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环,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行为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跨文化影响参与者语言表达的道歉案例研究。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读研究生。

一天,他在实验室里不小心把同事的咖啡杯打翻了,弄湿了同事的电脑。

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向同事道歉。

中国文化中的道歉方式:根据中国文化的传统,道歉时通常会使用比较谦虚和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歉意。

小明可能会说:“非常抱歉,我不小心把你的咖啡杯打翻了,导致你的电脑被弄湿了。

这是我的失误,我太粗心了。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会负责修理或者赔偿你的电脑。

”加拿大文化中的道歉方式:与中国文化不同,加拿大文化中的道歉更加直接和简洁。

在这种情况下,同样的道歉可能会说:“抱歉,我弄湿了你的电脑。

非常抱歉给你带来麻烦,请告诉我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你。

”这个案例中,小明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来道歉呢?小明要意识到他需要适应加拿大的文化,并尊重当地文化的方式。

他可以选择以更直接和简洁的方式道歉,以与加拿大文化相符。

小明可以说:“抱歉,我不小心弄湿了你的电脑。

非常抱歉给你带来了麻烦,请告诉我需要做些什么来修理或赔偿你的电脑。

”虽然小明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道歉方式直接,但在加拿大文化中,这是一种更为常见和接受的方式。

这种适应并尊重文化差异的举止将有助于小明与他的同事建立更好的关系。

此案例表明,在跨文化交流中,参与者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适应对方社会的语言表达方式。

适应当地文化的方式能够帮助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报告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报告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语用学7/8节院系:文学院班级:12级对外汉语二班:梁颖学号:121701041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摘要】:道歉是重要的人类语言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

从语言学的立场看,道歉言语行为属于言语交际的组成部分。

道歉言语行为作为人们交际过程的一种弥补性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体现个人礼貌修养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在于,为冒犯进行弥补以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

本文参照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语用研究。

论文对汉语道歉言语已有成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对汉语道歉行为深入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本人的结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礼貌文化一.道歉和道歉语1.道歉语道歉言语行为,即俗称道歉,人们大都向别人道过歉。

也接受过别人的道歉。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由于说错话,做错事或其他的原因,常常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后果,轻则对方不欢而散,引起彼此间关系的疏远,重则会给对方造成重大伤害,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有效的挽救或弥补的话,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有鉴于此,为了补偿过错,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的社会需要。

冒犯者用来向被冒犯这表达歉意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道歉语。

道歉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们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为了表示道歉除了采用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行为的方式,比如,采用特定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多的依赖言语行为方式。

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道歉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王建华,2004)。

这一理论昭示:人们通过某种话语来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在聆听着身上产生一种效果。

也就是说,人们讲一句话的目的在于完成一种职能(Austin,1962)。

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研究1.道歉言语行为的定义很长时间以来,道歉语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Blum Kulka&Olshtain (1984) 等学者实施的国际间合作计划“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计划”(CCSARP) 中, 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请求语和道歉语。

Holmes (1989) 、Trosborg(1987)、Suszczynska (1994) 、Owen (1983) 等许多学者对不同语言(新西兰英语、丹麦语、匈牙利语、英语等) 与文化中的道歉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对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研究却鲜有涉及。

中西方对“道歉”的理解不尽相同。

J. Homes (1995) 将道歉定义为:道歉是这样一种言语行为:当A冒犯了B,道歉可以被用来维护B的面子,并且弥补冒犯的后果, 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和谐(A是道歉者, B是被冒犯者) [1]。

汉语对道歉的解释是“表示歉意,特指认错”,而“歉意”则是“抱歉”的意思。

由此可见,中西方对道歉定义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在Austin和Searl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中,都提到道歉言语行为,但没有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而后,Jenny Thomas 曾参照Searl对“言语行为许诺”的分析模式,对道歉言语行为的适当条件作出以下分析:命题内容条件:说话人为其过去的某一行为表示遗憾;准备条件:说话人相信行为不符合听话人的最大利益;诚意条件:说话人对行为表示遗憾;根本条件:被认定对行为的道歉。

但是,Thomas指出这些适合条件有必要作调整与修正。

2.道歉策略的分类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言语只有在一定语境下才能发挥实际功用。

语言的使用主要受社会文化习俗、交际场合、交际方式及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一定的语用原则和固定用法。

因为语用学中关于语境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下面重点研究对道歉语的使用影响较大的四种主要因素,它们是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交际场合、交际参与者的社会距离及交际参与者的相对权势。

实用文档其他之道歉言语行为研究

实用文档其他之道歉言语行为研究

道歉言语行为研究摘要:道歉语属于补救性质的言语行为。

恰当地使用和解释补救性话语是交际能力的一个较复杂的方面。

知道何时进行道歉和如何道歉在许多言语社区里都是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道歉言语行为也就成为话语分析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含义、道歉的功能、道歉的策略三个方面来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以期对人们的日常交流有所裨益。

关键词:道歉道歉言语行为道歉功能道歉策略一、道歉言语行为的定义究竟什幺是道歉言语行为呢?道歉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旨在保持人们之间的良好的关系。

进行道歉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是重视听话人的面子的需要。

道歉是一种补救措施(remedy),是补救性交谈里必不可少的成分。

道歉的基本功能是为一项冒犯行为(offense)提供补救方法和恢复社会平衡或和谐。

j. holmes(1990:159)正是根据这种功能第一次给道歉言语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一项道歉是针对b的面子需要的一个言语行为,旨在补救a承担责任的一项冒犯行为,从而恢复a与b 之间的平衡(a是道歉者,b是受冒犯者)。

道歉语行为的实施可通过言语方式和非言语方式。

但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更多的依赖于言语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道歉的言语方式。

二、道歉的功能(一)挽救对方的面子向别人道歉,承认自己做错了某事,发话人通过损害自己的面子来补偿对方的面子。

例如: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i hesitate to trouble you, but...(我不想麻烦你的,但是……)(二)协调交际双方的关系协调交际双方的关系是道歉的一个重要功能。

如果发话者不道歉,另一方就会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影响他们将来的关系。

道歉既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又具有维护人际关系的功能(杜学增,1999)。

在演讲、朗读时讲错、读错词语或者在交谈、进餐时咳嗽等,说话人会说“excuse me”(请原谅)或“sorry”(对不起)来补偿。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环境中,一个人的道歉可能因为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对参与者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案例一:美国人在中国道歉在一个商务会议上,美国人Tom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面前犯了一个错误,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并希望道歉。

于是,他站起来,用英语表达了道歉之意:“对不起,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会努力改正。

”中国的合作伙伴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回应,他们的表情依然很严肃,似乎并不满意Tom的道歉。

分析:在西方文化中,道歉通常是通过直接表达来实现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行为来表达道歉。

Tom的道歉方式并没有获得中国人的认可。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更有效的道歉方式可能是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弥补错误,比如主动承担一些责任,或者送上一份礼物表示诚意。

案例二:中国人在美国道歉在一次团队合作中,中国同事王明意外地迟到了一个重要会议,导致整个团队的工作计划被耽搁。

王明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他立即向美国同事道歉:“对不起,我迟到了,给大家带来麻烦了。

”然后,他主动提出加班加点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分析:与在中国道歉的情况相反,在美国,直接表达道歉是被认可和欣赏的。

王明的道歉行为得到了美国同事的理解和认可,并且他的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得到了团队的肯定。

在美国文化中,直接的道歉方式以及主动承担责任是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有效方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环境中,语言表达方式对于道歉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道歉是一种被认可和鼓励的方式,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重视行为上的真诚和诚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来选择适当的道歉方式。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我们应该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并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中汉语道歉语的性别差异(2)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中汉语道歉语的性别差异(2)

浅谈⾔语⾏为理论中汉语道歉语的性别差异(2)问卷中的7种道歉策略使⽤情况进⾏了。

从以上两表的对⽐可以看出,策略4⼀直接道歉的使⽤,⼥性⾼于男性14个百分点。

策略7⼀关⼼策略的使⽤⼥性和男性没有明显的区别;其它⼏项道歉策略的使⽤差异也不很明显。

(⼀)强势词语与道歉⾔语⾏为所谓强势词语指的是那些⽤来增强表现⼒的词语⼿段。

作⽤是能够赋予⾔语以强烈的感情⾊彩,增强被修饰词语的语义,如:“很”、“⾮常”、“真”、“⼗分”之类的词语往往是⾃成⼀类,可以统称为“副词强势语”,⽤于强调修饰程度之甚。

研究表明,与男性相⽐,⼥性更善于⽤强势词语来增强⾔语的表现⼒,这可能是由于⼥性的感情更丰富,更敢于并乐于抒发⾃⼰的感情;⽽男性使⽤强势词语的场合⼤多是在表达否定评价的时候。

从认知学的⾓度说,由于认知的影响,两性⾔语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性感情丰富,表达的⾃由度也⽐较⼤,因此她们的话语带有⽐较多的感情⾊彩,属于情感型;⽽男性习惯于陈述事实和资料,通常关注⾔语表达的字⾯内容,属于事实型。

那么在道歉⾔语⾏为中,男⼥两性使⽤强势词语进⾏道歉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通过调查得到的1160次道歉⾔语⾏为中,共计使⽤诸如“真”、“很”、“太”、“真是”、“实在”、“实在是”、“⾮常”、“⼗分”、“真的”等⼀系列加强感情⾊彩的成分184次,其中男性使⽤83次,占45%;⼥性使⽤101次,占55%,相差10个百分点。

可见男⼥两性在使⽤强势语实施道歉⾔语⾏为上,⼥性略⾼于男性。

虽然副词强势语⼀般可以构成⼀个完整的表⽰度量的语义系统,但男⼥两性在使⽤副词强势语进⾏道歉时,并⾮严格意义上按照度量使⽤。

在不同冒犯程度下,两性使⽤“很”、“⼗分”、“⾮常”、“特别”之类强势词语的百分⽐⽐较接近。

我们选取了不同冒犯程度的6种情景,对受试者的58份问卷进⾏统计,结果表明,在情景1,3,5,9,10,15中,受试者使⽤强势词语进⾏道歉85次,每种情景中使⽤的⽐例分别为36.5% ,17.6% , 2.4% ,12.9% ,22.5%和7.1%0(次数分别为31,15,2,11,20,6)。

对汉语教材中道歉言语行为的分析

对汉语教材中道歉言语行为的分析
次 印 口语 教程 系列
富的社会关系 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 ( ) 三 交际参与者 的社会距离分析,
C 高级 汉语 口语( 》 第二版 ) 《 1)( 刘元满 、 雪梅、 任 金舒年编 北京大 学 出版社 2 0 0 4年 4月第 二版 2 0 0 7年 1 1月第 4
G 实用汉语会 话系列教材 1 2 3 4 杨 庆蕙主编 《 、 、 、》
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7年 1月 第 2次 印刷 以上教材共计 1 6本 , 们选择 了其 中交 际参与者 发生 冒 我 犯行为 时表示 道歉的言语行 为的语 料加以分析。 ( ) 一 道歉 言语 行为所使 用策略分析
D《 中级汉语 听和说》 北京语言大学编
北 京语言 大学出版社 19 年 1 99 月第 2 2 0 年 1 版 06 月第
次 印刷
下汉语母语者 的使 用频率存在 着一定 的差异 . 至是缺失。 甚 第二, 上述教材 中, 对道 歉言语交 际的语境 的设计过于单
调。 在教材 中出现的道歉言语行 为的交际参与者 的关系也很 有
限, 多数 为同学 关系 。在双方社会权势方面 尤其 缺少致歉者 的 社 会地位高于受歉者这种情况 ,在双方社会距 离的远近方面 . 缺 少的是双方关 系较 为疏远的情况。
【 关键词 】 道歉言语行 为; 道歉策略 ; 汉语教材


汉 语 道 歉 言语 行 为 的特 点
从上 表可见 , 几类教材 中 , 这 道歉策 略的使 用情况存 在着
不均衡 的现象 。 具体来说 , 直接道歉策略的使用频率最 高 , 与 这
道歉是 一种 重要的言语行为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 关 , 是 调 查汉语母语者 的使 用情况是一致 的, 其频率的总数 却高 于 但 言语交 际的重要组 成部分。 由于不 同文化之 间的情 景因素和社 调 查 结果高 出近 1 O个 百分点 ; 其次 。 船释 策略 与认可 策略 虽 会 规 范 存 在 差 异 , 以 语 言 使 用 规 则 自然 因 社 会 和 文 化 的 不 同 所 位 居第二 、 三位 , 与调查所得结果一致 , 但其 比率 仍略高于实 际 而存有差异 。 一般而言 , 中国人的道歉言语行为总体情况而言 , 交 际情况下的百分比。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强势 语、 显性道歉 直接道歉策略是 中国人最 常使 用的。解释策略位居其次 。 认可 语、 转移话 题 、 感叹语等道歉 策略的使用中。 明显的不均衡现 最 策略位居第三位。再 次为补偿 策略 。解释策略 认可策略 、 补偿 象是 , 上述 教材中并未出现 减轻责任 、 补偿 、 承诺 、 关心 、 要求得 策略常常作为辅助道歉言语行为 出现 , 为中心言 语行为 出现 作 到惩 罚、 称呼语 等道歉策略 的使用 , 而这几种策 略在真 实的交 的几率相对较少。关心策略 、 承诺策略 、 补偿策略 、 转移道歉话 际情境 中却占有重要的作用。 题, 使用频率均较低。修饰语部分的强势语与称呼语 使用频率 ( ) 二 交际参与者 的社会权 势分析 明显高于感叹词。 求被惩罚 的策略是最不 常用 的。 要 在社会 因 从 上 表 可 见 ,以 上 教材 在 展现 道 歉 言 语 行 为 的 课 文 中 , 道 素方面 , 当社 会权势不 平衡时 , 人们倾 向于更 多地 选择 解释策 歉 言 语 交 际行 为 的参 与者 的社 会 关 系过 于 单 一 , 限 于 发生 在 仅 略, 较少使 用要求得到惩罚策略。 在社会距离方面 , 汉语母语者 同学 、 朋友 、 师生 、 陌生人之 间。 而分布到各本教材 中, 语境单 一 选择使 用认 可策略的频率还是低于解释策略。 在交 际双方较为 的情况更 为严重 , 的教材在整本 书中交际的参 与者仅 为朋 友 有 熟悉 时 . 除了直接道歉 以外 , 人们也常使用补偿策略。① 之间的关 系。相应 的, 交际参与者 的社会权势 关系就不能在丰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异同分析及其原因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异同分析及其原因

2012.04学教育87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异同分析及其原因张婷(陕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本文运用科学统计法对中日两国语言当中的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内部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

相信这对于我们掌握中日道歉言语行为以及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都会提供有力地帮助。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对比;文化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道歉。

它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也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风俗的不同,不同的国家所使用的道歉用语也必有所不同。

那么,究竟在什么场合需要道歉,这些都因语言文化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一、道歉言语行为的定义道歉的基本功能是为一项冒犯行为提供补救方法和恢复社会平衡或和谐。

J.Holmes (1990:159)正是根据这种功能第一次给道歉言语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一项道歉是针对B 的面子需要的一个言语行为,旨在补救A 承担责任的一项冒犯行为,从而恢复A 与B 之间的平衡(A 是道歉者,B 是受冒犯者)。

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道歉言语行为对比本文以50位中国人(非日语学习者)和50位日本人为调查对象,运用情景开放式话语补全测试(DCT )的手段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对采集的数据运用科学统计法进行分析统计,对比结果如下。

1、不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其道歉的频率都很高。

在本文的四种情境下,即:在车上不小心踩到别人脚时;在餐馆点餐后要变更菜单时;向朋友借书,约定今天还书却忘记时;因为一点小事情跟父母发脾气,事后反省认为是自己的错时。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道歉使用频率还是高于中国人。

2、汉语语境下,中国道歉者以自我批评和对他人的关心体贴为主要选择;注重道歉过程、强调对方积极回应和抒发情感。

3、汉语中的“抱歉”和日语中的“申し訳ない”常用于道歉程度高的场合。

4、比起汉语,日语中多用道歉的表达方式来表示感谢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语用学7/8节院系:文学院班级:12级对外汉语二班姓名:***学号:*********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摘要】:道歉是重要的人类语言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

从语言学的立场看,道歉言语行为属于言语交际的组成部分。

道歉言语行为作为人们交际过程的一种弥补性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体现个人礼貌修养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在于,为冒犯进行弥补以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

本文参照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语用研究。

论文对汉语道歉言语已有成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对汉语道歉行为深入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本人的结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礼貌文化一.道歉和道歉语1.道歉语道歉言语行为,即俗称道歉,人们大都向别人道过歉。

也接受过别人的道歉。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由于说错话,做错事或其他的原因,常常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后果,轻则对方不欢而散,引起彼此间关系的疏远,重则会给对方造成重大伤害,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有效的挽救或弥补的话,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有鉴于此,为了补偿过错,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的社会需要。

冒犯者用来向被冒犯这表达歉意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道歉语。

道歉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们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为了表示道歉除了采用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行为的方式,比如,采用特定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多的依赖言语行为方式。

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道歉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王建华,2004)。

这一理论昭示:人们通过某种话语来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在聆听着身上产生一种效果。

也就是说,人们讲一句话的目的在于完成一种职能(Austin,1962)。

不言而喻,所谓道歉言语行为,指的就是通过使用道歉语而达到有关方面表达迁移的语言行为表现。

关于道歉的定义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道歉的定义。

2.道歉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1971)视道歉为一种弥补性的交流,目的在于重建由于真实或者假想的冒犯的发生而面临危险的社会和谐。

Olshtain(1983:232-249)则将承认有过失和对过失负有责任视为道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增加了自我羞辱这一成分,在他看来,自我羞辱是与通常认为的有损面子的举止行为是一致的,因为这与冒犯者原本正面的形象产生了冲突。

Brown和Levinson(1987:187)对道歉的定义加进了礼貌因素,他们认为道歉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道歉者要表现出礼貌。

所谓礼貌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关注被冒犯者的面子需求。

J.Holmes(1990:159)强调道歉的社会功能,他给道歉下的定义更为宽泛,他说:“道歉是这样一种言语行为:当A冒犯了B,道歉可以被用来维护B的面子,并且弥补冒犯的后果,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和谐(A是道歉者,B是被冒犯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对“道歉”的解释是:表示歉意,特质认错。

《辞海》对“道歉”的解释稍详细些:为步枪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承认对人委屈或无礼,同时表示遗憾;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

或者把大事化小减轻罪行所做的辩护。

孙维张和吕明臣(1996:253-263)从对礼仪用玉的观察和分析中提出所谓“谢罪语”。

谢罪语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道歉语。

孙维张,吕明臣认为,道歉指的是自己的言行对他人有所损害或妨碍,而向对方表示某种歉意,求得对方的谅解。

以上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对道歉的理解并不相同。

西方文化强调道歉的目的和功能,而汉文化对道歉的解释主要从道歉人的内在感受出发对道歉的定义的理解,着重道歉的人文特性,强调他用来表达说话自身的抱歉和愧疚的感受。

汉文化对道歉的理解也恰好反映了汉文化的精神实质——人们不把道歉简单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而是将其踢到表达感情的言行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高度突出情感的交流和人情的体现。

二.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背景2.1国外研究情况近几十年来,道歉言语行为一直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国外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道歉行为做过探讨。

Searl(1969)从个言语行为理论角度解析道歉的定义和使用原则;Leech(1983)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对道歉言语行为进行分类。

对道歉研究较为深入的学者还有Fraser,Brown和Levinson等。

Brown和Levinson(1987)的研究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道歉是一种礼貌策略;Fraser(1981:259)则分析了形成到前所需要的充分条件。

英语语言学者Elite Olshtain等人的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CCSARP对德语,加拿大法语,希伯来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中的请求和道歉这两种威胁交际者面子的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科学的分析。

他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由各种道歉策略,明确道歉,承担责任,做出解释,采取补救及承诺改正。

在所有语言中均有所使用,但是这些策略使用的情况因情境的不同而不同。

道歉策略的选择和道歉程度的强弱同当事人的社会距离,社会诠释以及冒犯程度相关如果社会因素,情景因素和冒犯程度相同,那么不同语言中的道歉行为的具体表现则会相同或相似。

日本人强调重塑关系而美国人强调解决问题。

日本人会用感性的,自责的,悔过的语句而美国人则会用理智的,自我辩解的解释性语句。

对英语国家语料库口语分库中收集的道歉资料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社会变量。

诸如:性别,年龄,社会基层。

说话双方关系对道歉模式有一定影响而且对话情景中群体大小拘谨程度以及说话风格对礼貌呈现都有影响。

2.2 国内研究情况国内对道歉的研究是随着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兴起而出现的(洪静,2005).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言语交际学,语用学角度进行研究,以学者刘焕辉,黎运汉等为代表,主要从交际的角度探讨道歉的技巧和策略,重在日常色很难干活的实际运用‘一方面是沿袭西方的研究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对道歉言语行为进行比较。

后一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如下两类:第一类是关于现代汉语道歉行为的跨文化对比,内容以英汉道歉语对比为主,也有关于俄汉,汉族与少数民族使用道歉语的对比。

这方面的论文如:黄永红(2001)《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胡晓(2002)《中美道歉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张国霞(2003)《跨文化交际中的道歉行为语道歉策略》,汪成慧(2004)《俄汉较集中的道歉言语行为语道歉策略》,张国霞(2004)《捍卫大学生道歉策略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范敬春(2005)《硬汉道歉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谢亮荣(2006)《道歉策略跨文化研究》等。

这些论文从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英汉。

俄汉道歉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丽娜各种语言中道歉语和道歉策略选择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停的深层社会文化因素。

第二类是关于现代汉语道歉行为的本体研究,侧重于对道歉策略,影响道歉策略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谭占海(2001)《言语交际中的道歉策略》,张君(2002)《“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钱乐奕(2003)《汉语道歉言语行为之分析》,罗朝辉(2004)《析汉语“道歉”的话语模式》,李正娜(2004)《析汉语道歉鱼的使用模式》,郝晓梅(2005)《对汉语道歉语“对不起”的语用分析》等。

这些研究大多以“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分析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使用模式和道歉策略。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道歉言语行为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看出:对道歉言语行为和湘莹道歉语的研究始于西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道歉的目的与功能,道歉的成立条件,影响到前者选择道歉策略等各种因素,礼貌原则与道歉的关系等。

关于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和道歉语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只是到了20世纪末才渐有发展,但也主要集中在中外道歉策略的对比研究上,而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和道歉与本体的系统性研究却较少涉及。

三.中国文化对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很多研究道歉言语行为的学者,比如罗朝辉(2003),金燕(2006)等都曾在各自的文章中提到,英语语言学者Elite.Olshtain(1989:171)等人的跨文化言语行为这一研究项目CCSARP。

这一研究项目对德语,加拿大法语,希伯来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中的“请求”和“道歉”这两种威胁交际者面子的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科学的分析。

他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道歉策略(承担责任,做出解释,采取补救及承诺改正等)在所有被调查的这几种语言中均有所使用;在社会因素,语境特征以及冒犯等级相同的前提下,不同语言是先到前行为的策略是极为相似的,即道歉言语行为具有普遍性特征。

但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是西方社会北京语言文化下的产物,并不能涵盖世界上其他区社会北京语言下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无法完美的解释其他社会文化的言语行为现象。

言语行为之规则预设鬼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它受制于社会文化。

由于社会和文化千差万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实施道歉言语行为事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它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不同的规则,肖涌(2005)在文章中曾提到“引起冒犯行为的时间会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冒犯程度度量以及各种社会变量的加权系数也受文化的支配”。

由此可见,道歉言语行为即是广泛存在与人类日常交际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又是根植于个狗眼与社会所特有的社会规律,价值体系之上的多社会现象,它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

四.结语道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

从本质上说,道歉属于一种言语行为,是礼貌言语行为的一部分。

道歉,作为一种表达礼貌的言语行为,是一种焦急的补救措施,其主要功能是补偿被伤害的对方的面子,减轻冒犯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恢复被破坏的人际平衡与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道歉除了弥补冒犯,恢复和谐这一功能外,还有很多作用,在很多场合中都会出现道歉言语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