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不可抗力”的风险分担

合集下载

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与责任限制

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与责任限制

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与责任限制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损失和意外事故。

为了保护各方的权益,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风险分担原则和责任限制在施工合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以及责任限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风险分担原则施工合同中的风险分担原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各方按照其责任和权益的相对强弱来合理分担施工中的各种风险。

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业界的共识,通常采用以下原则进行风险分担:1. 事故责任原则:施工中发生的事故责任由造成事故的一方承担。

例如,如果施工过程中工人不慎摔倒导致受伤,那么责任应由该工人或其所在的施工队承担。

2. 不可抗力原则:施工中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等,责任由无法预见和控制的一方承担。

例如,如果施工现场遭受洪水袭击,造成损失,责任通常不会由施工方承担。

3. 过错原则:施工中发生的责任应由过错方承担。

例如,如果由于设计方或施工方的错误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那么责任通常由造成错误的一方承担。

4. 合理风险分担原则:各方根据其在项目中的角色和职责来合理分担风险。

例如,业主通常承担整个项目的风险,而承包商承担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风险。

以上原则并非固定,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合同的约定进行灵活调整。

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各方应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分担原则。

二、责任限制在施工合同中,责任限制条款的目的是明确各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可能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限制。

常见的责任限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协商免责:各方在签订合同时可以协商约定某些责任免除事项。

例如,合同中可以约定施工方在不可抗力导致的施工中断或延期的情况下免除责任。

2. 赔偿上限:施工合同中常常规定赔偿的上限金额,以限制一方在造成损失时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

这样可以保护各方的利益,避免超出合理范围的赔偿。

建设工程中发生不可抗力事件费用由谁来承担

建设工程中发生不可抗力事件费用由谁来承担

建设工程中发生不可抗力事件费用由谁来承担一、不可抗力是指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不可预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地震、海啸、瘟疫、骚乱、戒严、暴动、战争和专用合同条款中约定的其他情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规定:1、工程本身的损害、因工程损害导致第三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运至施工场地用于施工的材料和待安装的设备的损害,应由发包人承担。

2、发包人、承包人人员伤亡由其所在单位负责,并应承担相应费用。

3、承包人的施工机械设备损坏及停工损失,应由承包人承担。

4、停工期间,承包人应发包人要求留在施工场地的必要的管理人员及保卫人员的费用,应由发包人承担。

5、工程所需清理、修复费用,应由发包人承担。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明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2年版)规定:1、永久工程,包括已运至施工场地的材料和工程设备的损害,以及因工程损害造成的第三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发包人承担。

2、承包人设备的损坏由承包人承担。

3、发包人和承包人各自承担其人员伤亡和其他财产损失及其相关费用。

4、承包人的停工损失由承包人承担,但停工期间应监理人要求照管工程和清理、修复工程的金额由发包人承担。

5、不能按期竣工的,应合理延长工期,承包人不需支付逾期竣工违约金。

发包人要求赶工的,承包人应采取赶工措施,赶工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2017—0201)规定:1、永久工程、已运至施工现场的材料和工程设备的损坏,以及因工程损坏造成的第三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发包人承担。

2、承包人施工设备的损坏由承包人承担。

3、发包人和承包人承担各自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4、因不可抗力影响承包人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已经引起或将引起工期延误的,应当顺延工期,由此导致承包人停工的费用损失由发包人和承包人合理分担,停工期间必须支付的工人工资由发包人承担。

建筑工程类的风险分担

建筑工程类的风险分担

建筑工程类的风险分担在建筑工程领域,风险分担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质和高风险性,各方之间的责任分担以及合同条款的约定是确保项目成功完成和减少潜在损失的关键。

在本文中,将探讨建筑工程类的风险分担原则、合同条款以及常见的风险分担方式。

一、风险分担的原则在建筑工程中,参与方之间的风险分担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公平原则:各方应依据其所能控制的风险程度合理分担风险,确保各方利益平衡。

2. 合理性原则:风险分担应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合同约定,保证分担的方式和比例合理可行。

3. 合作原则:各方应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风险,促进项目的成功完成。

二、合同条款在建筑工程合同中,通常包含了风险分担的具体条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同条款:1. 变更条款:合同应明确规定变更风险的责任分担和补偿机制,包括变更合理性的评估和变更造成的费用和时间的调整。

2. 不可抗力条款:合同应约定不可抗力事件的风险分担,如自然灾害、战争等情况,一般由双方共同承担或根据实际情况协商解决。

3. 质量问题条款:合同应规定施工质量问题的风险分担,包括由设计方、施工方或监理方造成的质量缺陷责任和修复费用。

4. 保险条款:合同通常要求各方购买相应的保险,以分担工程风险。

合同中应明确保险种类、保险金额以及理赔责任。

5. 违约责任条款:合同应规定各方违约责任的风险分担,包括违约方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和违约方解除合同后造成的损失。

三、常见的风险分担方式除了合同条款的约定之外,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风险分担方式还包括以下几种:1. 分期支付:分期支付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风险分担方式之一。

根据工程进度,施工方可以通过分期支付来减轻其资金风险。

2. 质量保证:对于质量问题,可以约定施工方在一定时间内对施工质量进行保修,以减少质量风险。

3. 各方保证人:可以要求各方提供担保人或保证人,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并对潜在风险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4. 联合保险:各方可以共同购买保险,以分担工程风险。

不可抗力引发工程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中国房地产

不可抗力引发工程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中国房地产

不可抗力引发工程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中国房地产不可抗力引发在建工程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一、引言“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地震的发生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建筑物倒塌、损坏,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毋庸置疑,本次地震符合不可抗力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特征,应属法定的免责事由。

根据《合同法》第117条的规定,由此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应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因此,对于履行过程中的建设工程合同而言,因地震造成的工期延迟,合同无法履行等情形,承包人应当部分或全部免除违约责任。

但因地震造成在建工程灭失的,承包人是否有权继续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造成工程损坏的,承包人是否有义务对此进行维修?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涉及到在建工程因不可抗力造成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问题。

本文就此进行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二、风险负担的一般规则合同法上的风险是指合同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事由而毁损灭失的不利状态。

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当然属于合同法上的风险。

而风险负担即是发生上述风险后,损失由谁承担,其功能在于合理分配不幸之损害。

对于风险负担的规则,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立法例,且大多规定于典型合同当中,而较少抽象出一般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规则。

就各国立法情况来看,一般认为有债权人主义、债务人主义、交付主义、所有人主义等多种立法例。

而实际上,若将各国的物权变动模式与之相联系,将其归纳为债务人主义、交付主义、所有人主义似更能言之成理。

我国亦无风险负担的一般规则,而仅在《合同法》分则中就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负担作出了具体规定。

《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以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显然,我国合同法对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负担采交付主义,即以交付作为风险移转的时点。

世界各国对于买卖合同的风险负担有交付主义和所有人主义两种立法例。

施工中的风险及风险分担方式

施工中的风险及风险分担方式

施工中的风险及风险分担方式在施工过程中,风险是无法避免的。

无论是建筑工程还是其他类型的工程,都需要面对各种风险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讨论施工中的风险及其分担方式。

一、施工中的风险在施工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工程造成损失、延误工期或其他不良后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施工中的风险:1. 自然风险: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都可能对施工工地造成破坏。

2. 技术风险:施工工艺、材料性能、施工质量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可能引发风险。

3. 经济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可能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或者预算超支。

4. 管理风险:施工项目管理不善、合同违约等问题可能影响工程进展和成果。

5. 安全风险: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工人职业健康等安全问题都是施工中的常见风险。

二、风险分担方式为了合理而公正地处理施工中的风险,各方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分担方式。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风险分担方式:1. 合同约定:在施工合同中,各方可以明确约定各自对特定风险的责任和分担方式。

例如,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可以约定由承包商负责修复费用,而业主负责保险费用。

2. 保险投保:各方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保险来分担施工中的风险。

例如,承包商可以购买意外事故保险来保障工人的安全,业主可以购买工程一切险来保障工程的完工和质量。

3. 法律规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一些风险可能由特定方承担。

例如,在我国的建设工程中,一般由施工方负责施工质量,由业主负责支付工程款项等。

三、风险评估和管理为了更好地应对施工中的风险,项目管理团队可以采取风险评估和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风险识别:通过分析和了解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确保对潜在风险的准确识别和理解。

2.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4. 风险监控: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风险情况进行监控和追踪,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变化的风险。

施工中的风险分担业主和承包商的权益平衡

施工中的风险分担业主和承包商的权益平衡

施工中的风险分担业主和承包商的权益平衡施工是一个复杂而风险高的过程,业主和承包商在合作中需要平衡各自的权益。

本文将探讨风险分担的原则以及业主和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平衡各自的权益。

一、风险分担的原则在施工合同中,风险分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业主和承包商可以依据以下原则来确定风险的分担比例:1. 风险责任原则:根据责任划分风险的比例。

例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由于承包商过失造成的损失,那么承包商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2. 自然灾害原则:如果遭受到不可抗力因素,例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业主和承包商可以根据约定来分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3. 分工原则:根据各自的专业领域和能力来划分风险。

例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由于业主设计错误造成的损失,那么业主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二、业主和承包商的权益平衡在施工过程中,业主和承包商需要密切合作,以实现各自的权益平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 确定明确的合同条款:合同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权益平衡的基础。

双方应该明确约定风险分担的原则和比例,并充分考虑各自的利益。

2. 风险评估和管理:业主和承包商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例如,通过合理分工和资源配置,减少事故和损失的发生。

3. 沟通和协商:及时沟通和协商可以避免冲突和误解。

业主和承包商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权益受损。

4. 合理变更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需要进行变更。

业主和承包商应该合理处理变更请求,并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变更管理,以确保权益平衡。

5.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合同中可以约定风险补偿机制,例如保险条款等,以分担不可预见的风险。

三、案例分析以某商业地产项目的施工过程为例,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权益平衡如下:业主在施工前要提供详细的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确保设计符合需求,并承担相关设计责任。

承包商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并承担施工中的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业主需按时支付承包商的工程款项,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理解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

理解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

理解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各方根据合同约定,将风险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合理地分担风险和责任。

风险分担原则在施工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保障各方的权益,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对施工中的风险分担原则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一、风险分担原则的内涵风险分担原则是指在施工合同中,各方根据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风险的合理分担。

风险分担原则的核心是公平合理、合作共赢,旨在为各方提供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并降低因风险问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风险分担原则的重要性1.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

风险分担原则可以明确施工合同中各方的权益和义务,使各方在合同的框架下,依法享受合同约定的权益,减少因权益纠纷引起的法律纠纷。

2.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风险分担原则可以提前预判和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有助于各方在施工前做好风险管理的准备工作,避免因风险问题而导致施工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3.增强各方的责任意识。

风险分担原则要求各方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提高各方在施工中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促进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风险分担原则的适用范围风险分担原则适用于各类建筑施工项目,涵盖了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厂房等各个领域。

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和合同类型,风险分担原则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和核心精神是一致的。

四、风险分担原则的实施方法1.明确风险责任。

根据施工合同的约定,明确各方在施工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规定各方对不同风险的分担责任,以及分担责任的方式和方法。

例如,承包商在施工期间对施工现场安全负主要责任,业主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管职责负主要责任。

2.合理确定风险分担比例。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在施工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确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比例。

建筑施工中的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

建筑施工中的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

建筑施工中的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复杂多样的工程环境和操作,常常伴随着各种风险和责任。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和参与方的权益,风险的分担与责任的承担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建筑施工中的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进行探讨。

1. 风险分析在进行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之前,首先需要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设计风险、施工风险、材料风险、环境风险等。

分析风险的性质、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其发生的概率,为后续的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提供依据。

2. 合同约定在建筑施工合同中,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应当明确约定。

一般而言,建筑施工合同中会明确规定责任主体,即承包方和业主之间的责任划分。

例如,承包方承担施工风险,包括人工、材料、技术等方面的风险;而业主承担设计风险和监理风险。

此外,合同还应明确风险承担方在风险发生时的责任,并规定相应的赔偿方式和金额。

3. 异常风险尽管建筑施工合同中已经约定了常规风险的分担与责任承担,但有时候仍会面临一些不可预料的异常风险。

这些异常风险可能是自然灾害、政策变化等原因引起的,无法通过常规合同进行有效的分担和承担。

对于异常风险的处理,一方面可以事先在合同中进行明确约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合同中的索赔机制来解决。

4. 保险机制建筑施工中的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还可以通过保险机制来进行。

承包方和业主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相应的保险责任,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意外事故等,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来进行赔偿,减轻承包方和业主的经济负担。

5. 合作与沟通在建筑施工中,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还需要合作方之间的积极沟通和合作,以便及时解决风险带来的问题。

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可以提供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建议,以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快速应对,并避免责任纠纷的发生。

总之,在建筑施工中,风险分担与责任承担是维护合同双方权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析、明确的合同约定、建立保险机制和加强合作沟通,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保障参与方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中“不可抗力”的风险分担
摘要:了提高建筑施工中应对“不可抗力”风险的能力进而进行施工风险分担,工程承包商应从选择项目时就开始进行“不可抗力”风险辨识和分析,认真起草签订合理、有保障的公约;合同谈判时,承包商应充分了解并熟悉工程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适用法律法规和惯例。

制定应急计划以预防各种风险,尽可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密切注意风险征兆,预测风险损失,在施工中不断加强风险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不可抗力;风险分担
一、避免“不可抗力”风险分担的有效措施
(一)签订合理公约,划分风险范围
一般而言,具有经验的工程承包商会非常重视工程合同签订和风险防范。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是当事各方根据实际工程进展情况的变化或者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做出的积极调整。

当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合理的工程约定应免除或者减轻当事人的履约的义务。

但是,业主和承包商在确定“不可抗力”风险范围时常常会产生分歧。

业主通常在合同中加入条款免除责任或转嫁风险。

而作为承包商,必须就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具体风险分担与业主明确划分。

约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要定义“不可抗力”的含义,二要列出与执行本协议相关的最常见的“不可抗力”事件,三要明确合同中约定的“不可抗力”的影响和有效性。

因此,应在合同中明确定义业主与承包商之间风险分担的范围和责任,并采用合理的合同条款来减轻和转移承包商的风险。

另外,投标时,承包商需要合理地评估风险,并将其包括在总价中,或者当承包商制定成本控制计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总成本的估价中保留“风险费用”。

也就是说,预留一定比例的风险资金,以减少因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重视风险管理,制订应急条款
重视风险管理的措施为识别、测量和分析潜在的意外损失,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减少意外损失并自行承担“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与损失。

总而言之,“不可抗力”风险识别是整个“不可抗力”风险管理的基础。

识别过
程通常包括验证风险不确定性的存在,建立初步交易并识别风险。

这些方法包括:创建风险条目,现场审核,外部咨询,记录参考,分析并得出结论。

而风险管理
评估旨在确定其相对重要性。

通常,风险度量标准将过去的记录与实际条件结合
起来,可以进行许多相似的风险观察和统计。

如果要衡量风险损失,应考虑三个概率分布:损失总数,潜在项目以及每个
损失的预期金额。

此外,风险分析的“不可避免性”是使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来
解决定性、定量或综合不确定性,并评估潜在风险和潜在影响的过程。

“不可抗力”风险分析涉及三个基本步骤:收集数据,分为客观统计和主观判断数据;对
可能结果和概率分布的评估进行不确定性建模;建筑项目的风险影响评估。

(三)购买工程保险,减轻风险损失
从国际工程实践来看,工程保险具有以下特点:特定的保险内容(承包商可
以不列出具体的保险,并通过保险的法规和政策做出具体规定),由于工期较长,通常承包商在分段保险期间执行项目时,危险是相互植入的。

项目所有风险保险
原则上是一种全面保险,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内容因国情而异,项目的具体情况也
不尽相同。

风险保险有很多条件约束,但保险的范围和内容因国家/地区的情况
而异,并且项目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

项目中所有风险的溢价率通常是根据风
险的大小确定的,而具体的溢价率通常是根据风险的大小来确定的。

参考并综合
了项目风险的性质后,如项目本身的自然和地理条件,项目建设期的长短,承包
商的资格,技能水平和经验以及类似的工程损失等,承包方可以按合同约定,将
第三方责任险与工程中的所有风险结合起来共同投保。

因此,承包商在保险决策
和项目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保险的限制条件和范围。

二、工程案例分析
风险总是与项目的绩效相关联,无风险的工程项目几乎不存在。

风险和利润是对立统一的。

承包商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并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调查周全并预见相关利害条件,使“不可抗力”风险转化为经济利益。

案例一:某建筑公司建设道路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项目所在国和周边国家爆发贸易争端。

一项贸易协议争端导致石油短缺,主要项目暂停了9个半月,这属于重大风险。

根据工程合同的有关条款,最终该公司成功提出索赔。

该项目的索赔额为440万美元,占合同价值的44.85%,因“不可抗力”风险事件而延长工期。

由于签订了合理的合同,因此承包商有权从业主那里获得经济补偿,这是索赔成功的理论基础。

因此,建筑工程中成功的风险分担与索赔必须要具有充分的合同依据。

案例二:某家建筑公司在非洲的一个大型农业地区开展了一项水利项目,在建设期间的总价为3000万美元,当时恐怖主义在国家造成了大规模的起义,由于政治原因对施工造成了“不可抗力”事件。

根据有关规定FIDIC合同条款的“通用条件”和风险定义双方之间的合同中的“不可抗力”。

公司认为这是“业主的风险”,并提出了申诉,最后索赔161,341美元。

但如果合同中没有详细条款,情况就变得十分困难,如我国的一家港口建筑公司通过投标获得了南亚国家的一个港口扩建项目。

但是,一艘货船在海上遇到巨大的风暴,被迫绕航迫使该项目推迟。

业主要扣除360万美元的延迟赔偿,由于双方之间的协调失败,随后移交给仲裁机构解决。

由于合同未明确规定,业主应免除因工期延误而产生的责任。

仲裁机构认为,承包商应赔偿业主因延误造成的所有损失,共计赔偿245万美元。

案例3:某公司在马来西亚承包了较少见的设计施工、融资总承包工程。

该工程业主提供银行保函、土地和母公司担保,并将合同修改为可分割合同,即在承包商无法控制的原因下造成停工,允许按实结算。

然而,一场沙尘暴袭击了沙巴州,对边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业主要求赔偿。

尽管造成的后果和引起的法律问题是巨大的,但业主是否有权在维修期结束后扣留维修金作为将来承包商可能的赔偿这个问题并不清晰。

最后,保险公司使用“替代索赔”的权利,即在赔偿受保人损失的同时,取代受保人向肇事者索赔的权利。

然而在英美法下,业主在
确定保险公司理赔时长一般为3~5年,甚至7~8年。

由此可见,项目的风险随时
可能存在,也可能会卷入一场持久的诉讼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购买工
程保险对于减少“不可抗力”带来的经济损失必不可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不可抗力”,是指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不可
预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
地震、海啸、瘟疫、骚乱、暴动、战争等。

“不可抗力”事件由于超出双方当事
人和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会降低项目和合同的绩效。

不能盲目地将“不可抗力”的风险强加给承包商。

在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导
致建筑工程受损,会妨碍承包商履行施工合同,也必须按约定提供具体资料。

参考文献
[1]陈敏华.浅谈开展文化活动的风险分担应对策略[J].中国产
经,2021(05):35-36.
[2]张睿.新冠疫情下“不可抗力”再思考及其应用建议[J].建筑经
济,2020,41(S1):34-37.
[3]陈靖远.企业“停工风险”分担的劳动法理与机制——以国家、企业、劳
动者共担风险为视角[J].政法论坛,2020,38(04):6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