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街道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

摘 要:本文以武汉汉正街区宝庆街为研究对象,汉正街是一个因商业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区域,历史上不仅“八方商贾云集”,而且“本乡人少异乡多”。因为地缘与业缘的关系,同一地区的外乡人往往聚居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很多极具异乡特色的历史街区,有些还一直保存到现在,宝庆街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宝庆街现状存在的问题,明确对其改造的目的及意义。然后结合宝庆街区现状和对其要求,确定街区设计理念,并做简要的讲解。最后通过各种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宝庆街区上的运用,解决现状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和创造多样的街道空间,一是指街道整体,通过多样性设计,形成自身特性,显示与其他街道空间的多样差别;二是指街道空间各物质元素、空间氛围和街道生活的丰富多样,满足人的多样需求。

关键词:宝庆街;街巷结构;空间多样性;空间设计

一、概况

1.1汉正街概况

汉正街是“古汉口之正街”,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早期的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几句话: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汉水发源于陕西,由此注入长江,几百年以前,陕西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运到汉正街贩卖中转。汉正街就是由最初的货物集散地发展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后来“文革”的影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曾一度停歇。那些年,小商品几乎无人经营,盛极一时的“三镇市场”门庭冷落,市场萧条,私人经营一度中断,整个市场处于封闭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又获得了新生。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0多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在此经营小商品。至1982年,汉正街小商品个体户猛增到458户。到目前,汉正街个体经营户已达到13200户,日均吞吐货物400余吨,市场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1.2宝庆街现状: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该街区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一般旧街区普遍存在的住房质量差、基础设施匮乏、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外,汉正街的公共空间被挤占现象和公共绿地严重匮乏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2.1公共空间被严重挤占

与主要商业街联系较紧密、人流量多的公共空间都充斥着各类铺面或被摆上地摊,而各个商户都尽可能地占用道路来扩大

“领地”;位置稍偏、人流较少的街道
或少量空地中央则被用来作临时停车场或货物堆场

1.2.2绿地、植被严重缺乏

整个区域内几乎没有公共绿地,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几乎无法开展。

二、目的与意义

2.1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拓宽发展新思路,确立发展新目标,树立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汉正街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一项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课题。从国际国内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经济潜力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地区加快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为汉正街推进国际化创造了良好平台。

因此,为了更好地塑造武汉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如何在中国城市全球化进程中展示武汉独特的城市风格与面貌,体现汉口城市品质,同时创造多变的城市街道空间促发多样的街道生活,加深市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其深层心理需求,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

2.2 研究意义

以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地引导历史街区的更新,倡导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现有的城市环境。在大拆大建主导旧城更新的今天,这种视角的切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城市,改造城市,继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彰显城市的真正魅力。

三、宝庆街区设计理念

本设计的理念定位为“历史街区——灵动空间——自由生活”,突出汉正街历史文化名街的风貌,创造历史和现代的和谐与共鸣,塑造宝庆街浓厚生活气息的特色。

3.1历史街区理念的塑造

长江的山与水养育了这片活土,赋予其勃勃生机与悠远的回忆。畅通其街道,使之成为系统。

3.2灵动空间理念的塑造

灵活而系统的多样性空间创造,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多样街道生活的深层心理需要。

3.3自由生活理念的塑造

在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下,在提供多元化功能的空间中,享受自由生活。

四、设计理论与方法

4.1 保持原有环境风格与意象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每个城市的意象、形态、文化氛围与社会生活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改变而逐渐演变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

街道是城市生活发生的空间,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征,保持和创造街道空间的多样性,除了对街道物质空间要素进行多样性设计外,还要对街道的环境风格、空间肌理和社会生活予

以保护和保存,它们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宝庆街区在城市的历史发展
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环境风格与意象,这些环境氛围同居民的街道生活和街道物质空间一起,形成了一种场所精神,是街道空间多样性形成的深层因素,应该予以保留和延续。现代建筑和交通的发展不断冲击街道的原有格局和尺度,导致街道传统意象与氛围的丧失,所以应通过良好的城市设计统一新旧建筑的尺度和形象,还可通过对建筑的地域化设计或从地域文化中提取建筑符号,来达到街道环境风格与意象的保持与延续。

4.2 延续宝庆街空间肌理与格局。

外部空间是指街道空间中由沿街建筑界面所围合的空的部分,它与街道两侧的建筑实体是相辅相成、互为图底关系的。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这就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在空间中布置建筑,一种是以建筑为“图”,空间为“底”;另一种是西特及其追随者们所倡导的,对前一种方法的颠倒,将空间作为“图”,将其看作一种积极的因素进行设计,建筑则退化为“底”,是城市空间的背景。

宝庆街区外部空间的多样设计,就是按照第二种方法,将“空”间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其中一是对街道空间线形进行柔化,避免长距离直线形空间带来的单调感和视觉疲劳;二是结合道路交叉口对节点空间进行多样处理,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三是对街道小型凹空间的重视,它们对于丰富街道气氛,促发街道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49336644.html,/gongxue/gongyesheji/31609.html
4.3 完善宝庆街街巷网络,使之成为系统,更具活力。

汉正街的历史演进不但呈现了特定的空间肌理与物质形态,还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和街道生活。特定的历史与地域文化发展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社会空间。以辩证唯物的观点来看,特定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引导人们构建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空间形态,同时,物质空间形态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强行割裂城市的社会结构与网络,不但将会导致宝庆街多样性街道生活的消失,还将极大地冲击街道生活中的社区意识,导致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丧失,甚至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这种社会网络和街道生活由居民的社会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构成,因此在宝庆街街道空间多样性设计中应考虑社会网络和街道生活的特点及其与街道物质构成的关系,保持原有的社会氛围和居民的同质性,

维持良好的社会网络和街道生活。

4.4结合街巷空间节点,设计多样化的外部空间。

对外部空间的设计是宝
庆街区空间设计的重要环节,是表现街道空间环境特质的重要方面。街道沿线开放空间是衔接各功能区和节点、形成多样性空间形态和场所感的重要手段,设计通过对主要节点不同围合方式和程度以及对线形空间的多变处理,形成点、线、面组合的丰富空间系统。 工业设计论文:https://www.360docs.net/doc/049336644.html,/gongxue/gongyesheji/

五、结论

通过宝庆街的街巷空间的设计与改造,街道空间多样性的保持与创造可分为街道物质空间的多样创造和场所精神的多样保持,本文对街道空间各实体要素和环境要素进行了要素分析并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法,以达到创造和保持街道物质空间多样性与街道生活多样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Jacobs, Jane :<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93.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译,华夏出版社,2001.
[3]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张似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新建筑,1985-1986.
[5]舒尔兹·诺伯格.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6]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R·克里尔.城市空间.钟山等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8]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迈克·詹克斯等.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童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杨青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4]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5]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6]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17]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8]陈纪凯.适应性城市设计—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9]项秉仁.F.L.赖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0]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建筑学报 ,2003年第2期.
[21]王富臣.“论城市结构的复

杂性”.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4期.
[22].王建国.“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现代城市设计方法及价值观念的探寻”.建筑师.第31期.
[24]吴良镛.“历史文化
名城的规划——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1983第6期.
[25]金广君.美国城市设计导则介述”.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