[5] 后藤晃(日).日本 技术革新 产业组织[M].东京: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6] 渡边千仞(日).技术革新 计量分析[M].东京:日本科技连出版社,2001.[7] 张明琳.R&D衡量科技水平的尺子[J].厦门科技,2002(4):47 49.[8]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 2002[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9] 后藤晃(日).技术革新 经济分析[J].日本一桥大学商业评论,2000,45(1):68.Study on the Co 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Kno w ledge Stock in China with International Co mparisonCA I Hong,XU X i a o-wen(School of M anage m ent,X i an J i aotong University,X i an 710049,China)Ab stract:A t first,it determ i nes the rate of obso lescence o f techn i ca l know ledge and R&D lagg ed ti m e w it ht he w ays that co m pute the stock o f techn i ca l know ledge i n foreign countries.T hen it carr i es out t he po siti ve resea rch on the co m pos i tion o f the stock o f know ledge w hich are ma i n l y m ade o f our own R&D e fforts andtechno l ogy i m po rts i n our country.It f urther goes to the co m para ti ve ana l ys i s on the to tal a m ount o f technical know ledge and proportion o f GDPs of techn ica l know l edge co m pari ng to t hat in U.S.A.and Japan.A t last,it proposes tha t it is i m portant approach to utilize the sp illover techno log ies wh i ch a re m a i n l y the st o ck o f techn ical kno w l edg e i n the near future.K ey w ords:stock of technical know ledge;R&D ti m e l ag;rate of obso l escence;i nte rnati onal co m paris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