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

国庆作业2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知识点汇总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形式:破碎、扩散、蒸发、熔化、凝固等。
2、化学变化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产生气体、生成沉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二者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多用“可以”、“易”、“能”、“会”等词语。
如木炭可以燃烧,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糖能溶于水。
★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变化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B. 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 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D.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了物理变化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化学性质的是( )A. 用铁、铝制作炊具B. 用大理石作建筑材料C. 用酒精作燃料D. 用铜制作导线3、在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能使木条燃烧更旺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
a. 纸张撕成碎片b. 木材燃烧c. 白炽灯发光d. 湿衣服晒干e. 铁锅生锈f. 火炬燃烧g. 司马光砸缸 h. 凿壁偷光i. 火烧赤壁 j. 铁杵成针k. 蜡炬成灰 l. 车胎爆炸m.鞭炮爆炸 n.木已成舟5、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出多样的变化。
本文将从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固有的特点和属性,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用来描述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特征的,它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进行判断。
首先,物质的质量是指物质所固有的质量大小,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
其次,物质的颜色是物质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和吸收特性的反映。
再次,物质的硬度是物质对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另外,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温度。
最后,物质的电导率是物质对电流通过的能力,这是物质电子结构和组成的重要表现。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它们通常需要改变物质的组成才能观察到。
首先,物质的可燃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燃烧产生热、光、气体等现象的性质。
其次,物质的氧化性是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的能力。
再次,物质的还原性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通过失去氧或获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的能力。
另外,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指数,反映了物质对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的能力。
最后,物质的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分解、腐蚀或变质等不可逆反应。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性质或组成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物质的组成的情况下,物质的形态、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
例如,物质的相变是指物质在温度或压力改变的条件下,由一个物相转变为另一个物相。
另外,溶解是指将一个物质溶解到另一个物质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还有,物质的形状改变也是物质的物理变化,例如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拉伸、压缩和变形等方式改变。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A、无色液体
B、熔点为-50℃
C、有慢性毒性
D、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 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本质区别:有无其他物质的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发生,物
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e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固体变为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发光放热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eg: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B
A、牛奶变酸
B、水发电
C、燃放烟花
D、蜡烛燃烧
eg:镁条燃烧会发生一下几种现象:A、镁条迅速
变短;B、发出耀眼的白光;C、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D、放出热量,请问,镁条燃烧是发生了化__学___变化,
你判断的依据是__C___.
作业
<世纪金榜>
绪言
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相关的内容。
课后习题1、2
差 异
?
(二)、物质的性质 P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钢铁易生锈、氧气能助燃……
注意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 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 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 糖能溶解与水。
(二)、物质的性质
[回忆]: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它 们有什么本质区别?
[思考]:观察一瓶酒精,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
验,说出酒精具有哪些特性?
以
颜色: 无色 状 态:
液态
上
性
气味: 有特殊气密味度: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行为与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原因。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将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其中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例如,铁的物理性质包括铁的灰白色、坚硬、密度较大等特点,而水的物理性质则包括无色、透明、不可压缩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铁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生锈,氧气与可燃物质相遇时能够引发燃烧反应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反映出物质的化学反应活性与化学稳定性。
3. 物质的生物性质物质的生物性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所产生的影响与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的味道、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等。
生物性质的研究对于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的性质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态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两个方面。
1. 物态的变化物态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前提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例如,水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冰)或气态(水蒸气),这是由于温度或压力的改变所导致的。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有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并且往往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例如,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分子,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物质变化的原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主要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关。
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式。
物质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等。
1. 原子与分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物质的性质的差异。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2KClO3=催2K化C剂l+3O2↑ E.H2+CuO=C△u△+H2O
D.CaCO3=CaO高+温CO2↑ F.HCl+NaOH=NaCl+H2O
(2)根据上面的分析和推理,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做出恰当概括: 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而棉布
无损”的原因:__其_中__酒_精_溶__液_中__含_水__量_较_多__,_酒__精_燃__烧_引_起__水_ _分_蒸_发__,_使__棉_布__的_温_度__达_不__到_着__火_点_,__所_以__棉_布_不__能_燃__烧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无法点
中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铁、铝制作炊具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铜制作导线
4、阅读下列报道:回答问题 4、阅读下列报道:回答问题 据《家庭医生报》报道,不少市售面粉添加叫做“吊 白块”的漂白剂,它在加热时分解为甲醛和二氧化硫, 这两种物质对人体均有害。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 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对人体有中等毒性,长期 接触甲醛的人群,口、鼻、喉部及肺部肿瘤的发生率 会显著增加。 (1)“吊白块”加热时发生反应的类型是______反应。 (机2物)”甲或醛“的有化机学物式”为)C。H2O,它属于______(填“无 (3)甲醛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NO.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观念一】物质的变化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实质:物质不发生变化;分子、原子不变,只是间隔发生了变化变化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质:物质发生了改变,分子也发生了变化化学变化原则:质量守恒定律(五不变两变两可变)表示:化学方程式→意义※判断的依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注意事项:(1)物质的变化常常伴有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而且有的变化无明显现象。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例如锅炉爆炸、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解题突破方法物质变化的辨析,从宏观上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从微观上判断构成反应物的粒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若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构成反应物的粒子发生了改变,则是化学变化,反之,是物理变化。
【※知识须知】(1)化学反应常伴随有能量变化。
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在生活、生产、实验中,经常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如烧煤做饭、取暖等。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和催化剂等。
(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4)正确理解“催化剂”①要紧扣“一变二不变”。
“变”指的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既能变快,也能变慢,不能片面理解成加快;“二不变”是指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②催化剂离不开特定的化学反应,离开化学反应讨论催化剂是没有意义的③对于同一反应,催化剂不是唯一的;对于不同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④催化剂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⑤催化剂不能决定反应能否进行。
【示例一】例1、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A.铁铸成锅B.葡萄酿成酒C.木柴燃烧D.面包发霉例2、下列生产过程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沼气生产 B.石油蒸馏 C.转炉炼钢 D.高炉炼铁例3、古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金刚石加工成首饰等。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拓展: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仪器定量测量,如熔点、沸点,密度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规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说明物质的性质。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6)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有上述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7)注意点:①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②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是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③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车胎的爆炸为物理变化,火药爆炸为化学变化。
2.判断与识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和识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反正,则不是化学性质,而是物理性质。
(3)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体现。
在汉语中表述中常用可以、易、会、能等词来描述。
如铝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铝箔能燃烧属于物理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水能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
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

一、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可以”、“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例1:(2015•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水力发电只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B、煤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炸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汽油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触类旁通1:(2015•德阳)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用聚乙烯塑料制得食品袋B.用食盐制得纯碱C.将液态空气分离制得氧气D.将石油分离制得汽油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用聚乙烯塑料制得食品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用食盐制得纯碱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将液态空气分离制得氧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将石油分离制得汽油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010-2015年青岛中考题1.(1分)(2010•青岛)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葡萄酿酒B.汽油燃烧C.湿衣服晾干D.食物霉变2.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料制成家具B.温衣服晾干C.蜡烛熔化D.葡萄酿成酒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钢能导电B.镁能与氧气反应C.常温下水是无色液体D.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气体4.(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状态B.溶解性C.密度、硬度D.可燃性5.(1分)(2014•青岛)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菜刀生锈B.葡萄酿酒C.食品发霉D.瓷盘摔碎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结成冰B.海水晒盐C.玻璃破碎D.蜡烛燃烧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熔点、沸点B.颜色、状态C.密度、硬度D.可燃性、还原性12.(1分)(2010•青岛)下列对于物质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硫酸铜溶液具有杀菌作用,可用于饮用水消毒B.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C.“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用来洗涤餐具上的油污D.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作电器元件练习题【例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A.有无颜色变化B.有无新物质生成C.有无气体生成D.有无发光、放热现象【例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C.镁条逐渐变短 D.放出大量的热【例3】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例4】我们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观察实验
一、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外形和状态发生了改变。
二、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1、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本质特征)
2、伴随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想一想:有伴随现象出现是否一定有化学变化发生?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