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为什么不一样

合集下载

电影产业中的烂片是为何出现的

电影产业中的烂片是为何出现的

电影产业中的烂片是为何出现的在中国,很多剧本精良、拍摄用心的“好电影”(如《疯狂的石头》《钢的琴》)并没有赚到太多钱,尽管给导演和演员带来了好口碑。

这是因为在其他环节这些电影并没有做好,这些环节中有的是垄断的,有的是“关系密集型”的,有的要碰运气。

但很多烂电影却有着很好的票房。

那么烂电影是为何出现的呢?一、烂电影制作的目的1.赚钱:这个原因应该无需过多解释,现在内地电影市场这么好,谁都想捞点吧。

2.推艺人(也包括捧女友甚的):很多艺人经纪公司、娱乐公司等都会去投资一些电影,其目的并不是以赚钱为主,因为一部非大投资的商业大片成本是挺低的,一部片子好了可以捧红公司若干演员,然后再靠这些艺人去把钱赚回来。

3.企业打广告:一部分企业掏钱投资电影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打广告罢了,而制作公司自然是你给钱我就去拍。

4.电视节目营销:现在很多热门节目都会去投投电影啥的,当然一部分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像爸爸去哪儿那样赚点钱,还有一部分最开始的目的只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电视栏目,扩宽栏目的影响力,尤其是这种季播节目,等下一季要大半年或者一年,很容易被观众遗忘,但,拍个电影就可以保持话题性,散发节目余热,坚持到下一季播出。

比如马上要上映的快男电影《我就是我》,这个以纪录片为形式的电影,很明显目的就不全是为了钱。

5.爱好: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纯粹爱电影,想拍电影,这部分人有钱就自己投自己拍了,没钱的就会想方设法去拉点土豪来投投。

6.洗钱玩票其它类:这部分占的'比例也不少吧。

一个电影项目从成立到完成一般也要历时1年吧,计划项目,拉投资,出剧本(国内有些是先有剧本再有计划和投资,而有些事先有钱再有剧本这些的,这种现象不好妄加评论),制作,审核,宣传发行宣传,按照现在的行情,一般是制作费和营销费各占一半,当然也有《致青春》《同桌的你》《小时代》这种营销费占总投资的2/3甚至更多的,这种现象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

中国电影的不足与问题

中国电影的不足与问题

中国电影的不足与问题
一是,电影没有实质剧情,创新性不高。

虽然部分所谓的大电影,以众多明星参演为噱头,一看就是圈钱电影。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明星其实是看某个人的面子才去的。

二是,电影剧情夸张,毫无底线。

特别是一些神剧、神影的出现,简直是看瞎了我的眼。

三是,拍摄手法、剧情推进、受众选择和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

为什么国外电影如此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还需要指出的是,某些演员高价片酬的这个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剧组里百分之八十的钱都给了演员,那么剩下的钱根本就不会打造出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对中国的电影有什么看法

对中国的电影有什么看法

不知道大家对中国的电影有什么看法?我先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很喜欢过去的电影,比如那些老经典《地道战》等等,还有动画片〈阿凡提〉〈葫芦娃〉等等。

可是现在我只喜欢美国大片。

比如〈生化危机〉〈异形〉等。

为什么?因为他们确实拍的有水平。

经典的电影太多了,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是中国的电影还没有市场化。

导演们并没有在一个残酷的市场淘汰机制下去拍电影,现在的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只知道拍一些什么皇帝片,战争片,三角恋,或者翻拍以前的老电影比如〈四大名著〉〈苦菜花〉〈金庸古龙的武峡。

而且拍的历史剧全是戏说历史,现在青少年本来就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不多,这会给他们造成一种历史本来就是那样的感觉。

我觉得现在的导演没有一点水平,哪怕是找几个黑人来重拍红楼梦也算创新啊。

下面说一下我最讨厌的就是香港台湾拍的有关黑社会比如〈古或崽〉的电影。

一点教育意义都没有不说。

甚至在我们80后这一代人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我上学时我们学校就有好多所谓的帮派。

整天不好好学习。

天天要去混什么黑社会,我觉得他所带来的后果甚至可以和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论。

毁了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很多好孩子。

现在仍在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美国电影在怎么样至少他们的主题思想一直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个人英雄主义。

而那些垃圾的香港电影主流思想就是不对的。

导致我对香港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厌恶。

现在我根本就不屑于去看香港电影。

一提到什么刘德花,梁朝伟我就恶心,当然我这么说太绝对了还有一部分是好的比如周星弛的电影。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大片全世界有名?因为他们引起了人的共鸣!还有动画片现在的动画片简直是无语了!行了不说了越说越生气!这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我近几年不多看中国电影,了解的很片面/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从高票房看国产电影

从高票房看国产电影

从高票房看国产电影2012年《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后,取得了12.6亿的高票房成绩,而今年接连上映的《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等几部电影也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

但是这样一个现象就出现了,这几部电影中,有的得到了好评,而有的电影却只获得了一篇叫骂声,还有的电影更是得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这样的现象,不禁让我们深思,电影的高票房到底代表着什么?在最近两年上映的电影中,以《泰囧》以及《富春山居图》为例,这几部影片获得了十分不好的评价,甚至有人评价其为百年难得一见的烂片,而相反的,《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以及《中国合伙人》等则评价甚好,《小时代》、《不二神探》等则喜忧参半。

这些不同类型的电影,也获得了不同的评价,但是相同的则是这些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影片好,评价优,取得好的票房成绩不足为奇,但是影片烂,评价差一样可以取得好的票房成绩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到底又是为了什么?以《泰囧》为例,去年《泰囧》一上映便接连打破之前一些影片所创下的票房成绩,但是看过电影的人大部分却又在说,《泰囧》情节无趣、低俗,不上档次,甚至有些过激的言论将其贬低的一文不值。

但是踏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仍然是络绎不绝,这让很多人都十分不解。

而《小时代》上映之后又引发里新的一轮对抗狂潮,看过《小时代》的观众一部分对其痛批狂砍,丝毫不留情面,而另一部分则拼命维护,赞其五星,这样的情况更让人觉得疑惑,为何用一部电影,会得到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分析发现,首先电影取得高票房有着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就是演员自身的吸引力,很多明星的粉丝看该明星主演的电影,并不看该影片本身的质量如何,只是单纯的出于支持该明星作品的心态,这也是很多电影都找一些知名影星来压阵的原因,有着这些明星的粉丝群作保障,那么票房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就像《富春山居图》请出了天王刘德华和美女林志玲一样,就是为了其强大的粉丝后援团。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当文化的羊遇到商业的狼——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在过去看来,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是很难统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对立的,很难从中找到默契的东西。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社会多元化的不断演变,观众对于电影这种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要求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下面我想从张艺谋这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导演的一部广受争议的作品《三枪拍案惊奇》(下简称《三枪》)谈起,说说我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看法。

我首先想说的是张艺谋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

从1978年到2009年这三十多年,不能用很简短的话说出这段漫长的历史,1978年张艺谋电影学院毕业,开始拍《红高粱》,又跟陈凯歌合拍《黄土地》,之后拍了《活着》《秋菊》。

在此过程中,他是作为一个导演而存在的,但在此之后,他慢慢开始追求一些商业化的元素,所以我认为2001年后拍的已不再是张艺谋的电影,而是张艺谋符号化的电影。

这些电影不仅缺失了文化,在视听语言上可能达到了好莱坞电影的水平,但看不出是中国人拍的电影。

评价《三枪》,用韩寒的一句话来说:无论多大小品,它都是小品。

我们看二人转可以去“刘老根大舞台”,完全没有必要去电影院看《三枪》。

这是由于市场化机制的进行了转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中国的楼市并不因为老百姓的意愿升降。

中国电影最早是从第三代导演之前,开始向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浪潮去学习,后来他们发现这条道路不可行,因为老百姓看不懂,就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所以现在他拍《让子弹飞》时说:最起码我得让老百姓看懂。

其实看电影相对于看书来说更简单一些,因为它是最视觉、最直观的一门艺术,观众不可能看不明白。

只是观众认为电影应该更通俗好看一些,不应该深沉,所以就会认为法国、欧洲的电影太过艺术。

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已经有了艺术电影的院线,而中国电影没有,也没有分机制,观众期待中国电影一定要好看,所以人们看了一部觉得好看的电影,但当走出电影院以后,观众真正能思考的是什么?如果走出电影院还能思考,是给艺术留了一点空间。

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的区别

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的区别

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的区别1。

就内容而言,中国电影是老古董,跟中国人一样,都活在回忆里,从来不管外面的世界和风雨。

一张口一闭口,就是从前,昨天,过去。

美式电影则正好相反,是完全将来时。

我们中国人还沉醉在黄土高坡的东南西北风里的时候,美国人正在太空里遨游,正在星际争霸,正在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正在黑客帝国。

中国电影题材从来都是在秦砖汉瓦、唐风宋雨、明太监和清皇帝的尸体里和牙隙里搜寻着,哪怕一点点的腐肉和碎屑,甚至于一根汗毛。

我特佩服中国人编故事的本领,就算一茎小小的阴毛,也能敷衍出一百几十集以上的东东来,还要带点彩。

而嗅觉又尤其发达,隔着几百上千年的,居然能闻出女人家内裤里哪个男人的香。

诸君不见当今遍地都是太监哥哥和皇帝小子吗?正史犹自不足,再来歪事;正说已了,还要戏说。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电影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深层次的心理和认知问题。

美国电影呢?不说大家也知道。

2。

就艺术手法而言,中国电影就只有程式三板斧。

去看看《我的父亲母亲》就知道了。

既单一又乏味,还要一味恶俗。

如果开始看还能有一点激情,到现在就全剩下麻木了。

而反观美国电影,虽然故事情节还是一样的俗不可耐,但艺术手法就高明多了。

TITANIC的故事和情节,在中国任何一部稍稍有名的小说里都可以找到。

但为什么人家就创造了奇迹?中国电影从来不思考,也许是不屑于思考。

就那么老女人的缠脚带,又臭又长拉开拉长,甚至都不带弯儿。

看得憋气不说,还严重束缚下一代的思维发展。

所以,任何中国电影,一律不可能跟惊险、刺激、奇诡沾上边儿,乏味之至。

这也许跟中国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链上的畸形儿有关,它缺乏“资”环;而且襁褓期、婴儿期、童年期特别长。

美国电影则思考比铺陈多得多,强调的是人的思想。

3。

个性。

中国人没有个性或者缺乏个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大家一团和气地唱和平歌,期待和平。

现在,就连中国电影也患上了可怕的软骨病。

而个性则是欧美国家最注重的个人品质。

反射在电影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式电影中所谓的孤胆英雄或铁血英雄,其实就是个性主旋律的一个验证和张扬而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部分中国电影史部分分为:大陆、台湾、香港大陆:1、三四十年代黄金时期、左翼电影、战后电影;2、十七年电影;3、78年以后至今,新时期电影。

香港:1、五十年代邵氏电影的崛起;六十年代香港类型电影的发展;2、78年~80年新浪潮以后,徐克、许鞍华等人的崛起;吴宇森的发展;台湾:1、六十年代健康、写实电影,琼瑶、武侠电影;2、八十年代初,侯孝贤、杨德昌新电影运动;3、蔡明亮的新新电影。

大陆部分一、概貌、中国电影史的第一(见材料)二、起步部分※1905年,丰泰照相馆第一次尝试拍片《定军山》的历史意义1、把电影这一舶来品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使电影(影戏)在中国生根并发展开来;2、影片已戏曲为内容,为影戏的传统的发展奠定了开端,并且为使电影的语言本土化开了先河。

※商务印书馆1920年拍摄影片《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梅兰芳)※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拓荒者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的异同钟书P121、郑正秋:认为戏剧改良社会,教化民众,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育,“文以载道”;2、张石川:更重视商业性。

※郑正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钟书P131、把原本隶属西方语言的电影引进中国,并力求本土化,做出贡献;2、开创电影现实生活从戏剧艺术吸取营养,补充电影的发展;3、把自己的戏剧经验和叙事传奇手段艺术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观众观看的家庭伦理剧叙事模式,善于虚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孤儿救祖记》作为开放性影片对中国史的意义钟书P121、本片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语言体系,不像以前单出模仿外国;影片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方法,加以运用;2、吸取传奇、文明戏等形成自己的叙事方式,形成自己的语言方式;3、形成中国家庭伦理剧的规范;4、具有影戏风格;5、本片商业上的成功,刺激了电影商业性的发展。

※影戏特点钟书P141、注重社会教化,郑正秋开创“文以载道”,以褒善贬恶为主题;2、依照戏剧原则、冲突叙事;3、舞台空间、平面展开人物调度;(多横向)4、镜头语言方面多以中近景为主,焦点载第三像部的中间,所谓“中近景语言体系”。

中国西部电影和中国现代性 高字明

中国西部电影和中国现代性 高字明

中国西部电影和中国现代性高字民从艺术反映生活、文化折射时代的角度而言,“西部电影作为一种电影艺术思潮,它是由民族现代化这个时代大潮所催生的”[1]。

自1984年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率先提出“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兴的…西部片‟的理论倡导至今,中国西部电影已走过了近26年的历程。

在这20多年间,西部电影不仅以曾经的辉煌和不断的求索取得了自身长足的发展,而且以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镜头形象地记录了一个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深刻的精神嬗变。

由于西部在地域风貌、生活习俗和心性气质方面鲜明的独特性及其与中部、东部之间的明显差别,中国西部电影因而特别习惯于从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封闭与开放、乡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多种元素的二元对立来结构戏剧冲突,展开影像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诸种二元对立不仅是一种戏剧化结构的策略,而且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它们恰好也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时代命题所在。

由此,中国西部电影就成为了中国现代性体验最真切的艺术表征。

一、现代性的中国特色和西部电影的主题变奏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说:“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2]。

依此逻辑,不少学者认为,现代性一方面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为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指出,社会现代化必然引发文化的显著变迁,带来世俗化和以自我为中心所导致的现代性认同[3]。

作为现代条件下人们社会体验、精神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凝聚,现代性标志了一种谋求与过去决裂、并把这种决裂作为自己起点的新型时代意识[4],同时又表现为一种以既见延续、又见断裂的特定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意识形态和态度[5]。

历史地看,无论是作为学术概念还是作为文化体验,现代性都经历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地方到全球的扩张过程。

对于西方人而言,“土生土长”的现代性主要是一种时间性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为什么不一样
尽管在很多行业里被夸大,但互联网的确已经侵入了很多传统的领域,比如电影业。

过去几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优酷土豆和乐视等互联网公司都以不同方式进入了电影行业,包括制作、发行和放映等环节。

据《金融时报》旗下研究服务机构China Confidential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去年总共制作(合作或者直接投资)了15部影片,这些影片去年的票房收入超过60亿元人民币,占到中国内地总票房的1/5。

China Confidential的这个数据实际上还比较保守。

在2014年,阿里巴巴旗下的娱乐宝平台累计投资了12部电影,投资项目获得整体票房近30亿元。

而乐视旗下的乐视影业2014年的票房收入也接近30亿元。

和很多行业不同,电影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创意和制作能力。

这些原本是技术公司很难冲击到的,也不是资金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美国,虽然有亚马逊和Netflix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制作电视剧,但电影制作领域,互联网公司却很少涉及。

那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地渗入电影
制作领域呢?
传统公司弱势虽然整体票房已经达到美国市场的一半,但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市场,中国电影行业缺少好莱坞那种大型的电影制作公司。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光线传媒去年的票房为31亿元,而迪士尼去年的电影业务营收为72亿美元(约合446.74亿元人民币)。

这使得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很容易凭借强大的资金能力介入这一市场。

去年11月,阿里巴巴和腾讯联合向华谊兄弟投资了5亿美元(约合31.02亿元人民币)。

今年3月,阿里巴巴则以3.83亿美元(约合23.76亿元人民币)入股了光线传媒。

用户群中国和美国的电影市场拥有完全不同的核心用户群。

艺恩的数据显示,去年,19岁到40岁的观众贡献了国内87%的票房,而美国电影协会称,去年美国25岁至39岁人群的观影频率下降最快,人均购票数量减少了近20%。

年轻观众使得一些热点,而不是电影本身的品质,很容易成为观看电影的推动力。

比如光线传媒去年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爸爸去哪儿》,这是一档电视娱乐节目的同名电影。

这种缺少专业能力的竞争环境同样使得互联网公司很容易获得成功。

入口与传统电影公司相比,互联网公司拥有的最大优势是与年轻人有更直接的联系。

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的产品覆盖到的是数以亿计的年轻用户,并且对这一人群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美团创始人王兴称,现在全国超过
50%的电影票是在手机、电脑上卖出的。

2014年,美团旗下的猫眼电影的交易总额为50亿元。

虽然已经很强势地进入了电影制作领域,但互联网公司给电影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变还是在渠道和营销层面。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的普及,类似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一个关乎所有人和所有消费领域的入口,比如微信。

这种消费关系的改变会给很多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渠道变化,电影就是其中一个。

据王兴提供的数字,截至6月1日,猫眼电影在2015年的交易额已经超过50亿元。

这些渠道的互联网化显然让中国电影业处在了一个更好的成长路径中,这要比那种传统的好莱坞渠道模式更高效一些。

这一渠道的进步还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否则很难吸引互联网公司的参与。

2014年全球电影业营收仅增长了1%,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长了34%。

就电影本身来说,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带来本质的改变。

国内的电影仍然缺乏高品质的内容。

在这一点上,恐怕互联网公司也无能为力。

虽然腾讯这样的公司掌握了海量的用户需求和个人信息,但这些对于一部好电影的贡献还很难衡量。

好的电影最终还是要依赖创意和才华这些非技术性的因素。

技术和金钱虽然是商业中最具破坏力的元素,但也有其局限性,商业就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