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合集下载

氨基酸与水杨醛合成一种手性希夫碱

氨基酸与水杨醛合成一种手性希夫碱

手性希夫碱的实验合成及理论分析【摘要】在乙醇溶液和常温条件下,直接缩合水杨醛和氨基乙酸合成了一种手性希夫碱对它进行了抽滤提纯并计算了及其产率,用了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

【关键词】氨基酸水杨醛手性希夫碱1前言希夫碱是指由含有醛基和氨基的两类物质通过缩水形成含亚胺基(-CH=N-)或甲亚胺基(-RC=N-)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它的基本结构中含有(>C=N-), 是H.Schiff在1864年首先发现的。

其杂化轨道上的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使得希夫碱配体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配位能力, 因而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

由于氨基酸Schiff碱合成相对容易, 能够选择多种胺类及带有羰基的不同醛和酮进行反应, 其特点是能够灵活地选择反应物,改变取代基给予体原子本性及其位置,可合成许多链状、环合且性能、结构不同的配体。

自从六十年代末人们发现过渡金属希夫碱配合物具有生物活性以来,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

希夫碱不仅可以和过渡元素形成配合物,和镧系、锕系及部分主族金属元素也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此外还有如Zr、Mo、Ru、Ir等贵金属。

这些配合物在分析化学、立体化学、电化学、光谱学、分子自组装、超分子化学、生物化学模型系统、催化、材料、核化学化工等学科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手性希夫碱配合物的研究日趋广泛,它的金属配位化合物在生物医药方面由于某些希夫碱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越来越引起医药界的重视。

据报道,氨基酸类、缩氨脲类、缩胺类、杂环类、腙类希夫碱及其应用的配合物具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病毒等独特药用效果;催化方面希夫碱及其配合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概括而言,希夫碱做催化剂主要是应用于聚合反应,不对称催化环丙烷化反应以及烯烃催化氧化方面和电催化领域。

分析化学方面许多希夫碱用来检测、鉴别金属离子,并可借助色谱分析、荧光分析、光度分析等手段达到对某些离子的定量分析;腐蚀方面长期以来,许多金属及其合金在工业、军事、民用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该金属及其合金在大气中、海水中很不稳定,因此研究寻找有效的缓蚀剂,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重视。

希夫碱铜_配合物的合成_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_康敬万

希夫碱铜_配合物的合成_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_康敬万

第43卷2007年第4期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Vo l .43 2007 No .4 Jo urnal of No rthwe st N o rmal U niversity (Natura l Science ) 收稿日期:2007-04-28;修改稿收到日期:2007-05-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75030);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工程资助项目(K JCXG C -01)作者简介:康敬万(1938—),男,河南巩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分析化学.E -mail :jwkang @nw nu .edu .cn希夫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 的相互作用康敬万,周红艳,武国凡,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用L -半胱氨酸、水杨醛和醋酸铜合成了一种新的希夫碱铜(Ⅱ)配合物(Cu (Ⅱ)L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荧光、黏度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 A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希夫碱铜(Ⅱ)配合物与DN A 的作用模式是插入和吸附的混合模式,测得Cu (Ⅱ)L 与CT DN A 的键合常数是1.63×104L /mol .该配合物与单链DN A 和双链DN A 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质,利用这种性质可以作为识别dsDN A 和ssDN A 的探针试剂.关键词:希夫碱;铜(Ⅱ)配合物;合成;表征;DN A ;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O 641.4;O 6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07)04-0063-06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of a Schiff base copper (Ⅱ)complexand interaction w ith DNAKANG Jing -w an ,ZHO U Ho ng -y an ,W U Guo -fan ,LU Xiao -quan(Co 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 or thw est N orma l U nive rsity ,Lanzhou 730070,Gansu ,China )A bstract :A novel Schiff base copper (Ⅱ)com plex (Cu (Ⅱ)L )is synthesized from L -cy steine ,salicy laldehy de and co ppe r (Ⅱ)acetate and its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The interactio n o f the com plex with calf thy mus DNA (C T DM A )has been explo red by fluo rescence spectro sco py ,viscosity and electrochemistry m easurements .The results of e xperiments show the interaction modes of DNA w ith Cu (Ⅱ)L are inte rcalatio n and adso rption .The binding constant of the complex to CT DNA is 1.63×104L /mo l .Furthermo re ,the electro chem ical character of the interactio n of Cu (Ⅱ)L w ith dsDNA is different fro m w ith ssDNA ,so the co mplex can be used as probe indicato r to distinguish dsDNA and ssDNA .Key words :Schiff base ;copper (Ⅱ)co mplex ;synthesis ;characterize ;DNA ;interaction 脱氧核糖核酸(DNA )是一类重要的生命物质,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1].许多生物实验都已证明,DNA 是抗癌试剂的靶向分子,因为小分子能与DN A 相互作用从而阻止DNA 的复制和癌细胞的生长,导致癌细胞死亡[2].近几年来,过渡金属配合物和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DNA 分子探针和化学疗法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4].在过渡金属中铜是一种具有+1和+2两种氧化态的重要生物元素[5].许多生物酶都依靠铜元素的反应来激发其活性,从而完成它在生物体中对新陈代谢过程的催化作用[6].因此,铜的配合物的合成与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成为一个焦点领域[7,8].同时,希夫碱的配合物在生理和药理上也具有特殊的活性[9-11].然而,目前对铜与希夫碱的63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Journal of N or thw est N ormal U nive rsity (N atural Science ) Vo l .43 配合物的研究却甚少.笔者利用自身带有N 和S 螯合原子的L -半胱氨酸和水杨醛合成了希夫碱配体(L ),并进一步与醋酸铜作用合成了希夫碱铜(Ⅱ)配合物(Cu (Ⅱ)L )(图1),并对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荧光、粘度和电化学等方法研究了铜配合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图1 希夫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路线Figure 1Sy nthe tic routes of Cu (Ⅱ)L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PE -2400CH N (美国PE 公司)自动元素分析仪;Digilab FTS -3000FT -IR 红外光谱仪(KBr 压片);M ercury Plus 400型核磁共振仪(DMSO -d 6为溶剂,TMS 为内标);TG /DTA -6300型热分析仪(氮气保护,加热速度为10℃/min ,扫描范围从室温到250℃);LS55型荧光光谱仪;CH I -660电化学工作站.小牛胸腺DNA (CT DNA )购自美国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北京),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DNA 储备液是将天然双链DNA (dsDNA )溶解在二次水中,于4℃下保存,并在4d 内用完,DNA 在260和280nm 处的吸光度比值A 260/A 280为1.8∶1~1.9∶1,说明DNA 达到实验纯度要求[12];天然CT DNA 在沸水中加热8min ,在冰水混合物中迅速冷却得到单链DNA (ssDNA ).1.2 合成1.2.1 配体的合成 将2.42g (20m mol )L -半胱氨酸加入100m L 无水乙醇中,在60℃下搅拌1h 使其溶解,然后加入2.44g (20mmo l )水杨醛,回流反应3h .冷却,抽滤,收集得淡黄色固体,并依次用H 2O (10m L )和EtOH (5m L )洗涤,干燥即得希夫碱配体4.23g (18.8m mol ,产率94%).产物物理常数和分析表征数据如下:IR (KBr ,νcm -1):3441(OH ),2569,2693(SH ),1624(CN ),1454,1570(Ar ).1H NM R(d 6-DMSO ,δppm ):3.34(1H dd )—CH A H B SH ,3.21(1H dd )—CH A H B SH ,3.83(1H dd )—CH (N )(CH 2SH ),5.65,5.84(1H s )A r —CHN —,6.74~6.83(2H m )A r ,7.04~7.16(1H m )A r ,7.29~7.36(1H m )Ar .与文献一致[13].元素分析(计算)/%(C 10H 11NO 3S ):C 53.13(53.32),H 4.97(4.92),N 6.35(6.22).热分析:T =172.3~179.5℃(吸热峰,失重23.2%).熔点:170~171℃.1.2.2 配合物的制备 将0.675g (3mm ol )配体加入40mL 无水乙醇中,在60℃下搅拌20min 使其溶解,然后加入0.594g (3m mol )水合醋酸铜继续于60℃搅拌反应3h ,再升温回流反应1h .冷却,抽滤,收集得褐色固体,并依次用H 2O (2×10m L )和EtOH (2×5m L )洗涤,真空干燥2h 即得希夫碱铜(Ⅱ)配合物0.792g (2.76mmo l ,产率92%).产物物理常数和分析表征数据如下:IR (KBr ,νcm -1):1623(C N ),1448,1594(Ar ),537(Cu —O ).元素分析(计算)/%(C 10H 9NO 3SCu ):C 41.81(41.87),H 3.14(3.17),N 4.88(4.85).热分析:T =154.7~160.7℃(放热峰,失重16.4%).熔点:>300℃.1.3 Cu (Ⅱ)L 对EB -DN A 体系的荧光强度的影响在EB -DNA 的溶液中([EB ]=2.5μmol /L ,[DNA ]=14μm ol /L )加入不同量的配合物Cu (Ⅱ)L (0~249μmo l /L ),0.5h 后,在给定的条件下扫描其荧光发射图谱.1.4 黏度研究DNA 溶液的黏度使用乌贝路德黏度计在25±0.1℃的恒温水浴中测定.配制总体积为10m L 的醋酸缓冲溶液(固定DNA 的浓度为26.6μmol /L ,改变Cu (Ⅱ)L 的浓度).溶液混合30min 后测其黏度.64 2007年第4期 康敬万等:希夫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 A 的相互作用 2007 No .4Sy nthesis ,charac ter ization of a Schiff base co pper (Ⅱ)com plex and inte raction with DN A 1.5 电化学实验在CH I -660电化学工作站(美国)上完成;采用三电极系统:铂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作为对电极,Ag /AgCl 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用0.1mo l /L AcO H -AcONa 缓冲溶液(pH =3.6,支持电解质为50m mol /L NaCl 溶液).溶液在使用前都用氮气除氧,电极在使用前分别用0.3μm 和0.05μm 的A l 2O 3抛光粉抛光,然后放入超声清洗器中分别用二次水和丙酮清洗5min .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2 结果和讨论2.1 铜(Ⅱ)配合物的结构IR 表明,希夫碱配体在2693,2569cm -1处的巯基伸缩振动吸收峰(S —H )和在3441cm-1附近较宽的酚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O —H )在形成希夫碱铜(Ⅱ)配合物后均消失,这表明巯基的S 原子和酚羟基的O 原子均与铜离子形成了配位键.同时,由于配合物中N 原子与铜离子间配位键的形成,配体中C N 在1624cm -1处的伸缩振动吸收在配合物中向低波数方向移动.此外,配合物在537cm-1出现了新的Cu —O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配体和配合物的热分析数据表明,它们分子中都不含结晶水.铜(Ⅱ)配合物可能是一种配位数为3的平面三角形结构[14].2.2 荧光检测众所周知,EB 自身无荧光吸收,但是当有DNA 存在时,由于和DNA 发生插入作用,使其有了较强的荧光激发.据文献报道,当加入第二种物质时,其与EB 竞争和DN A 发生反应时,会发生荧光淬灭现象[6,15].因此,跟据这一体系的荧光强度变化可初步判断配合物与DNA 的结合模式.在图2荧光实验中看到随着Cu (Ⅱ)L 浓度的增加,EB -DNA 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说明Cu (Ⅱ)L 通过与EB 的竞争与DNA 相互作用.根据经典的S tern -Vo lmer 公式[16]:F 0/F =1+K [Q ],式中F 0,F 分别是DNA 存在和不存在时的荧光强度;K 是Ste rn -V olmer 结合常数;[Q ]是Cu (Ⅱ)L 的浓度.以未加入淬灭剂Cu (Ⅱ)L 荧光强度(F 0)对加入Cu (Ⅱ)L 时的荧光强度(F )之比(F 0/F )即淬灭几率对Cu (Ⅱ)L 浓度作图(图3).并且,通过斜率计算出结合强度K =1.63×104L /m ol .由此,可以推断Cu (Ⅱ)L 与DNA 的键合模式为插入作用.[EB ]=2.5μmol /L ;[DN A ]=14μmo l /L ;[CuL ]=0~249μmo l /L ;λe x =485nm .箭头方向表示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大荧光强度的改变.图2 Cu (Ⅱ)L 不存在和存在时,EB 与DN A 的荧光光谱图Figure 2Emission spectra o f EB bound to D NA in theabsence and pre sence o f copper (Ⅱ)co mplex[EB ]=2.5μmol /L ;[DN A ]=14μmo l /L ;[CuL ]=0~249μmol /L ;λex =485nm .图3 Cu (Ⅱ)L 对EB -DN A 体系的荧光强度的影响Figure 3F luo rescence que nching curve o f EB boundto DN A by Cu (Ⅱ)L2.3 黏度研究黏度是研究分子长度增加的一种灵敏的方法[6],同时也是研究小分子与核酸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小分子与DNA 发生经典的嵌插作用时,DNA 碱基对中将插入配合物,因此,DNA 的链长度增加,黏度也随之增大.而当小分子与DNA 发生部分插入或外部键合时,配合物使DNA 双链弯曲或绞结,那么黏度将减小或变化较小[17].从Cu (Ⅱ)L 与CT DNA 相互作用的黏度变化(图4)可以看出,随着Cu (Ⅱ)L 浓度的增加,DNA 的相对黏度也增加,这也充分说明此配合物与DNA 的作用主要是插入模式.这与荧光实验的结果相吻合.65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Journal of N or thw est N ormal U nive rsity (N atural Science ) Vo l .43[DN A ]=26.6μmol /L ,[CuL ]/[DN A ]=0~2.26.图4 增加Cu (Ⅱ)L 的浓度对CT D NA 在25.0±0.1℃的相对黏度的影响Figure 4Effect of increa sing amounts o f Cu (Ⅱ)complexo n the re lativ e viscosities o f CT DN A at 25.0±0.1℃2.4 电化学实验2.4.1 Cu (Ⅱ)L 与dsDNA 的相互作用 图5为Cu (Ⅱ)L 与dsDNA 在水溶液中相互作用的循环伏安图.由图5可知,配合物在0.296和0.082V 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图5曲线a ),还原峰和氧化峰峰高的比值为0.91,峰电位差ΔE p =214mV ,E 1/2=0.189V .由此可以看出该电极反应是一个准可逆过程[18].图5 2×10-4mol /L 的Cu (Ⅱ)L 溶液(a )和2×10-4mol /L的Cu (Ⅱ)L 溶液+dsDN A (b )在扫速100mV /s 的循环伏安图F ig ure 5Cy clic v oltammog rams of Cu (Ⅱ)co mplex inabsence (a )and in pr esence of dsDN A (b ),in 0.1mo l /L A cO H -A cO N a /50mmo l /L N aCl buffer (pH 3.6)at 100mV /s图6给出了氧化峰电流与扫速平方根的关系.结果显示,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与扫速的平方根(v 1/2)成正比,表明配合物在电极上的反应过程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在配合物溶液中加入4.68μmo l /L dsDNA 后,铜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增加且峰电位分别正移至0.308和0.094V (图5曲线b ).根据Bard [19]等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小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时得出的结论,当小分子与dsDNA 发生嵌插作用时,小分子的伏安峰电位将出现正移,由此推测配合物与dsDNA 主要以插入相互作用.这与上面的荧光、黏度实验结果一致.一般情况下,随着DNA 的加入配合物的峰电流是减小的,这是因为配合物结合了分子量大且扩散速度慢的DNA 分子[20]或是因为溶液中的电活性物质减少.但在本实验中,随着dsDNA 的加入配合物的峰电流是增大的,这说明Cu (Ⅱ)L 与dsDNA 的结合方式除了插入外还有吸附.当dsDNA 加入到溶液中时,dsDNA 吸附到电极上而配合物由于吸附作用被聚集到dsDNA 的沟槽中,因此,电极附近的电活性物质增多,峰电流增大.图6 Cu (Ⅱ)L 的氧化峰电流与v 1/2的关系Figur e 6Rela tionship between v 1/2and cy clic v oltamme tano dic peak cur rents o f Cu (Ⅱ)comple x in absence DN A而且,通过研究峰电流与扫速的关系,发现峰电流与扫速成线性关系(图7),说明加入dsDNA后配合物在电极上的反应由扩散控制转变为吸附控制,这更加证明了上面结论的正确性.图7 加入dsDN A 后Cu (Ⅱ)L 的氧化峰电流与v 的关系F ig ure 7Rela tionship betw ee n v and cy clic v oltammetricano dic peak currents of Cu (Ⅱ)co mplex in presence of dsDN A66 2007年第4期 康敬万等:希夫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 A 的相互作用 2007 No .4Sy nthesis ,charac ter ization of a Schiff base co pper (Ⅱ)com plex and inte raction with DN A 图8为dsDNA 浓度对配合物的差示脉冲氧化伏安(DPV )曲线的影响.随着dsDNA 浓度的增加,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逐渐增大,且峰电流与dsDNA 浓度在0~5.6μmo l /L 呈线性关系(图8的插图).箭头表示随着dsDN A 浓度的增加峰电流的改变插图:dsD NA 的浓度(0~5.6μmol /L )与峰电流的关系图8 2×10-4mo l /L 的Cu (Ⅱ)L 与不同量ds DN A(0~8.4μmo l /L )相互作用的DP V 曲线Figure 8DPV of titratio n Cu (Ⅱ)L with dsDNA in 0.1mol /LA cO H -A cON a /50mmo l /L N aCl buffe r (pH 3.6)2.4.2 Cu (Ⅱ)L 对dsDNA 和ssDNA 的识别 图9为Cu (Ⅱ)L 溶液的循环伏安图(曲线a )与在其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dsDNA (曲线c )和ssDNA (曲线b )的循环伏安图.由图可知,当在Cu (Ⅱ)L 溶液中加入ssDNA 后峰电流增大,但与加入相同量的dsDNA 后的峰电流相比,显然加入dsDNA 后的增幅要比加入ssDNA 的大,这就更加验证了我们上面的看法即配合物可以聚集在dsDNA的沟槽图9 2×10-4mo l /L 的Cu (Ⅱ)L 溶液(a ),2×10-4mo l /L 的Cu (Ⅱ)L 溶液+ssDN A (b )和2×10-4mo l /L 的Cu (Ⅱ)L 溶液+dsDN A (c )在扫速100mV /s 的循环伏安图Figure 9Cy clic vo ltammo g rams of Cu (Ⅱ)mple x in absenceDN A (a ),in presence of dsD NA (c )and ssDN A (b ),in 0.1mol /L A cO H -A cO N a /50mmol /L NaCl buffer (pH 3.6)at 100mV /s中.ssDNA 的沟槽大部分被破坏,所以它不能再聚集大量的配合物,故峰电流增加较少.利用配合物这个特殊的性质可以鉴别dsDNA 和ssDNA .3 结论合成了一种新希夫碱铜(Ⅱ)配合物,并用荧光光谱、黏度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Cu (Ⅱ)L 与DNA 的相互作用,它们的作用模式为插入、吸附的混合模式.通过荧光光谱测得Cu (Ⅱ)L 与C T DNA 的键合常数是1.63×104L /mol .根据Cu (Ⅱ)L 与DNA 的相互作用在电化学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质,可以用Cu (Ⅱ)L 作为识别dsDNA 和ssDNA 的探针物质.参考文献:[1] N A SSA R A E F ,RUS LIN G J F .Electr on transferbetween electro des and heme pro teins in pr otein -DN A films [J ].J Am Chem Soc ,1996,118(12):3043-3044.[2] W AN G Bao -dui ,Y AN G Zheng -y in ,WA NG Qin ,et al .Sy 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cy to toxicactivities ,and DN A -binding pro per ties o f the L a (Ⅲ)complex with N aring enin Schiff -base [J ].B ioorg Med Chem ,2006,14(6):1880-1888.[3] JA M IESO NER ,LIPP A RDSJ .Str ucture ,reco gnition ,and processing of cisplatin -DN A adducts [J ].Chem Rev ,1999,99(9):2467-2498.[4] CHI FO T IDES H T ,D U NBA R K R .Interac tions o fmetal -metal -bo nded antitumo r active co mplexe s with DN A frag ments and DN A [J ].Acc Chem Res ,2005,38(2):146-156.[5] K A IM W ,RA L LJ .Copper —a “modern ”bioelement [J ].Ange w Chem I nt Ed Eng l ,1996,35(1):43-60.[6] L I Lian -zhi ,Z HA O Chao ,X UTao ,et al .Synthesis ,cry stal str ucture and nuclease activity of a Schiff base copper (Ⅱ)complex [J ].J Inorg B iochem ,2005,99(5):1076-1082.[7] W AN G L R ,W AN G R X ,Y AN G L Z ,et al .Study o f the interaction of C TZ AM B -Cu (Ⅱ)with DN A and the de te rminatio n of DN A [J ].J Electroanal Chem ,2005,585(2):214-219.[8] A N N A RAJ J ,S RINI VA SA V S ,PO NV EL K M ,et al .M ixed ligand co pper (Ⅱ)co mplexe s o f phenanthroline /bipy ridyl and curcumin diketimines as DN A intercalator s and their elect rochemical behavior67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Journal of N or thw est N ormal U nive rsity(N atural Science) Vo l.43 unde r N afion(R)and clay modified electro des[J].JI norg Biochem,2005,99(3):669-676.[9] T A K EUCH I T,BO T TC HER A,Q U EZA DA C M,e t al.Selective inhibitio n of huma n alpha-thro mbinby co balt(Ⅲ)Schiff base comple xes[J].J Am ChemSoc,1998,120(33):8555-8556.[10] ADS U LE S,BA RV E V,CHEN D,e t al.N ov elSchiff base coppe r co mplexes of quinoline-2ca rbo xaldehy de as proteasome inhibito rs in humanpr ostate cancer cells[J].J Med Chem,2006,49(24):7242-7246.[11] Z HO NG X,YI J,SU N J,et al.Sy nthesis andc rystal structure of some transitio n metal co mplexe sw ith a no vel bis-Schiff base lig and a nd their a ntitumo rac tivities[J].Eur J Med Chem,2006,41(9):1090-1092.[12] M A RM U R J.A pr ocedure fo r the isola tion ofdeox y ribonucleic acid fr om micro org anisms[J].JMol Biol,1961,3:208-218.[13] PIL L A R M R A,K O T HA RI K,BA N ERJEE S,e t a l.Radiochemical studies of T c-99m complex es ofmo dified cysteine ligands and bifunctional chelatingag ents[J].N ucl Med Biol,1999,26(5):555-561.[14] 卢小泉,康敬万,高锦章.配合物电化学分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15] W O LF E A,S HIM ER G H Jr,M EEHA N T.Polycy clic a roma tic hydro ca rbons phy sicallyintercalate into duple x reg io ns of dena tured DN A[J].Biochemistry,1987,26(20):6392-6396.[16] L A KO WICZ J R,W EBER G.Q uenching o ffluo rescence by o xy gen,pro be for structuralfluctuatio ns in macro molecules[J].Biochemistry,1973,12(21):4161-4170.[17] SA T Y AN A RA Y AN A S,DA BROW IA K J C,CHA I RES J B.T ris(phe nanthro line)r uthenium(Ⅱ)enantiomer inter actions w ith DN A-mode a ndspecificity of binding[J].Biochemistry,1993,32(10):2573-2584.[18] BABU M S S,REDDY K H,K RIS HN A P G.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DN A interactio n a ndcleav ag e activity o f new mixed ligand co pper(Ⅱ)complex es with he te rocyclic ba ses[J].Polyhedron,2007,26(3):572-580.[19] CA RT ER M T,RO DRIG U EZ M,BA RD A J.V oltammetric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o f metalche lates with DN A.2.T ris-chelated co mplexes o fcobalt(Ⅲ)and ir on(Ⅱ)w ith1,10-phenanthrolineand2,2′-bipy ridine[J].J Am Chem Soc,1989,111(24):8901-8911.[20] SU N Jie,SO L AI M A N D K Y.T he cyclicvo ltammet ric study of iro n-tallysomy cin in theabsence and presence of DN A[J].J Inorg Biochem,1990,40(3):271-277.(责任编辑 陆泉芳)68。

毕业设计(论文)-席夫碱及其钴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席夫碱及其钴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管理资料]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前言 (3) (3) (3) (4)席夫碱配合物的应用 (4) (4)载氧活性 (5)催化活性 (5)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6)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7) (7)第二章席夫碱及其钴配合物的合成 (8)试剂和实验仪器 (8)试剂 (8)仪器 (9)实验部分 (9)庚酰基吡唑啉酮的合成 (9) (9) (10)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1)红外光谱 (11)紫外光谱 (13)荧光光谱 (15)第四章结论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20)摘要席夫碱是氮原子与碳原子用双键连结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配位能力,能以氮、氧原子进行配位与过渡金属形成复杂的配位化合物。

席夫碱基本结构中含-C=N-结构,其杂化轨道上的N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因而在化学与生物学上的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人们的重视。

酰基吡唑啉酮具有活泼的β-二酮结构,与有机胺类缩合反应形成稳定的席夫碱。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抗氧化、抗肿瘤活性,除了在催化、分析、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外,在医药方面也广范应用,如用于治疗、合成、生化反应、催化、生物调节剂等,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论文首先合成1-苯基-3-甲基-4-庚酰基吡唑啉酮-5-缩间甲苯胺席夫碱,并且研究其配位性能,以其为配体与二价钴反应生成席夫碱配合物。

对合成的的物质应用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进行表征,研究其光谱性质,确定其结构。

关键词:吡唑啉酮;席夫碱;席夫碱钴配合物ABSTRACTThe Schiff base is the compound maintaining double bond of nitrogen and carbon has the good coordinate ability, can form the coordination compound with the transition metal by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This matter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in chemistry and the biology because of the -C=N- structure and electron pair on its hybridization orbit's N atom. The acylpyrazolonate has β-two alkone structure, which is easy to forms the stable alkali. The alkali compound has many functions, such as suppressing germ, disinfect, anti- tumor, virus safe living creature activity,. Currently, the compounds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science, catalyst, analytical chemistry, corrosion and optics realm .The paper synthesized 1-phenyl-3-methyl-4-heptanoyl-5-pyrazolone and its alkali, then studied its coordinate performance reacting with cobalt(II). At last the structure of three compound is determined with infrared spectrometry, the ultraviolet - obvious spectrographic methodsand the fluorescence spectrum .Key words: pyrazolone; Schiff base; Cobalt complexes第一章前言1.1席夫碱的结构伯胺和醛、酮反应生成的化合物称为亚胺,亚胺一般不稳定,特别是脂肪族亚胺,易分解而难于分离。

毕业设计(论文)-席夫碱及其镍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席夫碱及其镍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管理资料]

目录摘要 (1)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3)第一章绪论 (4)席夫碱类化合物的结构 (4) (4) (5)4-酰基吡唑啉酮类席夫碱 (6) (6)4-酰基吡唑啉酮类席夫碱的合成 (7)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领域 (7)药物领域的应用 (7)催化领域的应用 (8)材料领域的应用 (9)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9)环境领域的应用 (10)吡唑啉酮在金属螯合萃取剂中的应用 (10)吡唑啉酮在稀土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11)吡唑啉酮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1)吡唑啉酮在农业上的应用 (12)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12)本论文的创新点 (13)第二章席夫碱及其与镍配合物的合成 (14)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14)试剂 (14)仪器 (15)实验部分 (15)1-苯基-3-甲基-4-庚酰基吡唑啉酮-5的合成 (15)席夫碱的合成 (15)镍配合物的合成 (15)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7)红外光谱 (17)紫外光谱 (19)荧光光谱 (21)第四章结论 (22)参考文献 (24)致谢 (26)摘要由于席夫碱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药理和生理活性,近年来一直是引人注目的研究对像。

席夫碱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抗真菌作用。

例如黄金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谷草杆菌,大肠杆菌,其杀菌率很好,对新型隐形球菌核白色念珠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同时,这些化合物均对超氧阳离子自由基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席夫碱类化合物及配合物具有抗结核,抗癌,抗菌等药理作用,且其生物活性和金属配合物有关,广泛应用于治疗,合成,生化反应等方向。

研究金属离子和席夫碱配体之间的合成,结构,互相作用,对于深入考察其生理、药理活性的作用机理、构造,稳定性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振仪以 N DQ 1; \ O DQ为内标测得 =>的 # 为溶剂 5 氢 谱M 用 => 型 联 用 仪 测 得 => ! ! !E ^ ^ ]$ . DQ D_ 的质谱 & 表3 表’ 5 + " 电 子 光 谱 用 ‘a; 4 " 3 " ’ $ ’ ! 4 > .型 紫 外 光 谱 仪 S3 S4 对 所合 成的 化 合 物 在 浓 度 为 4 " ! R4 ! 2E () * 的 甲 醇 溶 液 中5 从 4 T ! WT ! !@ ( 范围内连续扫描 得到电子光谱 & 表$ + "
水杨醛及其 衍 生 物 与 某 些 伯 胺 类 化 合 物 缩 合 形 成 的席 夫 碱 及 其 金 属 螯 合 物 / 具 有 特 殊 的 抗 癌= 抗炎= 杀菌 抑 霉 等 活 性 / 同时由于其结构类似于卟 啉环和酞箐环 / 有较好的载氧和模拟生物酶的催化
& G 作 用/ 已 经 引 起 了 各 国 化 学 家 的 广 泛 兴 趣F 对水 ’
物< 的合成 ; &分水解 5 故采 用 ’ & ! 7 乙醇 测定 + " 配 体 在 =>的 电 子 光 谱 中 & 见表 $ 的 + 5. c, ; d
e 在红外光谱中& 见表 0 6 #@ + 5 d 跃迁出现在 0 (" S4 的 出 现 在 在 4# $ 4X 4# C 6 f => ( 5 f c c, c c1 . . S4 S4 可 ’ 0X ( "在 =>的 质 谱 图 中 5 X ( 5f 1S /在 03 以看到很强的分子离子峰 ’ 基峰 6 # C & T 4 " # C 7+ M $ 是 分 子 离 子 经 过 多 次 断 裂 后 形 成 的 & 4 ! ! 7+ g 其余碎片离子峰见表 3 从 => 的 4 " /$ Q 10 M / 图谱可以看出 亚胺质子 的化 学 5 &. ,DY /c , +

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

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

谨以此论文献给我的导师和亲人------------- 左 健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摘要氨基酸是生命的内源物质,是生物体细胞生长所必需的生理活性物质。

氨基酸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在医药、催化、光学、材料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当前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因此,通过反应引入各类功能基团使其衍生化,合成新型的氨基酸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合成了6个系列28种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培养了三个配合物的单晶。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及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表征,推断出可能的化学结构。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解析配合物的晶体得到其空间结构。

对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三元金属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方式。

检测所有的金属配合物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的抑制能力,筛选出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配合物。

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探讨了氨基酸希夫碱铜三元配合物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

具体内容如下:1. 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H2L1)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1)(H2O)2]·nH2O (M=Cu, Zn, n=2; M=Co, Mn, n=3), [M(L1)(NO3)(H2O)x ]·nH2O (M=La, x=3, n=2), [M(L1)(Phen)]·nH2O (M=Cu, n=1)。

H2L1=C11H11NO6, Phen: 1,10-菲罗啉2. 合成了2,4-二羟基苯乙酮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H2L2)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2)(H2O)2]·nH2O (M=Cu, n=0; M=Co, n=2; M=Zn, n=3),[M(L2)(NO3) (H2O)x]·nH2O (M=Sm, x=2, n=2; M=La, x=3, n=3), [M(L2)(Phen)]·nH2O (M=Cu, n=3)。

水杨醛氨基酸席夫碱类_氨基膦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1)

水杨醛氨基酸席夫碱类_氨基膦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1)

水杨醛氨基酸席夫碱类A -氨基膦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李建平a *刘锐杰a侯 瑛b刘 萍b(a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省环境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 新乡453007;b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新乡)摘 要 利用水杨醛氨基酸席夫碱钾盐与亚磷酸二烷基酯的加成反应,合成了9个新型水溶性A -氨基膦酸酯化合物。

其结构经I R 、1H NM R 、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化合物f 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杀菌和促进植物生长活性。

关键词 A -氨基膦酸酯,合成,生物活性中图分类号:O 6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18(2008)10-1243-032007-12-03收稿,2008-04-25修回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611021700)和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007150024)资助项目通讯联系人:李建平,女,教授;E-m ai:l j p li g @163.co m;研究方向:有机合成A -氨基膦酸及其酯作为天然氨基酸的类似物,自H ori g uc h i 从动物体内分离以来,其合成方法[1,2]和它们的抗肿瘤[3]、抗植物病毒[4]、促进植物生长[5]、杀菌[6]、抑制酶活性[7,8]和舒张血管[8]等生物活性,以及金属防腐蚀作用[10]已受到关注。

本文利用水杨醛氨基酸席夫碱钾盐与亚磷酸二烷基酯的加成反应,合成了9个新的水溶性A -氨基膦酸酯钾盐,通过I R 、1H NMR 及元素分析测试技术确证了其结构,对其中一个化合物初步测试了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和促进植物生长生物活性。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亚磷酸二烷基酯按文献[11]方法制备。

FTS-40型红外光谱仪(美国伯乐公司),KBr 压片;B r uker DPX -400M 型核磁共振仪(德国Bruker 公司),TM S 为内标,D 2O 为溶剂;PE-2400C HN 型元素分析仪(美国PE 公司)。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周雨515020910133一、实验目的1、了解氨基酸类、席夫碱类化合物及其重要作用2、掌握制备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制备方法,熟悉基本实验操作3、掌握表征该铜配合物的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手段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流程二、实验原理氨基酸是羧酸链上碳原子的氢被氨基取代之后的化合物,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可以根据氨基在碳链上取代的位置分为α-,β-,γ-氨基酸。

其中组成蛋白质的大都是α-氨基酸,有20种,除甘氨酸外均是L-α-氨基酸(具有手性)。

常用的非手性氨基酸有甘氨酸、β-丙氨酸,这些氨基酸价格低廉因而广泛应用在生化、医药等领域。

水杨醛是邻羟基苯甲醛,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

席夫碱主要是指含有亚胺或者甲亚胺官能团的化合物,通常由胺和活性羰基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来制备。

席夫碱中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可以与过渡金属形成六元环稳定配合物,其中席夫碱的钴、镍配合物已经作为催化剂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同时由于其良好的配位性质,席夫碱可以用于鉴定离子和定量分析离子的含量。

本实验通过使用水杨醛与甘氨酸、β-丙氨酸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席夫碱类化合物,席夫碱中含有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和加入的金属铜盐形成稳定的六元环配合物。

合成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征,其中常用的包括通过红外光谱方法、紫外光谱方法鉴定该配合物中含有的官能团,通过XRD表征合成配合物形成的晶体结构,通过核磁分析确定化合物相关信息等。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250mL圆底烧瓶,搅拌子,搅拌器,干燥器,胶头滴管,量筒,锥形瓶,pH试纸等。

试剂:氢氧化钾,β-丙氨酸,醋酸铜,蒸馏水,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溴化钾,氘代氯仿,水杨醛。

试剂均为化学纯级别。

四、实验流程1、制备流程配体制备流程:将3.4g(60mmol)氢氧化钾和5.35g(60mmol)β-氨基酸溶于10mL水,加入250mL烧瓶,将7.3g水杨醛溶于40mL无水乙醇,待两者固体完全溶解后,将水杨醛缓慢滴入体系,溶液变成黄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周雨515020910133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氨基酸类、席夫碱类化合物及其重要作用
2、掌握制备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制备方法,熟悉基本实验操作
3、掌握表征该铜配合物的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手段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氨基酸是羧酸链上碳原子的氢被氨基取代之后的化合物,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可以根据氨基在碳链上取代的位置分为α-,β-,γ-氨基酸。

其中组成蛋白质的大都是α-氨基酸,有20种,除甘氨酸外均是L-α-氨基酸(具有手性)。

常用的非手性氨基酸有甘氨酸、β-丙氨酸,这些氨基酸价格低廉因而广泛应用在生化、医药等领域。

水杨醛是邻羟基苯甲醛,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

席夫碱主要是指含有亚胺或者甲亚胺官能团的化合物,通常由胺和活性羰基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来制备。

席夫碱中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可以与过渡金属形成六元环稳定配合物,其中席夫碱的钴、镍配合物已经作为催化剂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同时由于其良好的配位性质,席夫碱可以用于鉴定离子和定量分析离子的含量。

本实验通过使用水杨醛与甘氨酸、β-丙氨酸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席夫碱类化合物,席夫碱中含有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和加入的金属铜盐形成稳定的六元环配合物。

合成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征,其中常用的包括通过红外光谱方法、紫外光谱方法鉴定该配合物中含有的官能团,通过XRD表征合成配合物形成的晶体结构,通过核磁分析确定化合物相关信息等。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250mL圆底烧瓶,搅拌子,搅拌器,干燥器,胶头滴管,量筒,锥形瓶,pH试纸等。

试剂:氢氧化钾,β-丙氨酸,醋酸铜,蒸馏水,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溴化钾,氘代氯仿,水杨醛。

试剂
均为化学纯级别。

四、实验流程
1、制备流程
配体制备流程:
将3.4g(60mmol)氢氧化钾和5.35g(60mmol)β-氨基酸溶于10mL水,加入250mL烧瓶,将7.3g水杨醛溶于40mL无水乙醇,待两者固体完全溶解后,将水杨醛缓慢滴入体系,溶液变成黄色。

在85℃情况下加热回流两小时,点板监测水杨醛反应完后,用100mL无水乙醇稀释旋蒸除去溶剂,得到的黄色固体用甲醇重结晶,过滤得到固体并用二氯甲烷等洗涤固体,干燥。

配合物制备流程
将2.313g(10mmol)配体溶于50mL无水乙醇的250mL烧瓶中,将等当量的一水醋酸铜溶于50mL无水乙醇,并缓慢滴入烧瓶内。

随着滴加,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成黑绿色。

加入完毕后,在85℃情况下回流两小时,除去溶剂后,用少量甲醇重结晶,过滤得到固体并用二氯甲烷等洗涤固体,干燥。

2、表征过程
核磁表征:取少量配体加入核磁管,并用氘代氯仿溶解后,于400MHz核磁做NMR分析;
红外光谱表征:取适量固体用压片法制样,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取少量固体溶于DMSO,用紫外光谱分析仪进行分析;
XRD表征:使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所制得样品的相关衍射角度。

五、数据分析
配体核磁共振氢谱图分析:
H1 NMR(300MHz; d6-DMSO; s, singlet; d doublet; t, triplet; q, quartet; m, multiplet)
从核磁共振谱图中可以看出,没有化学位移超过10以上的出峰,说明原料已经反应完全,否则醛基氢、羧酸氢的化学位移均可能大于10。

对比标准谱图以及积分比例,可以看出我们的配体确实发生了缩合生成了亚胺,在化学位移8.40左右有亚胺氢,而且芳环部分的峰能够很好地吻合比例。

而对于高场低位移部分比例则不大符合,根据和原料的标准谱图对比,发现低场峰是过量的氨基酸的峰。

由于氨基酸的极性较大,与生成的配体钾盐
的极性相似,因此重结晶过程中可能未能较好地除去,得到的配体并不是很干净。

配体/配合物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从配体和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来看,两者的吸收峰位置有明显的不同,这说明配体与铜离子发生了配合。

265nm和315nm的吸收峰分别对应π→π* ,n→π* 跃迁;322nm的吸收峰对应配体和铜离子的荷移跃迁,这说明铜离子的确与配体发生了配位作用。

配体/配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配体红外光谱图
对配体红外光谱的吸收峰进行归属:3300cm-1-3400 cm-1对应配体中苯酚羟基的振动;1640 cm-1-1620 cm-1对应碳氮双键的伸缩振动;3000 cm-1-2900 cm-1对应杂质-残留的氨基酸的氨基的振动;1608 cm-1对应配体中羧基峰的不对称的伸缩振动;1403 cm-1对应配体中羧基的对称的伸缩振动。

配合物红外光谱图
对配合物红外光谱的吸收峰进行归属:3300 cm-1-3400 cm-1水中羟基的振动;1620 cm-1碳氮双键的伸缩振动,也可以是氮配位到铜离子的证据;3000 cm-1-2900 cm-1说明产品中有未反应氨基酸的残留;1604 cm-1羧基峰的不对称的伸缩振动;1456 cm-1羧基的对称的伸缩振动;1258 cm-1是酚羟基碳氧键的伸缩振动;940 cm-1-920 cm-1和760 cm-1-740 cm-1的弱吸收是配位水的羟基的摇摆振动;520 cm-1-480 cm-1是铜氮键的伸缩振动;440 cm-1-400 cm-1是铜氧键的振动。

碳氮双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和羧基的不对称伸缩振动红移,羧基的对称伸缩振动蓝移,也说明形成了新的化合物,即发生了配位。

红外光谱的数据说明了二价铜离子与席夫碱配体的氧,氧,氮给体以及分子水发生了配位。

X射线粉末衍射图样:
根据参考文献[1]中得到的理论产物的XRD数据以及布拉格方程λ=2dsinθ,利用XRD衍射仪的铜靶的波长是1.5418*10^-10m,和文献中提供的d值,计算出理论的衍射角度值,再用XRD数据处理软件searchmatech对试验样品的XRD衍射数据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两组角度值的出峰位置和差异,得到如下表格。

较小的误差值和较好的对应情况说明了制备的配合物确实含有目标产物,但是含有其它的杂峰极有可能是由于杂质与铜配合,或者是杂质固体衍射所导致。

六、结论
根据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以及XRD的结果来看,我们的配体的确和金属离子形成了配合物。

并且,除少数峰缺少或者位置偏差较大外,各个谱的特征峰和标准特征峰吻合良好。

以上事实说明我们的合成是基本成功的。

七、总结与收获
该实验的合成部分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一开始参考了两篇中文文献的合成步骤,结果并不能够简单地得到配合物。

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无机化学老师的交流,最终查阅到了英文文献中一个比较可靠的合成步骤,通过两步合成法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合成。

这说明以后做实验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要全面综合考虑,不能仅仅参考某篇文献进行分析。

由于配体是钾盐,氨基酸本身也是自身成盐-两性离子,因此它们的极性都很大,重结晶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除去,而且可能是温度降低得太快,固体析出过程速率很快,使得该配体携带了大量的杂质析出,为后面的进一步配位带来了影响。

这是本次实验过程中未得到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

该实验的表征部分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对于仪器操作以及软件处理十分不熟悉,应该多加练习。

尤其是对XRD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应该加强理解。

整个实验包含有机合成制备、配位,仪器分析表征等一套完整的流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八、参考文献
[1] 钟国清, 栾绍嵘. 非天然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 合成化学, 2002, 10(1):000030-36.
[2] 钟国清, 郭应臣, 栾绍嵘,等. 非天然氨基酸与双肽席夫碱锌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 应用化学, 2001,
18(10):817-820.
[3] Vanco J, Marek J, Trã v Z, et al. Synthesi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tiradical and antidiabetic activities of copper(II) and zinc(II) Schiff base complexes derived from salicylaldehyde and beta-alanine[J].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 2008, 102(4):595-605.
[4] Garaeva S R, Medzhidov A A, Aydin A, et al. Heterovalent trinuclear Co(III)-Co(II)-Co(III) complexes with
N-(2-Carboxyethyl)salicylaldimines[J]. Russian 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012, 38(2):140-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