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教案

合集下载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第一章:李白生平简介1.1 李白的诞生地与家族背景1.2 李白的少年时期与游学经历1.3 李白的仕途与创作生涯1.4 李白的诗歌风格与成就第二章:李白的诗歌主题与风格2.1 李白诗歌的主题:自然、友情、思乡、英雄、道教等2.2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飘逸、想象丰富等2.3 李白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与修辞手法第三章:李白代表作品解析3.1 《将进酒》解析:豪放的人生态度与酒文化的传承3.2 《庐山谣》解析: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3.3 《静夜思》解析:乡愁与家国情怀第四章:李白诗歌的传承与影响4.1 李白诗歌在唐代的影响与地位4.2 李白诗歌对后世文人的启发与影响4.3 李白诗歌在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传播与影响第五章:豪放飘逸:李白的诗魂5.1 李白诗歌中的豪放精神:追求自由、独立不羁5.2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意境:超脱尘世、追求灵魂的自由5.3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第六章:李白诗歌中的山水意境6.1 李白与山水诗的关系6.2 李白诗歌中的山水意象6.3 李白的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第七章:李白与道教7.1 道教对李白诗歌的影响7.2 李白诗歌中的道教元素7.3 道教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第八章:李白诗歌中的友情主题8.1 李白与友人的交往8.2 李白诗歌中友情的表达8.3 李白诗歌中友情主题的深度第九章:李白诗歌的文学地位及影响9.1 李白在唐代文学的地位9.2 李白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9.3 李白诗歌在世界文学的影响第十章:课堂活动与拓展10.1 学生创作以李白为灵感的诗歌10.2 学生表演李白诗歌剧10.3 参观李白纪念馆或相关景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李白生平简介难点解析:李白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并没有而放弃文学创作。

相反,他在流放、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一部分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对诗歌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在逆境中的创作灵感。

二、李白的诗歌主题与风格难点解析: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2. 使学生领悟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风格。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介绍2. 李白诗歌的特点3. 李白代表作品的解析4. 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5. 创作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案例分析法:解析李白代表作品,使学生体会诗歌的豪放飘逸风格。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创作练习法: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李白的生平介绍资料2. 李白诗歌精选集3. 投影仪或白板4. 教学PPT5. 创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生平,激发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李白的诗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豪放飘逸的含义。

3. 作品解析:选取李白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

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分享作品并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作品创作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来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背诵李白的一首诗歌。

2. 使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进行创作。

3.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七、教学内容1. 李白诗歌的记忆与背诵2. 豪放飘逸诗歌风格的实际应用3. 李白诗歌主题的探讨4. 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5. 课堂展示与评价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白诗歌的记忆与背诵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李白的诗歌实例,指导学生运用豪放飘逸风格进行创作。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李白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4. 创作练习法:提供诗歌创作的主题和素材,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诗歌创作。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堂堂清教案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堂堂清教案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堂堂清教案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堂堂清教案教学教案0115 1559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标: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李白诗歌奇逸瑰丽的浪漫笔调和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教学难点:李白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思想和多变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请问:这写的是谁?(李白)知道他的诗歌风格吗?豪放飘逸。

那么,他属于哪个流派?浪漫主义。

知道他最擅长哪种文体吗?古体诗。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李白这首写得最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板书课题)二、(投影片1:出示教学目标:1、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李白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思想和多变的情感)(投影片2: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解题: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①吟:是古诗中的一种。

内容上多是抒发自己的悲愁感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节奏上也有许多的变化,要求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注意把握。

②留别,留诗作别。

③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呢?天姥山有怎样的特点?梦游的结果如何?三、学习自主学习课文(一)读、出示自主思考题:(投影片3)1、那些诗句写的是"梦游"?哪些诗句写的是"留别"?2、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呢?同学们看看能不能从诗中第一节中找到答案?3、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诗人是怎样突出这些特点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师:刚才有同学问:诗人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姥山太与众不同了。

有什么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的第一节,把它的特点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①天姥山什么特点?高、大、神奇。

②诗人是怎样突出这些特点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对比、衬托。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教学目标.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为此,我们建议:.《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月下独酌四首》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的同时,应仔细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学生可以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教师主要应抓住诗歌中形成对比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

4.《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

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学历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学历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学历案2018.5 【学习内容】李白诗四首【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有关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3、借助本专题李白的代表作,练习吟诵诗韵,因声求气,以诵传情。

【评价任务】学习活动一:指向学习目标1、2学习活动二:指向学习目标1、2、3学习活动三:指向学习目2学习活动四:指向学习目标1、2【学习过程】活动一:走近李白知人论世一、生平经历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因曾供奉翰林,故又称李翰林。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

五岁时随父迁入蜀地,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2、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之五)(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

在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纵酒酣歌,号称“竹溪六逸”(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天宝元年(742)秋,因玉真公主推荐,被诏入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活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活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2. 鉴赏李白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度鉴赏和解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李白的生平介绍及其诗歌作品。

2. 李白诗歌的相关学术研究和评论。

3. 李白诗歌的教学PPT或教案。

学生准备:1. 预习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作品。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教学场地:教室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PPT或教案、笔记本、书籍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讲解(40分钟)1. 教师选取李白的代表性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引导学生理解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风格,及其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气质。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选取讨论优秀的同学进行分享,引导全班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诗歌鉴赏(40分钟)1. 教师选取两首李白的诗歌,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鉴赏,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分享鉴赏过程和成果。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李白的风格诗歌,可以是一首小诗或片段。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10分钟)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李白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1-苏教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1-苏教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学目标、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梦游》重在引导学生展开多元阅读、《月下》要扣住诗题中的“独”字,理请“月”“影”“我”三者的关系,从而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送友人》要求学生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将进酒》是运用奔迸表情法的杰作,要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教学建议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

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而这一首确实写法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而是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

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简要地讲一点背景知识。

二、教学要求是:.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

三、几点初步的设想。

(一)、关于课前预习要求是:.至少试读一遍,读得顺畅,没有读错的字;.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的脉络,即入梦缘由—(二)、关于整体感知步骤是:.学生试读全诗,.讲背景知识,.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全诗(这是关键性的一步,要使学生充分感知诗人的意绪),.就第二题展开讨论后再诵读全诗。

四、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前自学案(一)一、自学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其人格魅力。

2.能够依据李白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学习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送友人》《将进酒》1.李白在诗歌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2.李白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李白“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是什么?【补充资料】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教学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

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

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

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

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

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

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

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 (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白天景象壮美奇绝夜间景象离奇险怪神仙洞府壮丽辉煌梦境消失无限留恋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四. 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文本研习1.研习第一节⑴齐读第一节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

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

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是诗中的思想精华。

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⑴构思奇特。

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

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

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李白留别诗举例, 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和夸张)《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七.作业布置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1.解题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

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

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