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_0
让琅琅书声响彻语文课堂

让琅琅书声响彻语文课堂忽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近几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
这是由于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朗读的功效和训练,只注重高考语文习题的训练,而造成高中语文哑声。
在教学中不重视朗读,导致校园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把语文课变成了教师讲解的独角戏。
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语文教学效果每况愈下,师生都束手无策。
古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有独特的见解,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对“朗读”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朱自清老先生在《国文教学》中引用别人的话说:“非高声朗读是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浣之趣。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一节中就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口语交际”一节中又明确指出:“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
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节中再次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这一切都说明朗读训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诗歌不能离开朗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实,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离不开朗读,并且要求学生读到能够背诵下来为止。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听录音范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学生尝试配乐朗诵,小组分工合作朗诵,讲解诗歌每一节的内容情感后再朗读每一节,讲解完整首诗歌后再朗读全诗……到了最后,有的同学已经在反复的朗读中背诵下来了。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校园内,最为动听的莫过于琅琅读书声,书声应是成为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首要特征。
这是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宝贵经验。
其实用性最强、收效最明显。
“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强调了读在理中的重要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告诉我们读,能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部编版教材,小学阶段有129首古诗文,适应语文大时代,要求学生多阅读,故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是我们语文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朗读是直接提高语文成绩,培养语文素养最简单,最容易的操作方法,单靠看.靠浏览,或要求学生默读,不大声地读,就达不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因此,课堂中的琅琅书声,尤为显得重要。
如何让乡村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结合个人教学经历,觉得以下做法,行之比较有效。
一、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长期坚持范读,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学生的朗读能力随之得到不断提高。
范读分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音频。
凡是音频上面有那一课的朗读内容的,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放给同学们听。
放第一遍时,让他们边听边用笔做不同的记号,哪儿需要停顿,哪儿读重音,哪儿读轻声,哪儿该扬上来,哪儿应降下去,哪儿速度快,哪儿速度读得稍微慢;放第二遍录音时,让他们小声和着读,跟上节奏,像《月是故乡明》、《匆匆》等就是这样开展教学的,让同学们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
二是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的,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在不知不觉模仿,老师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效仿,如在教《自相矛盾》等文言文时,我范读课文,学着古人读书的样子,摇头晃脑双手背在后面,在讲台前踱来踱去,嘴里念念有词,同学们觉得挺有趣,迫不及待地跟着读起来,他们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二、导读。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语文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之外,书声也是非常重要的。
书声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书声朗朗,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
书声朗朗的课堂,首先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爱读书。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爱读书的重要场所,老师应该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讲述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选文的品质,通过讲述一些有深度,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书声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当学生爱上读书,他们会自觉地去阅读经典之作,书声也会因此在课堂上不断响起。
书声朗朗的课堂需要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语言的流畅度和准确度。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班级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书声中感受文字的韵律,领悟语言的美感。
朗读经典作品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气场,让他们在书声中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
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
学校应该通过购买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可以举办朗读比赛、阅读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书声中展示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家庭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多读书,多进行朗读,给予孩子更多的阅读选择,组织一些家庭朗读活动,让孩子在家中也能感受到书声的美妙。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展开。
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书声琅琅

让 初 中语 文 教 学 课 堂 上 书 声 琅 琅
陈 红 彦
( 清 苑县 第二 中学
中 图分 类 号 : G6 3 3 . 3 3 文献标识码: A
河北 保 定 0 7 1 1 0 0 )
文章 编 号 : 1 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 8 4 3 【 2 0 1 3) 0 3 — 0 0 8 1 — 0 1
的题 目。
量低 , 后者 自然语速慢 。而“ 希望” 与“ 失望 ” 这样 的反义词 , 朗读时 的语气是截然不 同的。类似 的词语有很多 。如《 羚羊木雕》 中就有 : 坚定 地 、 静静地 、 十分严厉 、 小声地等等 。 二、 从生活经验入手 。 确 定 文 章 的 感 情 基调 文学来 自生活 , 我们朗读 文章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如学习李 汉 荣《 山中访友 》 一文 , 文章采用第 二人称 。 运用拟 人的手法 , 将 山 中的小 鸟 、 山泉、 古桥、 悬崖 、 白云等称 为朋友 , 并给 予“ 姐姐 ” “ 弟 弟” “ 叔叔” “ 爷爷 ” 等称谓 。在朗读前 , 如能设 计“ 在现 实生活中 , 你 与以上亲友久别重逢 , 会 用怎样的语气语调称呼他们 , 倾诉心 中的 欣喜?” 的题 目环节 , 学生一定 能够联 系生活实际 , 将 亲切 自然 , 饱 含真情的朗读 展现 出来 。 三、 在语 言品味鉴 赏的基础上 , 引导 学生带着感受朗读 文章 在实际教学 中, 采用 换位品读 法 , 能 够实实在在地培养 学生的 语言感悟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 评 价鉴赏能力和语 言表 达能力。 换位品读可以概括为 : 增删移换 。 具体来说就是 : 让学生增 个词 语读读看 , 删去 一个词语 读读看 , 变换 一个词语读 读看 , 换 种句式读 读看 , 变个句 型读读 看 , 换个 语气读 读看 , 移动词 序读 读 看, 打乱句序读读看 , 删掉辞格读读 看 , 改变人称 读读 看 , 变换语 体 读读看等等。揣摩 , 专心 , 在 头脑 中磨合 、 定夺 ; 再评 点 , 把思考的结 果表达出来。如《 羚羊木雕 》 一文 中: “ 那 只羚羊 哪儿去啦?” 妈妈忽 然问我 。 这一句要读 出妈妈当时的心情 , 就要联 系全文好好体会 。 结合 全文 , 我 们知道 “ 那 是多 么名 贵的木 雕 ” , 是“ 从非 洲带 回来 ” 的, 是家里 的一个宝 贝。 一旦发现女儿桌上不见 , 那是什 么心情? 加 上妈妈的脾气又是沉不住气 。 一定是惊恐 的, 着急的。由此可知“ 忽 然” 一词的正确性 , 假如删 去就没有如此效果 。此 时可以让学生读 读原文 , 并将“ 忽然” 删去后再读读 , 在读 中比较体会。2 、 浸润美读 。 美读吟诵之前因指导学生根据品读 的心得 , 标 出各种诵读符号 。例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非常重的,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从课堂教学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
一、朗读形式可以多样,但要合理运用。
我个人认为,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的朗读能力与水平要先提高,所以,教师先要过朗读关。
我建议把普通话测试后面40篇文章拿出来让教师没事时读读,教师也有个比赛。
教师在课堂上的领读,能使学生跟着老师读的过程中,从中领会朗读的节奏。
教师范读读得好,学生自然地中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
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一段或几句话即可,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二、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2)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每一次读书都让学目的地去读,不要盲目读书。
三、说说我们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雨花区砂子塘小学熊畅我经常对自己说:不想变成井底之蛙,一定要多听课,多学习!听一堂好课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自己也必定会有所收获;即便是一堂不太成熟的课,我们也能扬长避短,有所感悟。
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比武就给老师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这段时间虽然事情很多,但我周二仍然挤出时间听了一天的课。
听了周美霞和罗菲菲两位老师的课,感觉两位青年老师在砂小成长得特别快。
她们的教学紧紧地围绕“重点语段的朗读教学”来展开。
周美霞老师通过回顾课文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然后读悟结合,通过读体会安利柯后悔的心情,再运用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使内在的理解感悟和外在的运用表达有力地结合起来。
教师适时地引导想象,既发散了学生思维,更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伙伴的珍贵、友谊的美好。
但是如果能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谁和谁争吵?他们为什么争吵?争吵的结果怎么样?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效果会更好。
其次,老师在指导学生体会争吵后“我”的心情时,因为没有联系上下文启发想象,所以朗读的效果还没出来。
罗菲菲老师能够从整体入手,利用启发想象来指导朗读,将读和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朗读有激情。
如果老师的反馈语言在学生的基础上能有所提升,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慢慢有所提高。
语文老师都知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谓百花齐放。
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可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快乐高效

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同身受。 感 如在古诗教学 中如果教师仅从字面 上分析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即使 背诵下来, 也很难感悟到古诗优美的韵
● 运用信息技术, 营造氛围 ,‘ ‘ 读”
出兴趣
兴 趣 是最 好 的老师 , 趣 是火 种 , 兴 施
味和本 身深奥的含义 。 我在古诗教学中
石丛中, 任凭狂风摧折、 任凭天寒地冻的 劲竹 , 还是 《 咏柳 》中婷婷玉立 , 柳枝舞
浩然之广陵》中, 伫立江边 , 心随船帆的
的重点处还能将有关的图像、 声音等信息
进行推进 、 放大,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 觉。 这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生的朗读兴趣 , 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有很
此为最终显示页面, 其制作效果的好
须在版面布局 、 美观方面进行将 设计,
● 短信互动平台的设计与使用流程
该平 台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数据操作 和消息显示分离, 即短信的接收与数据存 储作为一个处理模块, 而前台信 息的显示 作为另一模块 , 因此 , 本方案需要两台电 脑。以下从消息接收至最后输出的顺序 , 详细阐述各个过程。
xy 0@ . r 课程整合 d 2 8 1 cn j0 8 o 8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快乐高效
俞雷 江苏省苏 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随着信息技术日 新月异的发展, 现代
大的推 动作 用。
带人 了课文的情境中去。“ 洪水肆虐 、 大 堤危急 ; 战士英勇 , 奋不顾 身… 一 此时 ”
感受到 自己家乡园林艺术之美。 继而 , 在
塑”、“ 壁画 ”、 “ 经 洞 ”等 图片 , 通 藏 并
文教学中的应用,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
“书声琅琅”——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书声琅琅”——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近来,我聆听了不少专家讲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其中指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写写画画”和“真情感悟”是检验一节语文阅读课是否有效的很好标准。
我深有感触,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也谈谈如何做好“书声琅琅”。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加语感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培养语感”,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具有主体体验的多元感悟不是老师能替代的,只能是通过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读”来实现。
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
课堂上,学生就应该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
要读字当头。
如:我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时,学生通过初读、结合注释读、摇头晃脑地读、想象读、情景中读、联系诗人作诗的背景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读了十几遍后,有一位学生对“花重锦官城”这句中的“重”的理解,不赞成教材上的注释“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应该理解成“花开得多,满城万紫千红”,一席话使另外一位学生认为是“花开得鲜艳,水灵灵的”,而不是“花显得沉重”。
因为“细润”万物的细雨怎么会把花淋得“沉重的样子”呢?,还认为“好雨”怎么会把花压得“沉重的样子”呢?还有学生认为这是诗人满怀“欢喜”时的猜测,他用“重”的本意不应该是“沉重的样子”,因为“沉重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好象是被狂风暴雨打击后显得垂头丧气毫无生机,这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情。
面对学生这样的阅读理解,我十分惊喜!因为这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是合情合理的,这不就是常说的“语感”吗?这不是学生读带来的效果吗?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翁,我就不愁学生对古诗的难以理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摘要]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并不是新鲜的话题,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总是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但在中学和中职语文课堂中却极少听到,中小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朗读教学,呼唤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琅琅读书声。
[关键词]激情范读;动情美读;交流评读;真情演读
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训练,可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将每个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
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提出指导朗读教学的几种方法,希望得到同行的认可。
一、在激情范读中激发兴趣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比细致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更容易模仿教师的声音、表情,教师只要适时的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中,老师与其经常对学生说“用欢快的语气读”,“用愤慨的语气读”,“用同情的语气读”……不如适时的示范朗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有人在赞誉课堂朗读教学艺术时说:“一个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感情纯正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
”
在讲授诗歌《在山的那边》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理论指导,而是一边范读一边放音乐,让学生们闭着眼晴尽情地想象。
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诗中的“山”、“海”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活”了起来。
我再范读了一遍,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再让学生读,效果就非常好了,朗读教学超出了预期的目的。
再如教《最后一课》时,我为学生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小说的高潮部分。
我在朗读中倾注了自己对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理解,当读到“他哽住了……”时,我也悲痛地读不下去;当读到“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时,我也激动得不能自抑,学生与我仿佛就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小院里,都沉浸在悲壮的氛围里,久久说不出话来。
课后同学们说:“老师,你读得太感动人了!”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师再无须再过多进行分析,学生就已经理解了人物、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二、在动情美读中感染学生心灵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由于课文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比较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春天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感情,我精心
挑选文中语句,让学生美读。
如读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文中的桃花、杏花、梨花——把学生带进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学生兴趣盎然,沉浸在美的世界里。
又如,当读到“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一句时,学生边读边想象,情不自禁地称赞道:“作者的比喻真形象啊!”课堂上许多学生沉浸在春的美景、春的气息里,它有力地反映出一种美的意念在学生心中萌发:热爱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到此,文章的中心特点也水到渠成了。
三、在交流评读中调动积极性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
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的方式。
也可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
既然有赛,就有评。
让学生在评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当然,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要领,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轮流朗读:为了自己不落后,为了读得比其他同学更好一点,他们就会仔细地看书。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避免了课堂上一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我要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文章哪儿写得好,为什么说它写得好?学生说写父亲指导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这部分写得好,因为既有环境的描写,又有人物的对话语气,对“脱险”的一步步描写到位,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这时我说:“我认为这里写得好,可以这样读——你们的意见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读。
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达到高潮时,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真情演读中加深理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
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表演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我在课堂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羚羊木雕》片断,配乐朗诵《黄河颂》,绘声绘色朗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所有这些无不给学生深深的印象。
教《赵州桥》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跟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讲解?”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进行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
”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在语文课堂中有更多的朗读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深切地品尝到了多种朗读方式教学的甜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勤于积累,乐此不疲,这样,“还我琅琅读书声”就再也不会只是一种希望、一个祈求或者一句呼吁、一声抗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