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致歉言语行为的因素
道歉信的关键信息和主题词选择

道歉信的关键信息和主题词选择道歉信是一种表达歉意和道歉的书信形式,常见于个人和商务场合。
写一封恰当的道歉信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主题词和传递关键信息。
本文将探讨道歉信的关键信息和主题词选择的重要性。
一、道歉信的关键信息1. 表达歉意:道歉信的核心目的是表达歉意和道歉。
在信中,应真诚地表达对错误或过失的歉意,以及对对方受到的伤害或困扰的关注和理解。
这种歉意应该是真诚的,而非敷衍的。
2. 解释原因:在道歉信中,解释错误的原因是必要的。
这可以帮助对方理解背后的原因,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猜测。
但要注意,解释原因并不等同于为自己辩护或寻找借口。
应该以客观和诚实的态度解释原因。
3. 承担责任:道歉信中应明确承担责任。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态度可以给对方一种诚信和负责任的印象。
4. 补救措施:道歉信中应提出补救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是具体的行动,旨在弥补错误造成的损失或困扰。
补救措施的提出表明了对方的诚意和愿意主动解决问题的决心。
二、主题词选择的重要性1. 语气的选择:主题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道歉信的整体语气。
在选择主题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词汇。
如果错误造成了重大伤害或困扰,可以使用较为严肃的词汇表达歉意;如果错误较小或是个人关系的问题,可以使用较为轻松的词汇。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主题词的选择也涉及到修辞手法的运用。
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道歉信的表达效果。
例如,可以使用委婉的措辞来缓解对方的不满;可以使用感情化的语言来表达真诚的歉意。
3. 文化差异的考虑:在写道歉信时,还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主题词选择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道歉的态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在撰写道歉信时,应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主题词。
4. 个性化的表达:主题词的选择也可以体现个性化的表达。
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关系,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词,以增加信件的个性化和亲近感。
总结:道歉信的关键信息和主题词选择对于传达真诚的歉意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致歉信知识点总结

致歉信知识点总结致歉信是一种表达歉意的书信形式,十分常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犯错误或做错事,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表达歉意是很重要的。
致歉信需要表达我们深刻的歉意,并且承诺改正错误或给予补偿。
以下是致歉信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写作目的:致歉信的写作目的是向受害者或受影响的人表达歉意,解释犯错的原因,并表示态度诚恳,以期获得对方的原谅。
在信中,我们需要真诚地承认错误,表达歉意,并说明原因,以及表达自己改过的决心。
2. 语言语气:致歉信需要用恳切、真诚和诚恳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夸张的词语或者过分谄媚的措辞。
语气应该以诚挚为重,不应过分谦卑或过于严肃。
3. 结构框架:致歉信通常包括感谢、歉意、原因、补救措施、承诺和结束语等部分。
请在写致歉信时,尽量遵循这个框架,让内容组织得体,条理清晰。
4. 词语选择:在写致歉信时,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措辞,表达真诚和诚恳。
要避免使用敷衍、虚伪或口是心非的词语。
同时,应当尽量使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歉意,让受害者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5. 歉意的表达:在致歉信中,我们需要直接、真诚地表达歉意,尽量避免绕弯子或掩饰。
只有直面错误并真诚地表达歉意,才能赢得对方的谅解和原谅。
6. 承诺改正:在致歉信中,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承诺,承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给出具体的改正方法或补救措施。
这样可以让受伤害的人看到我们的诚意。
7. 结束语:致歉信的结尾需要真诚地表达感谢和敬意,表达对方的理解和奉承。
同时,再次表达歉意并再次承诺改正,为了最终的原谅。
8. 格式注意事项:致歉信需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包括信头、称呼、正文和署名等,要遵循礼节和规范。
总之,致歉信是一种表达歉意和请求原谅的重要形式,在书写时需要诚恳、真诚,赢得受害者的谅解和原谅。
以上是致歉信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道歉信无效的可能原因与解决方法

道歉信无效的可能原因与解决方法道歉信是一种表达歉意和请求原谅的方式,然而有时候我们发出的道歉信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的,下面我将探讨一些道歉信无效的可能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法。
首先,道歉信可能无效是因为表达不真诚。
一封道歉信应该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歉意,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道歉。
如果信中只是简单地道歉而没有真实的悔意,接收者可能会感受到虚伪和不诚实。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写信之前先反思自己的错误,确保自己真正意识到了错误的严重性,并且诚心诚意地向对方道歉。
其次,道歉信可能无效是因为没有解释清楚错误的原因。
在道歉信中,解释错误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是简单地道歉而没有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接收者可能无法理解你的行为,从而无法接受你的道歉。
因此,在道歉信中,应该清楚地解释错误的原因,并承认自己的过失。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表明自己对错误的认识和改正的决心。
第三,道歉信可能无效是因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弥补错误。
道歉信只是一种表达歉意的方式,但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弥补错误,那么道歉信很可能会被认为是空洞的。
因此,为了使道歉信更有效,我们应该考虑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弥补错误,例如修复损坏的物品、补偿对方的损失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向接收者展示我们的诚意,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错误所造成的伤害。
此外,道歉信可能无效是因为没有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接受道歉。
有时候,接收者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和接受我们的道歉。
如果我们在道歉信中过于急切地期待对方立即原谅我们,可能会给对方施加压力,从而适得其反。
因此,在道歉信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接受道歉,并且表示愿意接受对方的决定。
最后,道歉信可能无效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道歉信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且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我们只是通过一封道歉信来解决问题,而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那么道歉信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虚伪的。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1. 引言1.1 研究背景道歉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维系人际关系,化解矛盾,是跨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方式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尤其是道歉言语行为,变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在道歉时常常会因为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出现误解。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的道歉可能被认为是过于坦率或者表现得过于软弱,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于含蓄的道歉则可能被看作不够真诚。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道歉言语行为差异,有助于避免交流中的不必要矛盾和误解,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特点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更为有效的沟通策略和文化适应方法。
通过对道歉言语在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行为,并为提升跨文化沟通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中不同文化背景对参与者语言表达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间的道歉习惯和方式,分析各种文化下的道歉言语特点,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对参与者在道歉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表达方式和沟通效果的影响。
研究旨在揭示文化因素对跨文化道歉言语的影响机制,提升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对不同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成功率。
通过探究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案例,为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道歉言语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跨文化的道歉言语行为则更显得复杂而微妙。
本研究旨在探讨跨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并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异同之处。
研究对于增进文化间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分析及原因

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 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分析及原因张楠楠(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分析,体会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理解中日两国民族特性与文化理念的差异,并探讨中日道歉言行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道歉言行;对比分析;原因由于中日两国各自文化背景不同,人们道歉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在跨文化交流中,灵活的道歉方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更好的促进交流。
本文通过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探讨道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道歉的社会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高夫曼立足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道歉的社会原因。
他认为道歉可以看作一种补救性的交换形式。
当某人已经或将要侵犯别人的利益和活动范围,或觉察到将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同时兼备以上两种情况时,这个人可能会采取措施补救,得到一种可以让自己满意的自我界定,这是促成道歉的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说,道歉是一种自愿式行为。
二、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一)道歉时,日本人一般会说“すみません”“しつれいします”“ごめんなさい”,道歉语言表达比较固定。
中国人通常说“对不起”“十分抱歉”“不好意思”,道歉的语言表达相对较多且方式灵活,会根据地点场合与对方的亲疏程度,选择不同的道歉方式。
(二)道歉方式大致可分为直接道歉和间接道歉。
日本人喜欢选择直接道歉,表明自己的过错。
而中国人更倾向于间接道歉,比如替自己辩解,对对方表示担心,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
(三)中国的道歉语如“对不起”只表达自己的歉意,而日本的道歉语如“すみません”除了表达歉意外还可以表达感激之情。
三、中日道歉言行存在差异的原因(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繁杂多样,词语蕴义丰富,同样的含义,表达方式众多,表达歉意的词汇也更加丰富,因此,中国人道歉表达方式繁多不足为奇。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在道歉时,根据与对方的远近关系和地点场合选择不同的道歉方式。
小朋友道歉语气不好分析及措施

小朋友道歉语气不好分析及措施
小朋友道歉语气不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种:
1、孩子自尊心太强,本身性格又比较叛逆,所以会认为主动道歉会没面子,因此道歉语气不好。
2、孩子不敢主动认错,怕会受到大人的责罚谩骂,甚至担心身边的人会因此而不再喜欢他了,心里觉得恐惧害怕,不愿意面对错误,所以道歉语气不好。
3、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了,可是开不了口去道歉,表现为道歉语气不好。
4、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去跟别人道歉。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有:
1、孩子道歉语气不好,家长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并教孩子主动认错,而不能因为觉得是小事一桩就不了了之,或者直接替代孩子去向别人道歉。
2、孩子道歉语气不好,家长要耐心地和孩子讲清楚错误是什么,告诉他道歉的必要性,而不是马上就责备打骂孩子。
3、有些孩子不懂得如何道歉的,家长要教孩子如何跟人道歉,并告诉孩子敢于承认错误是个好孩子。
4、孩子犯错了,家长要鼓励孩子认错,必要时给点小惩罚,而不能让孩子将错就错,不能助长孩子道歉语气不好的不好习惯。
5、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平时家长有错也要和孩子认错,并且做到语气缓和不急躁,这样可以无形间教会孩子如何道歉。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异同分析及其原因

2012.04学教育87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异同分析及其原因张婷(陕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本文运用科学统计法对中日两国语言当中的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内部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
相信这对于我们掌握中日道歉言语行为以及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都会提供有力地帮助。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对比;文化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道歉。
它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也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风俗的不同,不同的国家所使用的道歉用语也必有所不同。
那么,究竟在什么场合需要道歉,这些都因语言文化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一、道歉言语行为的定义道歉的基本功能是为一项冒犯行为提供补救方法和恢复社会平衡或和谐。
J.Holmes (1990:159)正是根据这种功能第一次给道歉言语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一项道歉是针对B 的面子需要的一个言语行为,旨在补救A 承担责任的一项冒犯行为,从而恢复A 与B 之间的平衡(A 是道歉者,B 是受冒犯者)。
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道歉言语行为对比本文以50位中国人(非日语学习者)和50位日本人为调查对象,运用情景开放式话语补全测试(DCT )的手段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对采集的数据运用科学统计法进行分析统计,对比结果如下。
1、不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其道歉的频率都很高。
在本文的四种情境下,即:在车上不小心踩到别人脚时;在餐馆点餐后要变更菜单时;向朋友借书,约定今天还书却忘记时;因为一点小事情跟父母发脾气,事后反省认为是自己的错时。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道歉使用频率还是高于中国人。
2、汉语语境下,中国道歉者以自我批评和对他人的关心体贴为主要选择;注重道歉过程、强调对方积极回应和抒发情感。
3、汉语中的“抱歉”和日语中的“申し訳ない”常用于道歉程度高的场合。
4、比起汉语,日语中多用道歉的表达方式来表示感谢之意。
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分析及原因

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分析及原因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 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分析及原因张楠楠(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分析,体会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理解中日两国民族特性与文化理念的差异,并探讨中日道歉言行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道歉言行;对比分析;原因由于中日两国各自文化背景不同,人们道歉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在跨文化交流中,灵活的道歉方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更好的促进交流。
本文通过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探讨道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道歉的社会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高夫曼立足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道歉的社会原因。
他认为道歉可以看作一种补救性的交换形式。
当某人已经或将要侵犯别人的利益和活动范围,或觉察到将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同时兼备以上两种情况时,这个人可能会采取措施补救,得到一种可以让自己满意的自我界定,这是促成道歉的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说,道歉是一种自愿式行为。
二、中日道歉言行的对比(一)道歉时,日本人一般会说“すみません”“しつれいします”“ごめんなさい”,道歉语言表达比较固定。
中国人通常说“对不起”“十分抱歉”“不好意思”,道歉的语言表达相对较多且方式灵活,会根据地点场合与对方的亲疏程度,选择不同的道歉方式。
(二)道歉方式大致可分为直接道歉和间接道歉。
日本人喜欢选择直接道歉,表明自己的过错。
而中国人更倾向于间接道歉,比如替自己辩解,对对方表示担心,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
(三)中国的道歉语如“对不起”只表达自己的歉意,而日本的道歉语如“すみません”除了表达歉意外还可以表达感激之情。
三、中日道歉言行存在差异的原因(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繁杂多样,词语蕴义丰富,同样的含义,表达方式众多,表达歉意的词汇也更加丰富,因此,中国人道歉表达方式繁多不足为奇。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在道歉时,根据与对方的远近关系和地点场合选择不同的道歉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致歉言语行为的因素
作者:王子嘉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7期
【摘要】作者从冒犯行为因素、交际主体因素、语境因素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影响致歉言语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认为道歉作为言语行为,是人的社会行为,这就决定了它的运用受到人自身条件和所处社会背景的制约,所以致歉言语行为的实现,是以主体认知为基础,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道歉语;言语行为;制约因素
一、冒犯行为因素
冒犯类型:冒犯行为可以分成若干种类型,针对不同种类型的致歉行为也会因此而在内容上有所区别。
例如(1):您对我有养育之恩,我如今这样对您,实在天理不容,我刚才用右腿踢伤您,现在把自己的砍下来给您赔罪。
例(1)中冒犯者的行为对被冒犯者的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造成了伤害,所以冒犯者的致歉内容就受到了影响:第一,冒犯者说自己“天理不容”,极力言其过失,这是致歉者就自己的心理冒犯行为进行的致歉内容;第二,冒犯者表示要砍下自己的右腿来给对方赔罪,这是就身体冒犯行为进行的致歉内容。
由此推出,冒犯类型制约着致歉内容的选择。
冒犯程度:在日常交际中,致歉言语行为的实现也会受到交际者对于冒犯程度高低的判断的影响。
从致歉者的角度看,自己的冒犯行为给对方带来的伤害越大,所要实施的致歉言语行为的弥补力度就越大。
又如(2):实在对不起,我把你的手机搞丢了,赔你一部新的吧。
例(3):对不起,麻烦你了。
例(2)中致歉者造成了他人贵重财物的遗失,所以要有相应的补偿。
例(3)中致歉者只是为了缓解他人心理层面上的不愉快。
相比之下,前者的弥补力度更大。
有时,对于程度非常轻微的冒犯,则可能不作出道歉行为,如挤地铁时不小心碰到他人。
从被冒犯者的角度看,其对致歉行为表现出的回应及理解,可以显示出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冒犯行为程度的高低判断。
二、交际主体因素
在致歉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能够对其造成直接影响的就是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等。
社会语言学中用来描述主体差异的两个概念是权势量和共聚量。
权势量指主体间社会地位及身份的差异,社会地位高的主体权势量大。
共聚量则更侧重于双方的共同点。
1、主体的认知能力
主体的认知能力指主体所具备的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和社会常识等方面,其内容包括主体对自身、对方以及双方关系这三者的认知。
当主体认识到影响致歉行为的因素时,才能推动致歉行为的发生。
因此在交际活动中主体的认知能力是确保交际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2、主体的需求
这一节提到的主体主要是指被冒犯者那一方。
致歉行为的根本目标是平抚或满足被冒犯者一方的身体或心理缺失的,所以被冒犯者影响着致歉行为的发生。
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就要区分开致歉内容和致歉弥补内容。
致歉内容分两点,分别是针对对方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损失。
而致歉弥补内容主要指的是对被冒犯者心理层面的一种弥补。
在致歉内容里,较容易对心理层面的损失进行弥补,但对身体层面的损失,即使赔偿了财物,亦不能挽回对方已有的身体层面损失。
因此,对对方身体层面损失的弥补到头来指的仍然是对心理层面的一种弥补。
3、主体的地位
社会关系一般分为对称关系和不对称关系,其中对称关系表现为一致关系,不对称关系体现为权势关系。
权势关系通常认为是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交际体地位越高,话语权也就越高。
人们的权势关系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包括致歉言语行为。
致歉话语形式的选择往往会受到主体地位的影响。
例如:(4)凤姐赶忙笑道:“您别多心,刚才不过给大家取笑。
”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您老人家陪个不是。
例(4):中凤姐和鸳鸯就同一件事向同一个人道歉,但二人采取的策略却不同。
原因在于致歉时弥补力的大小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直接致歉的弥补力大于解释致歉的弥补力。
凤姐和刘姥姥的地位悬殊大,即权势量大,所以她采取解释加关心的方式致歉;而鸳鸯和刘姥姥关系更亲密,权势量小,所以她采取的是直接致歉加关心的方式。
由此可见,权势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致歉弥补力的大小。
4、主体的性格和情绪
在交际中,主交际体往往会带有积极或消极的情感。
当主交际体处于积极情绪时,交际就能够顺利且圆满地进行;若主交际体处于消极情绪,则可能打破交际规则,影响交际行为的继续。
类推在致歉言语行为中,致歉策略的选择会直接受到主交际体所处的情感状态的影响。
例如:(5)那贾琏撒娇撒痴,垂涎欲滴还只乱说。
例(5)中,贾琏虽然做了错事,可他非但没有道歉,反而变本加厉撒起泼来,就因为他此时正处于情绪的低谷状态。
另外,一个性格偏开朗的人和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在采取致歉策略时也会有所不同。
三、语境因素
1、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多样的,它包括沟通主体所具备的较稳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道德标准、心理结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的总和。
它作为语境因素的一部分,影响着致歉言语行为。
例如:称谓能体现出交际者间的关系。
在汉语文化中,话语双方对彼此的称谓要求表明二者地位和身份的差别,包括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甲方对乙方等等。
在具体的情境中,员工不会直呼领导姓名,学生不会直接称呼老师姓名,家里孩子亦不能直呼老人姓名。
而在英语文化中,话语双方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直呼姓名的,尽管是上下级之间、长幼有别时,直呼姓名也不会构成冒犯行为。
文化背景能构成致歉行为形成的动机和原因。
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判断出诸如文化背景这类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致歉言语行为,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交际情境
交际情境,是言语交际行为发生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状况。
它包括:交际场合,如私人场合或公共场合;交际时间,如特定时间或平常时间;交际场景,如庄严场景或自由场景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致歉言语行为的实现。
3、交际方式言语交际方式
指的是信息传递和表达的方式,即交际双方用什么样的话语形式作为信息载体,从而给对方传递出自己的交际意图。
总体而言,言语交际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书面方式,另一类是口头方式。
致歉言语行为受交际方式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词语、句式和致歉策略的选择上。
口头致歉采取口语形式,用词浅显、句式简单、通俗易懂,并常常使用省略句。
书面交际则采取书面形式,用词正规、结构严谨、语法准确,句式也比较复杂。
例如(6):徽因:—请原谅我!那一年,在剑桥一一这事都怪我不好,请你原谅。
例(6)中“那一年,在剑桥”是省略句,用时间、地点替代了发生过的具体事件,这在口语中是不妨碍交际行为进行的,而在书面语中则需要补充说明才会显得清楚。
口头交际中,致歉策略相对简单;书面交际中,致歉策略就相对复杂。
原因在于口头交际是面对面交际,可以通过神态、动作、语气等获取信息,而书面交际的信息则都要依靠话语来获取。
四、致歉言语行为是各种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
上文中所提到的诸多因素都会对致歉言语行为造成影响,但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在某一时刻某种因素可能会被凸显。
例如,宝玉在黛玉气急后说:“好妹妹,饶我罢,再不敢了!我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
”,这里宝玉向黛玉道歉时用了“闻你香”作为借口,这是因为该情境发生在私人场合之下,由两人关系的亲密程度而定的。
再加上性别差异,以及对冒犯程度的判断才促成了此致歉行为的实现。
并且,宝黛二人在认知上是许可的。
综上所述,致歉言语行为的实现,是以主体认知为基础,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康红霞. 关于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初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2] 周林艳. 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